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蛋种鸡舍内氨气浓度、养分吸收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元娜 陈奇 +2 位作者 刘从敏 赵宝凯 张志刚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42-44,共3页
选择45周龄的两栋共6000只海兰褐父母代,其中一栋设为试验组,另一栋设为对照组,每栋随机分为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0只鸡。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g/kg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时间为23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试验组粗蛋白、钙和... 选择45周龄的两栋共6000只海兰褐父母代,其中一栋设为试验组,另一栋设为对照组,每栋随机分为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0只鸡。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g/kg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时间为23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试验组粗蛋白、钙和磷消化率较对照组提高了10.37%(P<0.01)、19.05%(P<0.01)和7.80%(P<0.05);每克盲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数量降低了37.51%(P<0.01),乳酸杆菌提高了1.92%(P<0.05);试验期末鸡舍内氨气浓度下降了2.01mg/kg(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种鸡 复合微生态制剂 氨气浓度 养分吸收率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养分添加对中国草地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率的影响
2
作者 黎鹏宇 何奕成 +1 位作者 纪宝明 田大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35-3343,共9页
探究叶片养分重吸收率对土壤氮、磷养分及其交互作用响应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素对理解植物养分利用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草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并全面搜集和整合分析已有的叶片养分重吸收率与氮磷添加控制实验方面的文献数据。结果显示... 探究叶片养分重吸收率对土壤氮、磷养分及其交互作用响应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素对理解植物养分利用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草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并全面搜集和整合分析已有的叶片养分重吸收率与氮磷添加控制实验方面的文献数据。结果显示,氮磷添加显著促进绿叶和凋落叶养分含量(26.52%~54.99%),但是降低了叶片氮重吸收率(-11.37%)。此外,我们发现氮添加提升了禾草和杂类草叶片的氮磷重吸收率。尽管氮添加促进非豆科植物的氮磷重吸收率,但不影响豆科植物。磷添加促进了豆科植物的氮磷重吸收率,同时也提升了非豆科植物的氮重吸收率。进一步,我们发现叶片养分重吸收率的响应格局主要受养分添加水平、实验时间、气候条件和土壤养分共同调控。总之,这些新的发现有助于深化理解草地植物养分内循环过程机制以及高效养分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吸收率 养分添加 中国草地 整合分析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北京石质山地侧柏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养分再吸收的影响
3
作者 姜俊 陈长启 +6 位作者 陈贝贝 王浩 胡东阳 张咏 张永福 李杰 郑峻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41,共9页
【目的】探讨北京石质山地不同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养分再吸收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旨在揭示林分密度变化下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相互作用与制约规律,为侧柏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密度... 【目的】探讨北京石质山地不同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养分再吸收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旨在揭示林分密度变化下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相互作用与制约规律,为侧柏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鲜叶、凋落叶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再吸收规律。【结果】(1)林分密度对土壤–鲜叶–凋落叶C、N、P化学计量影响不同,鲜叶N、P和N:P以及凋落叶P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鲜叶C∶N和C∶P总体呈升高趋势。凋落叶C∶N和C∶P随着密度的增大呈升高。(2)土壤的N和P含量随密度先升后降;林分密度和土壤因素的交互作用仅对鲜叶N和凋落叶P有显著影响;(3)不同林分密度的侧柏林N再吸收率明显低于P再吸收率,N再吸收率为18.03%~32.15%,P再吸收率为58.87%~60.13%。【结论】合理的林分密度能缓解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以及提高N、P重吸收能力。未来应注重林分密度调整、增加阔叶树种比例、实施抚育剩余物处理等措施以改善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养分吸收率 化学计量比 侧柏
下载PDF
干热河谷区不同林龄赤桉叶中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的比较及其线性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严思维 陈爱民 +5 位作者 林勇明 孙凡 邓浩俊 杜锟 吴承祯 恒巴提.乌勒合凡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6,共8页
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 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分的含量与再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全钠含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而全钙和全镁含量则低于幼龄林;且鲜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和全镁含量总体上高于凋落叶,而有机碳和全钙含量则低于凋落叶。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C∶N比、鲜叶的N∶P比和N∶K比以及凋落叶的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幼龄林,但其鲜叶的K∶P比和Ca∶Mg比及凋落叶的N∶P比和N∶K比则高于幼龄林;且不同林龄鲜叶的C∶N比、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凋落叶。各林龄赤桉叶的Ca再吸收率及幼龄林和中龄林叶的Na再吸收率均为负值,而其余养分的再吸收率均为正值;随林龄增长,N、K和Mg的再吸收率先升高后降低,而P、Ca和Na的再吸收率却先降低后升高;总体上看,赤桉叶中各养分的再吸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N、K、Mg、Na、Ca。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赤桉鲜叶的全钾和全钠含量分别与K和Na再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钙含量与Ca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凋落叶的全氮含量与N再吸收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全镁含量与Mg再吸收率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赤桉叶的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有明显影响,其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桉 林龄 养分含量 化学计量比 养分吸收率 线性回归分析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空心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袁金蕊 李宝珍 +2 位作者 吴金水 李霞 肖和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2期282-286,共5页
为探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对蔬菜作物减肥增效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减少常规施肥50%时,研究5种组合的PGR(PGR1~5)对空心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仅施50%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喷施PGR1、PGR... 为探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对蔬菜作物减肥增效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减少常规施肥50%时,研究5种组合的PGR(PGR1~5)对空心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仅施50%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喷施PGR1、PGR2、PGR3显著提高空心菜产量,分别增加11.3%、12.9%和15.7%(P<0.05),使之与常规施肥处理的产量相当。与常规施肥和50%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喷施PGR1~5均显著降低空心菜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为58.2%~64.4%和30.9%~58.2%(P<0.05)。喷施PGR1处理显著提高空心菜氮含量,N的吸收利用率高达58.6%,与常规施肥和50%常规施肥处理的N吸收利用率相比增幅在50%左右。因此,喷施PGR可提高空心菜品质和对N的吸收利用,达到"减施不减产"的目的,尤以PGR1的综合作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产量 硝酸盐 养分吸收率
下载PDF
滴灌水量对设施土壤养分分布和黄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泽锦 王力明 +1 位作者 唐丽 李跃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2-78,共7页
【目的】探讨滴灌水量对设施土壤养分分布和黄瓜果实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川翠13号”黄瓜品种为试验对象,在大棚内进行膜下滴灌试验,设置5个灌水量处理,分别控制土壤体积含水率在25%~30%(T1)、35%~40%(T2)、45%~50%(T3)、55%~60... 【目的】探讨滴灌水量对设施土壤养分分布和黄瓜果实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川翠13号”黄瓜品种为试验对象,在大棚内进行膜下滴灌试验,设置5个灌水量处理,分别控制土壤体积含水率在25%~30%(T1)、35%~40%(T2)、45%~50%(T3)、55%~60%(T4)、65%~70%(T5),探讨了不同滴灌水量对设施土壤养分分布和黄瓜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水量增加,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有下渗,黄瓜产量逐渐增加,其中,T5处理的产量最高,与T1处理相比,增加了55.60%;T4处理的黄瓜果实养分积累量和吸收率均为最高,N、P2O5、K2O积累量分别比T1处理增加了58.23%、46.53%和48.25%,N、P_(2)O_(5)、K_(2)O吸收率分别为30.95%、7.74%和57.62%。【结论】最佳滴灌水量是3288.60 m^(3)/hm^(2)(T4处理),在黄瓜目标产量一定的前提下,适当的提高灌水量,可以提高养分吸收率,达到以水促肥,减少化肥施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水量 土壤养分 黄瓜 产量 养分吸收率
下载PDF
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晋凡生 韩彦龙 +2 位作者 李晓平 李洁 李海金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3期26-36,共11页
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为红芸豆大田种植和高效生产提供适量与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N、P、K吸收... 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为红芸豆大田种植和高效生产提供适量与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N、P、K吸收量呈现出前期快速积累,中期增速趋缓,后期减少的趋势;叶片衰老掉落是养分吸收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处理6(N2P2K2)的施肥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量促进最大,其N、P、K的吸收量分别达到169.31、42.58、135.92 kg/hm^2。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吸收各不相同,叶片呈现前期快速增长,中期趋向平稳,后期开始下降的趋势;茎的N吸收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P、K吸收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荚皮P、K前期迅速增加,但后期向籽粒转移而降低;籽粒和其相反,前期较低,后期远远大于荚皮。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分配动态表现为叶片中养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茎中养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荚皮和籽粒中的养分呈增加趋势。红芸豆3种养分吸收是互相影响的,其相互依存度较高;每形成100 kg籽粒,N、P_2O_5、K_2O的吸收量分别为5.49、1.33、4.9 kg;平均养分吸收比例为1:0.24:0.89。N、P、K肥的肥料利用率与施肥量没有明显的规律,N、P、K肥的当季最高肥料利用率分别达到46%、11.04%和66.06%;N、P、K的相对吸收率分别达到100.25%、90.23%和115.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芸豆 氮磷钾配比 养分吸收特征 养分转移率 养分吸收率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旱作藜麦养分吸收规律及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斌 赵圆峰 +3 位作者 聂督 霍晓兰 黄高鉴 张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177,共6页
为明确旱作藜麦的养分吸收特征,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藜麦对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及其养分限制因子,以期为旱作藜麦大面积推广和高效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方案。本试验以‘陇藜1号’为材料开展大田肥料缺素试验,分析在全施肥区不同生育期藜... 为明确旱作藜麦的养分吸收特征,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藜麦对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及其养分限制因子,以期为旱作藜麦大面积推广和高效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方案。本试验以‘陇藜1号’为材料开展大田肥料缺素试验,分析在全施肥区不同生育期藜麦的干物质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结果表明:孕穗期和灌浆期是藜麦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累积量最大和日累积量增长最快的两个阶段,其中孕穗期干物质累积量占干物质总量的48.14%,且单株干物质日累积量为6.42 g,灌浆期干物质累积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7.93%,且单株干物质日累积量为1.58 g;藜麦对氮素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花期-孕穗期这一阶段达到最大值,吸收量占吸收总量的29.97%,吸收速率达到7.15 kg·hm^-2·d^-1;藜麦对磷素吸收量最大的生育期是孕穗-灌浆期,为17.49 kg·hm^-2,占总量的32.70%,但吸收速率却在花期-孕穗期最高,为0.96 kg·hm^-2·d^-1;孕穗期-灌浆期是藜麦对钾吸收量最高的时期,为103.24 kg·hm^-2,占总量的31.09%,吸收速率在花期-孕穗期最快,为6.30 kg·hm^-2·d^-1。单位面积氮、磷、钾吸收累积量分别为353.88、53.63、333.62 kg·hm^-2,其比例为6.60∶1∶6.22。氮磷钾全施显著提高藜麦的产量,缺氮、缺磷、缺钾、全施处理与没有施肥处理相比较,增产幅度为18.2%~118%,所有施氮的处理比不施氮的处理增产84.2%,所有施磷的处理比不施磷的处理增产37.4%,所有施钾的处理比不施钾的处理增产5.7%,限制藜麦生长及产量的养分因子大小顺序为氮>磷>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藜麦 养分吸收率 养分累积 氮磷钾需求规律 养分限制因子
下载PDF
基质栽培中营养液配方对番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越 温祥珍 李亚灵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39-145,共7页
为了寻找一种较为简单的基质栽培番茄的营养液代替方案,实现番茄无土栽培的轻简化,以番茄品种“夏朗”为试验材料,采用腐熟羊粪和泥炭(1∶5)为基质进行封闭式营养液循环栽培,以市售AB肥作为对照(CK),以尿素类化肥(T1)、硝酸类化肥(T2)... 为了寻找一种较为简单的基质栽培番茄的营养液代替方案,实现番茄无土栽培的轻简化,以番茄品种“夏朗”为试验材料,采用腐熟羊粪和泥炭(1∶5)为基质进行封闭式营养液循环栽培,以市售AB肥作为对照(CK),以尿素类化肥(T1)、硝酸类化肥(T2)、高氮钾复合肥(T3)、氮磷钾平衡复合肥(T4)配制简化营养液,浇灌番茄,比较各简化营养液配方对番茄植株生物量、产量及系统中养分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T1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超过CK 13.5%,果实产量也略高于CK,氮、磷、钾养分吸收率分别为65%、103%、44%,氮肥的损耗率只有7%,可以忽略不计,磷肥不仅没有损耗,还吸收了基质中的养分。T3处理植株干质量只有CK的77%,果实产量只有CK的57%,氮、钾的养分吸收率不足30%,但是肥料损耗率却达到44%、73%。可见,本试验所采用的几种肥料配制的营养液一定程度上均可满足番茄的生长需求,但是尿素类肥料是营养液配制中氮源的较好来源;如采用复合肥配制营养液时最好采用氮磷钾平衡肥,这样肥料容易被植株吸收利用,损耗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无土栽培 营养液 养分吸收率 养分消耗率
下载PDF
不同林分类型叶片氮磷含量、氮磷比及其内吸收率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立华 林益明 +2 位作者 叶功富 殷亮 周海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72,共6页
以福建东山沿海防护林中木麻黄、厚荚相思、刚果桉和湿地松4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与衰老叶中的养分状况、氮磷比、养分内吸收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中的养分浓度和内吸收率一般表现为纯林高于... 以福建东山沿海防护林中木麻黄、厚荚相思、刚果桉和湿地松4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与衰老叶中的养分状况、氮磷比、养分内吸收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中的养分浓度和内吸收率一般表现为纯林高于混交林、固氮树种高于非固氮树种。这是由于混交林和固氮树种改善了立地条件,林木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养分,从而降低了二者叶片中的养分内吸收率。各林分类型成熟叶片中的氮磷比都大于14,表明这些立地条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磷限制,导致大部分林分叶片磷内吸收率(REP)大于氮内吸收率(REN),因而衰老叶中的氮磷比大于成熟叶,但成熟叶和衰老叶氮磷比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林分类型成熟叶和衰老叶养分浓度、内吸收率和氮磷比在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中存在互补性,表明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在养分利用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树种的营养利用策略不同,在选择造林树种时,应优先考虑叶片养分含量低而内吸收率高的"营养保存型"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林 混交林 养分吸收率
下载PDF
福建东山短枝木麻黄小枝氮磷含量及其再吸收率季节动态 被引量:19
11
作者 叶功富 张立华 +3 位作者 林益明 王亨 周海超 曾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519-6526,共8页
对福建东山赤山林场短枝木麻黄纯林小枝中的N和P含量、N∶P比、养分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小枝的成熟和衰老,各季节N和P的含量依次降低,其中衰老小枝中N和P含量分别为(3.97±0.21)~(8.64±0.58)mg·g-... 对福建东山赤山林场短枝木麻黄纯林小枝中的N和P含量、N∶P比、养分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小枝的成熟和衰老,各季节N和P的含量依次降低,其中衰老小枝中N和P含量分别为(3.97±0.21)~(8.64±0.58)mg·g-1和(0.04±0.03)~(0.10±0.03)mg·g-1,基本上表现为N和P的完全再吸收。成熟小枝N∶P比的季节动态介于(18.67±3.24)~(37.98±1.32)之间,均高于16,表明木麻黄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P限制。N、P再吸收率的季节变化分别为(51.02±4.66)%~(63.00±8.61)%和(81.24±5.08)%~(91.78±5.84)%,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N。N和P的再吸收率之间以及成熟叶中N、P含量与二者再吸收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在衰老叶中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养分再吸收程度越高,其再吸收率就越高。因此,木麻黄通过小枝衰老过程中的养分再吸收,减少养分的损失,从而适应贫瘠的立地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枝木麻黄 养分吸收率 养分吸收程度
下载PDF
施肥对普陀樟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闻 王晶 +3 位作者 叶正钱 费行海 孙圳 王国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8-365,共8页
为了解不同施肥水平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情况的影响,设置了3个水平的田间试验,即不施肥(ck),常规施肥(T50,50 g·m-2)和增量施肥(T100,100 g·m-2),于2012年6月至9月观测苗高和地径... 为了解不同施肥水平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情况的影响,设置了3个水平的田间试验,即不施肥(ck),常规施肥(T50,50 g·m-2)和增量施肥(T100,100 g·m-2),于2012年6月至9月观测苗高和地径,定期采集分析土壤和植物样品。结果表明:普陀樟苗木的苗高、地径、根部和茎部生物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而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6月时随施肥量增加而升高(P<0.05),到9月时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苗木体内养分质量分数和单株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不同处理均以叶片养分质量分数最高;养分吸收及利用率随着施肥的增加而降低(P<0.05),T50和T100处理各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均为氮>磷>钾。到试验结束时,T50处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与试验开始时持平,T100处理钾积累,ck引起钾亏缺。从移栽成活来看,T50苗木体内养分积累,有利于移栽成活,保持土壤养分平衡;而T100养分浪费。综合判断,普陀樟苗木最适需养量应为50 g·m-2到100 g·m-2,且较接近50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施肥 普陀樟 养分表观吸收率 施肥效率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水曲柳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再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新洁 陆天宇 +1 位作者 孙海龙 赵宏波 《森林工程》 2019年第5期16-21,共6页
为了解水曲柳林分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再吸收率与N、P元素供应的关系,以15年生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氮(N)、磷(P)添加后水曲柳林分土壤、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养分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N、P添加后水曲柳成熟... 为了解水曲柳林分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再吸收率与N、P元素供应的关系,以15年生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氮(N)、磷(P)添加后水曲柳林分土壤、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养分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N、P添加后水曲柳成熟叶N、P浓度和土壤C、N浓度均逐渐增加,而衰老叶P浓度逐渐降低;水曲柳成熟叶C∶N、C∶P和土壤C∶P均随N、P添加而降低,而成熟叶和土壤N∶P仅随P添加而降低,但是衰老叶C∶P、N∶P均随P添加量增加而显著提高;N、P添加后水曲柳叶片N、P再吸收率均提高,其中P再吸收率变化最大,高氮和高磷处理下P再吸收率分别比CK提高2.3倍和2.7倍,且叶片P再吸收率与成熟叶C∶P呈显著负相关,但是与衰老叶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N、P添加后水曲柳成熟叶N∶P的变化和N、P再吸收率的提高表明:P是限制本研究中水曲柳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N、P添加可以提高水曲柳N、P的利用效率,并改善水曲柳林分的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氮磷添加 化学计量比 养分吸收率
下载PDF
不同油茶品系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重吸收效率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昱宇 余振东 +3 位作者 吴方圆 谢伟东 吕琪 王椿云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对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系叶片C、N、P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重吸收效率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岑软2号、岑软3号和香花1号3个不同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成熟叶、衰老叶、凋落叶C、N、P含量... 对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系叶片C、N、P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重吸收效率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岑软2号、岑软3号和香花1号3个不同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成熟叶、衰老叶、凋落叶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3个品系中,香花1号的3种叶片的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现为最高,各品系间的成熟叶养分含量和老叶、凋落叶的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岑软2号3种叶片的C∶N均表现为较高,成熟叶以岑软3号最低,老叶和凋落叶均为香花1号最低;3个品系成熟叶的N∶P、凋落叶的各化学计量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老叶的C∶N和N∶P各品系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N、P重吸收率均表现为岑软2号>岑软3号>香花1号,P的重吸收率在3个品系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3个品系成熟叶片的N∶P均介于14~16,其生长受到N、P双重限制;从3种叶片的养分含量和重吸收率来看,尽管不同油茶品系具有不同的养分吸收策略,但均表现出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在抚育管理中应注重N、P的施用量;岑软2号更能适应所在地区的低N、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叶片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吸收率
下载PDF
林地覆盖经营雷竹林叶片养分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珊 陈双林 +1 位作者 郭子武 樊艳荣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3-798,864,共7页
探讨了短期覆盖经营(覆盖1 a)、休养式覆盖经营(覆盖3 a后休养3 a)、长期覆盖经营(覆盖6 a)和不覆盖雷竹林(CK)2年生立竹叶片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再吸收率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促使雷竹叶片养分... 探讨了短期覆盖经营(覆盖1 a)、休养式覆盖经营(覆盖3 a后休养3 a)、长期覆盖经营(覆盖6 a)和不覆盖雷竹林(CK)2年生立竹叶片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再吸收率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促使雷竹叶片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总体上提高,而长期覆盖经营对雷竹叶片P含量和N、K再吸收率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叶片P含量、N再吸收率显著升高,K再吸收率降低;(2)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对雷竹林土壤、叶片养分化学计量比影响不明显,但长期覆盖经营使雷竹林土壤、叶片N∶P、K∶P显著降低;(3)短期覆盖经营能增强雷竹林土壤养分与叶片的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率的相关性,但随覆盖经营年限的延长,相关性总体上呈减弱趋势;(4)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平衡关系对林地覆盖经营雷竹林叶片养分特征影响明显;(5)长期覆盖经营雷竹林土壤、叶片养分间相关性明显减弱,竹子吸收利用养分的能力下降,生产中应实行雷竹林休养式覆盖经营方式。研究结果为林地覆盖经营雷竹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林地覆盖经营 土壤养分 叶片养分 养分吸收率
下载PDF
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磷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贝贝 杨浩 姜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5,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不同树种对平原造林地生境的生态适应及养分利用机制。【方法】以刺槐、千头椿、旱柳、毛白杨、白蜡和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不同树种对平原造林地生境的生态适应及养分利用机制。【方法】以刺槐、千头椿、旱柳、毛白杨、白蜡和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鲜叶、凋落叶的N、P含量,计算叶片N、P再吸收率并分析其与叶片、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刺槐的叶片N含量最高,旱柳的叶片P含量最高;白蜡叶片的N∶P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毛白杨叶片的N∶P最低,刺槐、千头椿、旱柳和油松之间叶片N∶P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凋落叶N、P含量及N∶P与新鲜叶养分相关性不同。刺槐叶片N再吸收率和千头椿叶片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多数树种的叶片N再吸收率或P再吸收率与其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结论】刺槐、旱柳、白蜡和油松的生长受到P限制,千头椿和毛白杨生长受到N限制。树种能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建议在平原林养护中加强林分结构调整、凋落叶归还林地、人工补植补造等措施以改善平原林养分限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地区 造林树种 叶片 养分吸收率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蛋种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营养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7
17
作者 元娜 陈奇 +2 位作者 刘从敏 赵宝凯 张志刚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0,共3页
选择45周龄的两栋共6000只海兰褐父母代,其中一栋设为试验组,另一栋设为对照组,每栋随机分为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0只鸡。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g/kg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时间为23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1.5g/kg... 选择45周龄的两栋共6000只海兰褐父母代,其中一栋设为试验组,另一栋设为对照组,每栋随机分为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0只鸡。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g/kg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时间为23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1.5g/kg复合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高蛋种鸡的产蛋率(P<0.05),平均蛋重(P<0.05),受精率和受精蛋孵化率(P<0.01),极显著降低料蛋比,破蛋率和淘汰率(P<0.01);可显著提高日粮粗蛋白、钙和磷的表观营养物质吸收率(P<0.05),从而提高蛋白哈氏单位和蛋壳相对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种鸡 复合微生态制剂 生产性能 蛋品质 养分吸收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典型树种叶片N、P再吸收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健 种玉洁 +4 位作者 贾小敏 焦子怡 任成杰 韩新辉 杨改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98-3705,共8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和植被类型主要树种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选取4种次生植被树种(白桦、山杨、辽东栎和油松)和2种人工植被树种(刺槐和侧柏),测定其成熟叶、凋落叶和林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了叶片N、P... 为揭示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和植被类型主要树种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选取4种次生植被树种(白桦、山杨、辽东栎和油松)和2种人工植被树种(刺槐和侧柏),测定其成熟叶、凋落叶和林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了叶片N、P再吸收率及其与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养分和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C、N含量和C∶N∶P计量比均表现为演替后期林地(辽东栎和油松)>演替前期林地(山杨和白桦)>人工林(侧柏和刺槐);(2)不同树种叶片N、P再吸收率分别为17.18%-43.34%和27.13%-58.12%,均表现为演替后期林地>人工林>演替前期林地,且P的再吸收率总体高于N的再吸收率;(3)不同树种叶片N、P再吸收率与叶片养分指标的关系强于土壤,与养分计量比的相关性大于养分含量的相关性。说明子午岭典型植被会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尤其是演替后期植被再吸收能力更强,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吸收率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养分 凋落叶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魏大平 张健 +4 位作者 张丹桔 李川北 赵燕波 张捷 周泓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0-569,共10页
以现有11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基础,通过均匀间伐、抚育修枝,结合冠层分析仪(CI-110)测定郁闭度,形成林冠郁闭度约为0.9、0.8、0.7、0.6、0.5的5个梯度系列样地,研究马尾松叶片碳(C)、氮(N)、磷(P)养分含量、养分再吸... 以现有11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基础,通过均匀间伐、抚育修枝,结合冠层分析仪(CI-110)测定郁闭度,形成林冠郁闭度约为0.9、0.8、0.7、0.6、0.5的5个梯度系列样地,研究马尾松叶片碳(C)、氮(N)、磷(P)养分含量、养分再吸收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随林冠郁闭度减小,叶片N含量、C:N、N:P皆存在显著差异,叶片C含量、P含量、C:P都没有显著差异;C含量、N含量、C:N、N:P皆呈抛物线趋势;C含量在0.6郁闭度时最大,N含量、N:P在0.7郁闭度时最大,C:N在0.7郁闭度时最小.N:P在11.15-16.38之间,说明该研究区的马尾松生长同时受N、P限制.2)随林冠郁闭度减小,N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显著差异,P养分再吸收率没有显著差异;N、P养分再吸收率皆呈抛物线趋势,且都在0.7郁闭度时最大.3)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叶片C:N:P化学计量比与N养分再吸收率、P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关系.4)随林冠郁闭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都有所升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N累积量有所下降,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在3个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土壤全P累积量在低林冠郁闭度时有所升高,而在0.7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5)不同年份间马尾松叶片C:N:P及其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皆在林冠郁闭度0.7时较为稳定.本研究表明林冠郁闭度为0.7的马尾松人工林林内微环境为马尾松的快速生长、良好发育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化学计量比内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郁闭度 养分吸收率 化学计量比
原文传递
肉豆蔻科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研究
20
作者 王琴 杨达 +3 位作者 彭晓容 柯妍 张云冰 张教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9-532,共14页
为探究重点保护植物在热带地区的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以肉豆蔻科9种木本植物(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4种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它们的叶片形态、光合、养分含量及养分重吸收率等22个性状。结果显示:与非重点保护植物相比... 为探究重点保护植物在热带地区的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以肉豆蔻科9种木本植物(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4种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它们的叶片形态、光合、养分含量及养分重吸收率等22个性状。结果显示:与非重点保护植物相比,重点保护植物的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密度和碳含量更低,但叶片更厚、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更高;比叶重、叶脉密度、气孔导度、元素含量、养分重吸收率等多个性状在重点和非重点保护植物间差异不显著。氮含量与氮重吸收率显著正相关。镁含量与比叶重在重点保护植物间显著负相关,镁重吸收率与叶脉密度在重点保护与非重点保护植物间均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第1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性状主要是叶片密度、光合氮利用效率和叶片干物质含量;对第2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性状主要是N、P含量和N:P比值。肉豆蔻科植物叶片的N:P比值低于14,说明其生长主要是受N限制而不是P限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功能性状的研究可以揭示重点保护植物和非重点保护植物间生态适应策略的差异。因此,未来需加强重点和非重点保护植物的生理生态学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叶重 叶片养分含量 肉豆蔻科 养分吸收率 植物功能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