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淋巴途径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发病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37
1
作者 牛春雨 侯亚利 +5 位作者 赵自刚 张艳芳 季建军 乔海霞 张静 姚咏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6-269,共4页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毒性物质的变化,同时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器官内毒素(ET)及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组织细菌培养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在休克大鼠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BET)发...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毒性物质的变化,同时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器官内毒素(ET)及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组织细菌培养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在休克大鼠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BET)发病学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被随机分为休克组及对照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分别留取休克淋巴液、休克门静脉血、正常淋巴液、正常门静脉血,检测其中的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另取3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结扎组。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结扎组于休克复苏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分别于休克输液复苏3h和6h后,制备肺、肝、心、肾组织匀浆,检测其中ET含量;制备肠系膜淋巴结和脾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休克淋巴液中ET、TNF—α、IL-6的含量均显著高手休克血浆、正常血浆和正常淋巴液(P均〈0.01);失血性休克大鼠输液复苏后3h和6h肺、肝、心、肾组织中ET含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与结扎组(P〈0.05或P〈0.01);休克组大鼠复苏后3h和6h肠系膜淋巴结及脾组织中均可见细菌生长,而结扎组大鼠相应组织中则无细菌生长。结论肠淋巴途径在失血性休克致大鼠肠道屏障功能下降、引起肠源性BET的发病学中具有首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 肠系膜淋巴管 淋巴液 结扎 细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郑江 郑瑞丹 +2 位作者 屠伟峰 陈军 肖光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 观察肠道I R损伤对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 6 0min)技术复制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①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试验法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②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组织匀... 目的 观察肠道I R损伤对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 6 0min)技术复制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①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试验法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②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研究成功地复制了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并观察到大鼠肠道I R损伤可引起 :①门、腔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 .0 1) ,门脉血浆内毒素显著高于腔静脉血 (P <0 .0 1) ;②血浆TNFα在再灌注后 3h达峰值 ,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 (P 均 <0 .0 1) ;③肠系膜各组淋巴结及肺、肝、肾组织匀浆均培养出细菌 ,且各组织中的细菌与回、盲肠腔内的优势菌分布相一致。结论 肠道I R损伤可引起小肠、盲结肠的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缺血 再灌注损伤 内毒素移位 肠源性细菌
下载PDF
中药大腹皮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中iNOS、SP的作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金照 张捷 +2 位作者 许其增 张志坚 冷恩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大腹皮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可能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及内毒素+大腹皮组,分别给对照组、内毒素组及内毒素+大腹皮组经硅胶管向十二指肠注入生理盐水,荧光内毒素及荧... 目的:探讨大腹皮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可能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及内毒素+大腹皮组,分别给对照组、内毒素组及内毒素+大腹皮组经硅胶管向十二指肠注入生理盐水,荧光内毒素及荧光内毒素+大腹皮水提液,3h后观察大鼠血浆荧光内毒素含量的变化,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空、回肠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P物质(SP)的分布变化。 结果:内毒素组血浆荧光内毒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223±0.041 vs 0.087±0.016,P<0.01,内毒素+大腹皮组血浆荧光内毒素的含量明显低于内毒素组(0.135±0.028 vs 0.223±0.041,P<0.05),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内毒素组空、回肠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1.97±0.27 vs 3.37±0.31,2.23±0.38 vs 2..91±0.31,2.11±0.23 vs 3.42±0.38;1.81±0.32 vs 3.12±0.29,2.06±0.35 vs 2.75±0.26,2.08±0.20 vs3.38±0.31。P<0.05或P<0.01),P物质明显低于对照组(3.25±0.35 vs 2.81±0.21,3.12±0.31 vs 2.68±0.22,2.74±0.33vs 2.34±0.24;2.36±0.25 vs 1.95±0.22,3.16±0.37 vs 2.77±0.18,2.78±0.29 vs 2.37±0.17。P<0.05),内毒素+大腹皮组空、回肠一氧化氮合酶及P物质的分布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腹皮 肠道内毒素移位 INOS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内毒素血症
下载PDF
生长激素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菌及内毒素移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金钢 那延立 +4 位作者 郭宏斌 田野 宋军 王勇 余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将 6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 (SO组 )、梗阻性黄疸组 (OJ组 )及生长激素组 (rhGH组 ) ,rhGH组每天皮下注射Saizen 0 .75u/kg ,SO组及OJ组则用等量生理...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将 6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 (SO组 )、梗阻性黄疸组 (OJ组 )及生长激素组 (rhGH组 ) ,rhGH组每天皮下注射Saizen 0 .75u/kg ,SO组及OJ组则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检测各组血内毒素水平 ,并取腹水、血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肾脏和脾脏作细菌培养 ,同时测定末段回肠之粘膜厚度及绒毛高度。结果 OJ组血内毒素值为 (0 .77± 0 .0 3 )u/ml,较rhGH组的 (0 .40±0 .0 2 )u/ml明显增高 (P <0 .0 1) ,rhGH组接近SO组的 (0 .3 3± 0 .0 3 )u/ml水平。OJ组细菌移位率为 5 8.8% ,较rhGH组 (10 .0 % )明显增高 (P<0 .0 1) ,rhGH组与SO组 (0 )比较 ,P>0 .0 5。rhGH组绒毛高度为 (2 3 7.5 2± 13 .65 ) μm ,较OJ组的(183 .3 9± 11.0 9) μm明显增高 (P<0 .0 1) ;rhGH组粘膜厚度为 (3 2 0 .81± 14 .3 4) μm ,较OJ组的 (2 5 5 .62± 16.5 8) μm增厚(P <0 .0 1)。结论 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有效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菌及内毒素的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 梗阻性黄疸 内毒素移位 细菌移位 外科手术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氯喹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艳平 曹德权 +1 位作者 常业恬 李永国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磷脂酶A2抑制剂氯喹(CQ)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 0 m in复制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 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缺血再灌注组(B... 目的:观察磷脂酶A2抑制剂氯喹(CQ)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 0 m in复制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 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氯喹治疗组(C组),每组再根据观察时间段不同随机均分成3个亚组,A,B两组从股静脉注射1 mL/kg生理盐水,C组注射CQ 1 0 mg/kg(溶于1 mL/kg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全肝血流阻断2 0 m in(T0),再灌注4 h(T1)门静脉血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ET)浓度,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生长情况,末端回肠黏膜组织丙二醛浓度,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改变及大鼠再灌注后4 8 h生存率。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0,T1门静脉血D-乳酸、TNF-α、内毒素浓度、肠黏膜组织丙二醛浓度升高(P<0.0 5或P<0.0 1),其中C组低于B组(P<0.0 5);B,C两组T1时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均培养出细菌,其中C组阳性率低于B组,A组未培养出细菌;B,C两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高于A组(P<0.0 1或P<0.05),其中B组凋亡指数高于C组(P<0.0 5);C组大鼠4 8 h存活率高于B组(P<0.0 5)。结论:氯喹具有抑制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提高大鼠生存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喹 凋亡 细菌/内毒素移位 肝脏 缺血再灌注 肠道 大鼠
下载PDF
内毒素移位在肠淋巴再灌注加剧SMAO休克大鼠多器官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杨丽娜 赵自刚 +3 位作者 赵永泉 刘争杰 牛春雨 张静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在肠淋巴再灌注(MLR)加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SMAO)休克多器官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仅麻醉与手术)、MLR组(夹闭肠系膜淋巴管1 h,再灌注2 h)、SMAO组(夹闭...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在肠淋巴再灌注(MLR)加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SMAO)休克多器官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仅麻醉与手术)、MLR组(夹闭肠系膜淋巴管1 h,再灌注2 h)、SMAO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2 h)和SMAO+MLR组(同时夹闭肠系膜淋巴管和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2 h)。再灌注2 h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浆;留取固定位置的肝、肾、心肌、肺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应用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以及各组织匀浆内毒素(ET)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各器官组织匀浆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脂多糖受体(CD1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Sham组和MLR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SMAO组及SMAO+MLR组的血浆、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的ET含量均显著高于Sham组和MLR组,且SMAO+MLR组血浆及各组织匀浆的ET水平均显著高于SMAO组;SMAO组及SMAO+MLR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CD14、LBP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及MLR组,且SMAO+MLR组各指标均高于SMAO组。结论:MLR加剧SMAO休克多器官损伤的作用机制与ET经过肠淋巴途径移位、激活内毒素增敏系统LBP/CD14、促进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淋巴再灌注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 内毒素移位 炎症反应 多器官损伤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饥饿大鼠内毒素移位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小平 程爱国 陈玉红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1982-1986,共5页
目的:探讨饥饿后大鼠肠黏膜形态学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动态观察GLN肠内补充对饥饿大鼠内毒素移位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饥饿大鼠模型,将90只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给予正常饮食n =10)、饥饿组A(n=40)、谷氨酰... 目的:探讨饥饿后大鼠肠黏膜形态学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动态观察GLN肠内补充对饥饿大鼠内毒素移位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饥饿大鼠模型,将90只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给予正常饮食n =10)、饥饿组A(n=40)、谷氨酰胺组B(n= 40)3个大组,分别于饥饿后3,5,7,9d,取门静脉血测血浆内毒素的变化,在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肠黏膜组织中SIgA的表达和CD4^+、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A组大鼠饥饿后,3d可见小肠黏膜明显萎缩,绒毛变短、变稀.部分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绒毛横径增宽,高度缩短;至饥饿后9d上述变化更加明显.B组在饥饿后3d较同时间点A组肠黏膜损伤有明显的改善,小肠的黏膜厚度、绒毛数量、高度增加,至饥饿后5d基本恢复至N组水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小肠黏膜再次出现黏膜萎缩、绒毛变短、变稀,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但明显轻于同时间点的A组.饥饿后各时间点血浆内毒素与N组相比明显升高,A,B组均在饥饿后7d达到高峰,B组在饥饿后3,5,7,9d较A组降低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322.4±65.1,389.4±32.6,464.4±76.6,413.7±67.2EU/L vs 527.1±74.9,546.3±65.7,623.9±85.9,587.5±140.8EU/L,均P<0.01).与N组比较,A组大鼠肠黏膜SIgA及CD4^+,CD8^+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性(P<0.05,P<0.01).补充GLN后,SIgA及CD4^+,CD8^+T细胞数量明显升高,B组与A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大鼠饥饿后早期确有肠黏膜组织结构受损,发生内毒素移位,同时伴有肠黏膜免疫学屏障受损.早期给予GLN可减轻肠黏膜的受损,明显降低内毒素移位,增强肠黏膜的免疫功能发挥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谷氨酰胺 内毒素移位 肠黏膜屏障
下载PDF
肠功能恢复汤对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MDA和SOD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春荣 程永刚 曾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MODS模型,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探索MODS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ODS模型组、肠功能恢复...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MODS模型,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探索MODS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ODS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和氨苄西林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外周静脉血、门静脉血及回肠内容物的内毒素含量,测定血清MDA、SOD含量和ALT、AST、Cr及BUN含量,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肾、肺和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取回肠组织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组和氨苄西林组的肝肾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回肠黏膜不同程度发生上皮细胞水肿、坏死、脱落、绒毛损伤断裂、炎细胞浸润;肠功能恢复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外周血、门静脉血及回肠内容物的内毒素含量、血清MDA、ALT、AST、Cr及BU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氨苄西林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不明显(P>0.01)。在模型组与氨苄西林组内,MDA和SOD的含量呈负相关(P<0.01)。肠功能恢复汤组和氨苄西林组的细菌移位率均比模型组低,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肠功能恢复汤能抑制MODS大鼠的细菌、内毒素移位和氧化-抗氧化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功能恢复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丙二醛(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下载PDF
大承气汤对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竞 赵琪 +1 位作者 周文洛 崔乃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1997年第6期374-377,共4页
本实验以125I-LPS对大鼠灌胃后,观察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后各脏器中分布。结果表明:急性感染性腹膜炎可致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增加,各重要脏器中均含不同浓度的内毒素,内毒素含量由高至低为:肾、肺、肝、胰、肠系膜淋... 本实验以125I-LPS对大鼠灌胃后,观察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后各脏器中分布。结果表明:急性感染性腹膜炎可致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增加,各重要脏器中均含不同浓度的内毒素,内毒素含量由高至低为:肾、肺、肝、胰、肠系膜淋巴结、心脏(P<0.05)。大承气汤能明显抑制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P<0.01),并可增加125I-LPS的粪便排出量(P<0.01)。为临床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移位 大承气汤 腹膜炎 内毒素血症
下载PDF
人重组生长激素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屠伟峰 陈军 +4 位作者 郑江 夏培元 周红 肖光夏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目的 观察人重组生长激素 (rhGH)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检测门、腔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法 ) ;血浆TNFα水平 (放免法 )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细菌培养 ,... 目的 观察人重组生长激素 (rhGH)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检测门、腔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法 ) ;血浆TNFα水平 (放免法 )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细菌培养 ,动态观察rhGH对IIR后肠道细菌 /内毒素移位情况。结果 早期应用rhGH ,无论是IIR后 3h用药组还是 12h用药组 ,均可明显降低IIR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 ;显著减少IIR后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肾等肠道外组织器官中的移位细菌量。结论 早期应用rhGH可有效地降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 ,减轻促炎介质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 人重组生长激素 细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内毒素移位及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纪存良 林长赋 +2 位作者 李文志 岳子勇 路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13-415,共3页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肠缺血 再灌注组 (IIR组 )、丙泊酚组 (P组 )和假手术组 (S组 ) ,每组 10只。记录各组平均动脉压 (MAP)、动态肺顺应性 (Cdyn) ,测量再灌注 12...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肠缺血 再灌注组 (IIR组 )、丙泊酚组 (P组 )和假手术组 (S组 ) ,每组 10只。记录各组平均动脉压 (MAP)、动态肺顺应性 (Cdyn) ,测量再灌注 12 0min时门静脉血内毒素 (ET)、腔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 8(IL 8)以及肺灌洗液 (BALF)中总蛋白 (TP)和磷脂 (Lip)的含量。结果 S组的检测指标在整个实验中未见明显变化。再灌注后P组和IIR组的MAP、Cdyn呈进行性下降 (与S组比 ,P <0 0 5 ) ,再灌注 12 0min时两组的门静脉血ET ,腔静脉血TNF α、IL 8浓度升高显著 (与S组比 ,P <0 0 5 ) ,尤以IIR组显著 (与P组比 ,P <0 0 5 )。P组BALF中TP、Lip含量与S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IIR组与S组比较TP含量升高 ,Lip含量减少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能减轻大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的内毒素移位和细胞因子反应并对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可能与其抗氧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大鼠 肠缺血 内毒素移位 肺损伤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丽娜(综述) 赵永泉 牛春雨(审校)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370-373,共4页
肠缺血再灌注导致远隔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与肠源性细胞/内毒索移位关系密切,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肠源性细胞/内毒素移位的作用机制值得关注。该文从肠道复合屏障功能损伤、肠道细菌过度繁殖与菌群失调、机体与肠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等... 肠缺血再灌注导致远隔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与肠源性细胞/内毒索移位关系密切,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肠源性细胞/内毒素移位的作用机制值得关注。该文从肠道复合屏障功能损伤、肠道细菌过度繁殖与菌群失调、机体与肠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发生机制,从门静脉途径、肠淋巴途径阐述了其移位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源性细胞/内毒素移位 机制 途径
下载PDF
延迟复苏对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红明 施志国 常冬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201-205,共5页
我们将54只五联悉生大鼠分为三组:①伤前对照组(Ⅰ组,n=6); ②早期复苏组(Ⅱ组,n=24);40%三度烫伤后立即按Parkland公式复苏,③延迟复苏组(Ⅲ组,n=24);烫伤后6小时开始补液。分别在伤后8、24、48、72小时活杀动物(每个时间点6只)进行下... 我们将54只五联悉生大鼠分为三组:①伤前对照组(Ⅰ组,n=6); ②早期复苏组(Ⅱ组,n=24);40%三度烫伤后立即按Parkland公式复苏,③延迟复苏组(Ⅲ组,n=24);烫伤后6小时开始补液。分别在伤后8、24、48、72小时活杀动物(每个时间点6只)进行下列指标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回肠粘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系膜淋巴结(MLN)、脾、肝、肺、肾和血液定性培养,回肠粘膜菌群分析和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伤后早期且组和Ⅲ组都有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发生,同时伴有肠道菌群紊乱及粘膜DAO活性下降和超微结构的改变。但Ⅲ组上述改变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至伤后72小时)。该结果表明,延迟复苏加重烧伤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这与其所致的严重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及粘膜机械屏障的破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复苏 肠道细菌 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创伤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病机制与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姚咏明 董胜利 +1 位作者 于勇 盛志勇 《世界感染杂志》 2004年第5期433-437,共5页
严重创伤打击下,机体肠黏膜屏障破坏可引起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发生,通过内毒素增敏效应介导失控性炎症反应,进一步发展可诱发脓毒症和多器官损害。虽然细菌,内毒素移位的确切临床意义尚有争议,但许多证据支持肠道是脓毒症... 严重创伤打击下,机体肠黏膜屏障破坏可引起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发生,通过内毒素增敏效应介导失控性炎症反应,进一步发展可诱发脓毒症和多器官损害。虽然细菌,内毒素移位的确切临床意义尚有争议,但许多证据支持肠道是脓毒症发生的“枢纽”器官。因此,防止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移位 肠道细菌移位 创伤后 脓毒症 发病机制 多器官损害 严重创伤 介导 机体
下载PDF
以FITC-LPS为示踪物对小鼠肠道内毒素移位的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东华 田在善 沈长虹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39-42,共4页
以Pb-Acet和5-HT静注同时LPS灌胃方法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利用荧光素异硫氰酸盐—内毒素(FITC-LPS)的荧光特性,将其按1/10的比例混入于口灌的LPS中。结果证实,造模3小时后,肝、肺、肾、... 以Pb-Acet和5-HT静注同时LPS灌胃方法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利用荧光素异硫氰酸盐—内毒素(FITC-LPS)的荧光特性,将其按1/10的比例混入于口灌的LPS中。结果证实,造模3小时后,肝、肺、肾、脑均有较强的荧光发射,说明已有肠道FITC-LPS移位现象发生。本方法具有简单性、可行性、先进性等特点,不失为一种较佳的定性观察LPS移位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 异硫氰酸盐 内毒素 内毒素移位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梗阻性黄疸对大鼠肠黏膜上皮结构及内毒素移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鹏 陈强谱 张兴元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对大鼠肠黏膜上皮结构及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组(OJ组)。OJ组制成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7 d后各组同一时间点取材。观察肠黏膜上皮组织形态变化...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对大鼠肠黏膜上皮结构及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组(OJ组)。OJ组制成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7 d后各组同一时间点取材。观察肠黏膜上皮组织形态变化,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D-乳酸含量。结果 OJ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结构受损,门静脉血内毒素、D-乳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肠黏膜上皮结构完整性受损,是发生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肠黏膜上皮 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双歧杆菌对动物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17
作者 赵红梅 朱恩波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5-17,共3页
将 3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感染对照组 (A)、感染治疗组 (B)和健康对照组 (C)。B组感染后灌饲双歧杆菌悬液 (CFU为 5× 10 12 /L) 1.5mL ,2次 /d。观察细菌或内毒素移位、肠黏膜菌群和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显示 :①感染后第 3d... 将 3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感染对照组 (A)、感染治疗组 (B)和健康对照组 (C)。B组感染后灌饲双歧杆菌悬液 (CFU为 5× 10 12 /L) 1.5mL ,2次 /d。观察细菌或内毒素移位、肠黏膜菌群和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显示 :①感染后第 3d ,A、B组细菌移位率分别为 39%和 15 % (P=0 .0 0 4 0 ) ,第 5d时分别为 31%和 7% (P =0 .0 0 2 0 ) ;感染后第 1d ,A组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B组。②A组回盲部黏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仅为C组的 1/ 10~ 1/ 6 0 ,B组双歧杆菌量明显增多 ;A组大肠埃希氏菌量在第 1~ 3d时增加约 2 0~ 30倍 ,但第 3d后B组大肠埃希氏菌量显著减少并接近正常水平。③回肠黏膜损伤以第 1~ 3d最为明显 ,A组感染后第 5d损伤评分仍明显高于C组(P <0 .0 5 ) ;B组第 3d时已明显修复 ,第 5d时已与C组无明显差异。提示 :补充外源性双歧杆菌能促进感染后受损肠黏膜屏障和生物屏障修复 ,有效防治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感染动物 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选择性肠道去污和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对猪急性重症胰腺炎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18
作者 屠伟峰 何静 +2 位作者 魏涧琦 郄文斌 何洹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4年第5期311-314,共4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肠道去污(SDD)和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对猪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选健康长白种猪23头,体重16 ks^22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组Ⅰ:假手术对照组(n=5);组Ⅱ:ASP对照组(n=6);组Ⅲ:ASP+SD... 目的:观察选择性肠道去污(SDD)和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对猪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选健康长白种猪23头,体重16 ks^22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组Ⅰ:假手术对照组(n=5);组Ⅱ:ASP对照组(n=6);组Ⅲ:ASP+SDD预防组(n=6);组Ⅳ:ASP+盲肠造口、结肠灌洗组(n=6)。在麻醉状态下,进腹向胰总管注入1 ml/kg·BW 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内含8 000~10 000 BAEE单位胰蛋白酶/ml,pH7.6)诱导ASP。假手术对照组以0.9%NaCl磷酸盐缓冲液取代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分别于ASP诱导前30 min、诱导后6 h、24 h、48 h、72 h采集腔静脉血作内毒素(LPS)测定(鲎试剂法)。ASP后72 h,采集门、腔静脉血及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胰腺组织作系列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结果:预防性SDD不仅可非常显著地降低粪便培养中肠杆菌数(P<0.01),而且使血浆LPS水平明显下降,血和组织器官中移位细菌数量明显降低。盲肠造口、结肠灌洗亦可有效地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组织器官中移位细菌数量。结论:预防性SDD或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均可有效地减少胰腺炎性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尤其后者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 结肠灌洗 内毒素移位 盲肠 肠源性细菌 对照组 急性重症胰腺炎 ASP 水平 结论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引发肠源性内毒素移位的实验模型及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竞 崔乃强 +3 位作者 殷宗福 赵琪 倪弘 吴咸中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332-334,共3页
急性胰腺炎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可引发腹膜炎,进而造成肠屏障的破坏,使肠道中的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入血,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移位的内毒素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本研究观察了... 急性胰腺炎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可引发腹膜炎,进而造成肠屏障的破坏,使肠道中的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入血,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移位的内毒素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本研究观察了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机体内毒素的水平变化,并对某些抗生素抑制肠源性内毒素移位的作用进行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内毒素移位 实验模型 肠源性 多粘菌素B 中西医结合 死亡率 大鼠模型 细菌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
下载PDF
内毒素移位与肠屏障功能不全
20
作者 赵云平 《战创伤参考资料》 1996年第3期28-35,共8页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内毒素移位 肠屏障功能不全 肠粘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