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内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金秀 董小敏 刘翠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经內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胆石症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经內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组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积极的临床护理配合方法。结果两组手术均... 目的探讨经內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胆石症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经內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组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积极的临床护理配合方法。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都为胆道损伤或感染。两组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內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在胆石症中的治疗中应用价值大,而积极的护理配合能够降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內镜逆行造影术后鼻引流术 石症 护理 并发症
下载PDF
ERBD治疗恶性胆道梗阻2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朱艳丽 常廷民 韩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5期971-972,共2页
目的:探讨ERBD(内镜下逆行胆道内引流术)治疗难以手术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方法:通过十二指肠镜对20例由6种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逆行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全部获成功。结果:18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余2例下... 目的:探讨ERBD(内镜下逆行胆道内引流术)治疗难以手术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方法:通过十二指肠镜对20例由6种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逆行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全部获成功。结果:18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余2例下降了约50%。结论:ERBD能明显减轻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黄疸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引流术 梗阻 内支架植入
下载PDF
ERBD与PTBD在肝门胆管癌术前减黄中的应用比较
3
作者 祝凯华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使用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ERBD)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的效果。方法:收集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在2021年1月—2023年12月确诊为肝门胆管癌并行术前减黄治疗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58例,...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使用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ERBD)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的效果。方法:收集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在2021年1月—2023年12月确诊为肝门胆管癌并行术前减黄治疗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58例,依据术前减黄方案不同划分为两个组别,即ERBD组,患者78例,接受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PTBD组,患者80例,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两组疗效有效率(引流成功率);比较术前术后血清学指标[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比较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ERBD组与PTBD组的手术成功率、疗效有效率(引流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GGT、ALT、ALP、AST水平术后均较术前下降(P<0.05);但两组术后血清GGT、ALT、ALP、AS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RBD组术后疼痛发生率较PTBD组低,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较PTBD组高(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采取ERBD、PTBD减黄治疗在手术成功率、减黄效果上比较无差异,但术后胆道感染与疼痛各有优势,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胆道解剖结构等综合考虑,选择最为合适的胆道引流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管癌 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 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 经皮肝穿刺引流术
下载PDF
胰头癌行ERBD术并发贲门黏膜撕裂出血1例内镜护理
4
作者 陈莉 王美峰 +1 位作者 丁静 丁霞芬 《齐鲁护理杂志》 2017年第2期92-93,共2页
经内镜逆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RBD)是胆道恶性梗阻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式,通过放置胆道支架,达到缓解黄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WS)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内压骤然增加导致食管远端、贲门、胃体上部的... 经内镜逆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RBD)是胆道恶性梗阻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式,通过放置胆道支架,达到缓解黄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WS)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内压骤然增加导致食管远端、贲门、胃体上部的黏膜撕裂,严重者造成上消化道大量出血;90%的诱因为饮酒后剧烈干呕和呕吐,而由内镜治疗引起的MWS发生率极低。2015年3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成功抢救1例胰头癌行ERBD术后并发MWS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头癌 内镜逆行内支架引流术 黏膜撕裂 内镜护理
下载PDF
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18
5
作者 潘孜博 王宇宏 +2 位作者 孔哲 刘哲 王敬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术前减黄最佳胆道引流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6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79例,年龄25.0~80.0(59.9±10.6)岁。依据术...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术前减黄最佳胆道引流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6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79例,年龄25.0~80.0(59.9±10.6)岁。依据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分为未引流组85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组56例、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ERBD)组25例;根据术式分为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116例、姑息性胆肠吻合术50例。分析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下术中抽取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不同术前引流方式下围手术期情况的差异。结果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22.4%(19/85)、28.6%(16/56)、100%(25/25),ERBD组阳性率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种细菌占比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64.0%(16/25)比12.5%(2/16)比5.3%(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致病菌比例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97.8%(45/46)比89.5%(17/19)比66.7%(1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ERBD组长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334.5±48.3)min比(289.4±39.5)min比(303.9±57.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PTBD组少于ERBD组和未引流组[(268.8±128.4)ml比(388.2±181.6)ml比(366.1±220.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引流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相关术后胰瘘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6.8%(4/59)、10.0%(4/40)、29.4%(5/17),ERBD组较未引流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性胆肠吻合术患者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接受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并且需要术前胆道引流的患者,与ERBD比较,PTBD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经皮肝穿引流术 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 恶性梗阻性黄疸
原文传递
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潘孜博 王宇宏 +2 位作者 孔哲 刘哲 王敬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91-1200,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3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16例,女101例;年龄为(62&... 目的探讨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3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16例,女101例;年龄为(62±10)岁。317例病人中,158例术前无胆道引流,115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44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内镜逆行胆道引流(ERBD)。观察指标:(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两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多重比较中检验水准为0.0167。结果(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317例病人中,116例细菌培养阳性,包括43个菌种共168株菌株,其中术前无胆道引流36例(46株),行PTCD 39例(49株),行ERBD 41例(73株)。①317例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6.59%(116/317),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78%(36/158)、33.91%(39/115)、93.18%(41/44),3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66,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37,P>0.016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305,44.718,P<0.0167)。②多重细菌感染占比为36.21%(42/116),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细菌感染占比分别为19.44%(7/36)、23.08%(9/39)、63.41%(26/41),3者多重细菌感染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31,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7,P>0.016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33,13.215,P<0.0167)。③多重耐药菌占比为30.95%(52/168),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耐药菌占比分别为15.22%(7/46)、26.53%(13/49)、43.84%(32/73),3者多重耐药菌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7,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7,P>0.016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0,P<0.0167),术前行ERBD与术前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72,P>0.0167)。(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病人年龄、腹部手术史、黄疸程度、胆道梗阻位置均与细菌培养阳性无关(χ^(2)=4.865,1.423,4.922,0.030,P>0.05)。(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行PTC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行ERB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利奈唑烷、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7株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为0。结论术前行ERBD的病人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且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比例高。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妥布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恶性梗阻性 细菌 抗菌药物 经皮肝穿引流术 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
原文传递
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所致黄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7
作者 牛宏 李明阳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103-108,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的胆道引流方式在肝门部胆管癌(HC)患者减黄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HC患者86例,根据减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ERBD内引流)、B组(PTCD外引流)和C组... 目的分析不同的胆道引流方式在肝门部胆管癌(HC)患者减黄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HC患者86例,根据减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ERBD内引流)、B组(PTCD外引流)和C组(内外引流)。比较3种引流方式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引流有效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种引流方式对于患者的减黄及肝功能恢复治疗均具有显著疗效,且相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Ⅰ、Ⅱ型HC患者,3种引流术的引流减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Ⅲ型HC患者,PTCD的引流减黄有效率显著高于ERBD(P<0.05);对于Ⅳ型HC患者,PTCD的引流减黄有效率显著高于ERBD及经PTCD内外引流(P<0.05)。ERBD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TCD组(P<0.05);而PTCD组术后胆道出血及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RBD组(P<0.05)。结论不同分型的HC应选择适宜的胆管引流术,可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Ⅲ型HC患者,减黄时PTCD优于ERBD,对于Ⅳ型HC患者,PTCD效果最佳。不同的引流方式因其手术入路及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易导致某种并发症的发生,这与操作者的经验、手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管癌 内镜逆行支架植入引流术 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 内外引流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ERBD与PTBD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退黄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书沛 黄璋侃 +1 位作者 刘安祥 孟倩倩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8期46-49,共4页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ERBD)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退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0例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其术前不同引...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ERBD)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退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0例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其术前不同引流退黄方式分为ERBD组(n=32)与PTBD组(n=28)。ERBD组采用ERBD退黄治疗,PTBD组采用PTBD退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情况、血清学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退黄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RBD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6.88%,与PTBD组的89.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BD组的退黄时间明显早于PTBD组(P<0.05);术后2周,两组血清TBIL、DBIL、ALT及AST水平均降低,且ERBD组低于PTBD组(P<0.05);术后,ERBD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PTBD组的25.00%(P<0.05)。结论: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采取ERBD治疗的效果优于PTBD,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 经皮穿刺引流术 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
下载PDF
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分析(附9例报告)
9
作者 黄夏 陆志平 +2 位作者 徐蓓莉 蔡瑜 张顺财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总结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本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型AIP病人9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治疗、... 目的:总结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本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型AIP病人9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治疗、预后。结果:9例1型AIP病例临床表现为黄疸、腹胀、腹痛、体重减轻和食欲下降。胰腺外受累器官为胆管、淋巴结、肾脏和腹膜后组织。9例IgG4均升高,8例>2倍正常值上限。上腹部MRI检查以全胰肿大为主(7例),2例提示胰腺内占位,3例见胰周包膜样边缘。2例胰腺细针穿刺组织学检查未得出诊断。所有病人均行类固醇治疗,疗效较好。治疗初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放置胆道塑料支架,分别出现肝脓肿和胆总管结石各1例。复发病人使用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仍获缓解。结论:1型AIP仅部分病人有典型影像学表现,需慎重诊断并系统评估,激素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临床分析 免疫球蛋白 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