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4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血管造影术前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造影剂肾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明珠 张金盈 沈德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血管造影术(CAG)前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术后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相关性及其对CIN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8月—2013年1月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行CAG的患者250例,记录患者一... 目的探讨冠状血管造影术(CAG)前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术后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相关性及其对CIN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8月—2013年1月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行CAG的患者250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于造影前12 h内检测NT-proBNP、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水平,造影后第1、2、3、4、5天分别检测Scr、BUN、UA水平,根据简化的肾脏病饮食调整研究公式(MDRD公式)推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患者造影后48 h内是否发生CIN,分为CIN组(36例)和非CIN组(214例)。结果 CIN组与非CIN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高脂血症发生率、平均动脉压(MAP)、心脏射血分数(EF)、术前12 h输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糖尿病发生率、术后48 h输液量、造影剂用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狭窄>50%较非CIN组升高(P<0.05)。CIN组造影前NT-proBNP水平与造影后Scr升高幅度(造影后Scr值-造影前Scr值)呈正相关(r=0.786,P<0.05),与造影后eGFR呈负相关(r=-0.368,P=0.027);非CIN组造影前NT-proBNP水平与造影后Scr水平呈正相关(r=0.307,P<0.05),与造影前、后eGFR呈负相关(r=-0.138,P=0.044;r=-0.203,P=0.003),而与Scr升高幅度则无相关性。以造影前NT-proBNP>150 ng/L预测CIN发生率其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59.3%,阳性预测值为26.3%,阴性预测值为96.2%;以造影前NT-proBNP>400 ng/L预测CIN发生率其敏感度为47.2%,特异度为68.7%,阳性预测值为20.2%,阴性预测值为88.6%。结论 CAG前检测NT-proBNP对术后CIN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NT-proBNP水平与CAG后CIN患者Scr升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造影 肾病
下载PDF
冠状血管造影术患者辐射剂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2
作者 郁仁强 曾勇明 +7 位作者 黄扬 彭刚 彭盛坤 谭欢 王杰 刘潇 孙静坤 金瑞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460-1461,1465,共3页
目的评价冠状血管造影术(CAG)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0例接受CAG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剂量转换因数计算患者的有效剂量(ED),并分析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穿刺入路、透视时间、采集帧数及血管病变与患者ED的相关... 目的评价冠状血管造影术(CAG)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0例接受CAG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剂量转换因数计算患者的有效剂量(ED),并分析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穿刺入路、透视时间、采集帧数及血管病变与患者ED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平均累计剂量(DOSE)为400.54mGy,平均总剂量面积乘积(DAP)为28.26Gy.cm2,平均ED为5.23mSv。透视时间、BMI及采集帧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57、0.442、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透视时间长和高采集帧数为CAG检查中的辐射剂量增加重要因素,熟练的术者及采用降低采集帧数的新技术,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有效剂量 透视时间 肥胖症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造影与单纯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回顾性研究
3
作者 汪奇 盖鲁粤 +6 位作者 董蔚 孙志军 陈韵岱 杨立 王志国 蒋博 任学文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30-531,557,共3页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替代单纯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16日-2008年6月17日在我院心内科行单纯CCA并最大狭窄处≤50%的患者共568例,其中1个月内曾在我院行CTCA检查的患者102人,对比CTCA与CCA的结果。结果80例...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替代单纯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16日-2008年6月17日在我院心内科行单纯CCA并最大狭窄处≤50%的患者共568例,其中1个月内曾在我院行CTCA检查的患者102人,对比CTCA与CCA的结果。结果80例为单纯CCA检查,19例为支架植入术后复查,3例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复查;CTCA诊断8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92.2%;其中19例支架植入术后复查患者,CTCA诊断3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84.2%。结论CTCA可较准确的鉴别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包括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心病
下载PDF
心律不齐患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窄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的可行性
4
作者 禹烜 李岩 +3 位作者 沈翀 祝小莲 郝俊琪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89,395,共5页
目的分析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诊的心律不齐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 目的分析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诊的心律不齐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研究组66例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情况。结果两组诊断准确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一致,平均主观评分分别为4.16比4.07、3.98比4.22、4.03比4.01,但对比剂用量、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减少29%和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11、9.119,P=0.001)。结论对于心律不齐患者,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窄窗技术保证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回顾式扫描诊断准确性相当,同时能提高检查安全性,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CT血管造影术 冠状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可行性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比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兆玉 韩家兴 +3 位作者 畅智慧 王传卓 马羽佳 单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92-1895,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动脉造影术(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初诊疑为冠心病患者的256层CTA检查结果,并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CCA)结果进行对照。所有患者CTA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结果 32例... 目的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动脉造影术(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初诊疑为冠心病患者的256层CTA检查结果,并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CCA)结果进行对照。所有患者CTA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结果 32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直径≥2mm的419个节段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为393个节段(93.79%)。393个节段中,256层CTA显示中度以上狭窄(≥50%)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7%、80.70%、98.21%、88.46%、96.77%;显示重度狭窄(≥75%)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9%、75.00%、98.88%、87.10%、97.51%。对于中度以上以及重度狭窄的诊断,256层CTA与CC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前提下,256层CTA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初步筛选和诊断方面,与CCA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 被引量:1
6
作者 乐颖慧 邢浩然 +3 位作者 王锐 陈晖 宋现涛 贺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经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确诊的CTO患者共207处病变的CCTA资料,观察CCTA与ICA显示CTO特征的一致性、差异及符合率,包括冠状动脉闭塞段头...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经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确诊的CTO患者共207处病变的CCTA资料,观察CCTA与ICA显示CTO特征的一致性、差异及符合率,包括冠状动脉闭塞段头端形态(钝形/锥形),闭塞段内有无钙化、纡曲、近端分支及闭塞段长度是否≥20 mm。结果CCTA与ICA检出冠状动脉闭塞段头端钝形(Kappa=0.50)、闭塞段内有无钙化(Kappa=0.48)、闭塞段近端有无分支(Kappa=0.56)及病变长度≥20 mm(Kappa=0.53)与否的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P均<0.01),二者判断闭塞段是否纡曲的一致性好(Kappa=0.80,P<0.01)。CTA与ICA对冠状动脉闭塞段钙化[38.65%(80/207)vs.21.74%(45/207)]及闭塞近端分支[31.40%(65/207)vs.43.48%(90/207)]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闭塞段头端钝形[35.75%(74/207)vs.36.71%(76/207)]、闭塞段纡曲[20.29%(42/207)vs.23.19%(48/207)]及病变长度≥20 mm[38.65%(80/207)vs.41.06%(85/207)]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CTA与ICA检出冠状动脉闭塞段头端钝形、钙化、纡曲、近端存在分支及长度≥20 mm的符合率分别为76.81%(159/207)、77.29%(160/207)、93.24%(193/207)、79.23%(164/207)及77.29%(160/207)。结论利用CCTA能可靠评估CTO病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冠状血管造影术 可靠性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和血管成形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韩立宪 颜利求 +4 位作者 曹绪芬 袁琛 王刚 赵荣诚 韩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血管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我院1495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694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并以406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作为对照,记录患者基本情...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血管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我院1495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694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并以406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作为对照,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资料。结果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成功率为95.3%,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7.3%。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手术成功率与经股动脉组(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操作时间、X线照射时间较经股动脉组长(54.9±15.2min比40.1±10.6min,P<0.05;20.2±8.3min比15.1±6.5min,P<0.01)、造影剂用量较经股动脉组多(165.2±30.7mL比143.5±25.1mL,P<0.01)。大部分(94.5%)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血管成形术虽然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长,造影剂用量多,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桡动脉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成像中钙化斑块特征对血管狭窄诊断结果的影响
8
作者 吕贤坤 赵宏伟 +1 位作者 吕宗晨 闫凤全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893-895,899,共4页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中钙化斑块特征对血管狭窄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102例存在钙化斑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接受治疗的80例无钙化斑块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CT冠状动脉成像和数字...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中钙化斑块特征对血管狭窄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102例存在钙化斑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接受治疗的80例无钙化斑块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CT冠状动脉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钙化斑块特征,分析不同程度斑块钙化对CT冠脉造影诊断血管狭窄程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102例有钙化斑块的冠心病患者中,共189处出现狭窄情况,其中由非钙化斑块引起的狭窄54处,轻中度钙化斑块引起的狭窄78处,重度钙化斑块引起的狭窄57处。CT冠脉造影诊断结果对于非钙化斑块的诊断与DSA诊断的一致性高(Kappa=0.904,P<0.05),对轻中度钙化斑块与DSA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822,P<0.05),对重度斑块与DSA诊断一致性一般(Kappa=0.541,P<0.05)。对照组80例患者,经DSA诊断,共98处发生狭窄,其中53处为不明显狭窄,45处为明显狭窄。CT冠脉造影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979,P<0.05)。轻中度钙化斑块与重度钙化斑块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重度钙化斑块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钙化斑块存在的情况下,CT冠脉造影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且重度钙化斑块存在对特异性的影响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影像诊断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参数联合临床指标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晓怡 孙超 +3 位作者 程瑾 綦维维 洪楠 王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脂肪衰减指数(FAI)联合临床指标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首诊ACS患者,根据随访发生MACE与否将其分为MACE组和无MACE组。采用单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脂肪衰减指数(FAI)联合临床指标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首诊ACS患者,根据随访发生MACE与否将其分为MACE组和无MACE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所示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及PCAT体积和FAI,筛选ACS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单一独立预测因素及其联合的预测效能。结果MACE组35例,无MACE组151例。RCA-FAI(OR=0.127)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OR=1.098)是ACS 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以RCA-FAI预测ACS MACE的AUC为0.671,HDL的AUC为0.371,二者联合AUC为0.709。结论RCA-FAI联合HDL可用于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冠状动脉斑块相关参数与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超 苏荷芸 +1 位作者 邱晓晖 刘艺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3-847,共5页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斑块相关参数与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参数——冠周脂肪衰减指数(pFAI)及冠周脂肪体素总体积(pFV)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87例因疑诊冠状动脉疾病而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患者,共218支冠状动脉分支存在斑块...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斑块相关参数与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参数——冠周脂肪衰减指数(pFAI)及冠周脂肪体素总体积(pFV)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87例因疑诊冠状动脉疾病而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患者,共218支冠状动脉分支存在斑块。基于CCTA评估斑块相关参数,包括斑块性质(钙化性斑块、混合性斑块及非钙化性斑块)、是否易损斑块、斑块长度和负荷、血管重构状态(无重构、负性重构及正性重构)及血管狭窄程度(轻/中/重度),分析上述参数与pFAI及pFV的相关性。结果 荷混合性及非钙化性斑块血管的PVAT的pFAI高于荷钙化性斑块血管,荷易损斑块血管PVAT的pFAI高于荷非易损斑块血管,pFV与之相反(P均<0.05)。无重构血管PVAT的pFAI低于、pFV高于负性重构及正性重构血管(P均<0.001)。重度狭窄血管PVAT的pFAI高于轻、中度狭窄血管(P均<0.05)。斑块长度及负荷均与pFAI呈线性正相关,与pFV呈线性负相关(P均<0.001)。结论 冠状动脉斑块相关参数均与其pFAI和(或)pFV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脂肪组织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19
11
作者 汪波 常时新 +4 位作者 郝楠馨 刘玮 潘海虹 王轶彬 许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77-1879,共3页
目的评价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择心率≤65次/分,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记录两... 目的评价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择心率≤65次/分,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2.00±0.23)mSv、(10.20±0.9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大幅降低冠状动脉成像时的辐射剂量,对于心率较低的受检者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门控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提示临界病变有易损斑块患者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占鲁 黄翯 +2 位作者 张文斌 王敏 傅国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提示临界病变含有易损斑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日至9月13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CCTA检查提示为临界病变(直径狭窄50%~70%)且不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1963例(2728处病变)...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提示临界病变含有易损斑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日至9月13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CCTA检查提示为临界病变(直径狭窄50%~70%)且不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1963例(2728处病变)。根据CCTA提示的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04例)和稳定斑块组(1159例)。以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运重建)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的预后。结果:平均随访(27.4±2.3)个月,易损斑块组MACE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分别为10.8%和2.3%,P<0.01),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易损斑块组发生MACE的风险比(HR)为5.022(95%CI:3.254~7.751,P<0.01)。亚组分析提示,易损斑块未服药组(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3个月及以下)和易损斑块服药组(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3个月以上)MACE发生率分别为17.0%和5.8%,易损斑块未服药组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HR=3.149,95%CI:1.987~4.992,P<0.01);而稳定斑块组未观察到此差异(HR=1.721,95%CI:0.798~3.712,P>0.05)。结论:CCTA提示临界病变含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危险性更高,而药物治疗主要作用于易损斑块,对稳定斑块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影像诊断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后 随访研究
下载PDF
死后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钱辉 邵煜 +4 位作者 李正东 邹冬华 秦志强 万雷 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探讨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前期实验研究结果,对人死后离体心脏CT造影装置进行改良,选取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猝死的检案案例,于心脏解剖前完整取出心脏并立即行CT... 目的探讨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前期实验研究结果,对人死后离体心脏CT造影装置进行改良,选取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猝死的检案案例,于心脏解剖前完整取出心脏并立即行CT冠状动脉造影,并将CT血管造影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所见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改良前后造影装置的优、缺点。结果改良的离体心脏造影装置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上与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所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冠状动脉病变更客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但CT血管造影技术只能对病变血管进行检查,在死因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案件中可以作为传统尸体解剖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冠心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CT 尸体解剖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何忆雯 秦永文 萧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A清晰显示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39处,其中钙化病变8处,非钙化病变31处;支架近端狭窄2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7例。SC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42处,其中钙化病变9处,非钙化病变33处;支架近端狭窄26例,中段狭窄8例,远端狭窄8例。SCA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42节段,CTA正确诊断36节段,漏诊6节段,误诊3节段,敏感性85.71%,特异性99.01%,阳性预测率92.31%,阴性预测率98.04%,准确率97.39%。其对支架近端病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分别达到96.15%和100%;近端支架内狭窄占总再狭窄率的64.10%。结论:CTA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情况,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准确判断支架狭窄部位以及引起狭窄病变性质,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一种无创性随访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螺旋CT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胡晓鹏 许建屏 +3 位作者 胡盛寿 宋云虎 孙寒松 徐波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造影特点,分析相关因素对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我院CABG术后因心绞痛复发再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256例患者,男性218例,平均年龄(61.2±9.7)岁。CABG到复...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造影特点,分析相关因素对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我院CABG术后因心绞痛复发再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256例患者,男性218例,平均年龄(61.2±9.7)岁。CABG到复查CAG的间隔时间(50.9±40.1)个月。共722支桥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LIMA)桥215支,大隐静脉(SV)桥485支,左桡动脉(RA)桥19支,右乳内动脉(RIMA)桥3支。桥血管造影完全闭塞或狭窄≥75%视为桥血管病变。结果31.6%(228/722)的桥血管发生病变。LIMA桥病变率13.5%(29/215),SV桥病变率39.2%(190/485),RA桥病变率42.1%(8/19),RIMA桥病变率33.3(%1/3)。术后1年内LIMA桥和SV桥病变率分别达14.6%和32.9%,之后随时间缓慢增加。不同靶血管的SV桥通畅率有明显差别。手术年龄<50岁者桥血管病变率增加。性别、序贯吻合及综合危险因素对桥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影响。结论CABG术后桥血管病变较常见,是造成术后心绞痛复发的重要原因。LIMA桥的通畅率明显优于SV桥。不同桥血管、不同靶血管、手术年龄均明显影响桥血管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冠状血管造影术 移植耐受
下载PDF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内支架开通的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苏晋 郑敏文 +3 位作者 葛雅丽 赵宏亮 白桂琴 李健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支架的定位及评价支架开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 6例患者分别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 1月~ 6年接受EBT检查。采用单层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单层或多层血流序列扫描。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支架的定位及评价支架开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 6例患者分别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 1月~ 6年接受EBT检查。采用单层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单层或多层血流序列扫描。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及曲面重建法 (CPR) ,三维结果均与手术结果对照 ,其中 8例有EBT检查后的造影结果。结果 :86支冠状动脉于造影中放置 12 0枚支架 ,EBT准确定位 118枚 (98.3% )。其中 4 0支显示通畅 ,通畅率 4 6 .5 % ;37支血管狭窄 ,狭窄率 4 3% ;9支冠状动脉支架内闭塞。结论 :①EB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可准确定位冠状动脉内支架并判断支架开通 (通畅、狭窄、闭塞 )的情况 ;血流分析可提供支架远端血管的血流曲线及定量数据 ,是评价支架开通重要的定量补充诊断 ;②EBT可作为支架置入术后长期随访的无创检查方法 ,可部分减少冠状动脉造影有创复查的次数 ;③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支架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评价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8
17
作者 魏静 张明哲 +1 位作者 纪红 刘传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0-533,共4页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运动试验(EET)阳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资料与方法 98例患者拟诊为冠心病,其中32例EET阳性、CAG正常,66例基本正常,全部患者均行IVUS检查。根据是否绝经将45例女性...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运动试验(EET)阳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资料与方法 98例患者拟诊为冠心病,其中32例EET阳性、CAG正常,66例基本正常,全部患者均行IVUS检查。根据是否绝经将45例女性患者分为A1组(绝经前及绝经期,28例)和B1组(绝经后,17例);53例男性患者分为A2组(无危险因素,20例)和B2组(合并危险因素,33例)。分析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导联表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①IVUS发现血管完全正常7例(7.1%),轻、中度病变68例(69.4%),冠心病23例(23.5%);EET阳性、CAG正常的32例患者IVUS结果显示粥样硬化斑块26处,其中不稳定斑块1处;EET阳性及CAG轻、中度病变不稳定斑块3例。②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存在1~2个危险因子60例(91.2%),冠心病患者存在典型心绞痛17例(73.9%);A1组发现冠心病0例,B1组发现冠心病6例(35.3%);A2组发现冠心病2例(10.0%),B2组发现冠心病15例(45.5%),A1组冠心病发病率显著低于B1组(χ2=2.936,P<0.05);A2组冠心病发病率显著低于B2组(χ2=1.986,P<0.05)。③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导联表现为Ⅱ、Ⅲ、avF及V4~6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68例(68/91,74.7%),表现为Ⅱ、Ⅲ、avFST-T改变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能性小。结论 IVUS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优于CAG,IVUS可以进一步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和特征;对于EET阳性而CAG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患者,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诊断应结合危险因子进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运动试验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心病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洁 郝志敏 张一达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03-504,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冠状动脉桥血管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孔强 李康 +4 位作者 刘志 李博宇 李静 史力生 张钰聪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8期848-850,854,共4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方面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桥血管造影患者50例,分为经左桡动脉途径25例,经股动脉途径25例,对比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内乳动脉到位时间,X曝光时间,造影管数量,...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方面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桥血管造影患者50例,分为经左桡动脉途径25例,经股动脉途径25例,对比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内乳动脉到位时间,X曝光时间,造影管数量,造影剂数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左桡动脉组有1例因穿刺不成功,2例因血管痉挛交叉至经股动脉组,经左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96.0%(24/25)vs100%(25/25)(P>0.05),造影成功率88.0%(22/25)vs 100%(25/25)(P>0.05),内乳动脉到位时间为(2.94±0.70)分钟vs(3.64±0.58)分钟(P<0.01);X线曝光时间为(27.04±5.03)分钟vs(23.35±6.06)分钟(P<0.05);造影管数量为(2.04±0.57)个vs(1.32±0.47)个(P<0.01);造影剂用量(130.90±9.71)ml vs(127.14±16.91)ml(P>0.05);经左桡动脉组血管痉挛2例(P>0.05),经股动脉组血肿3例(P>0.05),假性动脉瘤1例(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造影的选择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桥血管 血管入路 桡动脉 股动脉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后短时间内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耿巍 张瑶 +3 位作者 田祥 张旗 刘倩梅 杨颖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66-269,305,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后1周内再次应用造影剂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384例分为试验组(1周内已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35例和对照组(只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后1周内再次应用造影剂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384例分为试验组(1周内已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35例和对照组(只行1次冠状动脉造影者)249例,监测2组术前和术后1d、2d、3d血肌酐、胱抑素C水平和造影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生率。结果 2组血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胱抑素C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时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发生CIN 16例,试验组6例(4.44%),对照组10例(4.02%),2组CIN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介入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07%vs 33.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GFR≥60mL·min^(-1)·1.73(m^2)^(-1)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增强CTA后1周内进一步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在临床中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