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陵冬瓜山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成因机制:硫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5
1
作者 徐晓春 尹滔 +3 位作者 楼金伟 陆三明 谢巧勤 褚平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39-2750,共12页
冬瓜山铜金矿床是铜陵矿集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床。矿床上部受石炭系层位控制,发育层状、似层状层控矽卡岩型矿体;下部受岩体及其接触带控制,在岩体及其接触带围岩中发育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上部层控矽卡岩型矿体... 冬瓜山铜金矿床是铜陵矿集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床。矿床上部受石炭系层位控制,发育层状、似层状层控矽卡岩型矿体;下部受岩体及其接触带控制,在岩体及其接触带围岩中发育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上部层控矽卡岩型矿体中的矿石类型以含铜(金)石英硫化物为主,矿石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显示主要成矿阶段的硫同位素基本达到了平衡。矿石矿物中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冬瓜山矿床与斑岩型矿床相似,而与Sedex型和VHMS型矿床不同。结合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关系,根据硫同位素储库效应,认为冬瓜山矿床硫化物阶段成矿热液中的含硫物种以H2S为主(XH2S>0.99),硫化物的结晶沉淀对成矿热液的δ34S值影响不大。应用大本模式,高温岩浆来源的热液与熔体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为0‰~+5‰,依据岩浆岩全岩硫同位素组成可以确定岩浆来源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为+0.3‰~+12.0‰。在高温(600~350℃)硅酸盐阶段和氧化物阶段,硬石膏与成矿热液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为+5.0‰~+19.0‰,而在高温(450~350℃)氧化物阶段后期及低温(350~200℃)硫化物阶段,黄铁矿与成矿热液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分别为-1.0‰~0‰和0‰~+1.5‰。据此计算的含硫矿物硫同位素组成理论值与冬瓜山矿床实测值基本一致,显示成矿热液流体中的硫源为岩浆来源。综合前人对区域及冬瓜山矿床的研究,本文认为冬瓜山矿床为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的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岩浆及其平衡热液中较高的总硫同位素组成暗示岩浆混染了区域沉积地层中广泛发育的膏盐成分。虽然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区域沉积岩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海水沉积作用和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但冬瓜山矿床矿石没有保存海西期沉积成矿的硫同位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物理化学条件 矿床成因 冬瓜矿床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被引量:30
2
作者 陆建军 华仁民 +2 位作者 徐兆文 高剑峰 李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78-690,共13页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疏、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入,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矿床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冬瓜矿床 安徽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3
作者 徐晓春 陆三明 +2 位作者 谢巧勤 楼金伟 褚平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65-1874,共10页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是狮子山矿田中埋藏深度和地质储量最大的矿床,同时发育层控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该矿床流体成矿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钾长石化阶段、矽卡岩化阶段、早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晚石英硫化物阶...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是狮子山矿田中埋藏深度和地质储量最大的矿床,同时发育层控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该矿床流体成矿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钾长石化阶段、矽卡岩化阶段、早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晚石英硫化物阶段矿石中石英的原生流体包裹体进行了 ICP-MS 分析,结果表明,各成矿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的陆壳标准化分布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成矿流体具有统一的来源和演化;流体包裹体的 REE 配分曲线与岩浆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似,均为平缓右倾型,轻稀土明显富集,LREE/HREE 比值与岩浆岩接近,显示成矿热液具有深部岩浆来源的特征。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的直接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为矿质富集的热液流体,且各成矿阶段热液流体中的成矿元素含量高低的变化与相应阶段的矿化强度及矿石品位高低变化相一致,早石英硫化物阶段是矿质集中富集的最佳阶段,至晚石英硫化物阶段可能有浅部热液流体的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 冬瓜矿床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H-O-S-Pb同位素组成及其示踪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26
4
作者 刘忠法 邵拥军 +2 位作者 周鑫 张宇 周贵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9-208,共10页
冬瓜山铜(金)矿床中主矿体成层状,受石炭系层位控制,对于其物质来源尚存在较大分歧。为了查明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冬瓜山铜(金)矿床不同类型矿体的氢、氧、硫、铅同位素进行了系统地测定。并将冬瓜山铜(金)矿床与铜陵... 冬瓜山铜(金)矿床中主矿体成层状,受石炭系层位控制,对于其物质来源尚存在较大分歧。为了查明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冬瓜山铜(金)矿床不同类型矿体的氢、氧、硫、铅同位素进行了系统地测定。并将冬瓜山铜(金)矿床与铜陵矿集区内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不同类型矿体之间具有相同的物质成分来源,不同类型矿体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硫源均为岩浆硫,且与区域上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一致,铅同位素特征表明,不同类型矿体铅的来源主要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幔源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硫、铅同位素组成 成矿物质来源 冬瓜()矿床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过程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忠法 邵拥军 +2 位作者 周鑫 张宇 周贵斌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9-650,共12页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原生流体包裹体分为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Ⅰ型)和含子矿物多相水溶液包裹体(Ⅱ型),以Ⅰ型包裹体为主。同一矿物中多种类型包裹体共存,且均一温度相近、均一方式不同,显示成矿过程中流体可能发生...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原生流体包裹体分为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Ⅰ型)和含子矿物多相水溶液包裹体(Ⅱ型),以Ⅰ型包裹体为主。同一矿物中多种类型包裹体共存,且均一温度相近、均一方式不同,显示成矿过程中流体可能发生过沸腾作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大致可分为318.8~547.5℃、220.1~378.2℃和196.7~263.2℃三个区间,对应流体密度和均一压力分别为0.86~0.98 g/cm3和(219~661)×105Pa、0.66~1.08 g/cm3和(26~190)×105Pa、0.88~0.96 g/cm3和(17~48)×105Pa,盐度w(NaCleq)峰值为12%~16%和40%~48%。结合成矿流体的演化特征,对成矿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流体的不混溶是引起成矿物质沉淀富集成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成矿过程 冬瓜()矿床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可 刘忠法 +1 位作者 邵拥军 刘清泉 《矿产勘查》 2021年第5期1152-1160,共9页
冬瓜山矿床是安徽铜陵矿集区内的大型铜(金)矿床,赋存于中—上石炭统黄龙组和船山组(C_(2+3))地层中,主矿体受地层、褶皱及层间滑脱带控制,呈层状产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冬瓜山矿床的成因认识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从地层、构造、岩浆... 冬瓜山矿床是安徽铜陵矿集区内的大型铜(金)矿床,赋存于中—上石炭统黄龙组和船山组(C_(2+3))地层中,主矿体受地层、褶皱及层间滑脱带控制,呈层状产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冬瓜山矿床的成因认识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方面对冬瓜山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围岩灰岩、砂岩及大理岩中Cu含量低,不具备提供成矿物质的能力,而岩体中Cu含量高于克拉克值近两个数量级,具有提供成矿物质的能力;构造上青山脚岩体控制了斑岩型矿体的产出,青山背斜和层间滑脱构造控制了主矿体的产状及规模;提出冬瓜山矿床为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成矿地质条件 矿床成因 冬瓜()矿床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蚀变特征及分带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赞赞 徐晓春 +2 位作者 何苗 刘啟能 王萍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97-398,共2页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狮子山矿田北部,是狮子山矿田内埋藏(-730^-1100)m最深、铜金属储量最大的矿床(黄崇柯,2001;曾普胜,2005)。对于该矿床的成因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1)海底喷流沉积(Sedex型)-叠...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狮子山矿田北部,是狮子山矿田内埋藏(-730^-1100)m最深、铜金属储量最大的矿床(黄崇柯,2001;曾普胜,2005)。对于该矿床的成因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1)海底喷流沉积(Sedex型)-叠加热液改造型矿床(徐克勤等,1978;陆建军等,2008;侯增谦等,2011;蒋少涌等,2011);(2)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常印佛等,1983;1991;吴言昌,1992);(3)矽卡岩-斑岩-热液脉型矿床(唐永成等,1998;毛景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特征 冬瓜矿床 分带 矿体 矽卡岩化 黄铁矿 铁矿物 角岩 角页岩 热力变质岩 矿石 石英闪长岩 五通组 蚀变带 钾长石化 岩体 蚀变矿物 安徽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啟能 徐晓春 +2 位作者 何苗 王萍 张赞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79-580,共2页
冬瓜山铜金矿床的成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观点有2种,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燕山期岩浆热液成因(常印佛等,1991;唐永成等,1999;储国正,2003;毛景文等,2009),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海西期同生沉积–燕山期热液叠加改造成因(徐克勤,1986... 冬瓜山铜金矿床的成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观点有2种,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燕山期岩浆热液成因(常印佛等,1991;唐永成等,1999;储国正,2003;毛景文等,2009),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海西期同生沉积–燕山期热液叠加改造成因(徐克勤,1986;顾连兴,1986;陆建军等,2003;侯增谦等,2011)。争议的原因是在矿床内部发现胶黄铁矿、菱铁矿层状矿体,并发现一些同生成矿的证据。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稀土元素 Co 铁矿物 ⅢB族元素 冬瓜矿床 岩浆热液 矿床成因 胶状 痕量元素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矿石硫化物环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曹毅 杜杨松 +5 位作者 庞振山 任春雷 杜轶伦 肖福权 周贵斌 陈林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350,共17页
安徽冬瓜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内一个重要的大型铜(金)矿床,颇受关注,成因认识分歧较大。矿床内块状硫化物矿石中普遍发育以黄铁矿为核部、黄铜矿为中间带、磁黄铁矿为边部带的硫化物环带。这些环带核部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晶,黄铜矿... 安徽冬瓜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内一个重要的大型铜(金)矿床,颇受关注,成因认识分歧较大。矿床内块状硫化物矿石中普遍发育以黄铁矿为核部、黄铜矿为中间带、磁黄铁矿为边部带的硫化物环带。这些环带核部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晶,黄铜矿呈他形晶围绕黄铁矿沉淀,磁黄铁矿呈他形分布在黄铜矿外围,内带常被外带硫化物溶蚀交代。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环带中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δ34S=1.6‰~5.1‰)具有岩浆硫源特征,同时从核部黄铁矿到中间带黄铜矿,再到边部磁黄铁矿δ34S值逐渐降低。以上特征表明环带从内到外硫化物之间并非平衡共生关系,而是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先后依次晶出。硫化物环带核部粗粒黄铁矿(粒径大于1.5cm)的Co、Ni含量分别为292×10-6~1504×10-6和32.7×10-6~39.9×10-6,Co/Ni=7.32~46.0(平均26.7),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的Co、Ni特征基本一致。核部黄铁矿由颗粒中心向边缘,Fe/S原子比值、Mo和Co含量先逐渐升高,再逐渐降低,而Cu、Zn等成矿元素主要富集于颗粒边缘,并向边缘有逐渐升高趋势。与此同时,细粒黄铁矿(粒径小于0.5cm)中的Cu、Zn等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粗粒黄铁矿。环带中三种硫化物矿物的REE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极为相似,相对富集LREE、Rb、Th等元素,而亏损Nb、Ta、Zr、Hf、Sr、Ba和HREE等元素,由环带核部到边部δEu逐渐减小,与矿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以上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中硫化物环带经历了以下形成过程:石炭纪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在矿区形成沉积黄铁矿,到燕山期,在区内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作用下,致使早期沉积的黄铁矿首先发生变质重结晶作用,形成粒状黄铁矿,随后岩浆热液对其进行叠加改造,并在岩浆热液作用下相继围绕粒状黄铁矿增生,依次沉淀出热液型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最终形成硫化物环带。这一认识,结合硫化物环带中元素及硫同位素特征进一步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矿床中的成矿物质(特别是Cu、Zn等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燕山期岩浆热液,但石炭系海底喷流沉积作用也提供了部分物质(例如,Fe、S、Mo、Co和Ni等)。此外,环带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表明,随着硫化物环带的形成,成矿热液系统的温度、硫逸度和氧逸度逐渐降低和(或)p H值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环带 主微量元素 硫同位素 冬瓜()矿床
下载PDF
铜陵地区伸展构造及控岩控矿作用
10
作者 周竞平 吴淦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68-70,共3页
铜陵地区伸展构造及控岩控矿作用周竞平,吴淦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安徽铜陵地区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聚矿区,有冬瓜山、新桥、铜官山等著名的大型铁铜硫多金... 铜陵地区伸展构造及控岩控矿作用周竞平,吴淦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安徽铜陵地区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聚矿区,有冬瓜山、新桥、铜官山等著名的大型铁铜硫多金属矿床。矿体为似层状,规模巨大,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作用 伸展构造 陵地区 多金属矿床 冬瓜 安徽 矿体产状 成矿带 岩浆岩带
下载PDF
Rock-forming mechanism of Qingshanjiao intrusion in Dongguashan copper(gold) deposit, Tongling area, Anhui province, China
11
作者 刘忠法 邵拥军 +1 位作者 隗含涛 汪程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449-2461,共13页
Dongguashan deposit is a large porphyry-skarn copper(gold) deposit in Tongling ore district. The Qingshanjiao intermediate acid intrusion of Yanshanian had a direct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mineralization. The magm... Dongguashan deposit is a large porphyry-skarn copper(gold) deposit in Tongling ore district. The Qingshanjiao intermediate acid intrusion of Yanshanian had a direct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mineralization. The magma origin, rock-forming dynamic background and rock-forming process were studied, and the rock-forming mechanism of Qingshanjiao intrusion was discussed, based 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etailed observation of petrography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petrochemistry, trace elements and REE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of Qingshanjiao intr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Qingshanjiao rock body belongs to high-K calc-alkaline series with higher LREE elements, Th, Rb and Sr abundance, but depleted in HREE elements, Ba, Nb and Ta. The primary magma originated from the mantle-crust mixtures which were caused by basaltic magma of mantle mixing with syenite magma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Qingshanjiao intrusion was emplaced in the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The Harker diagram and hybrid structures of plagioclase and potassium feldspar indicate that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magmatic evolution. The petrochemistry, trace elements and REE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magma was contaminated by crustal material during the rock-form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Qingshanjiao intrusion was formed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assimilation and hybridization of mantle-crust magma in the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shanjiao intrusion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ock-forming and geodynamic setting magma derivation rock-forming Dongguashan copper(gold) deposi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