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冰后期海侵沉积记录 被引量:24
1
作者 刘健 王红 +1 位作者 李绍全 金仙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0,共10页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3个柱状样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冰后期海侵沉积序列包括底部的粗粒沉积层即海侵滞留沉积(贝壳碎片层或富含贝壳碎片的砂质粉砂层)、中部正粒序沉积层(由砂质粉砂、砂 粉砂 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从下至上粒度递减)和...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3个柱状样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冰后期海侵沉积序列包括底部的粗粒沉积层即海侵滞留沉积(贝壳碎片层或富含贝壳碎片的砂质粉砂层)、中部正粒序沉积层(由砂质粉砂、砂 粉砂 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从下至上粒度递减)和上部细粒沉积层(平均粒径在8 左右、富含水分的粉砂质黏土层)。有孔虫和介形虫的深水种主要出现在细粒沉积层中,而有孔虫的广盐性滨岸种、浅水种和冷水种以及介形虫的陆相种、广盐性和半咸水种、浅水种等基本上只在正粒序沉积层中出现,且大都表现出从底向上数量递减的趋势。这说明正粒序沉积层形成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时期,而细粒沉积层形成于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南黄海北部细粒沉积物在全新世海泛面之上的稳定堆积,反映了全新世中期最大海泛面以来伴随着黄海暖流的出现在黄海海域现代环流格局的形成并维持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泥质沉积 海平面变化 南黄海
下载PDF
苏北滨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与沉积物物源研究 被引量:60
2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张家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5-72,共8页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长江与黄河对冰后期的苏北滨海平原发育与苏北南黄海潮成砂体的形成影响巨大。冰后期早期长江物质影响大于黄河。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 ,且对本区影响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公元 112 8年黄河改道由苏北入海之后 ,...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长江与黄河对冰后期的苏北滨海平原发育与苏北南黄海潮成砂体的形成影响巨大。冰后期早期长江物质影响大于黄河。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 ,且对本区影响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公元 112 8年黄河改道由苏北入海之后 ,黄河影响范围明显大于长江。长江仅由个别狭窄的汊道提供有限的物质而影响范围较小。古长江主流并未由琼港地区入海 ,而携带大量物质建设潮成砂体。最近 2 0 0 0年来本区沉积物主要由黄河提供。分析表明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沉积物物源判别时 ,可有效的避免水动力因素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古地理演化 沉积物物源 苏北滨海平原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从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看冰后期海侵以来珠江三角洲西江大鳌沙的形成 被引量:13
3
作者 何志刚 莫文渊 +1 位作者 刘春莲 吴超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31-336,共6页
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 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的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的粗,分选性比PRD05孔的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的沉积物比PRD05孔的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的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的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的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的位置在蛇地山和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
下载PDF
长江口冰后期沉积物的元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1 位作者 赵泉鸿 Yoshiki Saito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2-536,共5页
长江口冰后期钻孔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元素组成与表层沉积物非常接近 ,反映冰后期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 ,其它物源及环境变化影响较小 .不同沉积环境中一些元素组成会发生变化 ,尤其是河床相沉积物中过渡金属元素组成... 长江口冰后期钻孔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元素组成与表层沉积物非常接近 ,反映冰后期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 ,其它物源及环境变化影响较小 .不同沉积环境中一些元素组成会发生变化 ,尤其是河床相沉积物中过渡金属元素组成变化最明显 .不同沉积相中稀土元素 (REE)绝对质量比虽有差异 ,但稀土的配分模式很接近 ,同样反映出冰后期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单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冰后期 沉积物 元素组成
下载PDF
冰后期长江河口段古河谷地层层序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曹光杰 张学勤 熊万英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末次盛冰期,由于基面大幅度下降,长江河口段形成了深切古河谷。河流携带的部分粗砂砾在河床上形成滞留沉积。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的充填和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 末次盛冰期,由于基面大幅度下降,长江河口段形成了深切古河谷。河流携带的部分粗砂砾在河床上形成滞留沉积。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的充填和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分河口湾浅海相及三角洲相。根据钻孔资料绘制的古河谷地质剖面图显示,冰后期海侵旋回出现在三角洲顶点到现在河口口门地区,溯河而上受海洋影响的程度逐渐减弱。古河谷的中部,靠近主泓线附近,沉积层序完整。古河谷的边缘地带,往往缺失底部的河床相砂砾层。底部的厚层河床相砂砾层是由河床滞留沉积和溯源加积堆积形成的,在古河谷沉积层序中存在着多种沉积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 冰后期 长江河口段 古河谷 地层层序
下载PDF
冰后期珠江三角洲沉积物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何志刚 吴超羽 +1 位作者 莫文渊 唐兆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7,共6页
从珠江三角洲283个钻孔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从269个钻孔中识别出了最大海侵面,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并由此计算了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分别... 从珠江三角洲283个钻孔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从269个钻孔中识别出了最大海侵面,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并由此计算了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分别为114.09,36.70,77.39 Gt.海退期沉积量大于海侵期.以现今珠江输沙量的约84%沉积在三角洲范围内计算得到冰后期珠江年均输沙量约为9.91 Mt,6 000 a以来的年均输沙量约为15.35 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沉积通量 冰后期 海侵期 海退期
下载PDF
黄旗海岩芯烧失量分析与冰后期环境演变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子亭 余俊清 +1 位作者 张保华 张丽莎 《盐湖研究》 CSCD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重建闭流型湖泊的水位及环境变化,可以为研究冰后期及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季风环流演变提供不可或缺的关键信息。对HQH4岩芯烧失量与川蔓藻化石种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黄旗海湖区在全新世到来之前的气候寒冷,湖面冰封期较长,夏季温... 重建闭流型湖泊的水位及环境变化,可以为研究冰后期及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季风环流演变提供不可或缺的关键信息。对HQH4岩芯烧失量与川蔓藻化石种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黄旗海湖区在全新世到来之前的气候寒冷,湖面冰封期较长,夏季温度较低,致使湖泊的有机生产率和自生碳酸盐产量比全新世低很多。黄旗海从全新世早期起进入了稳定的湖泊发展阶段后有机生产率显著上升,自生碳酸盐产量同步大幅度增长。在10200—6800aBP期间,烧失量出现显著波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发生暖湿-冷干-暖湿-冷湿的变化。在6800~3800aBP期间,烧失量较高而且波动较小,反映了中全新世黄旗海以稳定的温暖湿润气候为主,湖水水位变化不大,有机质和碳酸盐生产力较高。从3800aBP起,气候逐渐变凉,间有多次冷暖干湿的剧烈变化,水位波动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旗海 湖底岩芯 烧失量 川蔓藻 冰后期环境演变
下载PDF
南海深水区末次冰期和冰后期沉积物堆积速率的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维 汪品先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3,共5页
通过统计南海100 m以下深水区的136个沉积柱状样的分析数据,对南海末次冰期以来的堆积速率进行了统计.计算出MIS(marine isotope stage)1期的年均沉积量为152.3 Mt/a,2期的为215.2 Mt/a,主要为陆源物质的贡献.无论在末次冰期还是在冰后... 通过统计南海100 m以下深水区的136个沉积柱状样的分析数据,对南海末次冰期以来的堆积速率进行了统计.计算出MIS(marine isotope stage)1期的年均沉积量为152.3 Mt/a,2期的为215.2 Mt/a,主要为陆源物质的贡献.无论在末次冰期还是在冰后期,堆积速率均在南海西南部最高,其次是在东北部,在其他地区较低.由于侧向搬运和顺坡搬运频繁,虽然整体上末次冰期的堆积速率高于冰后期的,但在沉积物高速堆积地区附近有相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堆积速率 末次 冰后期
下载PDF
静力触探在莱州湾冰后期三角洲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建国 刘中业 +3 位作者 陶有兵 徐华 纪汶龙 张春池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4,共14页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了冰后期沉积不同沉积相的静探参数曲线识别模式,以此为基础配合^(14)C测年、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开展莱州湾沿岸冰后期三角洲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体系域、识别层序边界。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沿岸晚更新世以来历次海侵均发育河流三角洲,其中的冰后期三角洲保存最完整,区域上分为主体区和侧翼区两个沉积分区,二者在沉积岩性上有明显差异。(2)莱州湾沿岸冰后期沉积体系域类型包括由末次冰盛期至冰后期早期的河流相、滨海湖沼相沉积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由冰后期中期三角洲前缘、潮坪沉积组成的海侵体系域,由冰后期晚期三角洲前缘、潮坪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的高水位体系域。(3)莱州湾沿岸冰后期海侵区沉积环境为潮坪环境,整个海侵过程中最大古水深小于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 冰后期三角洲 粒序结构 层序地层学 古水深
下载PDF
钱塘江口地区冰后期沉积特征与生物气聚集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春明 李从先 蒋维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5-342,共8页
钱塘江口冰后期底界面是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冰后期沉积可划分为初、早、中、晚4期,对应接受4期沉积。初期为河床砂砾沉积,早期为河漫滩粘土和砂质粘土沉积,中期为淤泥质粘土沉积,晚期为粉砂、湖沼粘土和粉粘土... 钱塘江口冰后期底界面是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冰后期沉积可划分为初、早、中、晚4期,对应接受4期沉积。初期为河床砂砾沉积,早期为河漫滩粘土和砂质粘土沉积,中期为淤泥质粘土沉积,晚期为粉砂、湖沼粘土和粉粘土沉积。沉积相主要有河床相、河漫滩相、浅海相、河口湾相、湖沼相、滨海相和陆相坡积洪积风化红土等7种类型,它们的分布与古河谷的形成演化和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河漫滩相和浅海相砂质透镜体为超浅层生物气最有利和较有利的储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沉积相 生物气聚集 天然气成因
下载PDF
东海陆架冰后期潮流沙脊地貌与内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25
11
作者 印萍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1-187,共7页
东海陆架以宽平的地形、充分的陆源沉积物供应、快速沉降和强动力场为特征,中外陆架发育大规模潮流沙脊地貌。潮流沙脊走向大致为NW-SE向分布,与区域潮流主方向一致或成较小交角。东海陆架冰后期潮流沙脊以不对称横剖面为特征,陡坡倾向S... 东海陆架以宽平的地形、充分的陆源沉积物供应、快速沉降和强动力场为特征,中外陆架发育大规模潮流沙脊地貌。潮流沙脊走向大致为NW-SE向分布,与区域潮流主方向一致或成较小交角。东海陆架冰后期潮流沙脊以不对称横剖面为特征,陡坡倾向SW。沙脊内部发育典型的高角度前积斜层理,倾向与沙脊横剖面陡坡方向一致。这些斜层理可以划分为高达4组不同特征的组合,分别代表潮流沙脊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应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的不同时期。东海陆架潮流沙脊主体形成于冰后期海侵阶段,目前仍然受到陆架潮流场的影响,沙脊顶部为再沉积活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 冰后期 潮流沙脊 地貌 海面上升 流场 陡坡
下载PDF
冰后期胶州湾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贺平 李广雪 +1 位作者 李绍全 李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共7页
通过对胶州湾青岛近海沉积物微古化石及浅层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层序地层概念,确定了层序界面的划分方法。初次海泛面之下为河流沉积,微体古生物缺乏,其上岩性以含贝壳的砂质粗粒为主,微古特征表现为低丰度、低分异度。浓缩段岩性... 通过对胶州湾青岛近海沉积物微古化石及浅层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层序地层概念,确定了层序界面的划分方法。初次海泛面之下为河流沉积,微体古生物缺乏,其上岩性以含贝壳的砂质粗粒为主,微古特征表现为低丰度、低分异度。浓缩段岩性为虫孔发育的泥质细粒组分,微古丰度出现最高值。据此可将胶州湾青岛近海层序地层划分为半个三级层序,海进体系域发育海侵边界层、潮沟充填及古滨岸沉积,高位体系域形成大沽河洋河复合三角洲沉积体及湾口两侧的潮汐三角洲沉积体。以层序的方法研究近岸沉积物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地层间的对比,通过岩性和微体化石及矿物分布等特征综合确定海泛面,在具有多物源、快速沉积特点的近岸海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界面划分 沉积演化 冰后期 胶州湾
下载PDF
冰后期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方金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27-435,共9页
本文通过地质、地貌和古水文调查资料的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冰后期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河床泥沙加积、水位变化,沿岸湖泊发育及荆江河曲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冰后期 海面 上升 长江 中下游
下载PDF
黄海南部陆区冰后期沉积环境的演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报章 李从先 业治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6-61,共6页
研究区内全新统与上更新统间普遍发现沉积间断。晚更新世古地形呈东个完南向西北逐渐抬高的掀斜状。本文以李堡孔为例,讨论了全新统垂向层序,自下而上由滨海,河口海湾,近岸浅海和潮坪相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层序。全新世海侵层受... 研究区内全新统与上更新统间普遍发现沉积间断。晚更新世古地形呈东个完南向西北逐渐抬高的掀斜状。本文以李堡孔为例,讨论了全新统垂向层序,自下而上由滨海,河口海湾,近岸浅海和潮坪相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层序。全新世海侵层受古地形及三角洲进积、主河道南偏影响,表现明显的水平相变。通过对区内十几个钻孔剖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垂向演替及水平相变的规律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恢复了全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沉积环境 黄海 全新世
下载PDF
冰后期海面变动和河流-河口体系发育的阶段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从先 J.Chappell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86-94,共9页
依据中、澳部分河流的资料,探讨了冰后期海面变动各个阶段对河流-河口体系不同部位的影响及时空变化,划分出4个发育阶段。早期海进主要使下游河段发生沉积,晚期海进导致河口湾的形成,稳定阶段沼泽沉积发育,海退阶段河口湾充填,并逐渐转... 依据中、澳部分河流的资料,探讨了冰后期海面变动各个阶段对河流-河口体系不同部位的影响及时空变化,划分出4个发育阶段。早期海进主要使下游河段发生沉积,晚期海进导致河口湾的形成,稳定阶段沼泽沉积发育,海退阶段河口湾充填,并逐渐转化为三角洲。在同一个地区,河流-河口体系随时间而变化:海进时,依次由下游河段转变为河口湾,最后可能成为口外海域;海退时,则由口外海域变为河口湾,可能进而成为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海面 变动 河流-河口 发育
下载PDF
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长江、钱塘江河口湾发育过程的沉积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玉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 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 M2 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在此基础上 ,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 利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 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 M2 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在此基础上 ,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沙率与推移输沙率及其相应的输沙率散度 ,据此得出不同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悬移与推移输运趋势 ,划分了海底淤积区与冲刷区。计算结果表明 :在不同时期的潮流场作用下 ,长江入海泥沙除最大限度地沉积在古长江河口湾 (或古长江河口 )内及其附近海域外 ,部分向苏北沿海净输运 ;部分向钱塘江河口湾内净输运 ;部分南下向浙江—福建沿海的离岸区净输运 ,并使这些地区发生淤积。自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 ,古长江河口湾不断缩小 ,最终转变为长江三角洲。在该过程中 ,长江河口不断东进南偏最终达到现今长江口的位置 ,古钱塘江河口湾则不断向海扩展 ,同时不断被充填。钱塘江河口湾的发育和沉积与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长江三角洲的向海伸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海侵 发育过程 沉积动力学 钱塘江河口湾
下载PDF
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长江口潮波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玉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36,30,共4页
冰后期最大海侵时 ,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一巨大河口湾 ,研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潮波特性 ,并与现今长江口的进行对比 ,有助于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动力过程。根据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35个计算站... 冰后期最大海侵时 ,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一巨大河口湾 ,研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潮波特性 ,并与现今长江口的进行对比 ,有助于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动力过程。根据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35个计算站一个半日潮周期的潮位、潮流过程曲线得知 ,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潮波为驻波以及驻波 前进波混合型。此后 ,随着古长江河口湾被充填、长江口东进南移 ,长江口的潮波也逐渐转变为现今长江口的前进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最大海侵 长江口 潮波特性 海侵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顶部冰后期地层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魏乃颐 杨献忠 +5 位作者 于俊杰 蒋仁 赵玲 张宗言 马雪 劳金秀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0年第2期79-86,共8页
钻探证实,镇江市谏壁镇长江北岸高桥镇北部埋藏硬粘土层,之上为冰后期松散沉积物。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粘土质粉砂、砂泥互层,中部局部夹含细砾中细砂,顶部见淤泥质粘土;夹数十层植物炭屑层;以水平纹理为主,局部见小型交错层理、... 钻探证实,镇江市谏壁镇长江北岸高桥镇北部埋藏硬粘土层,之上为冰后期松散沉积物。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粘土质粉砂、砂泥互层,中部局部夹含细砾中细砂,顶部见淤泥质粘土;夹数十层植物炭屑层;以水平纹理为主,局部见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表明冰后期以来该地处于水动力较弱的河湖环境,为多期湖沼相沉积夹汉道河流相沉积,局部有海相沉积物加入。根据碳化植物碎屑^14C年龄,推测冰后期底界年龄约13000aBP,海侵到达该地的时间约为9000aBP,海侵最高位时间约为6500aBP。冰后期平均沉积速率约为4.9m/ka,湖沼相3.4~6m/ka,河流相10~15m/ka。对全新统的底界年龄和海相层的埋藏深度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冰后期地层 全新世 松散沉积层 14C年龄 镇江市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江都-镇江冰后期古河谷沉积特征及其沉积中心的变迁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献忠 魏乃颐 +5 位作者 马雪 蒋仁 于俊杰 张宗言 赵玲 劳金秀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0年第3期176-184,共9页
长江三角洲江都-镇江(大港)河段冰后期地层层序可分为早期海侵层序和中、晚期海退层序。早期海侵层序主要包括下部冰消期近源辫状河流相、中部河流相、上部河漫滩相,为一套海进式河床充填层序,在垂向上具有该河段独有的三层结构特点。... 长江三角洲江都-镇江(大港)河段冰后期地层层序可分为早期海侵层序和中、晚期海退层序。早期海侵层序主要包括下部冰消期近源辫状河流相、中部河流相、上部河漫滩相,为一套海进式河床充填层序,在垂向上具有该河段独有的三层结构特点。中、晚期海退层序主要包括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和三角洲平原相,在垂向上也具有三层结构特点。冰后期以来,古长江的江面宽度不断变化,沉积中心位置也随之发生多次较大调整: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中心位置曾不断向南偏移;从全新世中期开始,其中心位置开始北移直至最大海侵结束;最大海侵后,随着三角洲不断进积,其中心位置也开始节节南移直至现今位置;从最大海侵到现在,古长江中心位置可能向南移动大约15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长江三角洲 地层层序 江都市和镇江市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古河谷区冰后期孢粉组合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俊杰 蒋仁 +5 位作者 劳金秀 张宗言 曾剑威 彭博 赵玲 杨祝良 《中国地质调查》 2015年第2期61-68,共8页
依据长江三角洲古河谷区典型钻孔CSJA6孔中冰后期孢粉分布情况,结合有孔虫分析以及6个样品的AMS^(14)C年龄,自下而上初步建立了冰后期3个有时间标定的孢粉组合,分别为:Ⅰ.Quercus-Lipuidambar-Artemisia-Polypodiacea组合,时代属于早全... 依据长江三角洲古河谷区典型钻孔CSJA6孔中冰后期孢粉分布情况,结合有孔虫分析以及6个样品的AMS^(14)C年龄,自下而上初步建立了冰后期3个有时间标定的孢粉组合,分别为:Ⅰ.Quercus-Lipuidambar-Artemisia-Polypodiacea组合,时代属于早全新世;Ⅱ.Quercus-Castanopsis-Cyperaceae-Pteris组合,时代属于早-中全新世;Ⅲ.Quercus-Ulmus-Artemisia-Polypodiacea组合,时代属于中-晚全新世。3个孢粉组合带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变过程为凉干—热湿—温干,这与中国的气候大环境较为一致,且与本区前人研究成果亦做了相应的对比,依然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古河谷 冰后期 孢粉组合 古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