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前行者(二)——1974~2004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韩汝玢 宋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7,共7页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之一,在中国古代冶金史学术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杰出工作。文章通过对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①的前任所长——韩汝玢教授的访谈,回溯了该所早期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关键词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与材料研究所 冶金史
下载PDF
“钢铁大师”的冶金史情缘——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二 被引量:3
2
作者 万辅彬 柯俊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2-5,共4页
30年前,国内出土一个商代末期的铁刃铜钺,几经鉴定不得其果,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找到了柯俊先生,柯先生通过各种新方法证明它是陨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这是柯俊先生跟古代铁的最早接触,这一偶然的机会使柯先生与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结下... 30年前,国内出土一个商代末期的铁刃铜钺,几经鉴定不得其果,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找到了柯俊先生,柯先生通过各种新方法证明它是陨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这是柯俊先生跟古代铁的最早接触,这一偶然的机会使柯先生与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柯先生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冶金史研究所,领导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系统的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成绩显著 他用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科技史研究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冶金考古 科技
下载PDF
情系冶金史36年——韩汝玢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秀辉 韩汝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1-4,共4页
韩汝玢先生自1977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现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任职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的研究,在应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系统研究古代钢铁制品、并阐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贡献方面取得... 韩汝玢先生自1977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现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任职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的研究,在应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系统研究古代钢铁制品、并阐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贡献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是国内外知名的金属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汝玢 访谈录 冶金史 钢铁技术
下载PDF
孙淑云教授的冶金史治学之路——孙淑云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4
作者 章梅芳 孙淑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8,F0002,共9页
孙淑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2年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冶金与材料史;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1992-2004年,历任北京科... 孙淑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2年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冶金与材料史;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1992-2004年,历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该项目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和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中国早期铜矿开采与冶炼技术的发展”、“铜镜’黑漆古’形成机理研究”、“冶金技术的社会功能研究”、“北京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金属器的科学研究”、“早期冶金技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作用”、“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并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完成了“中日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比较研究”和“中日古代文物产地来源研究”两项中日合作项目及“中国冶金起源与早期交流”的中美合作项目;发表“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作技术的研究”、“铜镜表面&#39;黑漆古&#39;中痕像的研究”、“广西、云南、贵州古代铜鼓锈蚀产物的研究”、“中国传统响铜器制作工艺考察”、“商代早、中、晚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黄铜表面着色研究”等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阐明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古代独特的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访谈录 孙淑云
下载PDF
国内冶金史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被引量:3
5
作者 谢乾丰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年第7期127-130,共4页
文章探讨了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作了初步分析,从而就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作出冶金史研究的回应。
关键词 冶金史 再建制化 研究现状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前行者(三)——1974~2004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宋琳 丘亮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7,共7页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是国内较早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之一,并在中国古代冶金史学术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成果。温故而知新,文章通过对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早期创建人之一———丘亮辉教授的访谈,追溯了该所早期创建...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是国内较早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之一,并在中国古代冶金史学术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成果。温故而知新,文章通过对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早期创建人之一———丘亮辉教授的访谈,追溯了该所早期创建和发展的艰难情况,其坚守科学求真,开拓创新的精神,仍是激励人们前行的动力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与材料研究所 冶金史
下载PDF
国内冶金史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7
作者 谢乾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8-121,共4页
探讨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作了初步分析,从而就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作出冶金史研究的回应。
关键词 冶金史 再建制化 研究现状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前行者(一)——1974-2004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淑云 宋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7,共7页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是中国国内最早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之一,并在中国古代冶金史学术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杰出贡献。文章通过对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早期创建人之一——孙淑云教授的访谈①,回溯了该所早期创建和发...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是中国国内最早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之一,并在中国古代冶金史学术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杰出贡献。文章通过对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早期创建人之一——孙淑云教授的访谈①,回溯了该所早期创建和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与材料研究所 冶金史
下载PDF
冶金史上的辉煌 中国最早的铁器 被引量:2
9
作者 霞光 《江苏地方志》 2002年第2期41-41,共1页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石器、玉器、陶器到铜器、铁器、瓷器,它们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铁器为例,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铁器 铜器 冶金史 玉器 陶器 石器 瓷器 生产力发展 历程 促进
下载PDF
重有色金属冶炼和冶金史专家──朱寿康
10
作者 尹克廷 《有色金属》 CSCD 1994年第3期79-,74,共2页
重有色金属冶炼和冶金史专家──朱寿康EXPERTINNONFERROUSMETALLURGYANDMETALLURGICALHISTORY──ZhuShoukang朱寿康,1931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2年毕业于... 重有色金属冶炼和冶金史专家──朱寿康EXPERTINNONFERROUSMETALLURGYANDMETALLURGICALHISTORY──ZhuShoukang朱寿康,1931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朱寿 有色金属冶炼 专家
下载PDF
冶金史拉开惟幕 中华文明的青铜时代开启
11
作者 徐成 《国家人文历史》 2023年第22期8-15,共8页
1836年,为对当时欧洲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哥本哈根北方古物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藏品进行归类和分期,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Christian Jirgensen Thomsen)提出著名的“三期论”,即以历史上人类使用的主要工具,将历史划分... 1836年,为对当时欧洲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哥本哈根北方古物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藏品进行归类和分期,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Christian Jirgensen Thomsen)提出著名的“三期论”,即以历史上人类使用的主要工具,将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时代 汤姆森 铁器时代 冶金史 中华文明 哥本哈根 石器时代 博物馆
原文传递
金铁在人间——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回眸
12
《新疆钢铁》 2024年第1期125-125,共1页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伴随着冶金和材料技术的重大突破。纵观历史,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材料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我国是世界上率先开始大规模冶炼金属的国家之一,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冶金技术水平...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伴随着冶金和材料技术的重大突破。纵观历史,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材料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我国是世界上率先开始大规模冶炼金属的国家之一,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冶金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其中,许多流传至今的青铜器和铁器不仅在当时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当下也为古代冶金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水平 冶金技术 实物资料 铁器时代 冶金史 人类文明 石器时代 世界前列
下载PDF
(岡去)季戈铭文试释及其冶金史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建西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19,67,共5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的一件西周早期青铜戈的铭文作了进一步的考释。铭文叙述铸造此戈是供君长岡去季使用的,记载铸造该戈用"白"、"赤"两种金属原料,即金属锡(可能包括铅)和红铜。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的一件西周早期青铜戈的铭文作了进一步的考释。铭文叙述铸造此戈是供君长岡去季使用的,记载铸造该戈用"白"、"赤"两种金属原料,即金属锡(可能包括铅)和红铜。该戈铭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记录青铜合金技术的文献,是研究青铜时代冶金技术及古人对金属认识等相关问题的重要考古出土文字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岡去)季戈铭文 西周金文 冶金史 青铜器制造
原文传递
广东罗定船步铁炉村古代冶金遗址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全胜 黄谦玺 +2 位作者 邹桂森 李延祥 陈建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铁炉村冶金遗址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船步镇铁炉村附近的丘陵脚底,遗存面积约200 m^(2)。本团队从2013年至今开展多次田野调查并取样。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矿)相、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断代等研究手段,对铁炉村遗址的7个... 铁炉村冶金遗址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船步镇铁炉村附近的丘陵脚底,遗存面积约200 m^(2)。本团队从2013年至今开展多次田野调查并取样。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矿)相、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断代等研究手段,对铁炉村遗址的7个炉渣和2个金属铁块样品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组织的检测分析,对1份木炭样品开展^(14)C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既是生铁冶炼遗址又是生铁炒钢冶金遗址。生铁冶炼炉渣是铁硅铝系高硅低铁渣。遗址遗存的大块金属样品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磷偏析严重,为生铁炒钢产品;其相对应的炒钢炉渣为铁硅铝系高铁渣。此类高铁渣基体局部留存有大量浮氏体等。该遗址为迄今我国发现的第一处明确遗存有古代炒钢冶金产品的遗址。该遗址遗存的竖炉及生铁冶炼炉渣、炒铁炉、炒钢产品及其冶金炉渣等一整套较为齐全证据链的生铁冶炼及生铁炒钢冶金遗物,目前国内仅见一处,将为确立古代生铁炒钢渣的鉴别标准等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AMS-14 C检测结果显示,遗址至晚距今570±25(BP)(约元中至明初)开始钢铁冶金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地区 冶金史 元中至明初 生铁冶炼 高硅渣 高铁渣 炒钢 碳十四
下载PDF
沉浮三界间 徜徉五行中——华觉明先生对中国技术史研究贡献的对谈
15
作者 苏荣誉 万辅彬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华觉明,生于1933年4月,江苏无锡人,著名科技史家。195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矿冶史专业,师从王振铎。1978年起,华觉明先后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华觉明,生于1933年4月,江苏无锡人,著名科技史家。195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矿冶史专业,师从王振铎。1978年起,华觉明先后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副所长等;1993年离休。1991-1995年,先后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帝京大学、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1993-2003年,任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1999-2000年,任中华和钟总设计师。曾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专家组成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1956年起,华觉明致力于商周青铜冶铸技术、古代钢铁冶炼加工技术研究,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的研究与保护,发表论文120余篇,著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等12部论著,主编《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第一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国三十大发明》等14部著作。先后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优秀论著一、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图书一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觉明 技术 冶金史 传统工艺
下载PDF
物理冶金与材料科学发展史(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R.W.Cahn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7-164,共8页
本文第一部分评述了目前有关何谓科学史学家的某些概念以及科学家撰写科学史是否被认可的情况.第二部分重点放在物理冶金及其衍生的材料科学历史的撰写问题,并概括介绍此领域已发表的工作.
关键词 物理冶金史 材料科学
下载PDF
《中国冶金史论文集》第5辑简介
17
作者 文耀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99,共1页
《中国冶金史论文集》第5辑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发行。该书为16开精装本,正文共588页,约87.1万字。定价158元。
关键词 冶金史 论文集 中国 北京科技大学 简介 科学出版社 文明研究 科学技术
原文传递
《世界冶金发展史》简介
18
作者 艾斯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7年第3期74-74,共1页
《世界冶金发展史》一书一九八五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英国泰利柯特教授所著《冶金史》(R.F.Tylecote,A History of Metallurgy,1976)的中译本,后半部分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教授撰著的《中国... 《世界冶金发展史》一书一九八五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英国泰利柯特教授所著《冶金史》(R.F.Tylecote,A History of Metallurgy,1976)的中译本,后半部分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教授撰著的《中国古代金属技术》,该书采取这种特殊的编纂方式,是为使读者能较全面地获得世界冶金发展的基本知识与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冶金史 中国古代 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延续性 金属 冶金发展 科学技术文献 基本知识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发达的高温冶铜与古铜器的湮灭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早期中国各地在铸造铜器时,不仅经常地重熔人工冶铜生产出来的半成品铜锭,而且还注重回收并重熔失效废弃的铜器、已成型的废品或低质量铜器、前期铸造产生的浇口和飞边等废料以及其他制造和使用铜器过程产生的边角料;甚至长期存在并不去冶炼新铜,只从事回收和重熔加工废旧铜器的铸造作坊。同时,还曾保有系统性地重熔敌对方被缴获的铜兵器行为。因此,高温技术优势和随之而来废旧铜器的系统性重熔加工,导致了大量早期铜器,尤其是铜工具的湮灭,以致在如今的冶金史研究中难以更多地仅注重或依靠发掘考古文物来再现和评判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文物 冶铜 高温技术 古铜器 加热技术 铜合金 冶金史 重熔
下载PDF
冶金科学技术史(连载之四)
20
《有色冶炼》 2002年第5期54-57,共4页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世纪里,人们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崇尚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特别需要提倡的是原始创新。在创新的时代里,不能忘记历史,更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刊登此文旨在推广我国的原始创新。
关键词 冶金科学技术 中国 古代 近代 冶金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