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单明 王毅 +2 位作者 吕波 毛宏亮 程宏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MVD治疗的56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TOF-MRA、3D-FIESTA扫描,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MVD治疗的56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TOF-MRA、3D-FIESTA扫描,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影像重建,了解血管与神经的关系、责任血管走行并模拟手术;术中显微镜下不能充分暴露或操作困难时,应用神经内镜进行观察及操作。结果55例术中确认存在责任血管,其中12例在神经内镜下确认;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53例术前三维重建影像发现的责任血管与术中发现一致;3例术前三维重建影像为阴性,包括术中证实为静脉压迫2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42例术后疼痛即刻消失,明显减轻13例,无变化1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4例、口周疱疹1例,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随访15~47个月,BNI疼痛分级Ⅰ~Ⅱ级53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有效率为94.6%。结论应用MVD治疗PTN时,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有助于术前明确责任血管及其走行,可模拟手术以优化手术规划,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探查与牵拉。神经内镜可弥补显微镜视野盲区,有助于暴露责任血管,减少责任血管遗漏,并可辅助确认及调整棉片的位置,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3D-TOF-MRA 3D-FIESTA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 神经内镜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永泰 朱龙 寇堃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9期13-15,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研究对象为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N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采... 目的:分析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研究对象为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N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采用PMC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术后3 d,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TN患者,选择PMC比MVD临床疗效更确切,术后恢复更快,治疗费用更少,且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术后炎症反应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肖铮铮 张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经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组(P<0.05)。微血管组的手术时长、总住院时长显著长于球囊组(P<0.05)。术后,微血管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显著高于球囊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均可取得较佳疗效,但后者较前者的预后效果更佳,而前者较后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更小,在临床选择中需考虑患者的耐受度与适应证合理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 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 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腰椎单侧椎板间开窗双侧减压术后腰椎生物力学改变的有限元分析
4
作者 姜帅 孙垂国 +5 位作者 王承夏 徐飞 李卓夫 孙卓然 钟沃权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9-636,共8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单侧椎板间开窗双侧减压手术(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后L4~L5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为ULBD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1名健康志愿者腰椎CT薄层扫描数据,应...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单侧椎板间开窗双侧减压手术(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后L4~L5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为ULBD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1名健康志愿者腰椎CT薄层扫描数据,应用高保真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L4~L5正常模型、ULBD术后模型和椎板间开窗单侧减压(lumbar fenestration,LF)术后模型,对所有模型完全固定L5椎体下终板,在L4上终板施加500N轴向载荷及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六个方向分别施加10N·m的弯矩载荷。对比分析不同载荷下三种模型的L4/5椎间盘压缩高度、椎间活动角度、椎间盘内应力分布和关节突间压力等生物力学特性。结果:正常模型在六个方向的活动度均在既往尸体实验研究测量结果的区间内,所建模型有效。正常模型、ULBD术后模型和LF术后模型在500N轴向载荷下椎间盘压缩高度分别为0.74mm、0.85mm、0.85mm。叠加10N·m的弯矩载荷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六个方向上,正常模型椎间活动度分别为6.1°、4.2°、5.1°、4.6°、2.9°、2.6°,ULBD术后模型分别为6.5°、4.8°、6.0°、5.2°、3.2°、2.9°,LF术后模型分别为6.4°、4.6°、5.6°、5.1°、3.0°、2.8°;三种模型椎间盘内应力分布无明显差异,最大von Mises应力都分布在椎间盘受压侧外纤维环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时正常模型椎间盘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为0.52、0.66、0.81、0.87、0.46、0.40MPa,ULBD术后模型分别0.64、0.76、1.06、1.13、0.60、0.64MPa,LF术后模型分别0.65、0.80、1.00、1.06、0.66、0.65MPa。左、右旋转状态下关节突间有显著的压力,正常模型左、右旋转状态时的压力分别为60N、69N,ULBD术后模型为30N、87N,LF术后模型为79N、120N。结论:ULBD术后腰椎间盘压缩高度、椎间活动度、椎间盘内应力和关节突间压力均有明显改变,与LF手术相比,ULBD对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椎板间开窗双侧减压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腰椎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神经根松解减压术治疗L5~S1椎管内积气致下肢疼痛麻木1例
5
作者 胡彬 王传恩 +1 位作者 钟睿 刘道德 《中医正骨》 2024年第8期77-79,共3页
脊柱积气是脊柱椎间盘内、椎间关节、椎管内、椎旁等部位出现气体聚集的一种征象,其中以椎间盘积气最为常见[1-2]。大多数脊柱积气无临床症状,无需进行干预。部分椎管内积气会压迫神经并引起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但较为罕见。
关键词 椎管内积气 腰椎 内窥镜检查 减压术 外科
下载PDF
基于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文浩 叶敏 +2 位作者 张文波 梁明礼 范伟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41例行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3D Slicer软件对责任血管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确... 目的探讨基于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41例行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3D Slicer软件对责任血管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确定手术方案,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判断减压。观察手术效果并追踪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前建模图像发现40例存在微血管压迫,1例未见微血管压迫。未见微血管压迫的1例经术中证实为岩静脉压迫,1例小脑前下动脉经术中证实为小脑上动脉,其余责任血管判定均与术中所见一致。术前建模图像的责任血管判定正确39例,正确率为95%。4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均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100%。术后住院期间1例发生面瘫,1例发生听力下降,经对症处理后很快缓解,术后随访3~36个月无复发。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联合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直观了解责任血管及周围重要结构解剖情况,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可避免术中减压过度或不充分的情况,两项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多模态影像融合 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床旁经骨窗超声检查评估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预后
7
作者 李俊 程智慧 +4 位作者 许东伟 沈侃 余画 王云峰 邓星奇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8期1020-1024,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床旁经骨窗超声检查对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D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DC治疗的42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后第1、2、3、5、7天经骨窗测量... 目的探讨床旁经骨窗超声检查对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D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DC治疗的42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后第1、2、3、5、7天经骨窗测量中线移位(MLS)以及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FVs)和舒张期血流速度(FVd),计算平均血流速度(FVm)和脉动指数(PI)。随访患者30 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3分)和预后良好组(>3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超声参数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42例患者中,预后不良23例,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严重颅脑外伤比例和死亡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不良组患者MLS大于预后良好组[6(2,9)mm比2(1,8)mm](P<0.01),FVs、FVd和FVm低于预后良好组[115(66,135)cm/s比132(112,144)cm/s、30(6,48)cm/s比48(42,57)cm/s、60(24,79)cm/s比77(65,86)cm/s](P<0.01),PI高于预后良好组[1.6(1.2,2.3)比1.0(0.9,1.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I预测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1(95%CI 0.803~0.907),灵敏度为67.78%,特异度为95.7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I升高是颅脑外伤DC患者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6,95%CI 1.048~1.105,P<0.01)。12例患者在DC术后第1~12天内死亡,死亡前均出现FVd消失。结论床旁经骨窗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颅脑外伤DC患者的预后。PI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Vd消失预示着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去骨瓣减压术 经颅超声 预后
下载PDF
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对脊髓神经减压术后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的影响
8
作者 刘清宁 王彦哲 +4 位作者 闫春林 刘丽娟 吕守英 韩文莉 赵静 《中国临床护理》 2024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对脊髓神经减压术后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脊柱外科收治的62例行脊髓神经减压术且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 目的探讨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对脊髓神经减压术后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脊柱外科收治的62例行脊髓神经减压术且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运动引导想象训练。比较2组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结果2组疼痛评分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29.691,P<0.001;F_(组间)=7.063,P<0.001;F_(交互)=25.634,P<0.001);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90.029,P<0.001;F_(组间)=46.914,P<0.001;F_(交互)=180.366,P<0.001)。结论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可以缓解脊髓神经减压术后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睡眠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引导想象训练 脊髓损伤 脊髓神经减压术 神经病理性疼痛 睡眠障碍
下载PDF
颅骨切除减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9
作者 叶明 煌蒋传路(综述) 张俊和(审校)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2-45,共4页
神经系统疾病常伴有脑组织肿胀,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当颅内压增高到药物治疗无效时,手术是一种主流选择,一般采用颅骨切除减压术。颅骨切除减压术为肿胀的脑组织提供了代偿空间,降低了封闭颅腔内的压力。不同疾病导致的颅内压增高病人... 神经系统疾病常伴有脑组织肿胀,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当颅内压增高到药物治疗无效时,手术是一种主流选择,一般采用颅骨切除减压术。颅骨切除减压术为肿胀的脑组织提供了代偿空间,降低了封闭颅腔内的压力。不同疾病导致的颅内压增高病人在颅骨切除减压术中是否需要切除病变脑组织以及皮瓣的设计、头皮下软组织的处理、骨瓣大小和硬脑膜减压要求等尚无统一意见。本文就颅骨切除减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切除减压术 颅内压增高 脑水肿
下载PDF
皮肤至椎板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对微创腰椎减压术后的影响
10
作者 孙莹莹 李玉静 孟婧文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皮肤至椎板距离(skr-to-laminal distme,SLD)和皮下脂肪厚度对微创腰椎减压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接受微创腰椎减压术的1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SLD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数据,分别根据中位值分... 目的探讨皮肤至椎板距离(skr-to-laminal distme,SLD)和皮下脂肪厚度对微创腰椎减压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接受微创腰椎减压术的1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SLD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数据,分别根据中位值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住院及出院资料差异。结果高SLD距离患者与低SLD距离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肥胖、年龄、ASA分级、高血压、糖尿病、饮酒等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吸烟、手术类型、相邻节段病变、住院时间、即时并发症、住院并发症、出院并发症、总并发症、术前ODI、术后1年ODI、术前腰痛VAS、术后1年腰痛VAS、术前腿痛VAS、术后1年腿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皮下脂肪厚度患者和低皮下脂肪厚度患者的BMI、肥胖、年龄、ASA分级、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吸烟、手术类型、相邻节段病变、住院时间、即时并发症、住院并发症、出院并发症、总并发症、术前ODI、术后1年ODI、术前腰痛VAS、术后1年腰痛VAS、术前腿痛VAS和术后1年腿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LD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与BMI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703、0.712,P<0.05)。结论手术部位局部软组织厚度对腰椎微创减压术的临床结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腰椎减压术 皮下脂肪厚度 皮肤至椎板距离 并发症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11
作者 王强 杨岸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MVD治疗的200例HFS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指导MV...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MVD治疗的200例HFS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指导MVD。以术中发现为金标准。结果除1例阴性外,术中发现责任血管199例,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111例,小脑后下动脉52例,椎动脉(VA)29例,AICA联合VA有7例。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与术中发现一致性一般(κ值=0.326),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90%、100.00%和91.00%;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与术中发现一致性良好(κ值=0.651),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0%、100.00%和100.00%。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预测责任血管的效果明显优于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P<0.001)。200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症状完全缓解142例(71.00%),部分缓解51例(25.50%),无变化7例(3.50%)。结论MVD治疗HFS术前应用3D Slicer软件根据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手术路径,可以降低遗漏责任血管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3D-FIESTA 3D-TOF MRA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 疗效
下载PDF
UBE与显微镜下减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
12
作者 刘长营 孙伯香 王松刚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和显微镜下减压手术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沂南分院治疗的57例单节段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有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 目的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和显微镜下减压手术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沂南分院治疗的57例单节段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有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UBE(UBE组),27例行显微镜下减压手术(显微镜组)。UBE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4岁,平均(62.87±9.63)岁。显微镜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52~73岁,平均(63.34±8.26)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血清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手术顺利并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23±3.44)个月。UBE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镜组,术中出血量较显微镜组少,下床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各检测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UBE组术后6 d VAS评分、ODI指数及术后3 d血清指标均优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MacNab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更微创、灵活,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 显微镜下椎管减压术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王鹏 冯三江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63-464,共2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参照组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脑代谢指...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参照组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脑代谢指标、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术后2周,联合组的血清TNF-α、IL-2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CT水平高于参照组,CCP、CEO_(2)及SVO_(2)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预后良好占比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减轻其炎性反应,改善脑代谢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 醒脑静 炎性因子 脑代谢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风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张锦贤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703-705,共3页
目的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117例,所有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术后CT检查血肿是否增大分为发生组(n=62)与未发生组(n=5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 目的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117例,所有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术后CT检查血肿是否增大分为发生组(n=62)与未发生组(n=5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鹿特丹CT评分(Rotterdam CT)、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间的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65岁、瞳孔散大、发病至开颅时间<4h占比及RotterdamCT评分、血糖、骨瓣最大径明显高于非血肿增大组,GCS评分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otterdam CT评分、GCS评分、瞳孔状态、发病至开颅时间、血糖、骨瓣最大径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肿增大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年龄、瞳孔状态、GCS评分、Rotterdam CT评分、发病至开颅时间、血糖、骨瓣最大径可预测患者术后血肿情况,应予以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术 颅脑损伤 血肿增大 瞳孔状态 骨瓣最大径
下载PDF
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天恩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6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医院的82例PT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实施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 目的观察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医院的82例PT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实施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氧化应激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程度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术后14 d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4.63%)低于对照组(34.15%)(P<0.05);两组术后3 d的β-内啡肽(β-EP)、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髓过氧化物(MPO)水平高于术前,P物质(SP)、血管活化肠多肽(VI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术前,且研究组β-EP、AOPP、MPO水平高于对照组,SP、VIP、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PTN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手术远期效果佳,术视视野清晰,能够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 临床疗效 疼痛介质 氧化应激指标
下载PDF
标准去大骨瓣与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对比
16
作者 车现锋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7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与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与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48 h神经损伤相关因子水平,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脑灌注压。结果观察组术后48 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5.8±0.5)ng/ml和(0.7±0.1)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9±1.8)ng/ml、(1.9±0.3)μg/L(P<0.05)。术后7 d,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0.7±2.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5)分(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P<0.05)。术后1、3、7 d,观察组脑灌注压分别为(89.7±5.8)、(95.3±6.8)、(99.7±7.3)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9±5.7)、(59.9±6.2)、(63.7±4.9)mm Hg(t=24.732、24.330、25.897,P=0.000、0.000、0.000<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控制性减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具有减少医源性损伤、确保脑灌注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减压术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 重型颅脑损伤
下载PDF
全椎板减压术与开窗减压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JOA评分与远期预后的影响
17
作者 杜准 杜春生 +1 位作者 段伟利 邓松旺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3期307-308,共2页
目的 探讨全椎板减压术与开窗减压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JOA评分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开窗减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全椎板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JO... 目的 探讨全椎板减压术与开窗减压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JOA评分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开窗减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全椎板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JOA评分、 VAS评分、并发症及远期预后。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0.0%(P <0.05)。随访1年,两组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椎板减压术与开窗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中均可取得理想的远期预后效果,但全椎板减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风险,促进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开窗减压术 全椎板减压术 JOA评分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
18
作者 邓昭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013-0016,共4页
分析对面肌痉挛患者实施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使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手段对我们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就诊的61例面肌痉挛患者分成2组,参照组、治疗组分别使用的是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经神经内镜辅助下显... 分析对面肌痉挛患者实施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使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手段对我们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就诊的61例面肌痉挛患者分成2组,参照组、治疗组分别使用的是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经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对比两组的手术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优良率、术后VAS评分、痉挛症状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有很大的差异(P<0.05)。结论 对面肌痉挛患者实施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都很高,可以很好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且很多出现复发的风险,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方面的意义也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神经内镜辅助 显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下载PDF
转移皮瓣切口和标准切口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19
作者 陆健 廖振南 吴成良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8期9-12,共4页
分析转移皮瓣切口和标准切口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疗效差异。选取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 分析转移皮瓣切口和标准切口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疗效差异。选取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行标准切口,试验组患者行转移皮瓣切口,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CT影像中突出骨窗的脑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第1、2、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在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中,转移皮瓣切口可有效地降低患者颅内压,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可更好地暴露手术视野,促进患者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转移皮瓣切口 标准切口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疗效
下载PDF
双侧去骨瓣、单侧大骨瓣减压术在对冲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0
作者 朱伟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53-55,共3页
目的探究双侧去骨瓣、单侧大骨瓣减压术在对冲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0月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对冲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双侧组和单侧组,各41例,双侧组患者采... 目的探究双侧去骨瓣、单侧大骨瓣减压术在对冲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0月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对冲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双侧组和单侧组,各41例,双侧组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单侧组患者采用单侧大骨瓣减压术治疗。两组患者围术期干预方案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的颅内压状况、格拉斯哥昏迷(GCS)量表评分、脑部氧代谢相关指标[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_(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_(2))],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外伤性癫痫,颅内再出血)。结果在手术前,两组患者的颅内压、GCS评分、CjvO_(2)、Da-jvO_(2)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 d,两组患者的颅内压、Da-jvO_(2)均低于术前,GCS评分、CjvO_(2)均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 d,双侧组患者的颅内压、Da-jvO_(2)低于单侧组患者,双侧组患者的GCS评分、CjvO_(2)高于单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32%(3/41)]显著低于单侧组患者[34.15%(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侧大骨瓣减压术相比,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优,可有效降低患者手术之后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GCS评分及脑部氧代谢情况,且术后并发症更少,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冲型重型颅脑损伤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单侧大骨瓣减压术 颅内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