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凝血酶原活动度对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方建凯 赖静兰 +4 位作者 周锐 王欣欣 杨年欢 潘晨 周元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156例C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的预后,根据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基线、1周及2周时的PTA及终末期肝...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156例C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的预后,根据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基线、1周及2周时的PTA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基线、1周及2周时的PTA、MELD评分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在156例患者中有58例死亡,病死率为37.18%。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PTA(%)比较,在基线、1周及2周时分别为:31.49±7.22vs25.44±8.10、37.56±11.72vs24.22±11,22及49.28±20.82vs23.08±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MELD评分比较,在基线、1周及2周时分别为:25.53±4.61vs28.56±6.39、24.21±4.64vs31.07±6.03及20.06±5.06vs31.77±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基线、1周及2周时PTA、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中,2周时PTA的AUC最大(0.957),其次为2周时MELD评分的AUC(0.938),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2周时PTA的最佳临界值为35.55%,敏感度为96.60%,特异度为80.40%。2周时,PTA〈20%的3个月病死率为100%;20%≤PTA〈35%为70.81%;35%≤PTA〈50%为4.17%;PTA≥50%的均存活。VIA越低,病死率越高,线性趋势检验χ2=85.70,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2周时的PTA可作为其3个月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慢性乙型肝炎(CHB) 慢加急性肝衰竭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预后
下载PDF
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相关因素对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超秀 陈炘 +1 位作者 刘发彬 夏旭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441-444,共4页
目的:分析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serum prothrombin activity,PTA)及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22例重症肝炎合并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影像学... 目的:分析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serum prothrombin activity,PTA)及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22例重症肝炎合并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流行病学资料,并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预后状况。PTA检测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14±11.73)个月;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职业、医疗保险情况、吸烟量、酒精摄入量、是否有出血倾向、是否腹水、是否性功能减退、家族史、红细胞计量、白蛋白计量及血尿酸水平是影响患者PTA水平的因素;不同水平PTA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27,P<0.001)。结论: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PTA可作为监测其预后状况的评估指标之一,高水平PTA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好,低水平PTA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固醇检测对肝功能分期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贾绮宾 李笠 +3 位作者 阴英 黄聪 肖彬 蓝宇 《北京医学》 CAS 2009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对肝功能分级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将慢性肝病患者108例,根据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分为Child A级组(53例),Child B级组(30例)及ChildC级组(2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4例作为对...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对肝功能分级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将慢性肝病患者108例,根据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分为Child A级组(53例),Child B级组(30例)及ChildC级组(2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4例作为对照。分别取肘静脉血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并进行腹部彩超检查了解肝、脾、门静脉宽度及腹水情况。结果①ChildA、B、C三组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5.9mg/L、29.1mg/L和26mg/L,前白蛋白为207mg/L、110.2mg/L和76.2mg/L,胆固醇为4.5nmol/L、3.6nmol/L和2.3nmol/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②Child A、B、C三组总胆汁酸水平分别为13.4μmol/L、31.5μmol/L和58.53μmol/L,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凝血酶原时间三组分别为14.5s、15.7s和20.2s。而凝血酶原活动度为84.1%、62%和37.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ChildC组死亡的6例中,血清前白蛋白<100mg/L,总胆汁酸>30μmol/L,胆固醇<2.5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结论除血清白蛋白符合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外,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分级意义不大。而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对肝功能的分级及判断预后更具客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白蛋白 总胆汁酸 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功能
下载PDF
血清甲胎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赵萍 翟玉峰 张怀宏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230-231,共2页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2例ACLF患者,生存48例和死亡44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AFP和...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2例ACLF患者,生存48例和死亡44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AFP和PTA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患者血清AFP和血浆PTA水平分别为264.4(130.4,435.1)g/L和(35.8±5.5)%,均显著大于死亡患者【分别为8.9(3.0,25.6)g/L和(27.8?7.5)%,P<0.05】;以血清AFP水平≥80.0μg/L联合PTA≥32.1%预测ACLF患者生存,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89,敏感度为93.9%,特异度为100%。结论血清AFP和血浆PTA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采用AFP联合PTA能更准确地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且特异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甲胎蛋白 凝血酶原活动度 预后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抗凝血酶Ⅲ血浆水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总胆红素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樊锡凤 武湘云 +2 位作者 许怡 孙桂兰 何兴娟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331-1332,共2页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酶 凝血酶原活动度 白蛋白 总胆红素
下载PDF
对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的几点意见 被引量:23
6
作者 朱晓辉 徐元斌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 凝血酶原时间 测定 国际标准化比率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谢玉桃 宋广军 +2 位作者 欧强 刘征波 沙新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3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对该院2002年8月~2003年3月间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按设计要求自入院后24 h内及以后每周抽取患者抗凝全血1次,采用全自动血凝...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对该院2002年8月~2003年3月间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按设计要求自入院后24 h内及以后每周抽取患者抗凝全血1次,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PTA,并同时检测有关血清生化指标,动态观察其变化.将其中资料完善的79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有关资料.结果死亡组平均PTA为(25.5±14.3)%,存活组平均PTA为(46.9±15.2)%,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并发现PTA迅速下降者病情恶化,预后不良;PTA稳步回升者预后良好,始终低于10%者无一例存活.结论该组资料显示血浆PTA值在衡量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判断疗效、估计预后是最敏感和可靠的指标,比其他肝功能试验的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病毒性肝炎 凝血酶原活动度
下载PDF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志丽 曲金宁 +1 位作者 李娟 单晶 《肝脏》 2015年第10期829-830,共2页
肝炎肝硬化(hepatitiscirrhos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病变,以再生结节和假小叶为主要病理学改变。肝脏是体内合成蛋白质、凝血因子和多种酶的主要场所,随着肝硬化病程进展,肝脏合成功能出现障碍。本文测定... 肝炎肝硬化(hepatitiscirrhos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病变,以再生结节和假小叶为主要病理学改变。肝脏是体内合成蛋白质、凝血因子和多种酶的主要场所,随着肝硬化病程进展,肝脏合成功能出现障碍。本文测定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含量变化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硬化患者 血清白蛋白 肝炎肝硬化 胆碱酯酶 临床意义 CHILD-PUGH分级 测定
下载PDF
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球比值及胆固醇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沈雪林 赵克开 +1 位作者 倪介平 毕丽娜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白球比值 (A/G)及胆固醇 (TC)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 采用日本产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日本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病人 49例、中度组病人 42例和重度组病人 3 3例PTA、A/G...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白球比值 (A/G)及胆固醇 (TC)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 采用日本产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日本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病人 49例、中度组病人 42例和重度组病人 3 3例PTA、A/G及TC水平。结果 PTA和A/G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程度加重逐渐下降 ,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重度组下降最为明显 ,明显低于中度组 (P <0 0 0 1) ,TC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中度组并无下降 ,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重度组则下降明显 ,与轻度组、中度组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PTA较TC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能更准确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凝血酶原活动度 白球比值 胆固醇
下载PDF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肝纤四项联合检测肝硬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10
作者 樊锡凤 罗威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14期1772-1773,共2页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纤四项 肝硬化
下载PDF
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在重症肝炎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意义对比 被引量:9
11
作者 郑志雄 吴锡信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16-517,共2页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 44例重症肝炎和 4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PTA ,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葡萄糖、胆固醇等能客观反映肝脏损...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 44例重症肝炎和 4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PTA ,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葡萄糖、胆固醇等能客观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的指标 ,通过对比研究 ,分析PTA对这两种疾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PTA与胆固醇一样 ,能反映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 ,但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 ,相同数值的PTA并不代表两者预后相同。结论 相同数值的PTA在重症肝炎中的临床意义与肝硬化失代偿期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 重症肝炎 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硬化
下载PDF
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病死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鹏飞 李硕 +3 位作者 王瑞鹃 侯瑞田 丁振江 刘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院内病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15例院内病死CHF患者为院内病死组,根据1∶1配比,选取同时期没有发生院内病死的CHF患者为存活组,对比两组基... 目的探讨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院内病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15例院内病死CHF患者为院内病死组,根据1∶1配比,选取同时期没有发生院内病死的CHF患者为存活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分析PTA与CHF患者基线资料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CHF患者院内病死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CHF患者院内病死的预测价值。结果院内病死组PTA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Pearson或点二列相关系数分析显示,PTA与性别、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血红蛋白(Hb)和脑钠肽(BNP)呈负相关,与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和血小板计数(PLT)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Alb(OR=1.091,95%CI=1.037~1.147)、Hb(OR=0.883,95%CI=0.850~0.918)和PTA(OR=1.072,95%CI=1.022~1.288)降低及BNP(OR=1.005,95%CI=1.002~1.007)升高均为CHF患者院内病死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PTA预测CHF患者院内病死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828、85.12%、72.56%和76.28%。结论院内病死CHF患者PTA明显降低,为院内病死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CHF患者院内病死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院内病死 肝功能 凝血酶原活动度 国际标准化比值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俊英 甄真 +1 位作者 张淑环 刘金星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1024-1025,共2页
目的 研究血清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速率法和比浊法测定 16 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CHE和PTA ,其中... 目的 研究血清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速率法和比浊法测定 16 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CHE和PTA ,其中 2 3例行肝穿病理诊断。结果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CHE和PTA下降率分别为 0 .0 0 %和8.82 %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中CHE和PTA依次降低 (P <0 .0 1) ,且二者之间相关系数为 0 .75 2 (P <0 .0 1) ;12例血清CHE低于 1kU/L和PTA低于 2 0 %的肝硬化患者中 10例死亡 ,病死率为83.33% ,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血清CHE和PTA不能作为急性肝损伤指标 ,却是反映肝脏疾病慢性化、肝脏储备功能和再生功能的良好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胆碱酯酶类 凝血酶原活动度
下载PDF
血清β_2微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慢性乙肝分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辛永宁 孙樱 +4 位作者 张健 张梅 吕维红 初蕾蕾 李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 研究血清 β2 微球蛋白与慢性乙肝分度的关系。方法  67例慢性乙肝按 2 0 0 0标准[1] 分为轻、中、重度 3组 ,用放免法测定患者血 β2 微球蛋白水平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结果 血清 β2 微球蛋白值随肝功能损伤程度... 目的 研究血清 β2 微球蛋白与慢性乙肝分度的关系。方法  67例慢性乙肝按 2 0 0 0标准[1] 分为轻、中、重度 3组 ,用放免法测定患者血 β2 微球蛋白水平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结果 血清 β2 微球蛋白值随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且与PTA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 β2 微球蛋白可作为肝脏损伤诊断的辅助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Β2微球蛋白 凝血酶原活动度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早期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变的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春暖 林小荣 邱杰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第5期478-479,共2页
目的初步评价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酯酶在早期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中的意义。方法对近几年我科部分住院乙型肝炎病人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及胆固醇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酯酶在早期慢性重症肝炎及肝... 目的初步评价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酯酶在早期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中的意义。方法对近几年我科部分住院乙型肝炎病人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及胆固醇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酯酶在早期慢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均有明显改变(P<0.01),是早期诊断重症肝炎的良好指标;早期诊治的重症肝炎与中晚期诊治的重症肝炎,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凝血酶原活动度联合胆碱酯酶是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早诊的良好指标,监测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酯酶,及早诊治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是提高重症肝炎存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 乙肝后肝硬化 凝血酶原活动度 胆碱酯酶
下载PDF
血浆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及清蛋白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萍 钱明珍 +1 位作者 朱安友 张凡 《实用全科医学》 2006年第2期222-223,共2页
目的研究血浆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速率法检测162例不同临床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CHE,同时分别采用终点法和比浊法测定ALB及PTA.... 目的研究血浆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速率法检测162例不同临床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CHE,同时分别采用终点法和比浊法测定ALB及PTA.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血浆CHE、ALB、PTA水平依次降低,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随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各项指标均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各组CHE活力较PTA、ALB下降的百分率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CHE、ALB及PTA彼此间相关系数为0.695~0.811(P<0.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浆CHE活力较ALB、PTA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和储备能力.监测CHE、ALB和PTA,对临床病情的判断及估计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胆碱酯酶 清蛋白 凝血酶原活动度
下载PDF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32-133,共2页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E)疗效的关系。随机选取30例PTA>30%和30例PTA<30%的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PTA>30%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总胆红素和ALT...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E)疗效的关系。随机选取30例PTA>30%和30例PTA<30%的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PTA>30%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总胆红素和ALT均显著下降,PTA<30%组的患者血浆置换后仅有ALT显著下降,而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PTA>30%组患者血浆置换疗效优于PTA<30%组患者,PTA可作为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 重型肝炎 血浆置换 总胆红素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下载PDF
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与慢性重型肝炎预后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时湘 韩涛 阚志超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104-104,110,共2页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危重临床类型,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复杂,如何探讨重型肝炎的预后是临床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11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支...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危重临床类型,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复杂,如何探讨重型肝炎的预后是临床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11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支/芳比)及其预后,以望能据此早期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 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 慢性重型肝炎 预后
下载PDF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危重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小蕾 林锡芳 马继红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年第6期638-641,共4页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危重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重症医学科救治的100例危重病患者,根据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50例)和存活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PTA及其他实验室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死亡组PTA...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危重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重症医学科救治的100例危重病患者,根据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50例)和存活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PTA及其他实验室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死亡组PTA明显低于存活组(t=-3.09,P<0.05)。 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出科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是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PTA预测危重病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为(0.61~0.82),最佳诊断值为42.50,灵敏度为66.00%,特异度为66.00%。 PTA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当PTA在0~10%时,死亡率高达100%。结论 PTA是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越低,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 危重病 预后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甲胎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对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亚萍 吴凤萍 +4 位作者 刘晨瑞 李梅 王文俊 张欣 党双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7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180例,根据住院期间AFP的最高值将患者分为AFP<20 ng/mL组(n=30)...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180例,根据住院期间AFP的最高值将患者分为AFP<20 ng/mL组(n=30)、20≤AFP<100 ng/mL组(n=64)、100≤AFP<400 ng/mL组(n=54)和AFP≥400 ng/mL组(n=32);再根据PTA的最低值将患者分为PTA<30%组(n=105)和PTA≥30%组(n=75).比较不同水平的AFP和PTA与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患者中,男性占75.6%(136/180),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占57.2%(103/180),总生存率为38.3%(69/180).AFP<20 ng/mL组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且随着AFP水平的升高生存率也逐渐增高(P<0.01).PTA<30%组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PTA≥30%组(P<0.01).结论 ACLF是我国HBV相关肝衰竭的主要临床类型.AFP升高,PTA降低与HBV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凝血酶原活动度 HBV相关肝衰竭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