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链DNA分子内电荷转移超交换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四川 艾希成 +3 位作者 冯娟 张汝波 张启元 张兴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40-643,共4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寡聚核苷酸组成的双链DNA分子,通过检测样品中二氨基嘌呤(Ap)荧光峰强度和相对荧光量子产率来研究DNA分子内电荷转移.实验中直接分辨和观测到双链DNA分子内电荷转移超交换机理,超交换机理在近距离起作用;而电荷转移...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寡聚核苷酸组成的双链DNA分子,通过检测样品中二氨基嘌呤(Ap)荧光峰强度和相对荧光量子产率来研究DNA分子内电荷转移.实验中直接分辨和观测到双链DNA分子内电荷转移超交换机理,超交换机理在近距离起作用;而电荷转移跳跃机理,可能是通过极子运动形式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链DNA 分子内电荷转移 二氨基嘌呤 超交换机理 跳跃机理 隧道机理
下载PDF
环己烷中苯甲酰苯胺的双重荧光——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直接光谱证据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煊 马丽花 +4 位作者 孙向英 王朝杰 黎朝 吴芳英 江云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701-1703,共3页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in cyclohexane of a series of benzanilides(BAs) with different \%para\% substituents at the anilino moiety revealed that BAs emitted dual fluorescence, with one normal weak emission at ca . 33...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in cyclohexane of a series of benzanilides(BAs) with different \%para\% substituents at the anilino moiety revealed that BAs emitted dual fluorescence, with one normal weak emission at ca . 330 nm and an abnormally long wavelength emission ranging from 460 to 550 nm. The long wavelength emission was found strongly dependent of the electron donating capacity of the substituent at the anilino moiety and a stronger electron donating substituent led to a red shift in the emission. The energies of the long wavelength emission of the BAs were correlated to the oxidation potentials of the donors, E \-\{D/D +\}, and a nice linear correlation was found with a slope of +0 66, which clearly pointed to the charge transfer character of the emissive state for the long wavelength emission and the high decoupling extent of the charges in the CT stat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shows the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CT nature. The results might be of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photophysics of peptide and protein and in designing novel fluorescent chemosen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烷 苯甲酰苯胺 分子内电荷转移 双重荧光
下载PDF
一类新型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体——苯甲酰苯胺衍生物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煊 刘力宏 江云宝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3-291,共9页
评述了苯甲酰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发光行为和电荷转移 /质子转移光物理模型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体 苯甲酰苯胺衍生物 光物理模型 分子识别 发光行为 质子转移 双重荧光
下载PDF
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阴离子比率荧光分子探针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阁 邵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1-736,共6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4-甲基-1-羟基二苯甲酮对硝基苯腙的比色和比率荧光阴离子受体1。此类受体以羟基和腙单元为识别位点,以硝基苯基为信号报告基团。向受体1的DMSO溶液中加入AcO-、H2PO4-、F-后,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紫红色,而加入所研究...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4-甲基-1-羟基二苯甲酮对硝基苯腙的比色和比率荧光阴离子受体1。此类受体以羟基和腙单元为识别位点,以硝基苯基为信号报告基团。向受体1的DMSO溶液中加入AcO-、H2PO4-、F-后,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紫红色,而加入所研究的其它阴离子则无变化,从而实现对AcO-、H2PO4-、F-这三种离子的裸眼识别。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考察了其与AcO-,H2PO4-,F-,Cl-,Br-,I-等阴离子的识别作用。1H NMR滴定为受体分子与阴离子之间氢键作用本质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传感器 分子内电荷转移 比率 荧光 比色
下载PDF
正己烷中对二烷基氨基苯甲酸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双重荧光 被引量:1
5
作者 林丽榕 陈红 +3 位作者 陈明德 江云宝 黄贤智 陈国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1358-1361,共4页
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观察到了系列对二烷基氨基苯甲酸的双重荧光.皮秒激光诱导时间分辨荧光和溶剂极性效应研究证实:该双重荧光系由于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形成的电荷转移态和局部激发态所发射.超快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在非... 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观察到了系列对二烷基氨基苯甲酸的双重荧光.皮秒激光诱导时间分辨荧光和溶剂极性效应研究证实:该双重荧光系由于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形成的电荷转移态和局部激发态所发射.超快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在非极性溶剂中,对二烷基氨基苯甲酸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是由较低的反应活化能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双重荧光 对二烷基 氨基苯甲酸
下载PDF
1-甲基-酰胺基蒽醌中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文芳 郭玉玮 +1 位作者 尹晓芬 要飞虎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0-506,共7页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1-甲基-酰胺基蒽醌(MAAQ)的基态和激发态性质做了一系列计算研究.在基态,MAAQ中酰胺基与蒽醌分子是共平面的,并且酰胺基和蒽醌分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分子内氢键C=O…H-N. S0→S1的...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1-甲基-酰胺基蒽醌(MAAQ)的基态和激发态性质做了一系列计算研究.在基态,MAAQ中酰胺基与蒽醌分子是共平面的,并且酰胺基和蒽醌分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分子内氢键C=O…H-N. S0→S1的跃迁属于一个明显的π→π*特性.在第一单重激发态,MAAQ具有两个稳定结构(平面构型nMAAQ和扭曲的构型tMAAQ).其中,nMAAQ是占优势的构象.同时,在MAAQ的溶剂中,观察不到tMAAQ的发射光谱.在激发态,MAAQ发生了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过程.在基态MAAQ与F-形成了一个分子间氢键F…H-N,而激发态MAAQ-F-复合物发生了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时密度泛函 酰胺基蒽醌 分子内电荷转移
下载PDF
吩噻嗪衍生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激发态的特性(英文)
7
作者 刘涛 袁燕秋 +1 位作者 魏用刚 郭庆祥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8-806,共9页
合成了一系列的N-10位取代的吩噻嗪给体受体化合物,这些受体包括苯、苯甲醚、吡啶、萘、苯乙酮和苯乙腈.研究了不同极性溶剂中这些化合物的分子内的光诱导电荷转移现象.稳态荧光的溶剂化效应和较大的Stokes位移清楚表明,仅仅后四种吩噻... 合成了一系列的N-10位取代的吩噻嗪给体受体化合物,这些受体包括苯、苯甲醚、吡啶、萘、苯乙酮和苯乙腈.研究了不同极性溶剂中这些化合物的分子内的光诱导电荷转移现象.稳态荧光的溶剂化效应和较大的Stokes位移清楚表明,仅仅后四种吩噻嗪衍生物的激发态存在着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而苯和苯甲醚取代吩噻嗪因为受体部分氧化电势低,所以不具有这种特性.修正过的Lippert-Mataga公式被用来分析Stokes位移值,从而获得激发态偶极矩.较大的激发态偶极矩说明在激发态时这四种给体受体化合物体系内发生了完全的电子转移.氧化还原电势的数据表明基态时这四种衍生物给体受体部分的作用比较弱.分析荧光光谱获得的结果说明伴随着电荷转移这四种衍生物的激发态构型变化比较小,给体和受体间的扭转角在电荷转移后的激发态与在基态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吩噻嗪 分子内电荷转移 给体-受体 偶极矩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测定人血清白蛋白
8
作者 蔡雪梅 李建晴 +1 位作者 卫艳丽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58-1159,1162,共3页
由于人血清白蛋白(HSA)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的结合反应,引起KDTN荧光的增强,其荧光强度的增强与HSA的浓度在13.6~272.0 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以KDTN为探针... 由于人血清白蛋白(HSA)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的结合反应,引起KDTN荧光的增强,其荧光强度的增强与HSA的浓度在13.6~272.0 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以KDTN为探针测定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方法。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136 mg.L-1,用标准加入法对方法的回收率作了试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104.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为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光度法 荧光探针 人血清白蛋白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下载PDF
电化学方法用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的研究
9
作者 徐金瑞 孙向英 刘斌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59,共3页
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酰萘 (苯 )胺衍生物 ,测定它们在非极性溶剂环己烷中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现系列合成产物具有双重荧光 ,其长波发射具有电荷转移特性 ,其长波发射态能量与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酰萘 (苯 )胺衍生物的失 (得 ... 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酰萘 (苯 )胺衍生物 ,测定它们在非极性溶剂环己烷中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现系列合成产物具有双重荧光 ,其长波发射具有电荷转移特性 ,其长波发射态能量与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酰萘 (苯 )胺衍生物的失 (得 )电子能力 ,即给 (受 )体的氧化还原电位之间符合Weller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方法 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 循环伏安 荧光发射光谱 苯甲酰萘胺衍生物
下载PDF
一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10
作者 刘毓芳 李建晴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1-263,共3页
摘要:基于-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简称KDTN)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提出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激发波长(λex)为430nm,最大发射波长λem)为530nm及选定的试... 摘要:基于-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简称KDTN)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提出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激发波长(λex)为430nm,最大发射波长λem)为530nm及选定的试验条件下,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线性范围为6.8-204.0mg·L-1,线性回归方程△F=0.5836ρ-1.7917,相关系数为0.9991,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4mg·L-1,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9.9%~10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探针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牛血清白蛋白
下载PDF
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11
作者 江云宝 王秀娟 +1 位作者 林莉 金明钢 《福建分析测试》 CAS 1995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研究了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体4-二甲氨基查尔酮(DMAC)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的荧光光谱。观察到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DMAC 的荧光光谱先红移然后蓝移,而荧光强度呈“S”型变化并于光谱位移方向转折处突跃。突跃处对应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即... 研究了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体4-二甲氨基查尔酮(DMAC)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的荧光光谱。观察到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DMAC 的荧光光谱先红移然后蓝移,而荧光强度呈“S”型变化并于光谱位移方向转折处突跃。突跃处对应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即为其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由该法测定的 cmc 与已报道值符合,说明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用该法测定表面活性剂/β-环糊精混合体系的 cmc,表明β-环糊精的存在诱导了胶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胶束浓度 荧光探针 分子内电荷转移 4-二甲氨基查尔酮
下载PDF
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作辉 王淑敏 《广东化工》 CAS 2011年第3期257-258,共2页
荧光传感器提供了方便,快捷,廉价的分析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并且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它在环境科学,分析化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荧光传感器的最新研究... 荧光传感器提供了方便,快捷,廉价的分析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并且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它在环境科学,分析化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荧光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传感器 金属离子 荧光增强
下载PDF
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的巯基荧光比色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琳 汤响林 +1 位作者 吴加胜 刘卫敏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4-281,共8页
设计并合成了以香豆素为荧光发色团的多氰基分子化合物TCC。分子内强烈的电荷转移效应使得其本身荧光较弱。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Cys)、高半胱氨酸(Hcy)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加入能与TCC中的三氰基乙烯基进行加成反应从而破坏分子... 设计并合成了以香豆素为荧光发色团的多氰基分子化合物TCC。分子内强烈的电荷转移效应使得其本身荧光较弱。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Cys)、高半胱氨酸(Hcy)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加入能与TCC中的三氰基乙烯基进行加成反应从而破坏分子内电荷转移,使分子内电荷转移吸收峰消失,颜色由紫色变成黄绿色,最大吸收波长由560 nm移至380 nm。并且化合物的荧光也随着巯基化合物的加入逐渐增强,荧光的强度与巯基化合物的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以达到10^(-5)mol/L。其它离子与不含巯基的氨基酸则不会与化合物TCC发生上述反应,也就不会对体系的吸收和荧光光谱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实现高效、专一的识别巯基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氰基 巯基化合物 荧光比色化学传感器 分子内电荷转移
下载PDF
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鸣 张宁腾 +5 位作者 于锡闻 石丽丽 张翼峰 孙鑫珺 康立彭 张灯青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98-700,共3页
以对硝基甲苯和苯酚为原料,经重氮化和偶合反应合成了新的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的偶氮化合物(1),其结构经UV,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
关键词 苯酚 偶氮化合物 分子内电荷转移 合成
下载PDF
具有深蓝色荧光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型三聚体的合成
15
作者 魏奕文 庞智 +3 位作者 汪彬 杨莹 雷良才 李海英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6-108,112,共4页
高效稳有机蓝色荧光材料可以应用于白色光源和全色显示器件。设计合成了具有深蓝色荧光的三聚体3,7-双(9,9-二己基芴基)-2,8-二环己甲氧基-S,S-二氧化二苯并噻吩(FSOCyF)。首先在S,S-二氧化二苯并噻吩(SO)的2,8-位引入官能团环己甲氧基... 高效稳有机蓝色荧光材料可以应用于白色光源和全色显示器件。设计合成了具有深蓝色荧光的三聚体3,7-双(9,9-二己基芴基)-2,8-二环己甲氧基-S,S-二氧化二苯并噻吩(FSOCyF)。首先在S,S-二氧化二苯并噻吩(SO)的2,8-位引入官能团环己甲氧基,以增加二苯并氧化噻吩的溶解性,将可溶性的二苯并氧化噻吩溴化后,与9,9-二己基芴-2-硼酸在钯催化下进行Suzuki-coupling反应,合成了分子内电荷转移型三聚体FSOCyF,并运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元素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X射线衍射以及荧光光谱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zuki-coupling反应 3 7-双(9 9-二己基芴基)-2 8-二环己甲氧基-S S-二氧化二苯并噻吩 分子内电荷转移型三聚体 深蓝色荧光材料
下载PDF
7-羟基黄酮分子在水中分子内电荷转移及分子间多重质子的转移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辛春雨 王野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7-1322,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TZVP基组水平上模拟7-羟基黄酮(7HF)的水复合物——7HF-(H_2O)_4激发态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复合物中7HF在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前线分子轨道出现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复合物中7HF在基态和第... 基于密度泛函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TZVP基组水平上模拟7-羟基黄酮(7HF)的水复合物——7HF-(H_2O)_4激发态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复合物中7HF在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前线分子轨道出现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复合物中7HF在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态发生了分子结构扭转,复合物中5个分子间的氢键在第一电子激发态均出现加强机制,该机制可以驱动激发态的多重质子转移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键 激发态 扭转的分子内电荷转移 质子转移
下载PDF
化学所在分子内电荷转移激子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17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3-123,共1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学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分子内电荷转移激子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激子相互作用 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 研究人员 中科院
下载PDF
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次氯酸检测和细胞成像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晓文 张飞 《分析试验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1-875,共5页
利用碳碳双键(C=C)可被次氯酸(HClO)选择性氧化的特性,研究了一种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应的HClO检测荧光探针TPS。该探针由于内部具有推拉电子结构,探针本身在激发态下会发生ICT,发出橙红色荧光。加入HClO后,探针分子内不饱和C=C... 利用碳碳双键(C=C)可被次氯酸(HClO)选择性氧化的特性,研究了一种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应的HClO检测荧光探针TPS。该探针由于内部具有推拉电子结构,探针本身在激发态下会发生ICT,发出橙红色荧光。加入HClO后,探针分子内不饱和C=C被氧化成醛基,ICT效应减弱,荧光蓝移。反应前后的光谱变化表明探针TPS可用于HClO的比率荧光检测。选择性实验表明探针TPS对HClO具有显著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在磷酸盐(PBS)缓冲溶液中,探针TPS对HClO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80μmol/L,检出限为56 nmol/L。探针TPS也被证实可用于活细胞内HClO荧光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次氯酸 分子内电荷转移 细胞成像
原文传递
PP体系双荧光及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晓惠 裴重华 马拥军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PP(5-phenyl-5H-phenanthridin-6-one)分子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实验观察到该分子具有双荧光和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特征.理论计算采用B3LYP泛函和6-311+G(2d,p)基组,并用可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处理溶剂效应... 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PP(5-phenyl-5H-phenanthridin-6-one)分子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实验观察到该分子具有双荧光和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特征.理论计算采用B3LYP泛函和6-311+G(2d,p)基组,并用可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处理溶剂效应.基态结构优化表明PP分子为非平面状,苯环和菲啶酮平面的二面角近似等于90.0°.气相和溶剂中低激发态的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激发态均为局域激发(LE).通过构建气相和溶液中LE→ICT反应和荧光发射的势能曲线,得到了ICT反应的焓变H、能垒Ea以及由于结构弛豫所产生的能量差δEFC.势能曲线的分析和发射能的计算显示PP是一个双荧光体系,包含一个LE发射谱和一个红移的ICT谱.考虑了溶剂效应的计算结果表明,双荧光的产生是由于在ICT反应过程中分子构型的变化,即苯环和菲啶酮单元由相互垂直变成了共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荧光 分子内电荷转移 溶剂效应 PICT模型 TDDFT
原文传递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2种新型染料分子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现象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莎莎 周凤杰 +3 位作者 张亚萍 宋鹏 丁勇 刘晓霞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4-371,共8页
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2种新型有机染料分子P1和P4,几何优化和基态性质计算采用B3LYP密度泛函,基组为6-311G(d).由于P1和P4分子中分别存在2个对称的吸电子基团,所以2个染料分子的电子结构存在明显的特点:2个紧邻简并最低空轨道(LowestU... 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2种新型有机染料分子P1和P4,几何优化和基态性质计算采用B3LYP密度泛函,基组为6-311G(d).由于P1和P4分子中分别存在2个对称的吸电子基团,所以2个染料分子的电子结构存在明显的特点:2个紧邻简并最低空轨道(Lowest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轨道.P1和P4最高占据轨道(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到LUMO轨道的跃迁能级差分别为2.79和3.26eV.同时,采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研究了2个染料分子的激发态性质.通过电荷差异密度理论方法(Charge Different Density,CDD)直观的展示了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现象.对于P1,电荷转移的方向是从苯甲酸基团到2个二氰乙烯基噻吩苯基团;对于P4,电荷是由2个二氰乙烯基联苯基团基团向苯甲酸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染料分子P1和P4 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分子内电荷转移 态密度 电荷差异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