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4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番茄巨芽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1
作者 汤亚飞 李正刚 +3 位作者 佘小漫 于琳 蓝国兵 何自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0,共8页
2022年,对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田间发现的疑似番茄巨芽病病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相关植原体进行了鉴定。以番茄病株叶片总DNA为模板,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R16mF2/R16mR1进行PCR扩增,获得了广东番茄巨芽病植原体(TBB-GD-... 2022年,对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田间发现的疑似番茄巨芽病病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相关植原体进行了鉴定。以番茄病株叶片总DNA为模板,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R16mF2/R16mR1进行PCR扩增,获得了广东番茄巨芽病植原体(TBB-GD-2022)16S rRNA基因片段(1 430 bp, GenBank登录号为ON102780)。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TBB-GD-2022与16SrⅡ组植原体菌株的相似性较高,为96.82%~100%,其中与隶属于16SrⅡ-V亚组的6个植原体株系相似性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TBB-GD-2022与16SrⅡ组各植原体株系聚类在一个大分支,并与16SrⅡ-V亚组成员聚类在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较近。16S rRNA基因相似系数分析表明,TBB-GD-2022与16SrⅡ-V亚组的参照株系‘Praxelis clematidea’ phyllody phytoplasma (GenBank登录号:KY568717)的相似系数为1.00。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番茄巨芽病植原体隶属16SrⅡ-V亚组成员。本文首次报道在广东发现番茄巨芽病,通过其16S rRNA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其相关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巨芽病 植原体 16S rRNA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9种铁线莲属药材混合粉末分子鉴定
2
作者 呼和 莫日根 +5 位作者 乌雅汉 乌日汗 额尔敦呼 白明君 包桂花 许亮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9种铁线莲属混合粉末分子鉴定方法。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9种铁线莲属药材混合粉末样品中的总DNA经提取,对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DNA片段进行双端测序,最后采用FLASH、QIIME、... 目的建立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9种铁线莲属混合粉末分子鉴定方法。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9种铁线莲属药材混合粉末样品中的总DNA经提取,对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DNA片段进行双端测序,最后采用FLASH、QIIME、GraPhlAn及MEGA 7.0软件对序列进行整理并聚类分析,鉴定混合粉末中的物种。结果混合粉末样品中得到高质量的ITS2序列共496条,铁线莲属物种含有序列72条,比对出棉团铁线莲、女萎铁线莲、短尾铁线莲、灌木铁线莲、单叶铁线莲、黄花铁线莲、粗齿铁线莲等7个物种,未能比对出东北铁线莲和芹叶铁线莲。结论以ITS2作为DNA条形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鉴定出铁线莲属药材混合样品中的7个物种,为混合药材的鉴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技术 ITS2 铁线莲属 药材 混合粉末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兆威 牛晓庆 +3 位作者 唐庆华 王晔楠 孟秀利 宋薇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4-871,共8页
2022年8月在海南省文昌市一个槟榔黄化病园内,分别发现叶片黄化和丛枝症状的叶下珠,前期检测均为植原体感染。为了明确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分类鉴定,本研究通过克隆16S rD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rp)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一致性... 2022年8月在海南省文昌市一个槟榔黄化病园内,分别发现叶片黄化和丛枝症状的叶下珠,前期检测均为植原体感染。为了明确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分类鉴定,本研究通过克隆16S rD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rp)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一致性、系统发育树及虚拟RFLP等分析。结果显示:克隆获得叶下珠黄化植原体16S rDNA片段1246 bp,rp基因1212 bp;叶下珠丛枝植原体16S rDNA片段1827 bp,rp基因1240 bp。基因序列一致性显示,叶下珠黄化植原体与丛枝植原体的16S rDNA基因序列均与16SrⅠ组的植原体一致性高达98%以上,与槟榔黄化植原体海南株系的16S rDNA序列一致性达100%;而二者的rp基因序列均与rpⅠ组的植原体一致性高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16S rDNA基因均与翠菊黄化组(16SrⅠ)植原体聚于一个大分支,且与16SrⅠ-B亚组的槟榔黄化植原体聚于同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接近;而rp基因均与翠菊黄化组(rpⅠ)植原体集聚于一个大分支,且与rpⅠ-B亚组的翠菊黄化植原体聚于同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接近。虚拟RFLP分析显示,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16S rDNA基因序列虚拟RFLP图谱与16SrⅠ-B的洋葱黄化植原体的参考图谱相同,且相似系数为1.00。综上表明,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均属于16SrⅠ-B亚组成员。研究结果可对采用铲除槟榔黄化病中间寄主的防控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下珠 黄化 丛枝 植原体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变异位点的葫芦科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新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美辰 张建农 +5 位作者 左云娟 杨志荣 靳晓白 潘伯荣 常青 索志立 《植物学研究》 2024年第3期289-314,共26页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精确鉴定是资源利用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利用来自葫芦科5个属(种和亚种)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495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编制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鉴定。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精确鉴定是资源利用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利用来自葫芦科5个属(种和亚种)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495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编制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鉴定。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和核苷酸构成存在属(种)间差异。马瓟瓜Cucumis melo subsp. agrestis (1753)和黑子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 (1542)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显著多于西瓜Citrullus lanatus (727)、藏瓜Indofevillea khasiana (623)和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 (307)。罗汉果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最少。马瓟瓜的特有变异位点中,T的比例(29.78%)均高于A、C或G (22.48%~24.30%)。黑子南瓜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的比例(19.52%)低于T、C或G (24.97%~28.15%)。西瓜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或T的比例(18.57%或21.46%)低于C或G (30.67%或29.30%)。藏瓜的特有变异位点中,T的比例(20.55%)低于A、C或G (25.04%~27.61%)。罗汉果的特有变异位点中,C的比例(21.82%)低于A、T或G (25.73%~26.71%)。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可用于葫芦科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调查了中国过去120多年来葫芦科植物标本的收集现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对于葫芦科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科 植物资源 叶绿体全基因组 核苷酸变异位点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变异位点的百合属(百合科)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新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美辰 刘一心 +3 位作者 左云娟 靳晓白 杨志荣 索志立 《植物学研究》 2024年第4期469-486,共18页
精准鉴定遗传多样性是植物资源利用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利用百合属7个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99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编制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鉴定。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和核苷酸构成... 精准鉴定遗传多样性是植物资源利用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利用百合属7个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99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编制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鉴定。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和核苷酸构成存在种间差异。紫斑百合Lilium nepalense (791)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最多,随后依次为台湾百合L. Formosanum (80)、竹叶百合L. Hansonii (47)、条叶百合L. callosum(28)、垂花百合L. Cernuum (21)、野百合L. brownii(19)和卷丹L. Lancifolium (9)。紫斑百合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 (27.05%)或T (32.24%)的比例明显高于C (19.97%)或G (20.73%)。台湾百合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 (26.25%)或T(31.25%)的比例也是多于C (22.50%)或G(20.00%)。竹叶百合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的比例(42.55%)最高,是C (8.51%)的比例的5倍,是G(14.89%)的比例的2.8倍以上;T的比例(34.04%)是C(8.51%)的比例的4倍,是G(14.89%)的比例的2.2倍以上。条叶百合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的比例(17.86%)低于T (25.00%)、C (28.57%)或G (28.57%)。垂花百合的特有变异位点中,T的比例(47.62%)为A (19.05%)、C (19.05%)或G (14.29%)的2倍以上。野百合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的比例(47.62%)最高,是C (5.26%)的比例的约9倍,G (15.79%)或T (31.57%)的比例分别是C的比例的约3倍和6倍。卷丹的特有变异位点中,C的比例(44.44%)为G的比例(11.11%)的约4倍。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可用于百合属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调查了中国过去120多年来百合属植物标本的收集现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对于百合属植物的分类修订、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科 百合属 植物资源 叶绿体基因组 核苷酸变异位点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变异位点的兰属(兰科)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新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美辰 左云娟 +2 位作者 靳晓白 杨志荣 索志立 《计算生物学》 CAS 2024年第2期13-28,共16页
准确鉴定物种遗传多样性是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兰属Cymbidium Sw.是单子叶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药用和科研价值。由于形态特征受到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学者对形态特征的理解和判断也存在差异,基于形态特征的兰... 准确鉴定物种遗传多样性是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兰属Cymbidium Sw.是单子叶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药用和科研价值。由于形态特征受到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学者对形态特征的理解和判断也存在差异,基于形态特征的兰属植物的鉴定存在困难。我们利用兰属的3个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128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编制分子鉴定检索表,成功鉴定供试样品。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和核苷酸构成存在种间差异。西藏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 L. Castle (1185)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最多,分别是秋墨兰Cymbidium haematodes Lindl. (53)和莲瓣兰Cymbidium tortisepalum Fukuy. (47)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的22倍和25倍。西藏虎头兰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 (31.39%)或T (30.97%)的比例明显高于C (20.08%)或G (17.55%)。莲瓣兰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 (21.28%)的比例略低于T (25.53%)、C (27.66%)或G (25.53%)的比例,T、C或G的比例差异较小。秋墨兰的特有变异位点中,C (32.08%)的比例明显高于T (18.87%)的比例,A (26.42%)和G (22.64%)的比例间于C的比例和T的比例之间,差异不大。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可用于兰属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调查了中国过去120多年来兰属植物标本的收集和馆藏现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对于兰属植物的分类修订、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兰属 植物资源多样性 叶绿体基因组 核苷酸变异位点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质体基因组序列变异位点的松科油杉属和冷杉属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新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美辰 李斌 +2 位作者 左云娟 靳晓白 索志立 《植物学研究》 2024年第4期434-445,共12页
物种多样性的精确鉴定是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油杉属和冷杉属是松科内的2个近缘的属。我们利用油杉属和冷杉属的种/变种的质体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10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首次编制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 物种多样性的精确鉴定是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油杉属和冷杉属是松科内的2个近缘的属。我们利用油杉属和冷杉属的种/变种的质体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10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首次编制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鉴定。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和核苷酸构成存在种间差异。铁坚油杉(原变种)Keteleeria davidiana (C.E. Bertrand) var. Davidiana (44个)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最多,随后依次是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 (34)、库页冷杉Abies sachalinensis (F. Schmidt) Mast. (19)以及白叶冷杉Abies veitchii Lindl. (10)。铁坚油杉(原变种)的特有变异位点中,T的比例(36.36%)最高,随后依次是A (29.55%)、G (20.45%)和C (13.64%),T的比例为C的比例的约2.6倍。云南油杉的特有变异位点中,A的比例(50.00%)最高,是T或C的比例(17.65%)的约2.8倍,是G的比例(14.71%)的约3.4倍。库页冷杉的特有变异位点中,C的比例(31.58%)最高,随后依次是T (26.32%)、A (21.05%)和G (21.05%),C的比例为A或G的比例的1.5倍。白叶冷杉的特有变异位点中,C的比例(30.00%)最高,是另外3种核苷酸(A、C或G)比例的1.5倍。结果显示,质体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可用于油杉属和冷杉属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调查了中国过去120多年油杉属和冷杉属植物标本的收集现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本研究对于油杉属和冷杉属植物的分类修订、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科 油杉属 冷杉属 植物资源多样性 质体基因组 核苷酸变异位点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两株鱼源降脂乳酸菌的分离、体外筛选及分子鉴定
8
作者 崔聪聪 姜柳 +3 位作者 王世锋 时慧中 周永灿 蔡岩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5-113,共9页
脂肪肝病是我国人工养殖鱼类中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筛选具有降脂作用的潜在乳酸菌,利用MRS琼脂培养基,从健康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肠道中分离得到52株乳酸菌... 脂肪肝病是我国人工养殖鱼类中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筛选具有降脂作用的潜在乳酸菌,利用MRS琼脂培养基,从健康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肠道中分离得到52株乳酸菌。测定这些菌株的溶血性后得到35株不溶血乳酸菌菌株。经降脂活性复筛(测定菌株体外降胆固醇能力、体外降三酰甘油能力)后从中筛选得到2株具有降脂能力的潜在益生菌,随后测定了这2株菌株对人工模拟胃液、人工模拟肠液的耐受性、菌株的黏附能力(菌株表面疏水活性和自凝集能力)、胞外酶活性及颉颃病原菌活性,最终获得2株具有较强体外降脂能力的潜在益生菌(LZ8和F2),其中,菌株LZ8分离于褐篮子鱼肠道、F2分离于卵形鲳鲹肠道。经16S rRNA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筛选 降脂 乳酸菌 鱼源 分子鉴定
下载PDF
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舌状绦虫裂头蚴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9
作者 陈秀琴 邱阳元 +4 位作者 郑敏 林甦 江斌 王劭 黄梅清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80,共7页
为鉴定从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腹腔内收集的绦虫裂头蚴的种类,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分别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运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程序分析核苷酸同源性,采用邻... 为鉴定从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腹腔内收集的绦虫裂头蚴的种类,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分别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运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程序分析核苷酸同源性,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ITS和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以此分析分离虫株种内与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各分离虫株的ITS1和ITS2基因与舌状绦虫(AY12175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8%~100%和99.6%~99.7%;各分离虫株的COⅠ基因与肠舌状绦虫(EU24127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1.2%~94.7%。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ITS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ITS区域可能不适宜作为区分舌状绦虫属内部种类的可靠分子标记。基于COⅠ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虫株与土耳其、俄罗斯和欧洲的肠舌状绦虫分离株进化关系最近。根据序列同源性和COⅠ基因进化树结果,初步将本试验所分离虫株鉴定为肠舌状绦虫。结果表明,COⅠ基因更适合于舌状绦虫属种类的鉴别。本试验为舌状绦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状绦虫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下载PDF
一例海豚源典型异尖线虫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
10
作者 朱昊天 刘路瑶 +5 位作者 杨聪山 姜纪 石涵 刘笑笑 陈木新 徐前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99-2606,共8页
旨在鉴定由海豚粪便样本中所分离所得线虫种类。首先对所分离虫体进行形态观察,然后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并对样本28S rRNA D2-D3基因和ITS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 旨在鉴定由海豚粪便样本中所分离所得线虫种类。首先对所分离虫体进行形态观察,然后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并对样本28S rRNA D2-D3基因和ITS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虫体长120~140 mm,整体呈圆柱形,两端尖细,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镜下观察其内部偏黄。可见食道前端细,向后逐渐膨大。PCR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与ITS基因扩增长度分别为797和840 bp。BLAST比对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5)与已报道典型异尖线虫(Anisakis typical, GenBank登录号HF911524.1)的序列一致性为95.36%;ITS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4)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7.11%,其中,ITS-1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1.90%,ITS-2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JN968938.1)一致性为94.97%,5.8S rRNA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OQ244221.1)一致性为100.00%。基于ITS基因和28S rRNA D2-D3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与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且同一分支上。本次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经过分子鉴定为典型异尖线虫。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典型异尖线虫一致性均大于95%;同时,在28S rRNA D2-D3基因序列和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面,均与已报道的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尖线虫 人畜共患病 形态学观察 分子鉴定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水稻香型抗病恢复系的分子鉴定及其应用
11
作者 张玉婷 王泓超 +5 位作者 梁莹莹 匡梦鑫 吴欣 蒋云林 程祖锌 林荔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8期90-95,共6页
提高水稻恢复系的稻米品质及稻瘟病抗性,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稻新组合基础。采用香味fgr基因和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9和Pi-kh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香型品种‘玉针香’与抗病恢复系‘福恢683’‘、金恢1131’杂交获得的265... 提高水稻恢复系的稻米品质及稻瘟病抗性,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稻新组合基础。采用香味fgr基因和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9和Pi-kh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香型品种‘玉针香’与抗病恢复系‘福恢683’‘、金恢1131’杂交获得的265个F_(6)代恢复株系进行香味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筛选出携带上述4个目的基因的6个优良恢复株系,通过综合性状考察,育成了中抗稻瘟病的香型恢复系‘润香’,并配组出高产、优质的香型黑米杂交稻新组合‘紫两优润香’先后通过广西(桂审稻2021200号)和福建省(闽审稻20220024)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广适应特性,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本研究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在水稻香味和稻瘟病抗性定向改良中的快速而有效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稻瘟病 香味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变异位点的葛属(豆科)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新方法
12
作者 刘美辰 汪星辰 +5 位作者 李冬芳 严志宏 左云娟 靳晓白 杨志荣 索志立 《分析化学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164-175,共12页
精准鉴定遗传多样性是植物资源利用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利用葛属3个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624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首次编制了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鉴定。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和核苷酸... 精准鉴定遗传多样性是植物资源利用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利用葛属3个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种特有的624个核苷酸变异位点作为分子性状,首次编制了分子鉴定检索表,供试样品得到成功鉴定。物种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和核苷酸构成存在种间差异。食用葛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576)最多,粉葛(38)和葛藤(10)的特有变异位点的数量明显较少。食用葛的特有变异位点中,4类核苷酸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T (26.91%)、A (26.04%)、C (24.13%)和G (22.92%),差异不大。粉葛的特有变异位点中,T (39.47%)的比例最高,随后依次为C (26.32%)、A (18.42%)和G (15.79%),T的比例是G的比例的约2.5倍。葛藤的特有变异位点数量相对稀少,其中,T的比例(50.00%)最高,是A或G的比例(20.00%)的2.5倍,是C的比例(10.00%)的5倍。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可用于葛属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本文调查了中国过去120多年来葛属植物标本的收集现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对于葛属植物的分类修订、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s the basis for 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and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is paper, 624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n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3 species from the genus Pueraria DC. were used as molecular traits to identify successfully the genetic resources of this plant genus and compile a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key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amount and base composition of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among the species. The amount of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n Pueraria edulis Pamp. (576) is the highest, those in Pueraria montana var. thomsonii (Benth.) M.R. Almeida (38) and Pueraria montana (Lour.) Merr. (10) are significantly fewer. The proportion of T (26.91%), A (26.04%), C (24.13%) and G (22.92%) is decreasing respectively but with small differences among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n Pueraria edulis Pamp. The proportion of T (39.47%)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 (26.32%), A (18.42%) and G (15.79%) in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n Pueraria montana var. thomsonii, the proportion of T is 2.5 times that of G. Relatively, the amount of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is fewer in Pueraria montana,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T (50.00%) is the highest, being 2.5 times that (20.00%) of A or G, and 5 times that (10.00%) of C.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axon-specific variable nucleotide sites from the chloroplast genomes could be used for 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genus Pueraria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Pueraria plant specimens collected in the past 120 years in China is investigated and problems and possible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This study is valuable for taxonomic revisio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ueraria plant germplasm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葛属 植物遗传多样性 叶绿体基因组 核苷酸变异位点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ITS2序列及其二级结构对矩镰荚苜蓿和近缘种的分子鉴定
13
作者 王霞 刘艳 +1 位作者 贾秀秀 方强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05,共9页
为准确鉴定矩镰荚苜蓿(Medicagoarchiducis-nicolai)及其近缘种花苜蓿(M.ruthenica)、阔荚苜蓿(M.platycarpos)和毛荚苜蓿(M.edgeworthii),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4个物种的ITS2序列进行注释、比对、检验,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邻接法(neig... 为准确鉴定矩镰荚苜蓿(Medicagoarchiducis-nicolai)及其近缘种花苜蓿(M.ruthenica)、阔荚苜蓿(M.platycarpos)和毛荚苜蓿(M.edgeworthii),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4个物种的ITS2序列进行注释、比对、检验,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RNAfoldwebserver预测4个近缘种的ITS2二级结构。结果显示,矩镰荚苜蓿及其近缘种的ITS2序列长度为220~221 bp,稳定性好;种间遗传距离(0.004 55~0.022 73)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均为0),存在明显的“BarcodingGap”区域;NJ系统发育树显示,毛荚苜蓿聚为一支,矩镰荚苜蓿、花苜蓿和阔荚苜蓿聚为另一支,然后矩镰荚苜蓿与阔荚苜蓿又各自形成单系;在二级结构中,矩镰荚苜蓿与阔荚苜蓿、毛荚苜蓿存在明显差异,但与花苜蓿极为相似,难以区分。分析表明:除花苜蓿外,以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并辅以二级结构,可以达到对矩镰荚苜蓿、阔荚苜蓿和毛荚苜蓿准确、快速鉴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镰荚苜蓿 ITS2序列 二级结构 分子鉴定
下载PDF
黑熊源蛔虫的分子鉴定及其线粒体pcox1、pnad5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14
作者 陈淞楠 邱启官 +4 位作者 阳朝伟 何善逵 李志康 李宁倩 刘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539,共5页
为鉴定黑熊源蛔虫的种类及分析其系统的发育特征,本实验对长沙生态动物园黑熊肠道内分离的6株蛔虫采用PCR扩增其线粒体部分cox1基因(pcox1)和部分nad5基因(pnad5)并测序,采用DNAStar 5.0软件分析这两种基因与GenBank中不同蛔虫相应基因... 为鉴定黑熊源蛔虫的种类及分析其系统的发育特征,本实验对长沙生态动物园黑熊肠道内分离的6株蛔虫采用PCR扩增其线粒体部分cox1基因(pcox1)和部分nad5基因(pnad5)并测序,采用DNAStar 5.0软件分析这两种基因与GenBank中不同蛔虫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利用Dna SP 5.0软件分析pcox1和pnad5基因的单倍型数量、核苷酸多样性以及序列之间的核苷酸差异;并采用MEGA7软件构建二者的进化树分析黑熊源蛔虫的遗传进化关系。PCR结果显示,6株黑熊源蛔虫pcox1、pnad5基因分别为408 bp和528 bp,两种基因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30%~100%和99.20~100%,与Gen Bank中转移贝蛔虫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80%~99.80%和95.10%~95.30%。DnaSP 5.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黑熊源蛔虫pcox1基因共检测到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33±0.015和0.00675,核苷酸差异平均值为2.733;pnad5基因共检测到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1.000±0.00926和0.00756,平均核苷酸差异为4.000。基于pcox1和pnad5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6株黑熊源蛔虫均与转移贝蛔虫聚为同一分支;与贝氏西蛔虫聚为一大支,与其他蛔虫遗传距离较远。上述结果表明6株黑熊源蛔虫均为转移贝蛔虫,且他们的遗传变异程度均较低,pcox1基因和pnad5基因均可作为转移贝蛔虫分类鉴定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首次对黑熊源蛔虫进行分子鉴定并分析其的遗传进化关系,为转移贝蛔虫的分类鉴定以及野生黑熊蛔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熊源蛔虫 cox1 nad5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十一个桑黄菌株的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春霞 刘开莉 +10 位作者 梁贵秋 肖潇 韦伟 徐雯雯 陈菁 莫炳巧 李小群 黎尔纳 黄旭华 李安华 韦师妮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0-810,共11页
为明确桑黄菌株的种属,对采集自国内不同地区的11个桑黄类似菌株开展分子鉴定和形态学特性观察,主要采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对桑黄菌株进行基因鉴定和遗传性状分析,运用Mega7.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基于桑黄rD... 为明确桑黄菌株的种属,对采集自国内不同地区的11个桑黄类似菌株开展分子鉴定和形态学特性观察,主要采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对桑黄菌株进行基因鉴定和遗传性状分析,运用Mega7.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基于桑黄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桑黄菌株的形态学观察(菌丝生长情况、菌丝的显微结构、孢子形态特征、子实体电镜扫描结构)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11个桑黄菌株分为两大类群,其中菌株SH-1为一类,属于纤孔菌属(Inonotus);其他菌株(SH-2、SH-3、SH-4、SH-5、SH-6、SH-7、SH-8、SH-9、SH-10、SH-11)属于另一类,为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菌株SH-3和SH-6属于桑树桑黄(S.sanghuang),其余8个菌株属于暴马桑黄(S.baumii)。通过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结合桑黄菌丝形态特征、孢子形态特征和子实体显微结构特征分析,能明确桑黄的种属与遗传性状,可为今后桑黄品种选育与人工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纤孔菌属 桑黄孔菌属 桑树桑黄 暴马桑黄 分子鉴定
下载PDF
诃子基原物种及其混伪品的形态鉴别与分子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旭 武晓丽 +4 位作者 丁自勉 奎学华 张娜娜 吴斌 邹忠梅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5期780-787,共8页
目的:建立能够准确鉴别诃子、绒毛诃子及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对诃子、绒毛诃子及其混伪品的新鲜果实进行烘干,观察其干燥前后的形态;提取样品DNA,采用DNA条形码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 目的:建立能够准确鉴别诃子、绒毛诃子及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对诃子、绒毛诃子及其混伪品的新鲜果实进行烘干,观察其干燥前后的形态;提取样品DNA,采用DNA条形码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并测序,采用DANMAN 7、MAGE 6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计算Kimura 2-paramete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法系统发育树。结果:形态观察发现,诃子、绒毛诃子果实干燥前后与混伪品有较大的差异,可以通过形态差异进行鉴别;DNA条形码序列表明,诃子和绒毛诃子ITS2序列基本一致,仅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但不能由此对两者进行区分;诃子和绒毛诃子的psbA-trnH序列存在2处明显差异,可对两者进行准确区分;绒毛诃子中存在2种类型的单倍型,其明显差异在于是否在psbA-trnH序列上存在1段16 bp的串联重复序列;混伪品与诃子、绒毛诃子之间具有较大的psbA-trnH序列差异,可直接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比对进行区分;对市场上流通的诃子炮制品进行鉴定发现,其多为2种单倍型绒毛诃子,且存在毛诃子混伪的情况。结论:利用psbA-trnH序列可准确鉴别诃子、绒毛诃子及其混伪品,发现绒毛诃子中存在2种类型的单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子 绒毛诃子 形态鉴别 DNA条形码 内转录间隔区2 psbA-trnH序列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牡丹江地区部分野生大型真菌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建立
17
作者 敬隆鑫 律凤霞 +1 位作者 武美华 张胜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3-47,53,共6页
鉴定牡丹江地区部分野生大型真菌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确定菌株样品间的遗传亲缘关系.采集野外野生大型真菌子实体,提取子实体DNA,确定品种种属,运用MEGA11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实验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的36种野生大型真菌分别隶属于13科,21... 鉴定牡丹江地区部分野生大型真菌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确定菌株样品间的遗传亲缘关系.采集野外野生大型真菌子实体,提取子实体DNA,确定品种种属,运用MEGA11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实验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的36种野生大型真菌分别隶属于13科,21属,36种.优势科是多孔菌科,占比31%,次优势科为红菇科,占比14%;优势属为红菇属和鹅膏菌属,占比19%,其次为丝膜菌属、口蘑属、拟迷孔菌属和栓菌属,占比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型真菌 DNA提取 系统发育树构建 分子鉴定
下载PDF
^(60)Co-γ辐射对朝天椒种子超微结构、叶表显微结构及分子鉴定的影响
18
作者 龙茶 常媚瑕 +8 位作者 苏世贤 郑汝忠 何杨波 牟海林 韦金江 张学琴 黄习妍 刘青媛 李伟 《蔬菜》 2024年第10期24-34,共11页
由于朝天椒种质资源多态性低、遗传基础狭窄,加强人工培育朝天椒种质资源尤为重要。为研究^(60)Co-γ辐射对朝天椒的影响,以朝天椒常规品种中农千斤红为试材,对朝天椒干种子进行不同^(60)Co-γ辐射剂量处理(0、25、50、100、200、300、... 由于朝天椒种质资源多态性低、遗传基础狭窄,加强人工培育朝天椒种质资源尤为重要。为研究^(60)Co-γ辐射对朝天椒的影响,以朝天椒常规品种中农千斤红为试材,对朝天椒干种子进行不同^(60)Co-γ辐射剂量处理(0、25、50、100、200、300、400、500、600 Gy),以无辐射种子为对照,对各处理种子发芽率、成苗率、畸形率、种胚超微结构、叶片显微结构进行测定,并采用SSR分子标记对辐射后长成的幼苗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辐射剂量小于200 Gy时种子的发芽率、出苗率和成苗率均大于70%;辐射剂量为0、25、50 Gy时辣椒幼苗畸形率均为0%,辐射剂量达100 Gy后畸形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照种子在种胚萌动过程中种胚细胞内线粒体及细胞核等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形态均表现正常,^(60)Co-γ辐射剂量为25、200 Gy时种胚内主要细胞器结构和形态仍较为正常,但是随着辐射剂量的增长和辐射时间的增加,种胚细胞的超微结构被损伤的程度愈发严重,线粒体由椭球形膨大成圆球形,脂体变透明,胞质膜、核膜破裂加重,细胞核变形严重,种胚细胞行为异常,直至丧失分裂、代谢功能。经过辐射处理的辣椒种子,长成的幼苗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与辐射剂量成正相关,表皮细胞的形状也因辐射剂量的增长变得扭曲。经辐射诱变后的长成材料经SSR分子鉴定,较对照发生DNA水平上的变异,扩增谱带突变类型主要为“条带新增型”“混合型”和“条带缺失型”。本试验筛选出了适宜的^(60)Co-γ辐射剂量为200 Gy,以及适宜的引物用于诱变材料SSR分子鉴定,为朝天椒辐射育种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天椒 钴60 辐射剂量 超微结构 SSR分子鉴定 诱变育种 逆境应答 逆境胁迫
下载PDF
草鱼subfatin分子鉴定及表达特性分析
19
作者 杨博雅 顾嘉宁 +5 位作者 张新党 常绪路 张艳敏 冯世坤 杨国坤 孟晓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68,共10页
Subfatin脂肪因子在哺乳动物中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炎症、能量消耗等多种功能,但其在鱼类中的功能研究较少。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草鱼subfatin基因序列,通过葡萄糖灌喂、饥饿再投喂、诱导... Subfatin脂肪因子在哺乳动物中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炎症、能量消耗等多种功能,但其在鱼类中的功能研究较少。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草鱼subfatin基因序列,通过葡萄糖灌喂、饥饿再投喂、诱导脂质沉积及原代肝细胞培养实验,探究了Subfatin在草鱼糖脂代谢中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草鱼subfatin基因全长为861 bp,编码286个氨基酸,包含3个O-连接糖基化位点。葡萄糖灌喂草鱼1和3 h后,肝脏和肠道组织中subfatin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葡萄糖处理3 h后,脑和肾脏组织中subfatin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饥饿再投喂实验结果表明,草鱼禁食14 d后,脑、脂肪、肠道和肝脏组织中subfatin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再投喂后其表达量显著上调。诱导脂肪沉积实验结果表明,诱导组的脑、脂肪、肠道和肝脏组织中subfatin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葡萄糖、油酸和胰高血糖素分别孵育原代肝细胞均能显著增加subfatin基因的表达量;而胰岛素却会显著降低肝细胞中subfatin基因的表达量。综上所述,Subfatin参与了草鱼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过程并发挥调节作用,为阐明Subfatin在鱼类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Subfatin 分子鉴定 表达分析
下载PDF
榕属植物上9种粉蚧雌成虫的显微特征和28S rRNA分子鉴定
20
作者 吴福中 林秀莲 +1 位作者 傅卫民 李惠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23,共9页
为明确榕属植物上粉蚧发生危害的种类,本文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榕属植物上调查的粉蚧开展鉴定。通过制作粉蚧雌成虫的玻片标本,从触角、刺孔群、盘孔和管腺等部位详细比较了9种粉蚧的主要显微特征,并制作了检索表。通过28S r... 为明确榕属植物上粉蚧发生危害的种类,本文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榕属植物上调查的粉蚧开展鉴定。通过制作粉蚧雌成虫的玻片标本,从触角、刺孔群、盘孔和管腺等部位详细比较了9种粉蚧的主要显微特征,并制作了检索表。通过28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出38条序列,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相似性比对,相似度达到99.35%~100%,构建系统进化树,每种粉蚧与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已知序列单独聚在一支,系统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果表明28S rRNA基因片段鉴定粉蚧具有可行性。该方法为农林业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治粉蚧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属植物 粉蚧 显微特征 28S rRNA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