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岸强海流切变锋作用下悬浮沉积物的输送和沉积——以山东半岛东端外海为例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勇智 乔璐璐 +3 位作者 杨作升 鲍献文 赵美训 王关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利用2007年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调查的温度、浊度和悬浮体浓度数据,选取了跨越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泥质沉积体的B1和B2两个断面,结合该区浅地层剖面资料,辅以研究海域的冬季环流数值模拟,着... 利用2007年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调查的温度、浊度和悬浮体浓度数据,选取了跨越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泥质沉积体的B1和B2两个断面,结合该区浅地层剖面资料,辅以研究海域的冬季环流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山东半岛东端外海强海流切变锋作用下的悬浮体输送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悬浮体向外海输送存在类似"夏储冬输"的规律:夏季,北黄海海水浊度普遍小,不仅北黄海温跃层抑制了底层悬浮体向中上层水体扩散,而且北黄海冷水团在中底层与山东半岛东部沿岸水也形成了显著的温度和悬浮体锋面,阻碍了悬浮物的纬向输送,故夏季应是悬浮体沉积的主要时节;冬季,温跃层消亡,在强风的作用下,山东半岛东部悬浮体浓度高且垂向混合较好,然而在泥质沉积体顶积层两侧,山东半岛东部沿岸中下层北上的逆风补偿流和北上的黄海暖流与位于顶积层上方表中层南下的沿岸流构成了两道显著的强海流切变锋,使得底积层上大量的再悬浮沉积物不能越过山东半岛东部陆架末梢,从而有助于形成山东半岛东端外海特有的Ω状泥质沉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北黄海冷水团 海流切变锋 黄海暖流 泥质沉积体
下载PDF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被引量:41
2
作者 王厚杰 杨作升 毕乃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共9页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水区域产生,向深水区移动,经历2小时左右消失,它的产生是由于近岸区域与10 m深线以外区域的潮汐相位差所导致。切变锋对河口泥沙的向海传输有重要的阻隔作用,导致河口泥沙集中在切变锋的向岸一侧随落潮流向北侧传输,在涨潮时河口向海排沙量降低,少量泥沙随涨潮流沿岸向南传输。长期的地貌演化表明切变锋对河口的淤积和侵蚀分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河口泥沙在其向岸一侧沉积,是长时间尺度的河口地貌演化对短时间尺度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泥沙输运 数学模型 切变锋 地貌响应
下载PDF
黄河口海域潮汐、潮流、余流、切变锋数值模拟 被引量:8
3
作者 高佳 陈学恩 于华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1-48,共8页
采用有限体积三维近岸海洋模型,建立无结构三角形网格,对当今地形下的黄河口海域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在成功模拟渤海潮汐潮流的情况下,重点研究了黄河口海域。当前黄河口附近海域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流为往复流,方向近似平行于岸界... 采用有限体积三维近岸海洋模型,建立无结构三角形网格,对当今地形下的黄河口海域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在成功模拟渤海潮汐潮流的情况下,重点研究了黄河口海域。当前黄河口附近海域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流为往复流,方向近似平行于岸界,潮致欧拉余流在岬角两侧存在成对的涡旋,涡旋的方向为南顺北逆,黄河径流对此涡旋有加强的作用。由于地形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河口海域附近在涨落潮转换过程中存在内涨外落型和内落外涨型切变锋,其首先出现在浅水区域,然后向深水区域传播,1~2 h后消失,它的产生是由于近岸海域潮汐相位领先于外海海域潮汐相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数值模拟 潮汐 潮流 余流 切变锋
下载PDF
河口切变锋引起的滩槽泥沙交换效应 被引量:5
4
作者 朱慧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4-57,共4页
切变锋是河口湾锋系中最为常见和最易观察到的锋面类型。本文对长江口的切变锋进行现场观察和滩、槽同步水文资料分析,简述了长江口切变锋发生的部位和基本特性,提出了切变锋引起的滩、槽泥沙呈现螺旋形交换形式等论点。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切变锋 泥沙运动 河口泥沙
下载PDF
黄河调水调沙入海切变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徐丛亮 李金萍 +2 位作者 谷硕 童林龙 范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共4页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布设29个大面站施测垂线流速、温度、盐度、含沙量等,发现各因子垂线剧烈梯度变化后出现一个切变拐点,29个切变点连起来就形成一个曲面——切变锋面。锋面以下全部是底部海水层,锋面以上为上部淡水层;...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布设29个大面站施测垂线流速、温度、盐度、含沙量等,发现各因子垂线剧烈梯度变化后出现一个切变拐点,29个切变点连起来就形成一个曲面——切变锋面。锋面以下全部是底部海水层,锋面以上为上部淡水层;淡水不能向锋面以下渗透,故锋面以下温度、盐度垂线竖直,呈现海水性质;海水可以从锋面处向上入侵,故温度、盐度垂线梯度变化;锋面处含沙量最小,流速流向展现出上下两层径流与海流的切变;锋面位置起于近岸拦门沙坎底,沿主流与两侧逐渐升高与海平面平齐。3 000 m3/s流量时盐度锋面以上表层小于2.2%的低盐入海淡水大都分布在浅表层区域;入海泥沙由近到远、由粗到细快速絮凝落淤,超出2.2%线范围表层含沙量已小于10 mg/L,至距离口门前方7.9 km表层已是著名的黄蓝分界线,入海泥沙中低层最多运移到口门前方13 km、两侧6.35 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入海切变锋 黄河河口
下载PDF
基于GOCI和FVCOM的黄河口切变锋特征与泥沙输运研究
6
作者 毛政 王楠 +2 位作者 宋德海 鲍献文 仲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6,共14页
本文以黄河口切变锋为对象,基于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GOCI)遥感数据和水沙观测数据,建立了高精度的渤海海表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反演公式,采用最大互相关(Maximum Cr... 本文以黄河口切变锋为对象,基于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GOCI)遥感数据和水沙观测数据,建立了高精度的渤海海表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反演公式,采用最大互相关(Maximum Cross Correlation,MCC)法和SSC梯度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识别了遥感观测的锋面时空特征;同时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FVCOM)建立了适用于渤海的水动力模型,将FVCOM流场数据与海表SSC相结合,研究了黄河口切变锋对悬浮体通量的影响与河口泥沙输运路径。结果表明,切变锋从黄河口往东南方向移动,历时2~3 h,消失于10 m等深线附近,内涨外落(Inner-Flood-Outer-Ebb,IFOE)型切变锋的长度较内落外涨(Inner-Ebb-Outer-Flood,IEOF)型更长,IFOE型切变锋的平均长度约为22.4 km,最长能达到41 km以上,而IEOF型切变锋平均长度约为16.9 km;IFOE型切变锋消失的位置较IEOF型偏南。切变锋带由于具有低流速特征,能显著减小悬浮体通量,使大部分泥沙沉积在河口。切变锋处悬浮体通量不足其内侧的50%,超过50%的悬浮泥沙被切变锋阻隔在锋面内侧。切变锋使悬浮体通量提前减小,在6 m以浅海域即开始锐减。在潮流和锋面的影响下,非汛期黄河口泥沙主要往南或东南向莱州湾中部输运,再往东北输向莱州湾外,极少部分往西北和渤海中部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锋 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OCI) 泥沙输运 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VCOM) 黄河口
下载PDF
调水调沙对黄河三角洲切变锋及冲淡水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柯萌 孙永福 +2 位作者 宋玉鹏 徐丛亮 董立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1-564,共14页
基于Delft3D构建了包含利津以下河段的黄河口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2011年调水调沙期间的大面站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研究区的流场特征和盐度分布。通过3个工况,分析调水调沙对切变锋位置、强度、历... 基于Delft3D构建了包含利津以下河段的黄河口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2011年调水调沙期间的大面站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研究区的流场特征和盐度分布。通过3个工况,分析调水调沙对切变锋位置、强度、历时的影响,总结出地形成因和径流成因的两类切变锋。表层低盐中心位于入海口东北外海,与径流入海后形成的顺时针环流一致。底层淡水受地形成因切变锋面抑制,主要被限制在口门右侧的河口前缘,并沿岸线向ES—S扩散,形成底层低盐中心。高径流时表层冲淡水向北侧扩散更远且偏转半径更大;低径流时盐水楔位于河道内,外海盐度波动较弱。平流作用与水体净输移有关,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淡水通量;潮泵作用在近岸更为强烈,反映了口门两侧不同位置、层位截然相反的盐度-潮流相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切变锋 冲淡水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地形演变对黄河口切变锋位置及盐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卢昱岑 沈永明 张明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8-358,共11页
基于FVCOM三维海洋数值模式建立了黄河口水动力模型,通过实测资料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很好的反映研究区域的水动力特性。利用该模型的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黄河口切变锋现象,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切变锋的形... 基于FVCOM三维海洋数值模式建立了黄河口水动力模型,通过实测资料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很好的反映研究区域的水动力特性。利用该模型的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黄河口切变锋现象,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切变锋的形成、传播和持续时间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历年来黄河口地形演变的大致规律对黄河口附近的水下地形进行了演变,发现地形对切变锋形成位置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随着地形向外海淤进,切变锋的位置也随之向外海移动。还研究了地形的变化对黄河口海域盐度分布的影响,发现随着地形的演变,低盐度海水分布的范围会随之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切变锋 水动力 地形 盐度
原文传递
国外河口表面锋机制研究概述
9
作者 赵建华 陈吉余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回顾了国外河口锋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河口羽状锋、河口潮汐混合锋和河口切变锋的动力机制。河口羽状锋的机制研究以Garvine等人的观点最为特出。河口潮汐混合锋是由河口垂向环流中水体密度梯度所引起。河口切变锋是由滩槽流速切变... 回顾了国外河口锋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河口羽状锋、河口潮汐混合锋和河口切变锋的动力机制。河口羽状锋的机制研究以Garvine等人的观点最为特出。河口潮汐混合锋是由河口垂向环流中水体密度梯度所引起。河口切变锋是由滩槽流速切变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羽状 潮汐 切变锋 国外
下载PDF
2012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水沙扩散途径及范围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小雷 陈沈良 +1 位作者 刘小喜 谷国传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6,共8页
以2012年7月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4个连续测站的水文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区海洋动力状况、冲淡水范围及泥沙扩散机理。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径流的注入增强了落潮动力;径流在河口向外扩散过程中逐渐被海水掺混成冲淡水,冲淡水大面积... 以2012年7月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4个连续测站的水文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区海洋动力状况、冲淡水范围及泥沙扩散机理。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径流的注入增强了落潮动力;径流在河口向外扩散过程中逐渐被海水掺混成冲淡水,冲淡水大面积扩散,北至38°10'N,东至119°30'E,南至37°45'N。入海泥沙以悬浮扩散方式为主,在近岸区受潮流切变锋阻隔,发生快速沉积。其中受内落外涨锋面阻隔,快速沉积更显著;受内涨外落锋面阻隔,形成通往莱州湾南部海域的泥沙传输通道。从MODIS遥感影像反演的悬沙浓度分布显示,调水调沙期间表层含沙量>0.4g/L的水体主要分布在现行河口南部的沿岸带,与冲淡水主要向西北方向扩散不同,而含沙量为0.2-0.4g/L的水体向北扩散范围与冲淡水主体扩散范围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切变锋 悬沙扩散 快速沉积
下载PDF
2001—2011年黄河入海泥沙分布及其扩散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丛亮 谷硕 +2 位作者 毕乃双 崔玉茜 袭祥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18,共3页
通过对2001年6月、2011年6月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验,分析了调水调沙10a间入海泥沙的分布及扩散情况。结果表明:黄河泥沙入海后,首先遭遇到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的第一道拦阻,使66%的入海泥沙淤积在110km2... 通过对2001年6月、2011年6月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验,分析了调水调沙10a间入海泥沙的分布及扩散情况。结果表明:黄河泥沙入海后,首先遭遇到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的第一道拦阻,使66%的入海泥沙淤积在110km2的口门区,然后河口10m水深处潮汐相位差切变锋的第二道拦阻,又导致83%的入海泥沙被阻隔在面积245km2的12m水深节点线以内近岸区域,这两道切变锋对泥沙的连续、强烈"捕捉"是黄河口拦门沙形成的最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锋 拦门沙 入海泥沙 调水调沙 黄河
下载PDF
黄河调水调沙14a来河口拦门沙形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丛亮 谷硕 +2 位作者 刘喆 张楠楠 俞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9-73,共5页
黄河水沙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锋面拦阻,是河口拦门沙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黄河口拦门沙地形监测是监控这一动力机制作用变化结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2001年6月—2015年8月多测次黄河口拦门沙水下地形测验,明确了黄河... 黄河水沙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锋面拦阻,是河口拦门沙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黄河口拦门沙地形监测是监控这一动力机制作用变化结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2001年6月—2015年8月多测次黄河口拦门沙水下地形测验,明确了黄河调水调沙以来14 a间黄河口拦门沙464.08 km^2海域淤积量为14.88亿t,占期间利津入海泥沙的75.6%;同期河长最大延伸8 km,造陆61.55 km^2,年均4.40 km2;1 m等深线14 a间淤进面积为54.10 km^2,年均3.86 km^2,最大向外推进8 km;通过勾画4个阶段黄河口拦门沙海域冲淤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应改进的问题,最后形成了黄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站网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门沙 切变锋 调水调沙 造陆 站网优化 黄河河口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部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冬季输送通量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勇智 张永强 孙惠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1-549,共9页
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流系和水团要素季节变化显著,沉积动力环境特殊,发育有剖面形状独特的泥质沉积体。基于两个年度的夏、冬季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水体温度、浊度、悬浮体浓度和海流等调查资料,分析了水团要素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 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流系和水团要素季节变化显著,沉积动力环境特殊,发育有剖面形状独特的泥质沉积体。基于两个年度的夏、冬季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水体温度、浊度、悬浮体浓度和海流等调查资料,分析了水团要素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域冬季海流和余流分布特征,计算了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向南输送的悬浮体净通量。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悬浮体分布受沿岸流、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等流系季节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水体垂向层结和黄海冷水团均可抑制悬浮体垂向和东西向扩散。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冬季大量悬浮体可穿越沿岸流与黄海暖流形成的海流切变锋面,进入黄海暖流向北输送,海流切变锋的屏障作用会随着黄海暖流的减弱或东移而削弱。每年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输送的悬浮体占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3.22%~9.10%,冬季的悬浮体输送量较大,占冬季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6.84%~19.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泥质沉积体 黄海暖流 切变锋
下载PDF
20070708阜阳极端降雨事件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娟 朱君鉴 +3 位作者 陈晓红 宋子忠 项阳 卢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7-636,共10页
使用阜阳多普勒天气雷达、安徽省气象自动观测网、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7年7月8日发生在阜阳市迎仙镇的一次极端降雨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场特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形势下发生的,大气层结主要表现为强的对... 使用阜阳多普勒天气雷达、安徽省气象自动观测网、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7年7月8日发生在阜阳市迎仙镇的一次极端降雨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场特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形势下发生的,大气层结主要表现为强的对流性不稳定,特大暴雨对流云带恰好发生在低层辐合区、高层辐散区,并且和850 hPa典型的静止锋式切变线相对应;特大暴雨由狭窄而持续强盛的对流性回波带形成。切变线的组织作用使得新生回波单体不断地聚合到回波带中,是维持回波带持续强盛的原因。回波单体移动方向和回波带的走向接近一致造成迎仙持续的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阳迎仙 极端降雨 强对流回波带 静止切变线
下载PDF
安顺市“2007—7—25”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15
作者 王兴菊 《农家之友》 2009年第17期33-34,共2页
本文用了2005年7月24日08时到26日08时5个时次(20时、02时、08时、14时、20时)的NECP2.5°×2.5°全球的再分析场资料.并运用GRADS绘图和雷达图对安顺市2007—7-25大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用了2005年7月24日08时到26日08时5个时次(20时、02时、08时、14时、20时)的NECP2.5°×2.5°全球的再分析场资料.并运用GRADS绘图和雷达图对安顺市2007—7-25大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尺度上的高空槽、中尺度上的低空急流和地面江淮梅雨锋切变影响,是这次大暴雨过程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回波对暴雨预报和过程监测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为预报员的预报和过程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系统 低空急流 梅雨切变 雷达回渡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es, tidal currents and residual curr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被引量:4
16
作者 GAO Jia CHEN Xue-en +1 位作者 YU Hua-ming Ming LI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A 3-D 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was applied in the Bohai Sea,especially near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to simulate the tides, tidal currents, residualcurrents and shear fronts, using unstructured triangular gr... A 3-D 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was applied in the Bohai Sea,especially near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to simulate the tides, tidal currents, residualcurrents and shear fronts, using unstructured triangular grids. In the case of anaccurate simulation of the tides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Bohai Sea, this article focuseson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he type of tides is irregular semi-diurnal and the type oftidal currents is the reciprocating flow, mostly parallel to the coastline. The tide inducedeulerian residual currents are a couple of eddies on each side of the river mouth, withthe anticlockwise on the left side and clockwise on the other side, and both of theeddies are enhanced by the Yellow River runoff. Two patterns of shear fronts areidentified at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flood and ebb tidal phase. The results suggestthat the shear fronts be generated in the shallow water because the tidal phase of thecoastal area is ahead of the deeper seaward area, then moves seaward and finallydisappears 1-2 hours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numerical simulation TIDES tidal currents shear fronts residual currents
下载PDF
Winter Meso-Scale Shear Front in the Yellow Sea and Its Sedimentary Effects 被引量:2
17
作者 GAO Fei QIAO Lulu LI Guangxu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6年第1期50-56,共7页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presence of shear fronts between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YSCC) and the monsoon-strengthened Yellow Sea Warm Current(YSWC) in winter and their sedimentary effects within th...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presence of shear fronts between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YSCC) and the monsoon-strengthened Yellow Sea Warm Current(YSWC) in winter and their sedimentary effects within the shear zone based on a fully validated numerical model.This work added the wind force to a tidal model during simulating the winter baroclinic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Se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YSWC is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ed by wind-driven compensation due to a northeast monsoon during winter time.When this warm current encounters the North Shandong-South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there is a strong reverse shear action between the two current systems,forming a reverse-S-shaped shear front that begins near 34?N in the south and extends to approximately 38?N,with an overall length of over 600 km.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shear front derives from the circulation system with the reverse flow.In the shear zone,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gradients increase,flow velocities are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flow direction on one side of the shear zone is opposite to that on the other side.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structure is complicated,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meso-and small-scale anti-clockwise eddies.Particularly,this shear effect significantly hinders the horizontal exchange of coastal sediments carried by warm currents,resulting in fine sediments deposition due to the weak hydrodynamic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Yellow Sea shear front numerical simulation sedimentary effect
下载PDF
青岛流亭机场海风特征分析及对飞行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房云龙 郑标 +2 位作者 赵铁成 潘江勇 于璐璐 《海洋气象学报》 2018年第4期115-121,共7页
通过分析2008—2016年青岛流亭机场(简称青岛机场)各季节地面风向日变化规律,发现有两支海风环流影响青岛机场:一支是西支海风,风向210°~230°,一般上午影响机场,午后发展至最强,下午消失;另一支为南支海风,风向150°~17... 通过分析2008—2016年青岛流亭机场(简称青岛机场)各季节地面风向日变化规律,发现有两支海风环流影响青岛机场:一支是西支海风,风向210°~230°,一般上午影响机场,午后发展至最强,下午消失;另一支为南支海风,风向150°~170°,午后影响机场,下午取代西支海风,傍晚发展至最强,夜间逐渐减弱消失。两支海风夏季最为明显,南支海风强度季节性差异强于西支海风。海风对机场飞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支海风引起的三种海风锋型低空风切变,分别为西支海风锋引起的侧风切变、两支海风环流相互作用引起的侧风切变以及南支海风引起的顺风切变,其季节及日变化规律为:夏季出现概率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几乎不会发生;一天中最可能发生时段分别为08:00—11:00、12:00—15:00和15:00—17:00,具体时段在各季节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机场 海风 海风型低空风切变
下载PDF
云南一次秋季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19
作者 梁红丽 赵梅珠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7-575,共19页
全球多个区域的降水模式正逐渐向极端化演变。受东亚和南亚季风交汇影响,加之山地地形复杂,中国云南极端降水分布在时空上具有高度不均匀性,降水演变在不同区域具有差异性。前期云南极端降水的研究多关注极端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及影... 全球多个区域的降水模式正逐渐向极端化演变。受东亚和南亚季风交汇影响,加之山地地形复杂,中国云南极端降水分布在时空上具有高度不均匀性,降水演变在不同区域具有差异性。前期云南极端降水的研究多关注极端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及影响系统,对其精细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差异的探讨则相对不足。本研究利用逐小时区域自动站雨量观测资料、高空间分辨率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2015年10月9日云南一次强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特点、系统演变及低层水汽辐合、锋区和切变活动特征、地形作用等进行诊断分析,探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极端暴雨演变成因差异。结果表明:(1)2015年10月9日极端暴雨是孟加拉湾低压与冷锋切变相互作用的结果。水汽输送主体是孟加拉湾西南急流,其次是中南半岛偏南气流。切变西段水汽强烈辐合达-3.0×10-7g·cm-2·hPa-1·s-1,锋区西段经向梯度-21×10^(-5)K·m^(-1),东西风交界面稳定维持在99°E~100.5°E,南北风在25°N~26°N。与2000年以来影响系统相似度第2的2015年1月9日暴雨过程相比,此次极端降雨低层水汽输送及辐合强度、暖湿空气及锋区强度均明显偏强,东西风及南北风对峙时间更长。(2)极端暴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移动型雨带、影响范围广。雨带较长时间维持,是切变线西段冷暖气流强烈辐合、西南急流向滇西南的水汽输送加剧、影响滇南的西南和偏南气流汇合作用增强而形成的,在强降水初期、发展、维持阶段各个因素的作用又有差异。(3)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大暴雨中心降水演变的成因也有很大差异,是低层经纬向风辐合、锋区辐合上升、地形对经纬向气流的强迫抬升、低层水汽辐合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提升云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报能力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孟加拉湾低压 区和切变活动 地形作用 云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