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川乌、制草乌临床运用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谢小红 苏绥和 王柄楠 《中外医疗》 2023年第9期189-193,共5页
制川乌、制草乌治疗风湿痛痹疗效显著,然而该类药物均因含乌头碱类而易引起中毒,且有效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在临床上常使人不敢大胆使用。为更好地了解川乌、草乌毒性药物,本文针对川乌、草乌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探析。主要从药物... 制川乌、制草乌治疗风湿痛痹疗效显著,然而该类药物均因含乌头碱类而易引起中毒,且有效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在临床上常使人不敢大胆使用。为更好地了解川乌、草乌毒性药物,本文针对川乌、草乌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探析。主要从药物的特性及历史沿革、药理毒理分析、中毒症状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出现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临床常见中毒原因、预防措施以及临床使用的经验等方面进行探索分析,为临床准确运用该毒性药物,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草乌 毒性药物 临床运用
下载PDF
基于UPLC-Q-Orbitrap HRMS技术的制川乌-白芍药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敬丽佳 萧文科 +3 位作者 甘彦雄 孟宪丽 陈小睿 郑世超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1-918,共8页
目的: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前后的成分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制川乌-白芍药对及其单味药定性分析。使用Thermo Scientific AccucoreTMC18色谱柱(100 mm×3 mm, ... 目的: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前后的成分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制川乌-白芍药对及其单味药定性分析。使用Thermo Scientific AccucoreTMC18色谱柱(100 mm×3 mm, 2.6μm)分离样品,以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通过Mass Range的正、负离子监测模式、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功能,对制川乌-白芍药对及其各饮片的水煎液快速分析;利用目标化合物的二级碎片离子信息对比mzVault、mzCloud数据库和对照品及相关文献报道的化合物质谱信息。结果:制川乌-白芍药对供试品共检测到184个化合物,其中56个可能为配伍后新生成的化合物,包含生物碱类化合物8个、黄酮类化合物9个、酚酸类化合物15个、苯丙素类化合物8个、其他类化合物16个。结论:该研究发现川乌配伍白芍后可产生新的化合物,为进一步研究制川乌-白芍药对的药效物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白芍 UPLC-Q-Orbitrap HRMS 药对
下载PDF
制川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振霞 段琼 +2 位作者 孔亚萍 朱靖 刘永利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1期165-170,共6页
目的:改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制川乌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优化固相萃取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制川乌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高效液相色... 目的:改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制川乌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优化固相萃取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制川乌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强阳离子吸附树脂MCX固相萃取小柱对制川乌进行纯化,制备供试品溶液;使用COSMOSIL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乙腈和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2 nm。结果:6个成分分别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100.2%、100.8%、99.0%、99.7%、98.2%,RSD分别为0.9%、1.2%、0.9%、1.3%、1.5%、1.0%。结论:改进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制川乌含量测定的方法,解决了样品前处理复杂、使用有毒有害试剂较多的问题。建立了同时测定制川乌6个生物碱成分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准确、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对不同仪器和不同色谱柱的适应性好,可用于制川乌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乌头碱 次乌头碱 新乌头碱 苯甲酰乌头原碱 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苯甲酰新乌头原碱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基于化学计量方法检测不同产地制川乌的质量
4
作者 莫伟 马恩耀 +3 位作者 周劲松 杨诗慧 张路娣 刘奇越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12期48-51,60,共5页
对四川省、湖北省、陕西省10个产地的制川乌药材进行质量研究,探讨各产地制川乌的质量差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所收载的制川乌项的内容为依据,检测不同产地来源制川乌的水分、薄层鉴别、双酯型生物碱和单酯型生... 对四川省、湖北省、陕西省10个产地的制川乌药材进行质量研究,探讨各产地制川乌的质量差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所收载的制川乌项的内容为依据,检测不同产地来源制川乌的水分、薄层鉴别、双酯型生物碱和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所产制川乌药材性状和薄层鉴别特征明显,水分、双酯型生物碱总含量、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测定的结果均符合规定。10批不同产地制川乌药材各项均符合标准要求,但彼此间有差异,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制川乌药材质量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检测 化学计量方法 产地 质量
下载PDF
制川乌配伍白芍对6种乌头生物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华生 梁秉文 +2 位作者 黎晓丽 罗永明 吴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17-1920,共4页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白芍对6种乌头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HPLC法测定该配伍中6种乌头生物碱,计...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白芍对6种乌头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HPLC法测定该配伍中6种乌头生物碱,计算其透皮速率和渗透系数。结果制川乌配伍白芍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增渗倍数分别为1.99、2.05、1.83、2.01、2.20、2.16。结论制川乌配伍白芍后,可促进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经皮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白芍 配伍 酯型生物碱 经皮吸收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制川乌配伍前后的肠内菌代谢差异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雪 皮子凤 +3 位作者 邢俊鹏 林娜 刘志强 宋凤瑞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46-1650,共5页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制川乌单煎液、制川乌与白芍、制川乌与防己共煎液在大鼠肠内菌中的代谢差异。采用SIMCA-P软件,以肠内菌代谢后乌头类生物碱的相对含量为变量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在...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制川乌单煎液、制川乌与白芍、制川乌与防己共煎液在大鼠肠内菌中的代谢差异。采用SIMCA-P软件,以肠内菌代谢后乌头类生物碱的相对含量为变量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在主成分得分图中,制川乌单煎液与制川乌-白芍、制川乌-防己共煎液均可以明显区分,说明制川乌单煎液与制川乌-白芍、制川乌-防己共煎液的肠内菌生物转化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载荷图及独立样本t检验,从制川乌-白芍组得到7种差异显著的标志物,从制川乌-防己组得到6种标志物,其中制川乌-白芍组有4种标志物经肠内菌代谢后含量高于制川乌组,而制川乌-防己组有1种化合物含量高于制川乌组,两组中其它标志物含量低于制川乌组。这些标志物可能是制川乌配伍前后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主成分分析 制川乌 药对配伍 肠内菌
下载PDF
制川乌与瓜蒌相反配伍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楚盈 张超 +2 位作者 张琦 李玉梅 张大方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观察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乌附类中药与瓜蒌配伍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心衰模型,测定川乌相反配伍瓜蒌对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法检... 目的观察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乌附类中药与瓜蒌配伍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心衰模型,测定川乌相反配伍瓜蒌对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法检测心肌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制川乌与瓜蒌配伍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改善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高剂量组上调Bcl-2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结论适当剂量的制川乌配伍全瓜蒌的共煎液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瓜蒌 慢性心衰 血流动力学 Bcl-2 BAX
下载PDF
电喷雾质谱半定量方法研究制川乌配伍后的大鼠肠内菌生物转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曦烨 皮子凤 +3 位作者 刘文龙 宋凤瑞 刘志强 刘淑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26-1531,共6页
利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法研究了中药药对共煎液中双酯型、单酯型及脂型生物碱的生物转化过程,建立了乌头类生物碱生物转化前后的质谱半定量方法,分析了大鼠肠内菌群作用下制川乌分别与浙贝母、法半夏和白蔹配伍后共煎液的生物转化过程... 利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法研究了中药药对共煎液中双酯型、单酯型及脂型生物碱的生物转化过程,建立了乌头类生物碱生物转化前后的质谱半定量方法,分析了大鼠肠内菌群作用下制川乌分别与浙贝母、法半夏和白蔹配伍后共煎液的生物转化过程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配伍后的共煎液中,浙贝母可增加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法半夏可降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而白蔹对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大鼠肠内菌群能够进一步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毒性并增加脂型生物碱的含量.本文通过分析中药药对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改变说明了中药配伍及生物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配伍 肠内菌群 质谱
下载PDF
川乌和制川乌中单酯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55
9
作者 张聿梅 鲁静 +5 位作者 蒋渝 杨鲲 李亚荣 程显隆 何轶 林瑞超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07-812,共6页
目的:建立川乌和制川乌中单酯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TM C18 5μm, 4.6 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A[乙腈-四氢呋喃(25:15)]-流动相B[0.1 mol·L-1醋酸铵(1000 mL含冰醋酸 0.5 mL)]梯... 目的:建立川乌和制川乌中单酯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TM C18 5μm, 4.6 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A[乙腈-四氢呋喃(25:15)]-流动相B[0.1 mol·L-1醋酸铵(1000 mL含冰醋酸 0.5 mL)]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结果: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和苯甲酰次乌头碱分离良好,各成分浓度与HPLC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是:乌头碱0.01-0.36(r=0.9996),0.32 -5.16μg(r=0.9999);次乌头碱0.01-1.06(r=0.9999),0.05-1.32 μg(r=0.9999),1.29-20.60μg(r=0.9999);新乌头碱0.22-3.59μg(r=0.9999);苯甲酰新乌头碱0.02-0.10(r=0.9997),0.13-2.04μg(r=0.9998);苯甲酰次乌头碱 0.02-0.12(r=0.9996),0.15-2.41μg(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5.0%(RSD=4.4%),104.9%(RSD=1.8%), 100.4%(RSD=3.0%);107.6%(RSD=3.3%),104.2%(RSD=1.5%),102.9%(RSD=1.9%);112.2%(RSD=3.2%), 106.3%(RSD=1.5%),103.5%(RSD=2.3%);104.1%(RSD=2.2%);100.8%(RSD=2.9%)。结论:建立的HPLC法专属,准确,耐用性良好。采用本法测定了23批不同产地及不同炮制方法得到的川乌和制川乌药材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和苯甲酰次乌头碱的含量,为川乌及饮片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碱成分 制川乌 次乌头碱 新乌头碱 含量测定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 饮片质量标准 苯甲酰 平均回收率 HPLC法 梯度洗脱 四氢呋喃 检测波长 线性关系 线性范围 0.05 方法 不同产地 流动相 色谱柱 冰醋酸 醋酸铵 峰面积
下载PDF
制川乌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与抗炎镇痛功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宏 余成浩 彭成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25-1027,共3页
目的研究制川乌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抗炎镇痛功效的相关性,确定药物发挥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方法根据川乌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选择热板痛证模型、扭体痛证模型、急性炎证模型、亚急性炎症模型等,运用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方法... 目的研究制川乌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抗炎镇痛功效的相关性,确定药物发挥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方法根据川乌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选择热板痛证模型、扭体痛证模型、急性炎证模型、亚急性炎症模型等,运用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药物不同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最佳给药剂量。结果制川乌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显著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延长小鼠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热板刺激小鼠舔足潜伏期,提高热板小鼠痛阈值。制川乌发挥抗炎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为6 h,最佳给药剂量为2.4 g/kg;镇痛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为6 h,最佳给药剂量为2.4 g/kg。结论制川乌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和中枢镇痛作用;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抗炎镇痛功效显著相关。发挥抗炎镇痛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剂量为6 h,2.4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抗炎 镇痛 煎煮时间 剂量 均匀设计 相关性
下载PDF
“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赖晓艺 庄朋伟 +5 位作者 卢志强 李丽娟 张腾 王萍 贾佳明 张艳军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考察"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辐射热刺激甩尾法检测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小鼠的痛阈值,明确"半蒌贝蔹及攻乌"各单味药的镇痛效果;在此基础上,将制川乌与各单药以1∶... [目的]考察"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辐射热刺激甩尾法检测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小鼠的痛阈值,明确"半蒌贝蔹及攻乌"各单味药的镇痛效果;在此基础上,将制川乌与各单药以1∶1配伍,考察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制川乌在含生药4 g/kg剂量下,15 min时镇痛效果最佳,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法半夏、瓜蒌、白及单独使用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起效时间晚于制川乌;川贝母、白蔹镇痛作用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法半夏、川贝母、白及与制川乌配伍后可使制川乌的镇痛起效时间延后;瓜蒌与制川乌配伍使镇痛作用起效时间提前,并可持续一定时间(约30 min);白蔹与制川乌配伍后可显著降低制川乌的镇痛效果。[结论]降低乌头的镇痛作用或延迟起效时间可能是"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组合相反的具体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配伍 甩尾法 镇痛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制川乌中生物碱及水分含量 被引量:8
12
作者 涂瑶生 全智慧 +1 位作者 孙冬梅 张建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9-408,443,共11页
【目的】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制川乌中的相关成分进行快速定量分析。【方法】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采集119个制川乌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别建立近红外光谱信息与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类成分... 【目的】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制川乌中的相关成分进行快速定量分析。【方法】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采集119个制川乌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别建立近红外光谱信息与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类成分、水分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制川乌中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类成分、水分校正模型的建模光谱范围为8 431.26~4 075.93,5 086.76~4 088.64、7 725.44~5 924.25,7 934.87~4 088.64 cm-1,校正模型的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0.098,相关系数(r)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0.955 9;RMSEC双酯型生物碱类成分=0.034,r双酯型生物碱类成分=0.969 4;RMSEC水分=0.002,r水分=0.976 7,验证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0.168,r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0.926 6;RMSEP双酯型生物碱类成分=0.039,r双酯型生物碱类成分=0.982 6;RMSEP水分=0.004,r水分=0.836 3。3类成分的预测值与参考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0.993、0.918(均P<0.001,说明近红外光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碱类成分相关性较好,近红外光谱法与烘干法测定水分相关性较好,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其覆盖范围的相应物质含量。【结论】近红外光谱法具有不破坏样品、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的前处理、分析速度快、预测结果准确等特点,可用于制川乌中相应成分含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化学 生物碱 分析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色谱法 高压液相
下载PDF
制川乌凝胶膏剂基质处方优化及体外释放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璐 吴维刚 +2 位作者 江亭 王希霖 杨华生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优化制川乌凝胶膏剂基质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初黏力、剥离强度、感官评价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川乌凝胶膏剂基质中聚丙烯酸钠(NP700)、甘羟铝、酒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K90(PVP K90... 目的:优化制川乌凝胶膏剂基质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初黏力、剥离强度、感官评价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川乌凝胶膏剂基质中聚丙烯酸钠(NP700)、甘羟铝、酒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K90(PVP K90)的比例。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制川乌中6种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M)、苯甲酰乌头原碱(BA)、苯甲酰次乌头原碱(BH)、新乌头碱(MT)、次乌头碱(HT)、乌头碱(AT)]的累积释放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制川乌凝胶贴膏剂的体外释放试验。结果:优化的基质处方为NP700-甘羟铝-酒石酸-PVP K90(1.72∶0.10∶0.02∶1.65,m/m/m/m);验证试验中BM、BA、BH、MT、HT、AT 6种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分别为52.77、28.52、28.78、8.81、8.75、8.21μg/g,综合评分为118.67±1.33(RSD=4.62%,n=3)。BM的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其余5种生物碱体外释放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BM、BA、BH、MT、HT、AT 12 h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2.04、2.95、3.55、2.64、2.48、1.97μg/cm^2。结论:优化基质处方所制备的制川乌凝胶膏剂外观、黏着力及体外释放效果良好。本研究可为制川乌的新剂型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凝胶膏剂 基质处方优化 星点设计 体外释放 酯型生物碱
下载PDF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璐 闻丽珍 +3 位作者 黎晓丽 吴维刚 谭丽霞 杨华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53-1457,共5页
目的考察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制川乌组、白芍组、配伍组,给予相应药物凝胶14 d,RT-PCR法检测海马区Mdr1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糖蛋白表达。另取28只大鼠随机均... 目的考察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制川乌组、白芍组、配伍组,给予相应药物凝胶14 d,RT-PCR法检测海马区Mdr1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糖蛋白表达。另取2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上述4组,给药后尾静脉注射罗丹明123,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罗丹明123在大脑及血浆中的含有量,计算通透指数Kp。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制川乌组、白芍组均可显著下调P-糖蛋白表达(P<0.05,P<0.01),并且前一组对Mdr1a mRNA表达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与制川乌组比较,配伍组Mdr1a mRNA、P-糖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白芍组比较,配伍组两者表达均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仅制川乌组通透指数Kp显著增加(P<0.05)。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后,可降低前者对P-糖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而减毒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白芍 配伍 P-糖蛋白 海马区
下载PDF
中药饮片制川乌、制草乌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HPLC测定 被引量:27
15
作者 郑杭生 冯年平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中药饮片制川乌、制草乌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饮片粉碎成粗粉,用氨试液润湿,乙醚浸提14h,提取液挥弃乙醚,残渣以二氯甲烷溶解,定容至5mL,用0.01mol·L^(-1)H_2SO_4溶液1mL萃取等体积...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中药饮片制川乌、制草乌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饮片粉碎成粗粉,用氨试液润湿,乙醚浸提14h,提取液挥弃乙醚,残渣以二氯甲烷溶解,定容至5mL,用0.01mol·L^(-1)H_2SO_4溶液1mL萃取等体积的二氯甲烷液,取水相进样20μL,以Kromasil C_(18)(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甲醇-水-氯仿-三乙胺(70:30:2: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柱温为室温。结果:乌头碱在9.63-96.26μg·mL^(-1),次乌头碱在24.2-24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进样量为20μL),方法加样回收率>96%,RSD<2%。结论:该方法准确,精密度高,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乌头碱 草乌 制川乌 中药饮片 HPLC测定 试液 RSD 二氯甲烷 乙醚 甲醇
下载PDF
制川乌配伍白芍的增效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晋奇 彭成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从镇痛、抗炎、免疫调节3个方面研究制川乌配伍白芍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扭体、热板、痹证足部压痛、耳廓肿胀、痹证足部肿胀、痹证免疫脏器试验;中医风寒湿痹证模型检测炎性因子(PGE2)、一氧化氮(NO)、类风湿因子及细胞因... 目的从镇痛、抗炎、免疫调节3个方面研究制川乌配伍白芍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扭体、热板、痹证足部压痛、耳廓肿胀、痹证足部肿胀、痹证免疫脏器试验;中医风寒湿痹证模型检测炎性因子(PGE2)、一氧化氮(NO)、类风湿因子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吲哚乙酸)等指标来揭示作用机理。结果制川乌配伍白芍能升高小鼠化学刺激、热刺激疼痛和大鼠痹证足部疼痛模型痛阈值,抑制小鼠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和痹证大鼠足部肿胀,纠正痹证大鼠免疫脏器的病理变化;能升高痹证大鼠血浆中PGE2、血清中NO、血清细胞因子和脑组织单胺类递质的含量,降低痹证大鼠血清类风湿因子的含量。结论制川乌配伍白芍可部分增加制川乌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其抗炎机理可能与血浆中PGE2、血清中NO的释放有关;免疫调节机理可能是抑制类风湿因子和增加细胞因子来加强免疫作用;镇痛机理是可能增加中枢镇痛物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白芍 配伍 增效 机理 镇痛 抗炎 免疫调节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不同地区制川乌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乌头碱的含量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俊访 李卓亚 +2 位作者 沈志滨 蒋永和 袁继承 《食品与药品》 CAS 2008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测定制川乌不同炮制品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乌头碱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甲醇-水-氯仿-三乙胺(体积比70∶30∶2∶0.1)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为常温。结果新乌头碱在0.025~0.3mg/... 目的测定制川乌不同炮制品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乌头碱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甲醇-水-氯仿-三乙胺(体积比70∶30∶2∶0.1)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为常温。结果新乌头碱在0.025~0.3mg/mL,乌头碱在0.01~0.117mg/mL,次乌头碱在0.025~0.3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98.1%,96.8%。结论制川乌中酯型生物碱含量均不超过0.15%,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生物碱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制川乌草乌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克宏 梁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4-344,共1页
关键词 制川乌 草乌 不良反应 原因 分析
下载PDF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采用正交设计优选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醇提工艺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长凯 徐文 +6 位作者 高静 曹铭晨 纪洪艳 姚景春 张娜 刘永军 荆凡波 《食品与药品》 CAS 2019年第6期435-440,共6页
目的优选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的醇提工艺。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结合正交试验,以单酯型生物碱(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3种特征成分之和计)含量为指标,在确定提取次数的基础上,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 目的优选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的醇提工艺。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结合正交试验,以单酯型生物碱(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3种特征成分之和计)含量为指标,在确定提取次数的基础上,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考察,优选单酯型生物碱提取工艺。结果最佳醇提工艺为乙醇浓度75%,乙醇25倍用量,提取2次,每次1.5 h。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简单可行、稳定可靠,对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的工业化大生产与质量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单酯型生物碱 液质联用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制川乌传统饮片和超微粉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熙 王宇红 +3 位作者 孟盼 蔡川 杨蕙 蔡光先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S1期43-43,共1页
本文以制川乌乌传统饮片和超微粉为研究载体,将传统饮片与超微粉对照,评价微粉化对制川乌安全性的影响。毒性中药力猛效捷,应用得当,疗效胜过平淡之品。乌头类有毒中药具有镇痛、抗炎和提高免疫等功效,疗效确切,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前... 本文以制川乌乌传统饮片和超微粉为研究载体,将传统饮片与超微粉对照,评价微粉化对制川乌安全性的影响。毒性中药力猛效捷,应用得当,疗效胜过平淡之品。乌头类有毒中药具有镇痛、抗炎和提高免疫等功效,疗效确切,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前期研究表明,微粉化促进了中药药效成分溶出的同时,其毒性成分的溶出也相应提高.吸收加强.生物利用度提高.因此,为了保证乌头类超微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亟待对其毒性进行系统评价。制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淤止痛之功效。研究表明制川乌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因其毒性大.临床上常因用药不当面造成中毒甚至死亡。急性毒性试验处于毒理研究的早期阶段,主要指一次大剂量或短时间给药所带来的影响,其结果对于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制川乌的传统饮片为对照.以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最大耐受量(MTD)为考察指标.评价微粉化时制川乌急性毒性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急性毒性试验 毒性成分 临床安全性 免疫抑作用 半数致死剂量 中药药效 最大耐受量 ACONITUM 毒性中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