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都市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 及其协同集聚研究
1
作者 汪增洋 周诗露 完福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3期1-8,16,共9页
基于企业大数据资源,结合空间外部经济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对南京都市圈内两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圈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一极、两区、多组团+多点”的独特格局,且生产性... 基于企业大数据资源,结合空间外部经济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对南京都市圈内两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圈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一极、两区、多组团+多点”的独特格局,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强度高于制造业;(2)制造业呈现以南京市为中心向周边县市区扩散的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倾向于向各城市的核心城区聚集发展。(3)南京都市圈内中心城区的协同集聚水平低于边缘县区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 协同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下载PDF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否推动绿色创新效率提升?
2
作者 徐姗 张瑜 《评价与管理》 2024年第2期14-23,共10页
本文在提出理论机制与测算中国30个省市产业协同集聚和绿色创新效率水平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两者的非线性关系和多重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1年间,全国绿色创新效率波动上升,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缓慢下降;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 本文在提出理论机制与测算中国30个省市产业协同集聚和绿色创新效率水平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两者的非线性关系和多重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1年间,全国绿色创新效率波动上升,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缓慢下降;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显著“U”型特征,且这一结果在处理稳健性问题后依旧成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U”型且即将跨越拐点,而非长江经济带仅具有线性关系;知识溢出及税收竞争在产业协同集聚与绿色创新效率的非线性关系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及环境规制还在两者的关系中起到了不同方向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效率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非线性关系 区域异质性
下载PDF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
3
作者 杨军 杨宝成 申佩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1-105,共5页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基于2006—2020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系统测度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两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基于2006—2020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系统测度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两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两业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同时,两业协同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此外,降低CO_(2)排放和资源错配水平是两业协同集聚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绿色经济效率
下载PDF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城市生态效率?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洁 林永康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6,共14页
以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表现出U形特征,而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以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表现出U形特征,而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正向显著影响城市生态效率。(2)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在地理区位、城市规模异质性约束下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通过资源配置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结构升级效应提升城市生态效率。当资源配置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处于低水平门槛区间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效率,一旦越过门槛值,其效果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城市生态效率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新疆两业协同集聚的特征、格局与路径——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
5
作者 曹梦华 马海霞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14,共10页
基于2013—2021年新疆十五个地州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分析,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发现:两业发展地区差异性较大,目前已形成了制造业发展以“昌吉州”为增长极,生产性服务业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地的经济地理分布格局。两业集... 基于2013—2021年新疆十五个地州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分析,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发现:两业发展地区差异性较大,目前已形成了制造业发展以“昌吉州”为增长极,生产性服务业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地的经济地理分布格局。两业集聚结果显示南北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优势凸显,但二者集聚在空间分布上有错位现象;协同集聚结果显示两业协同集聚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且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大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因此,南北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应利用集聚中心优势,充分发挥其地区规模经济和行业经济效应;同时密切产业联系、协调企业布局、优化行业发展短板,以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为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创造良好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新疆
下载PDF
韧性城市的塑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视角下的研究
6
作者 林屹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120-122,共3页
如何塑造韧性城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挑战。文章基于2006—2018年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测算了城市韧性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 如何塑造韧性城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挑战。文章基于2006—2018年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测算了城市韧性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显著提升城市韧性。该结论在指标替换重测、增加控制变量后,仍是稳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仅会对东中部地区的城市韧性有显著影响,对于西部地区城市韧性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如何塑造韧性城市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进与机理研究
7
作者 冒小飞 王克 周京奎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2-1311,共10页
在探究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度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两个行业协同的时空演进趋势和特征,并对有关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空间维度上,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聚集呈较为明显的地区差... 在探究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度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两个行业协同的时空演进趋势和特征,并对有关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空间维度上,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聚集呈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在时间维度上,上述两个行业的协同出现了高级化演进趋势,即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度逐渐提升,对区域发展效能的提升存在较大拓展空间。此外,有关实证分析结果还表明,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受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率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协同集聚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05
8
作者 陈晓峰 陈昭锋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7,共9页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本身都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同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对彼此都会形成一定的阻力作用,滞后一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当期制造业集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水平及产业优化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尚不明显。据此,提出有效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集聚效应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增长效应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5
9
作者 周明生 陈文翔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8,共10页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垂直关联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15年面板数据,探索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株潭地区制造业集聚相对较为明显...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垂直关联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15年面板数据,探索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株潭地区制造业集聚相对较为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较低,并且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不高,协同集聚与经济增长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其次利用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当城市人口处于150万-220万时,协同集聚增长效应最大。最后提出针对加强协同集聚水平以及经济增长效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经济增长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18
10
作者 吉亚辉 段荣荣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4,共6页
本文根据垂直联系模型(CPVL模型),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制造业... 本文根据垂直联系模型(CPVL模型),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制造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亦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关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下载PDF
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4-68,100,共6页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测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制造业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效应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陆剑宝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6-401,共6页
基于中国和广东省2个层级的2003~2009年动态面板数据,测度了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在省级层面还是市级层面,制造业集聚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生产性服... 基于中国和广东省2个层级的2003~2009年动态面板数据,测度了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在省级层面还是市级层面,制造业集聚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不一样,并没有受累积循环因果的影响;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等知识密集型要素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协同集聚
下载PDF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否提升城市专利质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焕峰 孙小哲 王露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5,共11页
产业协同集聚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带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度与城市专利质量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提... 产业协同集聚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带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度与城市专利质量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专利质量水平。产业协同集聚是促进地区创新的空间前提条件。主要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知识外部性溢出与分工深化是导致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中介渠道,但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的中介提升机制尚不明晰。分地区看,相比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分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协同集聚所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更加明显。目前中国整体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城市专利质量 知识外部溢出 分工深化
下载PDF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华坚 朱文静 黄媛媛 《资源与产业》 2021年第2期61-72,共12页
为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及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本文以2010—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样本,借助GMM估计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考虑影响因素的... 为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及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本文以2010—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样本,借助GMM估计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考虑影响因素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单一产业集聚会促进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2)协同集聚比单一产业集聚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环境规制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在不同集聚状态下对绿色发展效率形成差异影响;3)在协同集聚下,人力资本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后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效果更加突出。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给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绿色发展效率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同银 李宁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88,共6页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河北省11个地市2002—2015年个体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得出规模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河北省11个地市2002—2015年个体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得出规模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加速制造业升级的结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应从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加速制造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升级 面板数据
下载PDF
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蓉 陈再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征,除厦门外,多数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模式、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福建省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门槛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金飞 徐长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51-59,共9页
通过构建协同集聚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空间层面的协同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样本,利用动态GMM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从规模和效率维度来看,协同集聚经济增... 通过构建协同集聚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空间层面的协同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样本,利用动态GMM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从规模和效率维度来看,协同集聚经济增长均呈现出“倒U”型演进特征。其中,信息化、城镇化、投资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都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政府干预则显著抑制经济增长,但市场化与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从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门槛回归结果来看,当经济规模过小、人口规模过小或过大时,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明显。因此,在城市产业布局及政策调整中,应注重人口规模与经济体量相匹配,强调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升以及高端人力资本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协同集聚 经济效应 门槛特征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永庆 方燕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年第6期657-660,697,共5页
通过建立区位熵理论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苏、沪、浙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分别进行计算,并测算了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数据表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苏浙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集聚水平略逊于江苏省和浙江省;苏、沪... 通过建立区位熵理论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苏、沪、浙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分别进行计算,并测算了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数据表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苏浙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集聚水平略逊于江苏省和浙江省;苏、沪、浙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随年份增加大致呈递增趋势,说明两大产业协同集聚效应逐年增强,即制造业的选址倾向于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区位熵 协同集聚指数
下载PDF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0-128,共9页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区域异质性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健 冯会迎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4-62,共9页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区域间产业集聚特征差异显著,高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水...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区域间产业集聚特征差异显著,高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二者协同集聚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双重门槛,当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度和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度均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时,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强。仅少部分省域两产业集聚度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制造业 高技术服务业 协同集聚 经济增长 空间效应 门槛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