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西地块早前寒武纪构造-岩浆活动区划及演化的新认识 被引量:25
1
作者 侯贵廷 李江海 +1 位作者 金爱文 钱祥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9-249,共11页
以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 ,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成果 ,根据地壳构造层次划分、构造作用及岩浆活动特征 ,探讨了鲁西地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格局。鲁西地块的构造 -岩浆岩区可以划分为 :西部的TTG类岩区和东部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区... 以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 ,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成果 ,根据地壳构造层次划分、构造作用及岩浆活动特征 ,探讨了鲁西地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格局。鲁西地块的构造 -岩浆岩区可以划分为 :西部的TTG类岩区和东部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区。TTG类岩石是鲁西地块新太古代陆壳岩浆活动的产物 ,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是TTG类陆壳岩浆活动之后在新太古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陆壳增生活动形成的。贯穿两个构造 -岩浆岩区之间的多条北西向韧性剪切带表明鲁西地块在新太古代末发生的地壳加厚是两个岩区通过多条韧性剪切带挤压叠置实现的陆壳加厚作用所致。TTG岩区和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区内广泛发育的元古代未变形未变质的酸性岩脉和基性岩墙群表明鲁西地块在新太古代末两个岩区已经焊接在一起 ,进入元古代以后 ,鲁西地块完全克拉通化 ,具有刚性板块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构造-岩浆分区 陆壳增生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南岭燕山期构造-岩浆热事件与锡田锡钨成矿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自成 刘继顺 +2 位作者 舒国文 王伟 马慧英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燕山期发生的与岩石圈减薄和构造转折有关的壳幔相互作用,引起了地球深部能量和物质向浅部的大规模传输,造成了南岭中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从而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需的热、流体、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形成了巨量金属堆积的独特地质背景... 燕山期发生的与岩石圈减薄和构造转折有关的壳幔相互作用,引起了地球深部能量和物质向浅部的大规模传输,造成了南岭中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从而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需的热、流体、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形成了巨量金属堆积的独特地质背景。处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北缘的锡田锡钨成矿区即是在此热事件作用下,形成了云英岩型、似伟晶岩壳型、夕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锡、钨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事件 锡钨成矿 燕山期 锡田多金属矿床 湖南省
下载PDF
南秦岭前寒武纪岩浆构造事件与地壳生长 被引量:13
3
作者 董云鹏 赵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前寒武纪构造体制与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当前南秦岭构造带研究的薄弱环节 ,利用南秦岭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岩浆 -构造事件 ,尤其是记录前寒武纪地壳生长、演化及其地幔动力学机制的岩浆构造事件 ,对南秦岭前寒武纪地质体、岩浆活... 前寒武纪构造体制与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当前南秦岭构造带研究的薄弱环节 ,利用南秦岭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岩浆 -构造事件 ,尤其是记录前寒武纪地壳生长、演化及其地幔动力学机制的岩浆构造事件 ,对南秦岭前寒武纪地质体、岩浆活动、构造事件的组成、特征与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南秦岭太古代类似于华北太古代地幔的特征 ;元古代地幔则发生了先亏损后富集的演化 ;其中 ,8~ 9亿年南秦岭发生了急剧的地壳生长事件 ,并以垂向加积增生为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寒武纪 地壳生长 岩浆活动 构造事件 同位素年代学 Rodinia拼接 地幔动力学
下载PDF
新疆萨热克铜矿床绿泥石化蚀变相与构造-岩浆-古地热事件的热通量恢复 被引量:13
4
作者 方维萱 王磊 +1 位作者 鲁佳 于志远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1-675,共15页
据新疆萨热克铜矿区内绿泥石化蚀变相的产状可划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4期。采用绿泥石矿物温度计和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认为4种绿泥石蚀变相为陆内红层盆地中紫红色铁质碎屑岩系发生褪色化蚀变机制之一。A型和B型绿泥石相为中-晚侏罗... 据新疆萨热克铜矿区内绿泥石化蚀变相的产状可划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4期。采用绿泥石矿物温度计和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认为4种绿泥石蚀变相为陆内红层盆地中紫红色铁质碎屑岩系发生褪色化蚀变机制之一。A型和B型绿泥石相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所形成,A型自生粒间状绿泥石在侏罗系-下白垩统中总体顺层分布,形成温度在163~217℃,与辉铜矿共生且形成于埋藏-压实成岩期,热流密度为40.39~48.43 Jm-2s-1,热通量较小。B型微细脉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形成于盆地流体改造期,总体沿切层裂隙和显微裂隙分布,与辉铜矿和斑铜矿等共生,形成温度为188~219℃,热流密度较大,在116.90~330.49 Jm-2s-1。斑铜矿+辉铜矿型(196~237℃)和斑铜矿型(203~226℃)铜矿石带指示了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成矿的中心部位,热流密度在330.49~878.78 Jm-2s-1,其热流密度明显较大。B型绿泥石相与碎裂岩化相和沥青化蚀变相具有多重耦合结构,形成温度越高,裂隙渗透率越高,可达30×10-6 cm2/211~227℃,推测存在热启裂隙作用。C型和D型绿泥石相为构造-岩浆-热事件所形成,C型团斑状-细脉状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辉绿辉长岩脉群边部和外接触带含铜漂白-褪色化蚀变带中,含铜蚀变辉绿岩发生绿泥石化相蚀变温度为平均为175℃,平均热流密度321.46 Jm-2s-1,在克孜勒苏群褪色化杂砾岩中其绿泥石形成温度较高(236~238℃),热流密度高达442.86~922.63 Jm-2s-1;而D型绿泥石化蚀变相分布在碎裂岩化蚀变辉绿辉长岩脉群中,揭示遭受构造热事件的古地温在121~185℃,平均热流密度为239.59 Jm-2s-1。四种类型绿泥石蚀变相揭示萨热克铜矿区经历了异常古地场演化和古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蚀变相 通量 构造-岩浆-事件 绿泥石地球化学岩相学 砂砾岩型铜矿床
下载PDF
云南播卡多世代构造-岩浆-热事件及其铜金成矿作用
5
作者 肖娥 居维伟 +2 位作者 肖晓牛 刘小胡 张悦秋 《新疆有色金属》 2021年第6期12-14,共3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观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播卡地区的金、铜找矿模式。认为本区成矿作用具多世代、多期次富集叠加的特点,矿床初始成矿作用发生在晋宁晚期-澄江期,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拉张背景下的钠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并...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观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播卡地区的金、铜找矿模式。认为本区成矿作用具多世代、多期次富集叠加的特点,矿床初始成矿作用发生在晋宁晚期-澄江期,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拉张背景下的钠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并在后期受到了喜马拉雅造山期的改造、叠加和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世代构造-岩浆-事件 成矿作用 云南播卡
下载PDF
新疆兴地断裂带前寒武纪构造—岩浆—变形作用特征及其年龄 被引量:51
6
作者 邓兴梁 舒良树 +2 位作者 朱文斌 马东升 王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00-2808,共9页
本文分析了发生在塔里木北缘兴地断裂带的多期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三件前寒武纪火成岩样品进行了 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对兴地断裂带韧性变形构造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兴地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地质构造演化;... 本文分析了发生在塔里木北缘兴地断裂带的多期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三件前寒武纪火成岩样品进行了 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对兴地断裂带韧性变形构造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兴地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地质构造演化;其中,前寒武纪有两期。第一期发生在前南华纪,以强烈的挤压褶皱、韧性剪切变形和岩浆活动为特色;第二期发生在南华纪—震旦纪,以广泛发育的双峰式火成岩、复式岩流和基性岩墙群为特征,伴随大规模冰川作用和地壳沉陷,对应 Rodinia 超大陆的裂解。LA-ICP-MS 法锆石 U-Pb 年龄测定表明,辉长岩中的俘获锆石保留了3114±20Ma、2509±42Ma、1916±36Ma 等多期古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信息,揭示研究区深部存在一个中-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基底。双峰式火成岩测年数据证实,区内在820~800Ma(花岗岩脉,798±7Ma;辉长辉绿岩墙,816±15Ma)发生过强烈的裂谷—岩浆活动。根据构造交切关系,兴地断裂带发生过两期前南华纪韧性变形;变形时代尚不清楚。运动学分析表明,第一期为朝北逆冲的推覆变形,第二期为右旋走滑变形。南华纪以来,区域变质和韧性变形微弱,为韧脆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构造-岩浆作用 年岭测定 运动学分析 兴地断裂带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杭锦旗玄武岩的Ar-Ar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2
7
作者 邹和平 张珂 李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0-364,共5页
在鄂尔多斯地块北部杭锦旗黑石头沟,于下白垩统砂岩之上发现了一层玄武岩。其SiO2(46.93%)较低而碱含量(K2O+Na2O=6.21%)较高,组合指数σ=8.0,含标准矿物Ne,属于碱性橄榄玄武岩。Ar-Ar激光阶段加热定年结果表明,该玄武岩具有126.2±... 在鄂尔多斯地块北部杭锦旗黑石头沟,于下白垩统砂岩之上发现了一层玄武岩。其SiO2(46.93%)较低而碱含量(K2O+Na2O=6.21%)较高,组合指数σ=8.0,含标准矿物Ne,属于碱性橄榄玄武岩。Ar-Ar激光阶段加热定年结果表明,该玄武岩具有126.2±0.4Ma的Ar-Ar年龄。年龄数据表明杭锦旗黑石头沟玄武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反映鄂尔多斯地块在早白垩世发生了一次构造-岩浆-热事件,这与华北、乃至整个中国东部在早白垩世发生了较普遍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具有一致性。这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可能引起深部流体自地下深部上涌及在地块内部运移,为各种成矿元素的迁移、沉淀、富集和成矿创造了合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早白垩世 构造-岩浆-事件 鄂尔多斯地块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热事件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29
8
作者 万丛礼 付金华 张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43-47,共5页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道,而且还产生强大动力,促进烃源岩排烃和驱动油气二次运移。结果,这次事件显著提高了烃源岩排烃率和油气运移效率,并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规律。中生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不仅是重要的生烃事件,也是重要的成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陆盆地 鄂尔多斯 西缘 油气二次运移 中生代晚期 油气运移方向 烃源岩 研究方法 运移效率 分布规律 成藏事件 构造 岩石学 矿物学 生烃史 生烃期 排烃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地质年代学和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泽明 王金丽 +1 位作者 赵国春 石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77-1487,共11页
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和强烈的部分熔融与混合岩化作用。本文选择广泛分布的长英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除个别岩石保存了由石榴石+蓝晶石十三元长石+... 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和强烈的部分熔融与混合岩化作用。本文选择广泛分布的长英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除个别岩石保存了由石榴石+蓝晶石十三元长石+石英组成的高压泥质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组合以外,大多数片麻岩具有角闪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它们的原岩包括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并具有岩浆弧花岗岩的化学成分特征。片麻岩中的锆石普遍具有核-边结构。SARIMP 和 LA-ICP-MS 原位分析表明,锆石的边缘给出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期变质和岩浆事件年龄(500~10Ma),而锆石的核部给出了前寒武纪年龄,但主要集中在~2500Ma,~1800Ma,~1600Ma 和~1000Ma。所分析的锆石区域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和高的 Th/U 比值,表明它们所指示的是多期岩浆活动事件年代。这些年代峰值与整个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及印度陆块所获得的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年龄及分布特征基本上可以对比。因此,我们认为南迦巴瓦岩群及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的原岩是由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形成的多期岩浆岩组成,并作为印度陆块的一部分经历了 Columbia、Rodinia 和 Gondwana 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过程,以及喜马拉雅期的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杂岩 麻粒岩 地质年代学 喜马拉雅造山带 前寒武纪构造-岩浆热事件 超大陆
下载PDF
前寒武纪的超大陆旋回及其板块构造演化意义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李江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141-151,共11页
太古代末早古生代存在4次超大陆或大陆聚合时期,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造成全球性的重大构造热事件,成为全球板块构造演化的主线,威尔逊旋回在早前寒武纪已明显起作用。超大陆的聚合表现为克拉通的增生与陆块的碰撞造山作用;超大型的... 太古代末早古生代存在4次超大陆或大陆聚合时期,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造成全球性的重大构造热事件,成为全球板块构造演化的主线,威尔逊旋回在早前寒武纪已明显起作用。超大陆的聚合表现为克拉通的增生与陆块的碰撞造山作用;超大型的裂解表现为非造山岩浆活动、大规模基性岩墙群侵位及大陆裂谷的爆发等。超大陆的裂解可能与地幔柱上涌或超大陆下放射性物质积聚造成的热能积累有关,或地外物质冲击的触发有关。华北克拉通与世界古陆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对比,及其在超大陆中的拼合模式成为我国大陆地质学研究面临的挑战性重大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陆 造山带 构造事件 板块构造 寒武纪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伸展-挤压构造旋回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群英 邬光辉 +1 位作者 冯晓军 何曙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35-339,共5页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对显生宙成盆成烃作用研究具重要意义。通过锆石年代学研究结合新的钻探与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析,结果发现:1塔里木盆地内部发育峰值约770 Ma的与超大陆裂解相关的强伸展构造活动,南华纪可能存在一系列近EW向...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对显生宙成盆成烃作用研究具重要意义。通过锆石年代学研究结合新的钻探与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析,结果发现:1塔里木盆地内部发育峰值约770 Ma的与超大陆裂解相关的强伸展构造活动,南华纪可能存在一系列近EW向展布的不连续断陷系统;2震旦纪晚期存在与"泛非运动"相关的广泛抬升剥蚀,与寒武纪存在大型的区域不整合,南北分带的构造体制不同。综合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经历南华纪大陆裂谷-断陷期、震旦纪坳陷-挤压抬升期等4期构造演变,发育完整的强伸展-挤压构造旋回;新元古代具与显生宙显著不同的构造演化特征,震旦—寒武系间存在大规模构造-沉积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构造-事件 超大陆 不整合 演化
下载PDF
敦煌复合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体的组成和演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燕 孙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63-980,共18页
敦煌复合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端,是连接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历史和现状,系统归纳了区内前寒武纪地质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寒武纪构造-热... 敦煌复合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端,是连接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历史和现状,系统归纳了区内前寒武纪地质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序列,初步讨论了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规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亲缘性及构造演化过程,提出:(1)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ca.3.1~1.6Ga,构造-热事件主要划分为新太古代(ca.2.7~2.6Ga和2.6~2.5Ga)、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三个阶段;(2)新太古代早期(ca.2.7~2.6Ga)和新太古代晚期(2.6~2.5Ga)是敦煌造山带大陆地壳形成的主要阶段;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主要是古老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阶段,也有少量新生陆壳物质的形成;(3)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初拼合事件可能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2.5Ga),之后经历了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汇聚、碰撞造山过程,直到中元古代早期(1.8~1.6Ga),造山活动结束,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固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4)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稳定固结之后,即~1.6Ga之后,敦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可能进入长达12亿年的静寂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目前没有发现相关的岩浆-变质-沉积记录(类似于地盾状态),直至古生代志留纪开始活化(~440Ma),卷入古亚洲洋南缘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并被强烈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造山带 寒武纪 构造-事件 地壳形成和演化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被引量:70
13
作者 钟增球 索书田 +1 位作者 张宏飞 周汉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0-567,共8页
桐柏 -大别碰撞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是印支期碰撞及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和中新生代热 -构造演化的结果 .在组成上 ,除了燕山期及其后的岩浆活动和盆地堆积产物以外 ,主要包括核部杂岩单元、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绿帘 -... 桐柏 -大别碰撞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是印支期碰撞及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和中新生代热 -构造演化的结果 .在组成上 ,除了燕山期及其后的岩浆活动和盆地堆积产物以外 ,主要包括核部杂岩单元、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绿帘 -蓝片岩单元和沉积盖层单元等 ,此外还有一些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体残留或侵入其中 .桐柏 -大别碰撞造山带的整体结构样式类似于北美西部的变质核杂岩带 ,即以总体具穹隆形态及多层拆离滑脱带的发育为特征 ,构成了以罗田和桐柏山为核部的两个穹隆 .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和绿帘蓝片岩单元作为不同的岩片夹持于核部杂岩和沉积盖层之间 ,其分布格局受碰撞期后伸展构造格架所制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组成 结构 印支期 岩浆活动 沉积盖层 -构造事件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大青山—乌拉山地区早前寒武系研究的重要进展及对高级变质区开展地层工作的几点建议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杨振升 徐仲元 +1 位作者 刘正宏 黄道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7-433,共7页
介绍了1996—2003年期间,通过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尤其是高级变质地层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是:重建了一个由4个岩群12个岩组构成的早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发现了枣儿沟... 介绍了1996—2003年期间,通过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尤其是高级变质地层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是:重建了一个由4个岩群12个岩组构成的早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发现了枣儿沟角度不整合面和新建了古元古代的美岱召岩群;提出了适合高级变质地层发育区地层工作的“构造-岩层-事件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这一思路和方法指导下,明确了本区构造样式演化与高级区地层系统重建的关系,提出了主期构造决定岩石地层现今展布特征,早期构造造成地层组成、结构特征、空间叠置及接触关系性质,后期构造导致区内高级变质地层局部复杂化和再造的基本规律性的认识。最后对高级区开展地层研究提出4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变质区 寒武纪地层 构造-岩层-事件 大青山-乌拉山地区 内蒙古
下载PDF
南岭东段燕山期镁铁质岩石Nd-Sr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树明 巫建华 +1 位作者 周维勋 赵俊刚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南岭东段燕山期镁铁质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 ) ,分别对应四次重要的伸展拉张作用时期。镁铁质岩石具有基本类似的Nd Sr同位素特征 ,ISr较高 (一般介于 0 .70 5~ 0 .710之间 ) ,εNd值变... 南岭东段燕山期镁铁质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 ) ,分别对应四次重要的伸展拉张作用时期。镁铁质岩石具有基本类似的Nd Sr同位素特征 ,ISr较高 (一般介于 0 .70 5~ 0 .710之间 ) ,εNd值变化范围较大 (介于 -7.90~ 5 .16之间 ) ,表明其岩浆源为壳 -幔混合源性质。镁铁质岩石具有板内拉斑玄武岩特征 ,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 ,表明该区在燕山早期的中侏罗世即已进入后造山演化阶段。岩石的成因模式为地幔镁铁质岩浆在上升至地壳底部过程中 ,受到地壳组分的混染 ,在岩石圈伸展的深部背景和浅部拉张状态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SR同位素 镁铁质岩石 岩浆活动 燕山期 构造-岩浆事件
下载PDF
新疆富蕴县恰库尔图-卡拉先格尔一带成矿系列与成矿谱系探讨
16
作者 李成文 戚兴虎 +2 位作者 陈波 马超 冯永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2年第6期89-94,共6页
依据矿产分布空间特征、成矿与控矿要素、矿床成因类型,归纳总结某一区域内相同或不同矿种、相同或不同成因类型矿产的内在联系,建立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对该区成矿预测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本文以作者在新疆富蕴-青河县恰库尔图-卡拉... 依据矿产分布空间特征、成矿与控矿要素、矿床成因类型,归纳总结某一区域内相同或不同矿种、相同或不同成因类型矿产的内在联系,建立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对该区成矿预测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本文以作者在新疆富蕴-青河县恰库尔图-卡拉先格尔一带的工作经历,侧重从成矿事件或岩浆(构造)热事件的角度阐述了对于该区矿系列与成矿谱系的认识。希望对阿勒泰地区找矿方向探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列 成矿谱系 成矿地质事件 构造-岩浆事件
下载PDF
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同位素定年 被引量:14
17
作者 穆治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01-307,共7页
已有 5 0年历史的K Ar定年法 ,由于过剩Ar和Ar丢失的普遍发现 ,使其最广泛的应用面临着严重挑战。40 Ar/ 3 9Ar分步加热释氩法是常规K Ar定年法的发展 ,它克服了常规K Ar定年法的一些局限 ,又可以测定岩浆构造热事件。激光显微探针40 Ar... 已有 5 0年历史的K Ar定年法 ,由于过剩Ar和Ar丢失的普遍发现 ,使其最广泛的应用面临着严重挑战。40 Ar/ 3 9Ar分步加热释氩法是常规K Ar定年法的发展 ,它克服了常规K Ar定年法的一些局限 ,又可以测定岩浆构造热事件。激光显微探针40 Ar/ 3 9Ar定年法是在 2 0世纪末把聚焦激光束应用在40 Ar/ 3 9Ar分步加热释氩法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定年方法。它既具有常规K Ar定年法和40Ar/ 3 9Ar分步加热释氩法的所有优越性 ,又把定年引入微观领域。特别是在 2 0世纪的最后几年 ,以激光显微探针40 Ar/ 3 9Ar定年方法的完善和精度的提高为标志 ,把K Ar年代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微区微量高精度高分辨定年 ,把定年时限扩展到人类历史范畴 ,精细的分析技术拓宽了年代学的应用范围 ,使之解决的地质问题更广泛和深入 ,并且开始冲击着地球科学中的某些热点和难点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显微探针 K-Ar定年法 氩同位素 岩浆-构造事件 ^40Ar/^39Ar分步加释氩法 地球科学
下载PDF
Early Precambrian tectonothermal event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Constraints from in situ detrital zircon U-Pb,Hf and O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Tietonggou Formation 被引量:12
18
作者 DIWU ChunRong SUN Yong +1 位作者 GAO JianFeng FAN LongG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1期3760-3770,共11页
Clastic 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s are widely us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The Tietonggou Formation outcrops in the Xiaoqinling reg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 Clastic 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s are widely us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The Tietonggou Formation outcrops in the Xiaoqinling reg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and has unconformable contacts with the underlying Taihua Complex and overlying Paleoproterozoic Xiong’er Group.It mainly consists of quartzite and its protoliths are mature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s.On the basis of the ages of 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quartzites and the ages of the Xiong’er Group,the depositional ages of the protoliths of the Tietonggou Formation were well constrained to 1.91–1.80 Ga.The U-Pb isotopic data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Formation show a major age peak at^2.1 Ga,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2.2–2.0 Ga magmatism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of the NCC.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exctural and compositional maturity of the Tietonggou Formation quartzite,the^2.1 Ga lithologic units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are interpreted as the major source of the Tietonggou Formation.The majority of these^2.1 Ga detrital zircons mostly have highδ18O values(>6.5‰)and negativeεHf(t)values(–7.8–0.0),with corresponding Hf model ages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their crystallization ages,indicating that these zircons form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ncient continental crust.The majority of the2.8–2.7 Ga and^2.5 Ga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Tietonggou Formation had positiveεHf(t)values,and mantle-likeδ18O values,suggesting that the NCC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significant crustal growth in the Neoarchaean at 2.7 and 2.5 Ga,respectively.The Hf isotopic data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Paleoproterozoic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varied mainly toward the reduction of the radiogenic Hf isotope and gradually show a similar trend of the isotope trajectories of crustal evolution.This reveals that the NCC probably has not developed a long-lived subduction to complete the final assembly of the NCC.Alternatively,these maybe imply that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NCC substantially changed at^2.1 Ga,the reduction of the radiogenic Hf isotope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rollback of the subducting sl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U-PB同位素 Hf同位素 碎屑沉积物 中国北方 俯冲板块 构造事件 寒武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