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对髋臼假体位置及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乔高山 顾英骏 +3 位作者 朱乐银 朱成栋 胡天胜 朱守雷 《骨科》 CAS 2023年第6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经皮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Anterior SuperPATH)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髋臼假体位置及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行THA的7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38例采... 目的探讨前路经皮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Anterior SuperPATH)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髋臼假体位置及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行THA的7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38例采用前路经皮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的病人纳入前路通道组,37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的病人纳入后外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1周、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与前倾角,并与Lewinnek安全区(髋臼外展角40°±10°、髋臼前倾角15°±10°)进行比较,评估放置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结果病人随访8~21个月,平均为12.1个月。所有病人术后6个月均未见脱位。前路通道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后外侧组,术后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后外侧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低于后外侧组,术后1周、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后外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通道组的外展角和前倾角分别为42.78°±4.98°、15.29°±4.97°,二者均在安全区域的比例为84.2%(32/38);后外侧组的外展角和前倾角分别为41.49°±5.50°、13.58°±4.74°,二者均在安全区域的比例为83.8%(31/3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路经皮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THA,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差异。虽然前路经皮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手术时间更长,但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缓解手术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加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前路辅助上方关节囊 直接前 后外侧 髋臼假体位置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宙 王伟 曾小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6期542-544,共3页
目的讨论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_(3~5)1例,T_(3~4)3例,T4~54例,T_(6~7)1例。... 目的讨论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_(3~5)1例,T_(3~4)3例,T4~54例,T_(6~7)1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6°~39°,平均为(26±3.7)°。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25个月,平均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植骨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0°~20°,平均为(15±2.1)°。结论前路小切口开胸手术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确切等优点,疗效可靠,尤其适应于上胸段结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前路小切口开胸
下载PDF
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 被引量:11
3
作者 聂治军 白静静 +3 位作者 张银刚 徐洪海 常彦海 李全义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6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3周,待全身状态改善后均采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双...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3周,待全身状态改善后均采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双钉棒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Cobb角、ESR、CRP,观察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225 min,术中出血量450~1 060 ml。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2个月。术中切除病灶组织经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末次随访时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ESR及CRP恢复正常。植骨融合时间8~1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移位、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1例B级者恢复至C级,4例C级者3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18例D级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在全身有效标准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植骨融合、双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疗效满意,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可矫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前路入路 植骨 内固定 脊柱融合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斐 郝鹏飞 +3 位作者 郑刚 吕晓 党培业 高智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569-570,共2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方法,观察组给予前路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后路入路手术治疗,记录临... 目的探讨与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方法,观察组给予前路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后路入路手术治疗,记录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状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脊柱Cobb角都低于术前1 d,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触觉评分与运动评分都高于术前1 d,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后路入路手术,前路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改善患者的触觉与运动功能,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脊柱Cobb角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入路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 并发症 脊柱Cobb角
下载PDF
直接前路微创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及并发症的对比 被引量:2
5
作者 管在勇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2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直接前路微创入路(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应用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HA)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对比。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实施HHA... 目的:探讨直接前路微创入路(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应用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HA)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对比。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实施HHA;观察组应用DAA实施HHA。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可持续坐位1 h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AA实施HHA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术后脱位率与肺炎的发生,促进患者健康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前路微创 股骨颈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手术治疗体会
6
作者 蒋招波 鲍根喜 《中医正骨》 2001年第6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入路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肱骨近端内锁系统钢板逆行肱骨前路微创钢板内固定在车祸致多发性肱骨远端骨折中的手术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季本亮 朱云 +1 位作者 孔健 夏港俊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究肱骨近端内锁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钢板逆行肱骨前路微创钢板内固定在车祸致多发性肱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车祸致肱骨远... 目的探究肱骨近端内锁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钢板逆行肱骨前路微创钢板内固定在车祸致多发性肱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车祸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前路微创钢板内固定和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评估肘关节疗效、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随访8~22个月,所有患者在12~22个月内骨折愈合,平均骨折愈合周期为(14.87±1.54)个月;术后24个月Cassebaum评分优良率86.61%(110/127),肘部平均关节活动度为(141.23±3.74)°(130~14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较术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切口感染、畸形愈合、桡神经麻痹、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仅肘关节僵硬2例、尺神经损伤1例。结论PHILOS钢板逆行肱骨前路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骨折愈合良好,能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且无感染、桡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骨折 肱骨近端内锁系统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前路入路 肘关节功能
下载PDF
3种入路术治疗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曾琦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13期193-194,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3种入路术治疗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来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手术的90例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前路入路、后路入路、前后联合入路3组,通过比较分... 目的探讨分析3种入路术治疗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来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手术的90例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前路入路、后路入路、前后联合入路3组,通过比较分析3组术前、术后ASIA分值的变化,来对比3种手术的疗效。结果 3组术后的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前路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后路入路疗效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间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入路、前后联合入路的手术方式治疗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的疗效均较后路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好,前路入路手术是治疗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的首选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入路 前后联合 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
下载PDF
经结膜入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附39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6
9
作者 程金伟 魏锐利 +2 位作者 蔡季平 朱煌 李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观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摘除的手术疗效,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结膜入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 目的观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摘除的手术疗效,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结膜入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眼球后水平或紧邻眼球。CT和MRI显示3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多呈类圆形且边界清楚。36例完整摘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粘连程度轻,无粗大引流静脉;1例患者虽然完整摘除但术后视力丧失,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存在粗大引流静脉;另2例患者部分切除,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成功率92.3%;9例术前视力减退患者中有6例视力有提高;全部32例眼球突出患者均完全缓解。疗效改善者32例(82.1%),疗效不变者5例(12.8%),疗效恶化者2例(5.1%)。结论球后肌肉圆锥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结膜入路成功摘除。但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紧邻眶尖、与眶周组织粘连紧密、或有粗大引流静脉,则需要选择其他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眼眶 结膜前路开眶术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一期后前路减压术后疗效不佳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四军 刘晓光 +3 位作者 刘忠军 张光武 姜亮 韦峰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观察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部分病例疗效不佳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67例,得到随访的55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32~74岁,平均52.0岁。比较手术前、术后随... 目的观察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部分病例疗效不佳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67例,得到随访的55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32~74岁,平均52.0岁。比较手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从年龄、病程、肌肉萎缩、术前JOA评分及MRI信号改变分析疗效差的原因。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手术疗效与病程及术前有无MRT2WI高信号显著相关。而年龄、脊髓纵向压迫节段数、手术节段、术前评分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不佳原因主要与病程长及脊髓受压变性有关。MRT2WI高信号同时伴有上肢肌肉萎缩的病例疗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联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肖伟 赵清斌 +2 位作者 殷剑 车立新 孙俊刚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0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4月至2018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因外伤受伤致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8例A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一期...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4月至2018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因外伤受伤致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8例A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一期后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Frankel量表评价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以手术节段的骨融合率作为脊柱融合的评价指标。采用螺钉松动、折断、融合器下沉、钛棒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率评价颈椎固定状态。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6±5.8)个月;手术时间(310.2±30.8)min;术中出血量(360.5±53.5)ml。7例患者术后无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神经功能障碍无恶化。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于术后3 d死亡。7例患者术前ODI评分为(38.1±4.30)分,末次随访ODI评分为(13.8±1.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5例改良Frankel C2级患者无法站立,2例D2级和1例D1级患者只能用助行器行走;末次随访,2例患者由C2级恢复至D2级,5例患者均恢复至D3~E级,可独立行走,无任何辅助。术后12个月,脊柱骨融合率为100.0%(7/7),骨折愈合良好,未见植入的cage下沉,未见内固定松动。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AS患者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较好,可稳定重建脊柱,脊柱骨融合率较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颈椎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前路联合
下载PDF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12
作者 姚延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10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的入路解剖及临床应用。方法 24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防腐固定腰断尸体标本,并收集50例因下腰痛就诊患者的腰椎CT、磁共振成像(MRI)数据。测量ALIF安全工作区的宽度、节段血管的分布、右侧输尿... 目的探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的入路解剖及临床应用。方法 24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防腐固定腰断尸体标本,并收集50例因下腰痛就诊患者的腰椎CT、磁共振成像(MRI)数据。测量ALIF安全工作区的宽度、节段血管的分布、右侧输尿管与下腔静脉间以及左侧输尿管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距离等。结果尸体标本测量显示,腹主动脉为L3/L4及L4/L5的安全区内侧界,L5~S1安全区为椎前筋膜的深面,双侧输尿管自腹膜后与精索静脉走行,右侧与髂总动脉的交界较左侧低,L5~S1的ALIF手术为自血管分叉下方,进入到椎间盘;50例患者的CT血管造影术(CTA)中,起自腹主动脉,于动脉分叉上方2.0~2.5 cm的有35例,起自左侧髂内动脉的有11例,起自右侧髂内动脉的有3例,起自腹主动脉分叉下方的有1例。结论腹主动脉为L3/L4及L4/L5的安全区内侧界,交感干为外侧界,腰动脉为上下界。L5~S1安全区为椎前筋膜的深面;L3/L4及L4/L5的ALIF手术自左侧进入,能充分显露手术工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前路入路 解剖
下载PDF
最小化经岩骨前后路联合入路切除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伟 赵乐 李涛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旨在描述最小化前路和后路联合(APC)经岩骨入路切除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PCMs)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21年1月,对16例接受最小化APC经岩骨入路的良性(WHO分级I级)大型/巨大型PCMs(≥30 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旨在描述最小化前路和后路联合(APC)经岩骨入路切除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PCMs)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21年1月,对16例接受最小化APC经岩骨入路的良性(WHO分级I级)大型/巨大型PCMs(≥30 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技术包括颞枕下开颅术和最小化岩骨磨除术。评估手术和临床结局、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2±2.1)h。肿瘤体积由术前(26.3±10.9)cm^(3)减小至(1.3±1.9)cm^(3),15例(93.8%)患者肿瘤切除率≥90%,包括8例肉眼全切除和7例次全切除;1例获得肿瘤部分切除。术后损伤包括面部麻木2例,滑车神经麻痹1例,轻度动眼神经麻痹1例,一过性外展神经麻痹1例。无新发运动障碍。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改善10例(62.5%),稳定6例(37.5%),无恶化病例。结论最小化APC经岩骨入路能充分广泛显露岩斜区肿瘤,可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大型/巨大型P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化岩骨磨除 前路和后联合经岩骨 大型/巨大型 岩斜区脑膜瘤
下载PDF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亚斌 柯红琴 +1 位作者 段聪 张利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8-43,共6页
目的评估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2种不同入路手术摘除肌锥内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09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6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根据术式分为A、B 2组。A组... 目的评估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2种不同入路手术摘除肌锥内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09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6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根据术式分为A、B 2组。A组为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共33例,B组为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共35例,评估2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操作空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完整摘、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A组平均住院天数为(5.03±1.63)d,B组为(8.34±2.13)d,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6,P=0.000)。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5.62±5.43)min,B组为(109.21±13.72)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28,P=0.000)。手术操作空间用注水法测量,用所注水的体积表示,A组平均为(5.22±0.21)mL,B组平均为(16.501±1.22)m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62,P=0.000)。术中出血量:A组平均为(17.22±1.65)mL,B组平均为(59.29±6.42)m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98,P=0.000)。肿瘤完整摘除率:A组为90.9%(30/33),B组为97.14%(34/35);术后视力:A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和不变者占93.9%(31/33),术后视力下降占6.06%(2/33);B组术后视力提高和不变者占85.71%(30/35),术后视力下降或丧失者占14.3%(5/35)。结论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在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中各有优缺点,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完整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关键,术前应根据影像学资料准确判断肿瘤位置和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经结膜前路开眶术 内外侧联合开眶术
下载PDF
眼表、屈光不正及小儿斜弱视的诊断及治疗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孟瑞 《智慧健康》 2020年第21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眼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前路开眶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入路方式包括: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及外侧... 目的探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眼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前路开眶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入路方式包括: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及外侧开眶术。对比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视力变化情况、眼球突出度变化情况;结果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方法治疗后视力下降、意外致视力丧失、无明显变化及视力下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方式术入路治疗后眼球突出度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当根据眼眶肿瘤情况选择对应的手术入路,同时需结合患者自身意愿而定。因眼眶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本研究研究样本数量有限,肿瘤位置对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无法做出详细论证,后续增加样本量且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可实现更具实质性参考价值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手术 经结膜前路开眶术 外侧开眶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16
作者 刘声统 《大医生》 2021年第13期80-83,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贺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眼眶肿瘤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外侧开眶术组、内外侧联合开眶术组和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组,分别为29,26...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贺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眼眶肿瘤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外侧开眶术组、内外侧联合开眶术组和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组,分别为29,26.25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3组患者术后1~2周肿瘤切除情况,术前与术后2、6、12个月视力恢复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和术后12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术后1~2周患者眼眶肿瘤残留率由低到高为外侧开眶术组、内外侧联合开眶术组、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组,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3组患者术后2,6,12个月患者视力水平、Q0L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术后12个月期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均能够有效清除眼眶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提升患者视力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治疗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手术入路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肿瘤 外侧开眶术 内外侧联合开眶术 经结膜前路开眶术 视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前路钢板固定骶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羲疆 李严兵 +6 位作者 黄华军 郭浩 温志深 陈博韬 周奇 陈柱宏 曾参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69-974,共6页
目的探讨经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前路钢板固定治疗骶骨骨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男3具,女2具),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对同一尸体骨盆一侧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的解剖结构。另一侧骨盆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骶... 目的探讨经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前路钢板固定治疗骶骨骨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男3具,女2具),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对同一尸体骨盆一侧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的解剖结构。另一侧骨盆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骶骨前方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观察入路能显露的解剖范围及腰骶干神经、髂血管所在位置及走行,测量、记录相关解剖数据。结果①显露范围:向内侧可显露至S1椎体对侧缘,切口向头侧延伸可显露L5椎体,向真骨盆内可显露至S1孔,外侧显露同传统腹直肌旁入路。②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可直视下对腰骶丛神经(L4至S1)探查和减压(包括S1孔扩大成形术),解除来自前方卡压骨折块、骨折断端及增生骨痂对神经的压迫。③L5、S1前方存在一安全手术操作区,可将钢板安全地固定于S1椎体上。④从骨膜下将腰骶干神经提起,距骶骨翼的最大距离平均1.4 cm(1.2~1.5 cm),可安全地将钢板从骨膜下放置至S1椎体上固定骨折。结论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对于骶前区腰骶丛神经(L4至S1)探查、减压具有显著的视野及操作优势,其方法安全、有效,是行腰骶神经探查减压的可行入路。同时,可以对骶骨骨折的移位进行直视下复位,将钢板固定于S1椎体,沿骶骨翼跨骶髂关节至髂骨,拓宽了骶前钢板向内固定的安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解剖学 局部 骶骨 前路入路
原文传递
前路和后路入路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廖瑛扬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1620-1621,共2页
目的观察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颈椎前路和后路入路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评价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Franke1分级平均提高1~2级,... 目的观察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颈椎前路和后路入路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评价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Franke1分级平均提高1~2级,D~E级所占比例为62.5%,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34.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SIA评分为(79.48±17.61)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椎体复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椎间高度恢复均效果理想,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前路和后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对37例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JOA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俊才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第14期56-56,共1页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对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的影响。方法将74例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前路型截骨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椎弓...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对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的影响。方法将74例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前路型截骨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Cobb角、JOA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Cobb角较对照组小,JOA评分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对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型截骨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脊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入路 椎弓根钉棒系统 截骨内固定 脊柱后凸畸形
原文传递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被引量:3
20
作者 严小虎 常山 +3 位作者 蒋华 刘战立 何铸 隋曌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年第9期921-923,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单纯前入路治疗5例,经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2例。结果: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植骨完全融合,其神经恢复均提高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单纯前入路治疗5例,经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2例。结果: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植骨完全融合,其神经恢复均提高1~3级。结论:前入路或一期后-前联合入路均为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可根据术前检查及牵引情况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 前或后前路联合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