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用肛肠动力学方法学对功能性排便碍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方法运用罗马Ⅲ标准将123例诊断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时选择106例无排便障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肛管直肠测压检...目的用肛肠动力学方法学对功能性排便碍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方法运用罗马Ⅲ标准将123例诊断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时选择106例无排便障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了解直肠内压、肛管压、肛管功能长度、抑制反射、排便弛缓反射及直肠感觉功能等指标情况。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无明显差异;病例组直肠排便压<45 mm Hg比例、肛管静息压>60 mm Hg比例、抑制反射引出容量、弛缓反射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直肠感觉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协调障碍及排便动力不足两类,两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胆碱酯酶(AchE)在功能性排便障碍(FDD)大鼠模型结直肠中的表达,探讨FDD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纤维饮食组、利多卡因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饲养,其余组采用低...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胆碱酯酶(AchE)在功能性排便障碍(FDD)大鼠模型结直肠中的表达,探讨FDD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纤维饮食组、利多卡因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饲养,其余组采用低纤维饲料饲养;利多卡因组及模型组于饲养第63天,分别予以2 mL 2%利多卡因、0.1%亚甲蓝注射液肛周及直肠周围间隙注射1次。观察大鼠粪便性状、质量及排便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直肠中AchE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结、直肠中CGRP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GRP蛋白的表达。结果肛周注射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纤维饮食组和利多卡因组的粪便干结、呈深褐色,模型组的粪便干硬、呈黑褐色,粪便质量均下降。模型组模拟球囊排出时间较其余组长,肛管直肠静息压较其余组低;结肠及直肠中AchE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和低纤维饮食组低(P<0.05);结肠中CGRP m RNA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与低纤维饮食组和利多卡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中CGRP m RNA表达水平较其余组高;免疫组化检测CGRP蛋白表达高于其余组(P<0.05);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GRP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结直肠中CGRP及AchE的表达异常可能与FDD发生的神经机制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综合评价生物反馈(biofeedback,BF)疗法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FDD)的疗效,并分析BF治疗不同亚型FDD的效果动态变化趋势。方法: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将46例FDD患者分为不协调性排便(F3a...目的:综合评价生物反馈(biofeedback,BF)疗法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FDD)的疗效,并分析BF治疗不同亚型FDD的效果动态变化趋势。方法: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将46例FDD患者分为不协调性排便(F3a)和排便推进力不足(F3b)两个亚型。两个亚型患者每周至胃肠动力中心进行BF治疗3次,每个疗程5~10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要求每天2~3次家庭训练。比较两个亚型患者BF前、BF后3个月、BF后6个月临床症状、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cale,SAS/SDS)得分、中文版患者便秘状况评估问卷(the 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AC-QOL)得分变化及两个亚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共随访到42例FDD患者,F3a型14例,F3b型28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临床症状、SAS/SDS、生活质量几个指标在亚型和时间两个因素均无交互作用(均P〉0.05),主效应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在时间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亚型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时间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显示,两型临床症状积分、SAS/SDS得分、PACQOL得分在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得分均显著降低(均P〈0.001),而治疗后3、6个月两个时间点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F治疗对FDD两个亚型均有效,治疗后3、6个月疗效稳定,两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用肛肠动力学方法学对功能性排便碍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方法运用罗马Ⅲ标准将123例诊断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时选择106例无排便障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了解直肠内压、肛管压、肛管功能长度、抑制反射、排便弛缓反射及直肠感觉功能等指标情况。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无明显差异;病例组直肠排便压<45 mm Hg比例、肛管静息压>60 mm Hg比例、抑制反射引出容量、弛缓反射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直肠感觉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协调障碍及排便动力不足两类,两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
文摘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胆碱酯酶(AchE)在功能性排便障碍(FDD)大鼠模型结直肠中的表达,探讨FDD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纤维饮食组、利多卡因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饲养,其余组采用低纤维饲料饲养;利多卡因组及模型组于饲养第63天,分别予以2 mL 2%利多卡因、0.1%亚甲蓝注射液肛周及直肠周围间隙注射1次。观察大鼠粪便性状、质量及排便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直肠中AchE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结、直肠中CGRP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GRP蛋白的表达。结果肛周注射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纤维饮食组和利多卡因组的粪便干结、呈深褐色,模型组的粪便干硬、呈黑褐色,粪便质量均下降。模型组模拟球囊排出时间较其余组长,肛管直肠静息压较其余组低;结肠及直肠中AchE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和低纤维饮食组低(P<0.05);结肠中CGRP m RNA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与低纤维饮食组和利多卡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中CGRP m RNA表达水平较其余组高;免疫组化检测CGRP蛋白表达高于其余组(P<0.05);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GRP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结直肠中CGRP及AchE的表达异常可能与FDD发生的神经机制有关。
文摘目的:综合评价生物反馈(biofeedback,BF)疗法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FDD)的疗效,并分析BF治疗不同亚型FDD的效果动态变化趋势。方法: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将46例FDD患者分为不协调性排便(F3a)和排便推进力不足(F3b)两个亚型。两个亚型患者每周至胃肠动力中心进行BF治疗3次,每个疗程5~10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要求每天2~3次家庭训练。比较两个亚型患者BF前、BF后3个月、BF后6个月临床症状、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cale,SAS/SDS)得分、中文版患者便秘状况评估问卷(the 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AC-QOL)得分变化及两个亚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共随访到42例FDD患者,F3a型14例,F3b型28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临床症状、SAS/SDS、生活质量几个指标在亚型和时间两个因素均无交互作用(均P〉0.05),主效应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在时间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亚型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时间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显示,两型临床症状积分、SAS/SDS得分、PACQOL得分在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得分均显著降低(均P〈0.001),而治疗后3、6个月两个时间点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F治疗对FDD两个亚型均有效,治疗后3、6个月疗效稳定,两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