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管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罗磊 刘列华 +4 位作者 赵晨 李培 周强 梁利川 高永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3-678,共6页
目的:评估椎管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椎管减压以及3节段以上Dynesys动态固定手术治疗的5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年龄... 目的:评估椎管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椎管减压以及3节段以上Dynesys动态固定手术治疗的5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年龄67.6±8.9岁(49~80岁)。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价腰腿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同时行腰椎X线检查并评估腰椎前凸角、固定节段活动度及上端邻近节段活动度,计算固定节段活动度保留百分比。结果:3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44例,4节段13例,5节段2例。手术时间259±58min,失血量593±296mL,随访7.2±1.3年(5~9年)。患者术后3个月VAS腰腿痛评分以及ODI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出现螺钉(6枚)松动,但无腰痛症状;1例患者术后34个月发生深部感染,经穿刺排脓、灌洗以及静脉使用抗生素4周后治愈;无翻修手术病例。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活动度为13.1°±4.7°,较术前(28.9°±8.1°)平均保留了43.8%的活动度;上端邻近节段活动度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创伤较小,术后腰椎活动功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多节段 动态固定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显微内镜减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纪强 翟睿 +2 位作者 巴成磊 孙刚 刘小坡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观察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显微内镜减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青岛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6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显微内镜减... 目的观察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显微内镜减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青岛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6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显微内镜减压术治疗的101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8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30d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较术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Oswestry障碍指数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评分均较术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对于椎间隙高度的维持较对照组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ROM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观察组仍保留手术节段部分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的ASD加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症状性退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显微内镜减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远期临床疗效显著;可保留手术节段部分ROM,仍不能消除AS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Dynesys动态固定 显微内镜减压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下载PDF
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陈华莎 王腾飞 王红辉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2期1507-1508,共2页
目的对比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62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参照组采用髓核摘除术治... 目的对比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62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参照组采用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腰部及腿部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髓核摘除术相比,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可明显减轻单节段LDH患者的腰部及腿部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且未明显增加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以及近期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 经椎弓根动态固定 疼痛程度
下载PDF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与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9
4
作者 施荣茂 王浩明 +6 位作者 陈道森 李瀚卿 邸宁 代飞 罗飞 许建中 周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 目的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57例患者资料。邻近节段保护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30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12~4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两组术后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退变均未见进展,邻近节段保护组7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邻近节段保护组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各1例。结论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该技术存在动态固定失效的风险,其发生可能与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有关,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术前邻近节段存在明显退变或不稳且无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定 邻近节段保护 腰椎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忠海 王诗媛 +3 位作者 唐昊 马辉 张秋林 侯铁胜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末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0.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fl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动态固定
下载PDF
椎板开窗减压Coflex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5
6
作者 易红蕾 朱晓东 +4 位作者 张伟 陈家瑜 张涤清 季欣然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34-838,共5页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减压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后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32例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为L4/5节段。男14例,女18例,年龄38~60...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减压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后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32例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为L4/5节段。男14例,女18例,年龄38~60岁,平均47岁。对患者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间隙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活动范围,同时对患者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9~3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和1年继续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高度有下降,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手术节段保持一定活动度,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椎板开窗减压后应用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能较好地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减少手术节段活动度,预防椎间隙塌陷及腰椎不稳,远期疗效尚需更长期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棘突 动态固定 非融合术
下载PDF
腰椎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小广 丁亮华 +3 位作者 姜世涛 胡新宇 黄智慧 凌为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255,共4页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同时可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 经椎弓根 动态固定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临床应用价值 退变性滑脱 系统 临床效果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用于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的2年随访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利元 张承旻 +6 位作者 罗磊 赵晨 侯天勇 罗飞 代飞 何清义 周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65-1170,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4例,融合组27例。应用腰椎疼痛视觉模拟指数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高度、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术式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26.2(23~31)个月。两组病例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较融合组保留了更多的腰椎整体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融合组因融合而丢失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个月两组病例邻近上一椎间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邻近上一椎间高度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SD方面,融合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临床干预。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保留了更多的活动度,减缓ASD的发生,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多节段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 腰椎融合术 邻椎病
下载PDF
脊柱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林周胜 陈建庭 朱青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4-689,共6页
采用后路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将使脊柱载荷更多地传递到后柱,导致固定器械的应力集中;同时由于固定节段的活动限制,造成邻近节段过多活动,增加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上采用动态内固定来减少这些问题,很多的研究从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阐... 采用后路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将使脊柱载荷更多地传递到后柱,导致固定器械的应力集中;同时由于固定节段的活动限制,造成邻近节段过多活动,增加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上采用动态内固定来减少这些问题,很多的研究从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阐述各种动态固定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理想的动态内固定应该能够提供固定节段足够的稳定性;通过增加前柱椎体的应力,从而减少固定器械的应力承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控制固定节段的水平剪切应力。本文回顾了后路动态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并比较不同动态内固定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定 稳定性 应力 载荷分布 生物力学特性
下载PDF
外固定架动态固定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治国 娄宏亮 +3 位作者 连霄飞 索木森 冯志伟 索海军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1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动态外固定架固定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取外固定架动态固定辅助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复杂粉碎性骨折36例。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动态外固定架固定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取外固定架动态固定辅助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复杂粉碎性骨折36例。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8周。结果按Di-enst功能评估评估标准评估:优33例,良2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1.6%。结论动态外固定架固定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在维持桡骨远端关节面平整,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的同时能够提供早期腕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 动态固定 有限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蒋伟宇 于亮 +2 位作者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完整状态组(A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的顺序进行测试。在三维运动试验机(KD-101)上测试4组模型的颈椎运动范同(rangeofmotion,ROM),所有标本测试时施加1.50N·M力偶矩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有轴向旋转的顺序进行,取其均值,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A组在屈伸状态、侧屈状态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4l%、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M与B组比较分别相差46%、50%、17%.羞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固定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状态的ROM与A组分别相差35%、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B组分别相差62%、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组分别相差30%、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限制寰枢椎的不稳,同时义能保留寰枢椎一定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动态固定系统 有效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肇辉 李忠海 +2 位作者 付强 严宁 侯铁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比较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单纯减压及坚强固定术后各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分析Coflex系统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成人腰骶椎模型,及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椎弓根钉棒坚强固定模型,约... 目的比较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单纯减压及坚强固定术后各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分析Coflex系统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成人腰骶椎模型,及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椎弓根钉棒坚强固定模型,约束骶骨及髂腰韧带,施加500N预载荷和7.5Nm运动附加力,测量腰椎节段各方向的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结果 Coflex固定模型活动度和椎间盘应力分别为,植入节段(L4/5):前屈3.15°,2.571MPa,后伸1.21°,2.109MPa;上位邻近节段(L3/)4:前屈3.46°,2.001MPa,后伸2.75°,3.149Mpa;下位邻近节段(L5S1):前屈3.22°,2.681MPa,后伸2.46°,3.812MP。结论 Coflex动态固定可保留植入节段部分活动度并减低其椎间盘应力,而对相邻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活动度 应力 棘突间 动态固定 COFLEX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超 何勍 阮狄克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4期282-285,共4页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连续诊治的18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4~71岁,平均62.2岁...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连续诊治的18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4~71岁,平均62.2岁。患者临床表现包括慢性腰背痛、间歇性跛行及下肢麻木感。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中央椎管狭窄、无明显节段间不稳。其中L4,517例,L3,41例。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置入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曲度。根据VAS和ODI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4个月。无内置物移位、断裂,影像学测量显示术后Coflex置入节段中立位Cobb角(12.1±2.6)°较术前(14.8±3.2)°明显减少(t=2.61,P=0.03),但至随访时发现置入节段中立位Cobb角(14.9±4.1)°较术后有明显增加,可接近甚至达到术前的角度(t=1.39,P=0.65)。过伸过屈位测量显示Coflex置入可较好的限制置入节段的后伸运动范围(t=4.01,P=0.001),但可观察到置入节段过屈位运动范围较术前有所增加(t=2.57,P=0.02)。相邻上一节段中立位Cobb角术前(12.1±2.3)°、术后(12.3±3.2)°、随访时(11.9±3.0)°,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VAS评分(2.2±0.7)分较术前(4.9±1.1)分明显改善(t=2.95,P=0.02)。术前ODI评分为(56.5±14.2)%,随访时为(29.1±9.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02,P=0.02)。结论:从临床疗效来说,结合椎板减压Coflex置入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Coflex并不能有效维持其置入后中立位下所获得的相对后凸状态,但可较好的限制置入节段的后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减压 动态固定 脊柱非融合术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固定对腕关节功能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潘海文 吴峰 +2 位作者 杨海韵 赵崇智 黎清斌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1606-1607,1613,共3页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固定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采用正骨十四法进行手法复位,对照组手法复位后用夹板固定于中立位,观察组手法复位后采用夹板固定以旋前...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固定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采用正骨十四法进行手法复位,对照组手法复位后用夹板固定于中立位,观察组手法复位后采用夹板固定以旋前、中立、旋后位顺序固定,每10 d变化1次固定位置,比较两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结果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手背肿胀消退时间、自觉疼痛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腕关节旋前、旋后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腕关节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64%(39/44),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动态小夹板固定有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康复,尤其对于腕关节旋转活动度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复位 动态固定 腕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下腰椎L4/5与L5/S1节段Coflex动态固定的有限元模型试验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信雷 吴立军 +5 位作者 郑蓉梅 王继松 徐华梓 周洋 吴爱悯 倪文飞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7-483,共7页
目的模拟临床手术,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下腰椎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第2代中国数字化人体"男性23号"数据集平台上,选取下腰椎骶骨数字模型,运用CAX相关软件建立下腰椎及Coflex应用于下腰椎的3组有限元模... 目的模拟临床手术,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下腰椎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第2代中国数字化人体"男性23号"数据集平台上,选取下腰椎骶骨数字模型,运用CAX相关软件建立下腰椎及Coflex应用于下腰椎的3组有限元模型(健康者下腰椎模型、Coflex固定L4/5节段模型及Coflex固定L5/S1节段模型);根据脊柱三柱加载理论和下腰椎生理运动,采用直立、前屈和后伸3种生理载荷分别进行计算、验证和对照分析。结果建立了健康者下腰椎骶骨有限元模型、Coflex固定L4/5节段有限元对照模型、以及Coflex固定L5/S1节段有限元试验模型。根据3组有限元模型对照试验的稳定性和相容性等各种生物力学指标,发现两种动态内固定方式的下腰椎具有相近的生物力学效果。结论本有限元模型对照试验的设计为研究下腰椎L5/S1节段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提供了生物力学循证依据,对Coflex植入L5/S1节段这一新手术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Coflex装置 动态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动态固定及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9
16
作者 关凯 孙天胜 +1 位作者 李放 时述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709-711,共3页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动态固定 脊柱融合术 外科治疗 腰椎融合术 退变性 临床研究 临床结果
下载PDF
一种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蒋伟宇 于亮 +3 位作者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王以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方法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 目的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方法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测量在1.50Nm的力矩下,寰枢关节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OM)及稳定性指数(S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与A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B组和D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稳定性指数(S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sf值最接近完整状态组(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在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上有独特优势,既可维持寰枢椎的活动性,又可达到坚强固定的稳定性,为寰枢椎后路固定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动态固定系统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髓核摘除联合动态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3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包肇华 杨惠林 +2 位作者 张志明 季一鸣 梅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85-1089,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髓核摘除联合应用Isobar半限制性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3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腰腿痛患者,均有相应节段神经受压引起的... 目的:探讨单纯髓核摘除联合应用Isobar半限制性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3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腰腿痛患者,均有相应节段神经受压引起的腿痛、麻木、无力,均行保守治疗3~6个月治疗无效。责任节段分别为L3/4节段2例,L4/5节段16例,L5/S1节段14例。均在全麻下行后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Isobar半限制性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手术。采用VAS和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行X线正侧位片、动力位片检查及CT扫描观察内固定情况和固定节段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3年临床随访,平均手术时间70±16min,平均出血量150±42ml。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3±2.2分;术后3个月时为2.2±1.0分,末次随访时为1.8±0.9分,均较术前显著减轻(P〈0.05)。ODI术前为(59.7±13.2)%;术后3个月时为(32.6±11.4)%,末次随访时为(30.8±10.6)%,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责任节段术前活动度14°±2.5°,术后3个月时为2.8°±1.5°,末次随访时为2.6°±1.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无钉棒断裂,固定节段无再发椎间盘突出。结论:髓核摘除联合Isobar半限制性动态固定系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同时保留了责任节段部分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不稳症 ISOBAR 动态固定系统
下载PDF
腰椎新型动态固定系统腰椎后路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雪松 张烽 +3 位作者 陈向东 赵剑 朱鸣镝 王以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2期10215-10218,共4页
背景:脊柱融合固定过程中,用于后路固定的钉棒系统由于造成相邻椎体、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改变以及反常活动,会导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速。目的:在腰椎后路固定融合过程中采用新型动态固定系统,验证动态固定系统在固定... 背景:脊柱融合固定过程中,用于后路固定的钉棒系统由于造成相邻椎体、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改变以及反常活动,会导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速。目的:在腰椎后路固定融合过程中采用新型动态固定系统,验证动态固定系统在固定术后的即刻生物力学性能,并与传统固定系统相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实验,于2007-11/12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材料:10具新鲜小牛T12~S5脊柱标本。方法:模拟人体生理运动情况,即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并加上扭转状态测试。实验属稳定性实验,最大加载不超过125N的生理载荷,无破坏性影响,故标本可重复使用。依实验进程标本分为4组,每组10具标本。先对每具标本进行生理状态测试,然后制成L5~S1滑脱腰椎失稳实验模型进行测试,之后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钉棒固定,分别采用传统钉棒和动态固定系统建立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模型进行测试。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标本破坏及内固定器械断裂失效等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生理载荷125N时,生理状态、滑脱状态、传统钉棒固定及动态钉棒固定状态下腰椎的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及扭转强度。结果:采用两种固定系统行后路固定椎间融合后,系统的稳定性均明显超过滑脱状态,达到或超过生理状态。对于临近(上位)节段的应变、位移等影响,传统钉棒系统明显超过生理状态(P<0.05),而动态固定系统接近生理状态(P>0.05)。结论:采用腰椎动态固定系统行后路椎间固定融合后,其稳定性达到或超过正常生理状态,能够满足对临床固定手术后即刻稳定性的要求。与传统静态钉棒固定系统相比较,动态固定系统相邻椎体、椎间盘、椎间关节所承受的应力应变均明显降低,各项生物力学性能上均接近正常腰椎生理状态,不易产生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具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融合术 动态固定 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Isobar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纯青 周武平 +3 位作者 吴玲玲 郭宏亮 吾木尔 易守红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15期2293-2295,共3页
目的比较Isobar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比较Isobar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接受Isobar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术治疗,对照组接受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及疼痛评分、腰椎总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和炎症因子水平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腰椎总活动度大于对照组,邻近节段活动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obar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腰椎功能,优化腰椎活动度,降低全身炎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变 Isobar动态固定 椎弓根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