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时间尺度下电力消费碳排放区域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师玮 郑雅丽 +2 位作者 杨家鹏 沙智泉 张国炜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7-105,共9页
为了协调推进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的减排降碳工作,加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碳核算技术指南法对区域电力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并应用泰尔指数分析区域间的碳排放差异.在此基础上,使用三维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研究区域电力消... 为了协调推进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的减排降碳工作,加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碳核算技术指南法对区域电力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并应用泰尔指数分析区域间的碳排放差异.在此基础上,使用三维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研究区域电力消费碳排放量的动态演变特征,并通过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分析.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结果表明,甘肃省电力消费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各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在动态演进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区域内部的两极分化特征整体趋于减弱,差异化程度逐渐降低;在收敛特性方面,各时间尺度下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消费 碳排放 动态演进 收敛性 多时间尺度
下载PDF
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2
作者 曾庆均 易露 唐菁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4,共15页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的高级形态载体。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满意度五个维度构建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收敛性分析、修正...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的高级形态载体。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满意度五个维度构建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收敛性分析、修正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25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为样本,剖析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2年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城市间发展差距大且呈现出梯队层级分布态势;从各维度看,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和消费满意度四个维度发展水平表现为上升趋势,消费繁荣度涨幅最大,到达便利度发展水平较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间发展的绝对差距较大,但城市的追赶效应使得相对差距缩小;从空间格局看,城市初步形成了北部“北京+天津”集聚圈、南部“广州+深圳”集聚圈以及以上海为首的长江联系带的“两圈一带”总体空间网络格局,表现出“高者全局集聚、低者局部扩散”的集散效应特征,城市间有着“核心城市占据主导,边缘城市结构优化”的非均衡空间联系。因此,应立足城市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并梯次培育特色消费增长点,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打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把握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多层级优化城市消费资源空间配置,重视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圈扩容、结构优化的消费空间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动态演进特征
下载PDF
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绿色转型:系统耦合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林 屈影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0-136,共17页
要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目标必须加快经济绿色转型,绿色金融发展是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经济绿色转型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空间,两者相互影响。在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绿色转型的理论内涵与耦合机理分析基础上,构建绿... 要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目标必须加快经济绿色转型,绿色金融发展是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经济绿色转型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空间,两者相互影响。在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绿色转型的理论内涵与耦合机理分析基础上,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绿色转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赋权法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然后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了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探究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样本期内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绿色转型的整体水平依然偏低,但二者均呈上升趋势,而且二者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绿色转型的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是系统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和西部的地区内差异逐渐扩大。各省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绿色转型的系统耦合协调度虽然存在状态转移的可能性,但保持原状态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发展 经济绿色转型 耦合协调度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下载PDF
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测度及其动态演进 被引量:1
4
作者 姚登宝 俞旭海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与Kernel核密度揭示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关系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 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与Kernel核密度揭示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关系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具有“东高西低”阶梯形的异质性和阶段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八大综合经济区普遍由失调阶段跨入协调阶段;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沿海经济区的协调水平明显高于内陆经济区,但地区间协调程度的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演进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区域经济发展 协调关系 地区差异 动态演进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5
作者 谢绥萍 王紫微 《工程经济》 2024年第2期19-34,共16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创新性的潜能和动力。黄河流域在发展中长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探讨和明晰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现...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创新性的潜能和动力。黄河流域在发展中长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探讨和明晰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2011—2020年黄河流域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对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在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行动的推动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且呈现下、中、上游梯度递减规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呈缩小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黄河流域整体以及上、中、下游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下载PDF
地方财政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空间收敛性检验
6
作者 王东 曹建飞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28-133,共6页
文章基于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财政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刻画了财政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财政效率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 文章基于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财政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刻画了财政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财政效率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观测期内,我国总体财政效率均值呈波动下降趋势,低效率地区较难出现跨越式跃升,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北、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存在一定的σ收敛特征,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均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财政效率区域差异扩大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效率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空间收敛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动态演进与时空收敛性
7
作者 黄漫宇 王浩旸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91,共15页
以2005—2019年中国十五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基于相对价格法对商品市场、资本要素市场、劳动力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水平,使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σ收敛和β收敛等方... 以2005—2019年中国十五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基于相对价格法对商品市场、资本要素市场、劳动力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水平,使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σ收敛和β收敛等方法分析其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中国十五大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商品市场一体化水平要高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市场;(2)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水平的演变趋势表现出绝对差异较大、多极化程度增强的特征,且存在俱乐部趋同与马太效应;(3)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而空间因素会加速其收敛。据此提出着力推动资本和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以城市群为载体加速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为城市群统一大市场建设配置相适应的要素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城市群 资本要素 劳动力要素 动态演进 收敛性
下载PDF
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空间关联
8
作者 周以杰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8,共11页
生态富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立足生态和富民两个维度,构建包含物质生态、精神生态、居民收入、居民文化、居民教育、居民医疗、居民就业创业七个二级指标的生态富民水平评价指标体... 生态富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立足生态和富民两个维度,构建包含物质生态、精神生态、居民收入、居民文化、居民教育、居民医疗、居民就业创业七个二级指标的生态富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生态富民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生态富民水平动态演进和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从生态富民水平变化趋势看,在全国层面,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整体较低但呈快速上升态势,其中2013—2018年增速较慢,2019—2022年增速不断加快,生态、富民两个维度的得分均在不断提升;在地区层面,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生态富民水平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地区间差距较大。其中,东部地区生态富民综合得分高于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中西部地区生态富民综合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和省份间差距看,在全国层面,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不断减弱,省份间差距逐渐拉大;在地区层面,东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减弱,省份间差距不断扩大,中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减弱,省份间差距不断缩小,西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始终比较严重,省份间差距变化不明显。从空间关联看,我国各省份生态富民水平空间关联特征显著,东部省份多数属于生态富民水平和空间关联性“双高”的H-H类型,中部省份多数属于生态富民水平或空间关联性“单低”的L-H或H-L类型,西部省份大多属于生态富民水平和空间关联性“双低”的L-L类型,且大多数省份空间关联类型比较稳定。因此,应打通绿色转化通道,助力生态富民水平提升;打造模块化生态富民模式,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提高生态富民空间关联水平,夯实区域生态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富民 动态演进 空间关联 核密度估计法 莫兰指数
下载PDF
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9
作者 丁波 王海宁 王健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5期61-67,共7页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促进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基于2011-2021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和动态演进特征。从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数字交易发展3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采...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促进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基于2011-2021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和动态演进特征。从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数字交易发展3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面板熵权法进行综合评分。研究发现:河北省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区域差异来源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差异,呈现出“缩小—扩大”的趋势;河北省及各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不同,冀东和冀南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冀北地区发展速度先大幅提升后逐渐下降,冀中地区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河北省
下载PDF
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
10
作者 田宇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水资源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基于水质水量耦合的视角,利用中国除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地区差异及来源,并探究其时空演化规律。... 水资源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基于水质水量耦合的视角,利用中国除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地区差异及来源,并探究其时空演化规律。从区域差异特征看,全国及四大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利用水平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总体呈现“自西向东不断先上升后略有下降,自南向北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趋势;从变动情况看,绝对差异呈缩小的趋势,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贡献,贡献率为53.72%;部分西部省区市拉低了整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邻居”水平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水量耦合 综合利用水平 地区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营商环境发展水平测算、动态演进与收敛性分析
11
作者 张曦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76-179,共4页
本文在构建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β收敛模型,测算分析了2017-2021年中原城市群29个城市营商环境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与收敛性特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考察期内,中原城市群营商环... 本文在构建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β收敛模型,测算分析了2017-2021年中原城市群29个城市营商环境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与收敛性特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考察期内,中原城市群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略有提高,但发展水平偏低的城市较多;营商环境发展水平偏低的城市增速相对较快,城市发展差异不断缩小;中原城市群营商环境发展水平集合度不断强化,具有多极分化的演变特征;不同城市营商环境发展水平存在绝对与条件的β收敛,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有助于加快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 动态演进 收敛性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
12
作者 马海良 高洁 +1 位作者 金瑞琪 江骋宇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剖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趋势、衡量其空间非均衡状态是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根据2003—2020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特... 剖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趋势、衡量其空间非均衡状态是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根据2003—2020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指数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3年的5.298上升至2020年的5.862;2)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分布的空间非均衡性较弱,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即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发展态势,区域间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大;3)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效应现象,且近年来总体空间格局分布变化较小。江浙沪地区始终呈现高高聚集的特征,而西南和华中地区则处于弱弱聚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互惠互助、合作共赢,共同促进能源低碳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破解落后高耗能产业的模式锁定和路径依赖;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能源消费转型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结构 空间非均衡性 动态演进 莫兰指数
下载PDF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13
作者 周明 钟宇春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17,126,共14页
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谋划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进态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 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谋划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进态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强-中-弱”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2)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空间聚集效应显著,主要呈现双高(H-H)及双低(L-L)聚集的空间组织模式。(3)省域经济韧性的发展具有动态复杂性,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皆呈现上升趋势,但省份之间差异较大。同时东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各省份应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抵抗力、恢复力和进化力三方面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同时有效利用与相邻省份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优势,实现强经济韧性省份与弱经济韧性省份间的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 经济韧性 空间分布 动态演进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唐健雄 黄梦娇 蔡超岳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1-73,共13页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其2010-2021年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简称TUE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用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分析其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各省区...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其2010-2021年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简称TUE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用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分析其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各省区TUE系统发展水平波动上升且空间差异显著,大体呈“三级阶梯状”;TUE耦合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中,时间上呈平稳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东部和西北部高、中部和西南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标准差椭圆及重心呈“东北-西南”格局,紧缩态势明显;核密度曲线均向右移动,各省区协调逐渐趋优,但省际内部差异明显;TUE系统耦合协调的空间差异受对外开放、市场需求等因子共同影响,交互作用呈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动态演进
下载PDF
中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测度、空间特征与动态演进
15
作者 韩建雨 魏小源 柴少英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9-84,共16页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采用熵值法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维度测算我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Kernel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对201...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采用熵值法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维度测算我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Kernel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对2010—2022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集聚和动态演进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在样本期内整体偏低但呈稳定增长态势,五个一级指标中,物质文明增速最快,精神文明发展趋势较为平稳但落后于其余一级指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区域内差距及区域间差距均呈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报刊期发数、教育支出/GDP和单位GDP耗能是导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区域差距最显著的因素;国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形成了“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分布格局;各地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短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稳定状态有动摇趋势;全国整体及四大区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均存在绝对β收敛趋势,在控制了一系列影响因素之后仍然收敛,且收敛速度相对于绝对β收敛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区域差异 空间集聚 动态演进 Β收敛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动态演进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建华 闫静 +1 位作者 王慧扬 葛世帅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4,共8页
为发现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短板、给探究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实践依据,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2—2021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探讨其动态演进特征,并利... 为发现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短板、给探究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实践依据,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2—2021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探讨其动态演进特征,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总体区域差异扩大,极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上游和下游区域差异扩大,中游区域差距缩小;2)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呈现“分散分布—抱团分布”的空间演进特征,主要以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集聚为主,“高-高”集聚区主要在下游,“低-低”集聚区沿着上游和中游分界线分布;3)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一级指标障碍度排序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级指标障碍度排名靠前的有单位GDP能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等。鉴于此,提出黄河流域应强化科技创新主导作用、促进区域创新合作、加快现代化产业建设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动态演进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与收敛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妮 姚聪莉 张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60,共12页
“双碳”目标下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减排固碳的发展要求下,以落实农业“双碳”目标为着力点,运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检验方法,测度2006-2021... “双碳”目标下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减排固碳的发展要求下,以落实农业“双碳”目标为着力点,运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检验方法,测度2006-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序演进、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形成了“下游领跑、中游追赶、上游落后”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区域内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上游、下游和中游;黄河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农业生态效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都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种植业产值、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等因素对β条件收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黄河流域 碳达峰 碳中和 动态演进 收敛特征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10,共6页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s I揭示其空间演变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全国和四大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态势,并存在右拖尾现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区域协同
下载PDF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分布动态演进 被引量:1
19
作者 冀玄玄 姜军松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17,共6页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全面考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显著。(2)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左高右低”的“偏左”分布特征,样本期内低水平集聚态势逐渐改善,并且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形态存在差异。(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省份对邻近省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格局 动态演进
下载PDF
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的粮食生产韧性动态演进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家喜 赵妍 卫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7,共14页
提高粮食生产韧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水平测度,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并展开趋势预测。研究表明:第一,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 提高粮食生产韧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水平测度,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并展开趋势预测。研究表明:第一,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总体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近些年增速有所放缓。第二,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且总体差距在考察期内逐步扩大;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2017年后区域间差异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逐步成为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分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严峻,区域内省际差异明显。第三,中国粮食生产韧性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即高水平省份多与一个或多个高水平省份相邻,而低水平省份邻域多为低水平省份。第四,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在短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粮食生产韧性的稳定状态有动摇趋势,易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韧性 空间马尔科夫链 动态演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