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2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超声结合ABCD^(2)评分对颈动脉系统型TIA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分析
1
作者 刘华青 王熠辰 +3 位作者 吴冠瑾 乔璐 赵洁 范瑞瑞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5期1427-1431,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结合ABCD^(2)评分对颈动脉系统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ABCD^(2)评分评估。按...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结合ABCD^(2)评分对颈动脉系统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ABCD^(2)评分评估。按照发病后3个月有无进展至急性脑梗死分为进展组和未进展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颈动脉超声指标、ABCD^(2)评分单独及联合对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260例患者中,2例因患者个人原因中途退出,最终纳入258例;36例(13.95%)纳入进展组,222例(86.05%)纳入未进展组。进展组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均高于未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脂血症(OR=1.545,95%CI:1.214~1.966)、合并心房颤动(OR=1.592,95%CI:1.170~2.166)、首次发作到治疗时间(OR=1.689,95%CI:1.095~2.60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OR=1.761,95%CI:1.282~2.419)、IMT(OR=1.887,95%CI:1.393~2.557)、血管狭窄率(OR=1.998,95%CI:1.518~2.628)及ABCD^(2)评分(OR=1.772,95%CI:1.262~2.487)均为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联合预测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灵敏度高于单项,AUC也高于单项(P<0.05),特异度与单项基本一致。结论颈动脉系统型TIA近期病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颈动脉超声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升高;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心房颤动、首次发作到治疗时间、hs-CRP、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均为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联合对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动脉超声 ABCD^(2)评分 脑梗死
下载PDF
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焦力群 凌锋 +6 位作者 缪中荣 卢洁 李萌 李慎茂 吉训明 朱凤水 宋庆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389-393,共5页
目的 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 方法 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 目的 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 方法 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磁共振 动脉系统狭窄 动脉系统闭塞 外科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尤瑞克林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脑循环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郭晓洁 李浩 +2 位作者 刘营营 李瑞红 章晓富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79-281,287,共4页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应用尤瑞克林治疗对神经功能、脑循环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n=54)。对照...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应用尤瑞克林治疗对神经功能、脑循环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n=54)。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罂粟碱30 mg bid治疗,联合组增加静脉滴注尤瑞克林0.15 PNA单位qd治疗。治疗2 w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级中枢损伤严重程度(Advanced central injury severity,MESSS)评分测定神经功能;采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量(Blood flow,Q)、血流速度(Blood flow velocity,V),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R)等脑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cadherin)、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kine 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ME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大脑中动脉Q、V均高于对照组,R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VE-cadherin、MCP-1、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够有效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脑血液循环状态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神经功能 脑循环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分析
4
作者 吕田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13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缺血发作 临床特点分析 短暂性 椎-基底动脉 脑血管病 高血压病 临床诊断 脑干诱发电位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下载PDF
颈动脉系统造影引起椎动脉系统梗塞1例
5
作者 陈翠玲 赵静 宋方禹 《工企医刊》 2010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系统 动脉系统 梗塞 造影 左侧肢体无力 侧脑室体旁 肢体乏力 基底节区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研究
6
作者 关颖 刘广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155-1159,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24例急性脑梗死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24例急性脑梗死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1)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31.2%。(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最常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吸烟、心脏病史等。各个危险因素在不同梗死部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心房颤动的比例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TOAST分型,最常见的病因为大动脉硬化性,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4)常见症状和体征依次为肢体无力、头晕/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眼震、偏盲,吞咽困难/饮水呛咳。(5)好发部位是脑桥,其次为延髓、小脑、颞枕叶、丘脑、基底动脉尖、中脑,多发梗死较常见。(6)大脑后动脉狭窄最常见,其次是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中伴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均显著高于不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且NIHSS评分更高。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具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危险因素;常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患者多合并糖尿病;桥脑是其好发部位;肢体无力、头晕/眩晕是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典型的交叉症状或体征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中较少见。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症状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评价 被引量:22
7
作者 赵亮 冯佩明 +3 位作者 胡亚军 万立野 张燕 蔡秀丽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628-1630,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51例患者均进行SCTA和CVUS检查,并对其中3例进行了脑...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51例患者均进行SCTA和CVUS检查,并对其中3例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SCTA和CVUS两种检查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的优缺点。结果 51例脑梗死患者中41例(80.39%)被检测出患有颈动脉狭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ECT)计算SCTA和CVUS的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6.54%±15.64%和33.42%±14.7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TA斑块检出率为58.82%,明显优于CVUS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TA和CVUS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主要集中在轻、中度狭窄,两种方法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率为69.9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TA诊断出3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并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但在CVUS检查中却被诊断为中度狭窄。结论 SCTA与CVUS在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在颈动脉闭塞的评价中,SCTA的准确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部血管超声 脑梗死 急性病 动脉系统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永巍 刘建民 +3 位作者 洪波 邓本强 许奕 丁素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 检验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5 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3例(5 .6 %) ,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 46例 (85 .2 %) ,... 目的 检验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5 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3例(5 .6 %) ,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 46例 (85 .2 %) ,大脑前动脉闭塞 5例 (9.2 %)。结果 预后好的患者共有 41例 (75 .9%) ,血管再通程度 >5 0 %39例 (72 .2 %) ,再通程度 <5 0 %的 15例 (2 7.8%)。颅内出血率为 2 0 .4%,病死率为 7.4%。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 ,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颈内动脉系统 安全性 SELDINGER法
下载PDF
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家族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巍 王朝霞 +3 位作者 李建红 刘冉 黄一宁 袁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报道一个以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CADASIL)家族 ,探讨其临床、影像学以及基因和病理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中年女性 ,出现反复发作的头晕和智能减... 目的 报道一个以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CADASIL)家族 ,探讨其临床、影像学以及基因和病理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中年女性 ,出现反复发作的头晕和智能减退。对其进行临床、电生理、影像学分析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 ,并调查其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发病情况。家族中连续 3代有 7例发病 ,两性均累及 ,发病年龄在 40~ 50岁之间 ,均反复出现头晕、卒中和痴呆 ,症状呈阶梯性加重。结果  MRI检查显示基底节、丘脑、脑桥、胼胝体及脑室旁白质出现多发腔隙性低密度灶 ,白质疏松 ,累及双侧颞极。腓肠神经活检发现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变性 ,其表面出现大量的颗粒样嗜锇性物质沉积。Notch3基因检查显示 R60 7C突变。结论  CADASIL可以主要表现为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和痴呆 ,其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含有小动脉的腓肠神经超微病理检查可能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 临床表现 CADASIL家族 脑血管病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19
10
作者 沈健 白青科 +6 位作者 赵振国 赵晓晖 陆练军 朱玉萍 周媛 陈娟 杨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2-30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6例经多模式MRI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4.5 h组和4.5~9 h组各13例。患者在治疗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6例经多模式MRI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4.5 h组和4.5~9 h组各13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 d、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发生。结果 <4.5 h组与4.5~9 h组各时间点NIHSS、BI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 h组与4.5~9 h组各有1例非症状性脑出血。90 d时,<4.5 h组mRS评分预后良好7例(53.85%);4.5~9 h组6例(46.15%),两组预后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治疗4.5 h时间窗和适当延长治疗时间窗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梗死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冠状动脉系统高阶滑模自适应混沌同步设计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占山 张静 +1 位作者 丁刚 张大坤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56-263,共8页
针对冠状动脉系统混沌同步问题,系统模型受到有界但未知的不确定干扰条件下,利用几何齐次性理论和积分滑模面设计高阶滑模自适应控制器,使响应系统在有限时间内跟踪驱动系统,该方法无需提前预知扰动边界.采用Lyapunov理论对闭环系统进... 针对冠状动脉系统混沌同步问题,系统模型受到有界但未知的不确定干扰条件下,利用几何齐次性理论和积分滑模面设计高阶滑模自适应控制器,使响应系统在有限时间内跟踪驱动系统,该方法无需提前预知扰动边界.采用Lyapunov理论对闭环系统进行分析并证明该控制器保证该系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镇定,从仿真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所设计的控制器在不确定干扰的情况下系统具有良好鲁棒性和未知参数的自适应性,为能够有效治疗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系统 混沌同步 高阶滑模控制 几何齐次性
下载PDF
颈动脉系统TIA的血流动力学与发病机制初探 被引量:8
12
作者 沈岳飞 许永成 +2 位作者 苏兰花 黄春霞 苏承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2-303,共2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84例颈内动脉系统 TIA患者均在末次发作后 2 4 h内进行经颅多谱勒 ( TCD)和血流动力学指数 ( CVDI)测定。结果 ( 1) TCD显示绝大多数患者脑动脉...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84例颈内动脉系统 TIA患者均在末次发作后 2 4 h内进行经颅多谱勒 ( TCD)和血流动力学指数 ( CVDI)测定。结果 ( 1) TCD显示绝大多数患者脑动脉有严重狭窄或痉挛存在 ,从而引起脑血流速度的改变。 ( 2 )患者组与对照组 CV-DI比较 ,零压顺应性 ( Co)明显下降 ,脑血管阻力 ( R)、特性阻抗 ( ZC)、脉搏波波速 ( WV)、动态阻力 ( DR)、临界压力( CP)增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 ;病灶侧与健侧比较 ,Co的下降及 R、DR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流动力学的障碍是引起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流动力学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倪立新 袁建新 +2 位作者 冯玉婧 杨秀平 邓彩云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48例检出了脑动脉狭窄,占98.8%。共检出病变血管688支,前循环病变587支(85.3%),后循环病变101支(14.7%)。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结论本研究资料提示,前循环动脉狭窄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毅 李慎茂 +2 位作者 朱凤水 支兴龙 吉训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86.5%)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29例(64.4%)病人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h)和多次发作(发作频率≥2)TIA。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短时程和多次发作TIA常伴有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 颅内外血管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15
作者 顾亮亮 张保朝 付国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溶栓治疗时间窗分为〈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溶栓治疗时间窗分为〈4.5 h组和4.5~9 h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脑出血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14 d、30 d、90 d时〈4.5 h组和4.5~9 h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30 d、90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5 h组和4.5~9 h组BI评分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1/25)、8.0%(2/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发病9 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TCD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马玉龙 吴毅文 +2 位作者 朱永霞 陈惠德 傅佳 《颈腰痛杂志》 1998年第3期201-203,共3页
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TCD分析马玉龙吴毅文朱永霞陈惠德傅佳作者单位:230031解放军第105医院合肥(马玉龙);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吴毅文,朱文霞,陈惠德,傅佳)颈椎间盘退变,Luschka关节增生可刺... 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TCD分析马玉龙吴毅文朱永霞陈惠德傅佳作者单位:230031解放军第105医院合肥(马玉龙);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吴毅文,朱文霞,陈惠德,傅佳)颈椎间盘退变,Luschka关节增生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成为椎基底动脉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颈椎病 椎基底动脉系统 治疗
下载PDF
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光坚 钟维章 +4 位作者 陈渊 范秉林 肖继东 李燕华 吴永钧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88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66例患者出现侧支循环开放(侧支循环组),122例患者无侧支循环开放(无侧支循环组...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88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66例患者出现侧支循环开放(侧支循环组),122例患者无侧支循环开放(无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比较,侧支循环组高血压比率显著增高,收缩压显著降低(均P<0.05)。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对不同病变部位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开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1,P=0.514);对初级、次级侧支循环建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6,P=0.580)。结论高血压对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 狭窄 闭塞 侧支循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益气养血汤对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中医证候、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郑伟锋 张文涛 +2 位作者 郭建 王育勤 崔应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汤对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气血亏虚型VA-TIA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及氟桂利嗪...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汤对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气血亏虚型VA-TIA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及氟桂利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给予益气养血汤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变化,采用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进行调查治疗前后眩晕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前主症及次症症状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流速度增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以上指标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亏虚型VA-TIA眩晕能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养血汤 气血亏虚型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 眩晕 中医证候 动脉血流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自制被覆聚氨酯膜与非覆膜不锈钢支架在动脉系统应用的实验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晋 徐克 +2 位作者 张曦彤 黄亘 张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 探讨自制覆膜与非覆膜Z型不锈钢支架在动脉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本实验共用 9条健康杂种犬 ,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 3组 (3条 /组 )。应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分别将自制Z SSS支架 9枚和PU SSS支架 11枚置入犬的腹主动脉。实验动物... 目的 探讨自制覆膜与非覆膜Z型不锈钢支架在动脉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本实验共用 9条健康杂种犬 ,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 3组 (3条 /组 )。应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分别将自制Z SSS支架 9枚和PU SSS支架 11枚置入犬的腹主动脉。实验动物分别于支架置入后 2周、4周、12周行血管造影复查。处死实验动物 ,行组织学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枚Z SSS和 10枚PU SSS成功置入靶血管。Z SSS和PU SSS的管腔开通率分别为 :10 0 %和 2 7.2 7% ,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0 1)。支架置入 4周时 ,两种支架表面内皮化基本完成。PU SSS引起的局部血栓形成、炎性反应和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 2周、4周、12周时 ,两种支架新生内膜厚度分别为 (3 5 9.2 3± 5 0 .15 ) μm、(4 4 0 .87± 5 8.3 8)μm、(5 81.2 8± 12 1.2 5 ) μm和 (178.49± 14 .67) μm、(12 0 2 .79± 42 1.0 5 ) μm、(14 66.0 6± 463 .19) μm ,两者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 4周时 ,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4 6.0 7± 14 .73 ) %和 (85 .2 3± 18.2 5 ) % ,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1)。扫描电镜 :12周时支架表面内皮细胞成熟。置入 12周的支架金属丝表面光洁 ,未见腐蚀现象。结论 ①Z SSS具有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支架 动物实验 动脉系统 介入放射学 统计学
下载PDF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建斌 赵常宝 +1 位作者 张丽玲 吴丽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4期411-412,共2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DI)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在末次发作后24h内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血流量(Qmean...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DI)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在末次发作后24h内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下降(P<0.05或P<0.01);脑血管阻力、特性阻抗(Zc)、脉搏波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力(CP)都增高(P<0.01)。病灶侧与病灶对侧比较,脑血管阻力(R)和脑动脉弹性值都增高,病灶侧平均脑血流量下降,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减退。TIA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脑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引起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