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5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外开放带动区域创新的渝北模式”研究
1
作者 黄志亮 《西部论坛》 2011年第5期78-84,共7页
运用欠发达区域创新理论总结"对外开放带动区域创新的渝北模式",该模式有以下突出特色:(1)通过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外需;(2)主动与重庆都市产业对接,主动承接沿海和海外先进产业的转移,发展特色现代产业集群;(3)通过对外开放引... 运用欠发达区域创新理论总结"对外开放带动区域创新的渝北模式",该模式有以下突出特色:(1)通过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外需;(2)主动与重庆都市产业对接,主动承接沿海和海外先进产业的转移,发展特色现代产业集群;(3)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相对先进的初级要素,并创造条件及时转向引进和发展高级生产要素;(4)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借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5)向主城核心区靠拢,建立具有综合城市功能的现代都市区和具有现代产业功能的特色小城镇;(6)革新社会组织细胞,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新型区域政府、企业、社会单位、家庭等组织体系;(7)建立多样性的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变革家族企业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丰富的要素市场和与时俱进改革行政体制;(8)不断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先从经营农村和传统农业向培育中心镇和发展工商业转变,再向发展新兴都市区和先进产业转变,进一步向建成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区域创新 渝北模式 区域需求创新 区域产业创新 区域要素创新 区域硬环境创新 区域空间功能创新 区域组织创新 区域体制创新 区域文化创新
下载PDF
多层级区域间关系机制对全球治理的外溢效用——兼论东北亚区域间合作
2
作者 谢晓光 黄宝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5-38,共14页
为探究新区域主义对接全球治理的可能性,搭建了多层级区域间关系机制外溢理论模型,并借此探讨东北亚区域内新区域主义理论发展与机制构建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东北亚区域间合作机制的构建虽已具备一定积极条件,但由于区域内相关国家虽... 为探究新区域主义对接全球治理的可能性,搭建了多层级区域间关系机制外溢理论模型,并借此探讨东北亚区域内新区域主义理论发展与机制构建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东北亚区域间合作机制的构建虽已具备一定积极条件,但由于区域内相关国家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在政治、安全上缺乏互信,导致域内多边关系整体稳定而相关双边关系间的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存在;由于近年来日本与韩国推行排他性、竞争性的区域性战略,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的建立任重道远。为此,日韩应与中方相向而行,充分发挥中日韩三方会谈机制的黏合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联通区域内国家,以更好的区域间合作对接全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关系机制 多层级区域间机制外溢 东北亚区域 结构性矛盾 区域一体化 “一带一路”倡议
下载PDF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3
作者 孙久文 《经济研究参考》 2024年第6期13-14,共2页
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区域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界大家都十分关注的概念,如果我们把区域高质量发展视作区域发展的高级形态,那么这种高级形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区域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 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区域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界大家都十分关注的概念,如果我们把区域高质量发展视作区域发展的高级形态,那么这种高级形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区域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等阶段。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把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都涵盖在其中的、一个更加高级的区域发展形态。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优化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区域经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空间结构的优化问题。第二个方面,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第三个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带动投资、消费、出口的共同作用。第四个方面,建立良好的区域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 高质量发展 高级形态 非均衡发展 区域与城市 根本动力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学 被引量:1
4
作者 董雪兵 李霁霞 史晋川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区域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发展轨迹的空间展现,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支撑。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新发展环境、新技术冲击、新空间结构与新制度安排,对区域发展动能和区域发展关系产生... 区域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发展轨迹的空间展现,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支撑。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新发展环境、新技术冲击、新空间结构与新制度安排,对区域发展动能和区域发展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新发展格局具有市场畅通、创新驱动等深刻内涵,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市场可达性、产业链空间布局加速调整;数字技术改变了要素空间流动的成本与收益对比,重塑区域空间距离、区域要素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网络化和流动性特征,影响城镇体系和区域治理模式;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强调空间效率和空间公平的动态平衡,推动区域发展目标和区域发展关系发生转变。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要以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加快数字时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创新增长极与区域创新理论等理论的突破创新,为新时期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的测度、趋势与异质性
5
作者 李剑 于雪梅 +1 位作者 栾朔琛 姜宝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139,共6页
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贸合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发展趋势明显。文章基于2007-2021年ADB-MRIO数据,通过中间品贸易矩阵和中间品贸易结合度指标验证了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趋势,进而构建划分区域的世界投入产出表,通... 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贸合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发展趋势明显。文章基于2007-2021年ADB-MRIO数据,通过中间品贸易矩阵和中间品贸易结合度指标验证了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趋势,进而构建划分区域的世界投入产出表,通过将WWZ模型进一步拓展为18项总出口分解模型,以区域内国(境)外增加值比重构建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指标,系统地刻画了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的空间分布和行业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的区域化现象已经客观存在,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区域,分别以中国、德国、美国等作为区域核心国家,核心国家是参与跨区域全球价值链贸易的主角;发展趋势上,欧洲国家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最高,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变化趋势,亚洲国家(地区)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整体缓慢提升,北美洲国家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先减弱后恢复;行业层面上,各区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均较高,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区域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区域 区域内国(境)外增加值 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
下载PDF
区域系统特征及区域治理依据
6
作者 普光彪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51-53,58,共4页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的区域各有不同的区域特点。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一个区域地理系统。区域的研究一直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过去在区域研究中只注重区域要素的研究。在区域的划分过程中过于...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的区域各有不同的区域特点。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一个区域地理系统。区域的研究一直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过去在区域研究中只注重区域要素的研究。在区域的划分过程中过于注重表象,划分出来的区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不强。把区域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注重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还是近几十年来的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充分研究区域系统的特点,是区域决策和治理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治理 区域地理 区域要素 区域系统 区域结构 区域研究 区域决策 区域特点 东部区域 抗扰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董微微 王瀚林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30,I0001,共10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在测度新质生产力和区域经济韧性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 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在测度新质生产力和区域经济韧性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可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群层级的影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非五大城市群区域的经济韧性产生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探索差异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经济韧性 熵权-TOPSIS方法 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群层级 区域资源禀赋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中国经济内循环:来自多区域投入产出的演化证据
8
作者 江静 张昭君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10,共19页
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构建经济内循环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经济内循环分为区域内经济循环和区域间经济循环两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设计区域内循环、区域间循环的测度方法,并将全国划分为11大区域,重新构建11大区域投入产... 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构建经济内循环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经济内循环分为区域内经济循环和区域间经济循环两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设计区域内循环、区域间循环的测度方法,并将全国划分为11大区域,重新构建11大区域投入产出表,测度分析2007—2015年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区域特征、产业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7—2015年,中国各区域内部的循环能力总体得到提升,且长三角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内循环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区域;(2)区域间循环系数整体上升,各区域间的差异缩小,其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大湾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联系最为紧密;(3)从区域内产业循环来看,制造业主要通过后向关联促进区域内循环,服务业主要通过前向关联促进区域内循环;(4)区域间产业循环的平均水平提升,通过后向关联促进区域间循环的产业集中在第二产业部门,通过前向关联促进区域间循环的产业集中在第三产业以及农业部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大湾区凭借多项优势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循环的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内循环 区域间循环 区域内循环 内循环区域特征 内循环产业特征
下载PDF
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及变动性测量——基于“十一五”时期省域数据的实证 被引量:3
9
作者 熊勇清 冯韵雯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93,共10页
对近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环境变化的总体态势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是实施"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的前提。在充分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 对近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环境变化的总体态势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是实施"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的前提。在充分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产业组织结构"和"政府行为"五个维度构建了测度区域产业发展环境差异性及变动性的指标体系,根据"十一五"期间31个省(市、区)的产业发展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了相应指标权重,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及变动性。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格局并没有明显改善,"需求条件"和"产业组织结构"是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特征变动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发展环境 区域差异性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非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 区域产业趋同
下载PDF
环“两山”示范区:关键之处落棋子 提升区域竞争力
10
作者 庄伟光 邹开敏 吴一凡 《环境》 2024年第9期17-20,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改革的巨笔,常在关键处落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改革的巨笔,常在关键处落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区域一体化乃大势所趋。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聚焦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幅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向世人展开。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建设“环两山”示范区,以一域带全域,以发展促平衡,区域绿色合作正当时,对湾区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展现新担当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湾区经济 中国式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域竞争力 区域一体化 示范区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夏江敬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0-42,共3页
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东西部为例,设计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政策 区域制度安排 区域财政政策 区域税收政策 区域金融政策
下载PDF
论区域环境治理及其体制机制构建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树青 《西部论坛》 2014年第6期90-95,共6页
传统的以企业或项目为管理对象的点源环境治理与环境问题的区域化日益相悖,环保历史与现实理性呼唤新的环境治理模式,与点源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区域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区域环境治理是指以自然区域整体为治理对象的环境治理模式,... 传统的以企业或项目为管理对象的点源环境治理与环境问题的区域化日益相悖,环保历史与现实理性呼唤新的环境治理模式,与点源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区域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区域环境治理是指以自然区域整体为治理对象的环境治理模式,分区治理和合作治理是其基本要求和特点;需要建立环境分区治理机制、区域环境整体治理机制、区域环境合作治理机制和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四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要求按自然区域进行分区治理,每个自然区域必须作为一个自然整体进行治理,不同的自然区域以及自然区域内的各行政区域之间必须相互合作,实现区域合作需要建立有效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治理 点源环境治理 环境分区治理 区域环境整体治理 区域环境合作治理 区域环境管理体制 自然区域 行政区域
下载PDF
区域空间正义何以找寻?——基于包容性府际关系的分析视角
13
作者 陈小涵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区域之间存在着资源配置、公共物品供给、城市权利等方面诸多的不公正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是:资本-权力-价值逻辑下产生的区域发展模式单一化、区域间负和博弈、区域空间阻隔、资源剥夺以及区域价值偏离的空间正义性风险。在我国... 区域之间存在着资源配置、公共物品供给、城市权利等方面诸多的不公正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是:资本-权力-价值逻辑下产生的区域发展模式单一化、区域间负和博弈、区域空间阻隔、资源剥夺以及区域价值偏离的空间正义性风险。在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何以化解正义性风险?找寻区域空间正义?关键在于:构建多元空间议事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内各政府主体间达成“交叠共识”;健全区域空间协同制度体系,确保空间规划和空间资源再分配政策的有效执行;构筑多元协同空间载体,促进区域空间内的利益共享。这需要塑造一个目标趋同、行动协调、利益共享的包容性府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府际关系 区域治理
下载PDF
做强数字经济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玥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24年第7期50-51,共2页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问题,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属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内容。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产生的新兴经济发展态势,不仅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亦属于影响新时期区域...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问题,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属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内容。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产生的新兴经济发展态势,不仅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亦属于影响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为使数字经济为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支持,开展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距 经济发展态势 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结构性问题 产业革命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5
作者 刘洋 《中国外资》 2024年第14期33-35,共3页
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下功夫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强调经济发展,还重视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下功夫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强调经济发展,还重视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指引。在此背景下,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有助于找到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区域经济策略也能助力实现区域共同繁荣与国家现代化目标,从而推动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影响力和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策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竞争力 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下载PDF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16
作者 孙久文 《中国国情国力》 2024年第8期4-8,共5页
本文围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展开深入探讨。文中回顾了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变化历程,历经生产力均衡布局、东部优先发展及协调发展新阶段。阐述了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的框架,包括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优化区域划分、调整区域... 本文围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展开深入探讨。文中回顾了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变化历程,历经生产力均衡布局、东部优先发展及协调发展新阶段。阐述了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的框架,包括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优化区域划分、调整区域经济关系、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分析了区域经济在空间布局上的规律,并提出防止资源性衰退的举措。此外,给出了推进精细化区域开发、加快产业转移、重视区域创新以及制定精准区域政策体系等建议,旨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空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布局 优势互补 产业体系 区域创新 产业转移 区域政策
下载PDF
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布局
17
作者 孙浩进 《新闻传播》 2024年第6期4-4,共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省提出“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的方向,对于我省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省正处于政策叠加的关键机遇期,着力构建区域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省提出“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的方向,对于我省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省正处于政策叠加的关键机遇期,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布局,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夯实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省应借助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东北振兴战略等政策机遇,立足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比较优势等,打造省域内特色化、差异化的功能区板块,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布局 政策机遇 区域经济发展 平衡性 差异化 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
下载PDF
一本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拓新之作——《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实践与比较》评介
18
作者 刘德斌 《南洋资料译丛》 2024年第1期83-84,共2页
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驱动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其中既包括非西方世界的崛起,新兴经济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包括在经济全... 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驱动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其中既包括非西方世界的崛起,新兴经济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包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区域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一体化实践超出原有区域研究的知识视野,对学界既有的区域研究概念和理论构成了新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式全球化”走向终结,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失灵,全球治理出现了向区域治理转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区域 新兴经济体 经济全球化 全球治理 知识视野 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一体化 世界舞台
下载PDF
区域政策的经济理论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涂人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0-37,共8页
区域政策的经济理论分析涂人猛九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将从根本上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运行、发展和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 区域政策的经济理论分析涂人猛九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将从根本上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运行、发展和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理论分析 政策主体 区域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 均衡发展理论 区际经济关系
下载PDF
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佩 王姣娥 马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2-572,共11页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出各省级行政单元新基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出各省级行政单元新基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逐年升高,其增长幅度皆呈增加趋势;②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③新基建发展水平在省域之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省域之间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④影响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空耦合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本文对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判,期望为中国新基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建 基础设施 区域 区域协调 经济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