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活化微波协同强化铟铁酸锌中铟的浸出
1
作者 申星梅 李乐 +3 位作者 彭倩柔 沈成义 曹发斌 武杏荣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42-247,共6页
针对常规酸浸提铟浸出率较低的问题,采用机械活化和微波协同强化的方法对铟铁酸锌中的铟进行酸浸提取,分析机械活化前后铟铁酸锌的晶格结构变化,研究不同工艺因素对铟铁酸锌中铟浸出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对机械活化微波协同下的铟浸出过程... 针对常规酸浸提铟浸出率较低的问题,采用机械活化和微波协同强化的方法对铟铁酸锌中的铟进行酸浸提取,分析机械活化前后铟铁酸锌的晶格结构变化,研究不同工艺因素对铟铁酸锌中铟浸出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对机械活化微波协同下的铟浸出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后,铟铁酸锌的晶体结构被破坏,衍射峰强度降低、峰型宽化,晶粒尺寸减小,晶格应变增加;常规条件下,铟浸出率在低温低酸时最高仅59.2%,高温高酸时达92.0%(150 min);微波、机械活化分别单独及协同作用时,低温低酸下铟浸出的促进不明显,而高温高酸下浸出率均达到100%,但时间分别逐渐减少为120,90,60 min,机械活化与微波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升铟的浸出效率;表面化学反应控制模型比较适用于机械活化微波协同下铟浸出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铁酸锌 酸浸 机械活化 微波 协同强化
下载PDF
剧烈塑性变形引起的LZ91镁合金微管的强度-塑性协同强化
2
作者 周逸文 许虎 +1 位作者 蔡维 严凯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7-111,共5页
采用原材料挤压棒+终挤压和等通道挤压(ECAP)棒+终挤压分别制备了外径2 mm和壁厚0.3 mm的LZ91镁合金微管。研究了两种方式得到的微管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ECAP后,微管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由170、185 MPa和22%提高... 采用原材料挤压棒+终挤压和等通道挤压(ECAP)棒+终挤压分别制备了外径2 mm和壁厚0.3 mm的LZ91镁合金微管。研究了两种方式得到的微管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ECAP后,微管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由170、185 MPa和22%提高到200、210 MPa和30%。这主要是由于ECAP造成了显微组织的细化的同时使原始组织中就存在的Mg O和ZnO转换为弥散分布的纳米尺寸颗粒。这些纳米氧化物在后续的挤压过程中促使基体发生动态再结晶并提高显微组织的热稳定性,室温拉伸中会造成位错运动阻力和加工硬化率的上升,从而同时提高了微管的强度和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Z91镁合金 镁合金微管 等通道挤压(ECAP) 氧化物弥散强化 强度塑性协同强化
下载PDF
关于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协同强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郑茂盛 赵更申 +1 位作者 井新利 周根树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1996年第5期16-17,共2页
复相材料的协同效应在其强度、韧性、断裂等特性和现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复相材料研究中认识最肤浅的内容。本研究通过对球形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模量强化与位错强化的分析,探讨了这两种强化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该体系中... 复相材料的协同效应在其强度、韧性、断裂等特性和现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复相材料研究中认识最肤浅的内容。本研究通过对球形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模量强化与位错强化的分析,探讨了这两种强化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该体系中协同强化作用是很明显的。一般通过适当的模型和数学处理,协同作用是可以逐步认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增强 金属基复合材料 协同强化
下载PDF
论溶液中外场对溶质扩散的协同强化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平生 韩光泽 +1 位作者 张妮 华贲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8-31,共4页
从液体似晶结构的“格子”理论出发,推导了有外场存在情况下溶液溶质扩散转移的动力学方程。通过与 Fick 定律形式比较,得到了有外场作用的溶液溶质扩散系数表达式,由此讨论了强化扩散传质过程中外场与化学势场的协同关系,即溶液溶质扩... 从液体似晶结构的“格子”理论出发,推导了有外场存在情况下溶液溶质扩散转移的动力学方程。通过与 Fick 定律形式比较,得到了有外场作用的溶液溶质扩散系数表达式,由此讨论了强化扩散传质过程中外场与化学势场的协同关系,即溶液溶质扩散传质流的大小不仅与各场强度量梯度的大小及系统的物性有关,还与外场同化学势场的配合有关。进一步分析得到:外场的引入之所以能够强化和控制溶液溶质扩散,其本质是外场的引入可对溶液的粘度产生影响,关于这一论点可由文献 [7] 的实验研究所证实,并与本文的理论研究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过程 溶液 溶质扩散 协同强化作用
下载PDF
煤泥浮选过程强化之六——浮选流体动力学与界面调控协同强化篇 被引量:7
5
作者 桂夏辉 邢耀文 +2 位作者 杨自立 夏阳超 徐梦迪 《选煤技术》 CAS 2017年第6期82-86,共5页
为了实现煤泥浮选过程的强化,基于煤粒与气泡碰撞、煤粒与气泡粘附及煤粒从气泡表面脱落三个子过程,从流体动力学和界面调控两个方面,阐述了难浮煤泥的浮选过程强化技术。针对采用单一浮选过程强化方法的局限性,创新性地提出煤泥浮选流... 为了实现煤泥浮选过程的强化,基于煤粒与气泡碰撞、煤粒与气泡粘附及煤粒从气泡表面脱落三个子过程,从流体动力学和界面调控两个方面,阐述了难浮煤泥的浮选过程强化技术。针对采用单一浮选过程强化方法的局限性,创新性地提出煤泥浮选流体动力学与界面调控协同强化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浮煤泥 浮选过程强化 流体动力学 界面调控 协同强化
下载PDF
“专家协同强化反馈”教师教育模式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史晓燕 张世贤 李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7-102,共6页
以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等为干预手段的“专家协同强化反馈”教师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实验验证了教师教学活动是由认识活动决定的,而学生经常性的反馈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准确... 以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等为干预手段的“专家协同强化反馈”教师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实验验证了教师教学活动是由认识活动决定的,而学生经常性的反馈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准确和客观的认识;教师具有不断提高自我的内在需求,对于学生的反馈和专家的意见会有积极接纳的态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其教龄不是线性函数关系,需要自我觉醒、专家的扶持和教育对象的认同;任教班级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能较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水平;以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等为干预手段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专家协同强化反馈”教师教育模式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专家协同强化反馈 形成性教育实验
下载PDF
弥散强化铜中碳纳米管和氧化钇的协同强化机制
7
作者 秦永强 司永健 +3 位作者 罗来马 马冰 张一帆 吴玉程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41,共9页
采用固液掺杂结合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法制备了Y_(2)O_(3)和CNT两种增强相材料协同强化Cu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增强相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氧化钇和碳纳米管颗粒的协同强化机制。结果表明:Y_(2)O_(3)具有弥... 采用固液掺杂结合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法制备了Y_(2)O_(3)和CNT两种增强相材料协同强化Cu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增强相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氧化钇和碳纳米管颗粒的协同强化机制。结果表明:Y_(2)O_(3)具有弥散强化作用,在烧结过程中阻碍了铜晶粒的生长,并对位错运动起到钉扎作用,可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Cu-0.9 vol%Y_(2)O_(3)-0.9 vol%CNT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导电率达到92.43%IACS,硬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107.25 HV0.1、182.29 MPa和20.93%。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主要为奥罗万机制、细晶强化、热失配强化和载荷转移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氧化钇 协同强化 弥散强化
下载PDF
M-IOJ协同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胶合成工艺的研究
8
作者 程海涛 申献双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9-32,33,34,共6页
利用M-IOJ(机械搅拌、撞击-多孔板-喷射流水力空化)协同强化技术,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胶合成工艺,提高了乳胶固含量,制备了综合性能优良的均聚乙酸乙烯酯乳胶,同时根据M-IOJ协同强化技术原理设计了M-IOJ协同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胶合成设... 利用M-IOJ(机械搅拌、撞击-多孔板-喷射流水力空化)协同强化技术,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胶合成工艺,提高了乳胶固含量,制备了综合性能优良的均聚乙酸乙烯酯乳胶,同时根据M-IOJ协同强化技术原理设计了M-IOJ协同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胶合成设备示意图。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聚合工艺。结果表明:M-IOJ协同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胶合成工艺优化条件为:m(PVA)=5.4 g、过硫酸铵(APS/VAC)=1.2%、m(VAC)=100 g、m(H2O)=50~65 g、m(10%碳酸氢钠溶液)=2 g、M-IOJ复合强化转速750 r/min、M-IOJ复合强化压力0.08 MPa、M-IOJ复合强化时间19 min,固含量达到65.71%。M-IOJ协同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胶综合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OJ协同强化 聚乙酸乙烯酯乳胶 固含量 合成工艺 性能
下载PDF
垃圾电站水冷壁感应熔覆涂层制备与基体协同强化技术研究
9
作者 曲作鹏 赵文博 +3 位作者 王磊 吴永新 张贝贝 田欣利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2,共5页
随着垃圾电站技术的发展,锅炉高温腐蚀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锅炉管出厂时未做热处理以及管排在焊接后焊缝内应力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水冷壁感应熔覆涂层制备与基体协同强化技术。采用协同退火正火工艺制备锅炉管材试件,并进行了拉伸、低... 随着垃圾电站技术的发展,锅炉高温腐蚀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锅炉管出厂时未做热处理以及管排在焊接后焊缝内应力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水冷壁感应熔覆涂层制备与基体协同强化技术。采用协同退火正火工艺制备锅炉管材试件,并进行了拉伸、低温冲击试验和晶粒度、表面硬度、脱碳层深度检测。结果表明:管基体经过加热强化处理后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等主要机械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该方法理论上能够显著增加耐腐蚀锅炉管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 高温腐蚀 感应熔覆 协同强化
下载PDF
梯度纳米结构IF钢的协同强化本构模型
10
作者 王效贵 胡家诚 +1 位作者 赵伟奇 许杨剑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显微硬度建立梯度纳米结构IF钢的本构模型的新方法,并通过单轴拉伸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研究了应力状态演化。首先将梯度纳米结构层划分为12个等厚度薄层,假设各薄层与芯部粗晶的力学性能可用Hollomon硬化准则和GTN损伤模型表... 提出了一种基于显微硬度建立梯度纳米结构IF钢的本构模型的新方法,并通过单轴拉伸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研究了应力状态演化。首先将梯度纳米结构层划分为12个等厚度薄层,假设各薄层与芯部粗晶的力学性能可用Hollomon硬化准则和GTN损伤模型表征,通过基于实验的反演算法识别出模型中的材料参数,从而建立了表征梯度纳米结构IF钢的协同强化效应和损伤演化的本构模型。通过模拟梯度纳米结构IF钢的单向拉伸过程,获得了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依次经历的3种应力状态,即纯弹性变形时的单轴拉伸应力状态、表层受压芯部受拉的多轴应力状态和表层受拉芯部受压的多轴应力状态。基于有限元模拟得到的轴向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准确预测了不同梯度层占比时的临界失稳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纳米结构IF钢 协同强化效应 本构模型 显微硬度 多轴应力状态
下载PDF
H-M协同强化PVAc乳液合成工艺的研究
11
作者 程海涛 申献双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27,共5页
利用水力空化与机械搅拌(H-M)协同强化技术,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液合成工艺,提高了乳液固含量,制备了综合性能优良的均聚乙酸乙烯酯乳液,同时根据H-M协同强化技术原理设计了H-M协同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液合成设备示意图。通过单因素试验... 利用水力空化与机械搅拌(H-M)协同强化技术,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液合成工艺,提高了乳液固含量,制备了综合性能优良的均聚乙酸乙烯酯乳液,同时根据H-M协同强化技术原理设计了H-M协同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液合成设备示意图。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聚合工艺。H-M协同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液合成工艺,优化条件为,m(PVA)=5. 4%VAc、m(10%过硫酸铵)=12%VAc、m(VAc)=100 g、m(H2O)=50%~65%VAc、m(10%碳酸氢钠溶液)=2%VAc、H-M复合强化转速756 r/min、H-M复合强化压力0. 082 MPa、H-M复合强化时间19. 5 min,固含量达到65. 67%。H-M协同强化聚乙酸乙烯酯乳液综合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空化与机械搅拌协同强化 聚乙酸乙烯酯乳液 固含量 性能
下载PDF
基于协同强化学习的微电网分布式两级电压优化控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超 赵婵娟 +1 位作者 程志友 宋俊材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2-32,共11页
由于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组成复杂,运行模式多样,孤岛微电网的电压恢复控制面临着不确定性干扰的影响。为此,针对不确定性干扰下微电网的二级电压恢复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强化学习的微电网分布式两级电压优化控制方法,实现孤岛... 由于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组成复杂,运行模式多样,孤岛微电网的电压恢复控制面临着不确定性干扰的影响。为此,针对不确定性干扰下微电网的二级电压恢复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强化学习的微电网分布式两级电压优化控制方法,实现孤岛模式下微电网的电压调节控制。首先构建孤岛微电网分布式一致性协同电压控制算法,并建立李雅普诺夫函数稳定性判定方法。其次根据控制器性能与控制器增益参数的关系,求解孤岛微电网电压控制器增益上界,并根据控制器增益参数上界限制强化学习智能体动作集。随后,采用强化学习算法优化二级控制器增益参数,给出相应的强化学习智能体状态集、协同全局奖励函数。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上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协同强化学习 分布式两级优化控制 稳定性判定 全局奖励函数
下载PDF
基于个性的协同强化学习模型
13
作者 严耀华 程显毅 +1 位作者 张振文 杨长隅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714-717,共4页
将个性行为绑定到信息Agent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个性的协同强化学习算法,让不同个性的Agent充当合适的角色.基于共同的目标和相同的信息,Agent可能产生共同的意图,规划出共同的行为,使得MAS可以适用于动态、实时、有干扰、对抗的环境中.
关键词 个性 智能体 协同强化学习 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
下载PDF
近邻系数协同强化人脸图像子空间聚类法
14
作者 许毅强 夏靖波 +1 位作者 简彩仁 翁谦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1-586,共6页
针对最小二乘回归子空间聚类法没有考虑近邻样本对求解表示系数的影响这一不足,提出近邻系数协同强化子空间聚类法.该方法利用近邻样本相似导致表示系数接近的思想定义近邻系数协同强化项.通过近邻样本的系数强化表示系数,从而得到更能... 针对最小二乘回归子空间聚类法没有考虑近邻样本对求解表示系数的影响这一不足,提出近邻系数协同强化子空间聚类法.该方法利用近邻样本相似导致表示系数接近的思想定义近邻系数协同强化项.通过近邻样本的系数强化表示系数,从而得到更能反映样本相似度的相似矩阵,进而提高聚类准确率.在6个人脸图像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邻系数 协同强化 人脸图像 子空间聚类
下载PDF
FeTPPs-CuBTC协同强化低浓度煤层气吸附分离 被引量:2
15
作者 席国君 刘子涵 雷广平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940-3949,共10页
高效分离CH_(4)/N_(2)混合物是实现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的关键之一。基于原位封装策略采用一锅法将FeTPPs成功封装至CuBTC的孔隙中,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达到强化CH_(4)/N_(2)混合气体吸附分离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FeTPPs的封装增强了吸附剂... 高效分离CH_(4)/N_(2)混合物是实现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的关键之一。基于原位封装策略采用一锅法将FeTPPs成功封装至CuBTC的孔隙中,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达到强化CH_(4)/N_(2)混合气体吸附分离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FeTPPs的封装增强了吸附剂与CH_(4)间的相互作用反而削弱了吸附剂与N_(2)间的相互作用,因此FeTPPs的封装有利于CH_(4)/N_(2)混合气体的吸附分离。基于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计算发现,在几乎不损失CH_(4)吸附量的情况下,常温常压下FeTPPs@CuBTC复合材料对CH_(4)/N_(2)混合气体的吸附选择性可达5.4,是CuBTC的1.28倍,也高于目前已报道的大部分zeotile和MOF材料。证实了FeTPPs封装策略在低浓度煤层气分离领域的应用潜力,也为新型吸附剂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煤层气 二元混合物 吸附 分离 金属卟啉 金属-有机骨架 协同强化
下载PDF
海绵铁复合体系协同强化污水处理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薇 白洁琼 +1 位作者 魏东洋 安坤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9年第6期18-21,34,共5页
海绵铁复合体系处理污水技术是一种热门的污水处理工艺。在总结传统海绵铁单一处理工艺基础上,一方面详细介绍海绵铁复合体系分类、研究现状,另一方面探究海绵铁复合体系去除水体中不同污染物的机理,包括海绵铁自身还原、铁碳微电解作... 海绵铁复合体系处理污水技术是一种热门的污水处理工艺。在总结传统海绵铁单一处理工艺基础上,一方面详细介绍海绵铁复合体系分类、研究现状,另一方面探究海绵铁复合体系去除水体中不同污染物的机理,包括海绵铁自身还原、铁碳微电解作用、类Fenton效应等。对未来海绵铁复合体系处理废水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指出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开发适宜的工艺参数和循环利用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铁 污水处理 复合体系 协同强化
下载PDF
高Cr马氏体耐热钢的协同强化机制及形变热处理应用
17
作者 张竟文 余黎明 +2 位作者 刘晨曦 丁然 刘永长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3-730,共18页
高Cr(9%~12%,质量分数)马氏体耐热钢因其较高的热导率、较低的热膨胀系数以及优异的高温蠕变强度等优点而被认为是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设备升级改造的主选材料。然而,服役过程中高Cr马氏体耐热钢高温蠕变强度的不断弱化严重影响了其安... 高Cr(9%~12%,质量分数)马氏体耐热钢因其较高的热导率、较低的热膨胀系数以及优异的高温蠕变强度等优点而被认为是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设备升级改造的主选材料。然而,服役过程中高Cr马氏体耐热钢高温蠕变强度的不断弱化严重影响了其安全可靠性。以往提升高Cr马氏体耐热钢高温蠕变强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合金成分优化设计来促进沉淀相弥散析出,但单一析出强化效应对蠕变强度的提升效果非常有限。近年来,位错-沉淀相-界面协同强化效应在提升高Cr马氏体耐热钢高温蠕变性能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其原理是通过形变热处理引入位错来促进多种沉淀相弥散析出,同时通过控制相变来细化板条组织,增强位错、沉淀相及界面3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实现多类蠕变强化效应的协同提升。本文总结了高Cr马氏体耐热钢的协同强化机制及形变热处理组织调控,从高温蠕变强度提升角度回顾了合金成分的优化历程,阐述了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及高温组织退化机理,对比分析了单一析出强化效应及形变热处理后位错-沉淀相-界面协同强化效应对其高温蠕变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基于焊接接头蠕变失效行为探索了形变热处理对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调控机制,以期为高Cr马氏体耐热钢及其他火电机组用沉淀型强化耐热钢的材料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Cr马氏体耐热钢 高温蠕变强度 协同强化 形变热处理 组织调控
原文传递
竖式炉窑气固换热与反应的协同强化
18
作者 陆元翔 李飘 +3 位作者 刘恋至 姜泽毅 张欣茹 鄂殿玉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3-1576,共14页
竖式炉窑内动量、能量、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建立炉内能质传递和化学反应间的协同耦合关系对竖炉节能降耗增产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颗粒有序堆积单元结构通道内流动换热反应的场协同原理.为深入研究竖炉内炉料堆积下... 竖式炉窑内动量、能量、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建立炉内能质传递和化学反应间的协同耦合关系对竖炉节能降耗增产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颗粒有序堆积单元结构通道内流动换热反应的场协同原理.为深入研究竖炉内炉料堆积下的多物理场间协同强化关系,针对简单立方(SCC)、体心立方(BCC)和面心立方(FCC)有序堆积方式下的颗粒堆积单元结构通道,本文采用CFD软件对其流动换热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其中两种颗粒雷诺数条件(Re_(p)=200和Re_(p)=2000),并探讨其传热传质场协同原理.模拟结果表明:在整体上看,FCC堆积方式的整体换热和反应速率最大,在流动方向上对温度降低的影响最为显著,且流动速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SCC结构则刚好相反.针对气固反应,BCC堆积方式的整体传热、传质场协同数最大,当Re_(p)=2000时,平均值分别在130和260.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场协同数(传热/传质)、颗粒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和反应速率呈周期性振荡,且在传热和传质场协同数较大的区域,其颗粒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和反应速率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炉 颗粒堆积 协同强化 气固换热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协同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方法研究
19
作者 李健 李洹坤 +3 位作者 何鹏博 王化北 徐莉萍 何奎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99-2711,共13页
为提高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效率,构建一种具有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约束条件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针对工件与机器的同时选择问题,提出一种协同智能体强化学习方法进行求解。在构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中,引入析取图表述状态特征,采用两种智能... 为提高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效率,构建一种具有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约束条件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针对工件与机器的同时选择问题,提出一种协同智能体强化学习方法进行求解。在构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中,引入析取图表述状态特征,采用两种智能体执行工件与机器的选取,预测不同时刻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的差值来映射整个调度过程的奖励参数;求解时,嵌入GIN(graph isomorphic network)图神经网络提取状态,为工件与机器智能体分别设置编码器-解码器构件输出两种动作策略,以PPO(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算法与D3QN算法训练工件与机器智能体的决策网络参数。通过正交试验法选取算法超参数,以标准实例与其他文献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求解FJSP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算法,进一步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 图神经网络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协同智能体强化学习 正交试验法
下载PDF
Ce^(3+)与Cu^(2+)协同强化芬顿体系氧化苯酚的效能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剑桥 迟惠中 +3 位作者 宋阳 罗从伟 江进 马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067-3072,共6页
研究了Ce^(3+)与Cu^(2+)协同强化芬顿体系在不同初始条件下对水中苯酚的氧化效能与机制.结果表明,在p H适用范围的宽度和H_2O_2浓度变化方面,Ce^(3+)/Cu^(2+)/Fe^(2+)/H_2O_2体系比传统的芬顿体系更具有优势,该体系在p H=5.0、H_2O_2浓... 研究了Ce^(3+)与Cu^(2+)协同强化芬顿体系在不同初始条件下对水中苯酚的氧化效能与机制.结果表明,在p H适用范围的宽度和H_2O_2浓度变化方面,Ce^(3+)/Cu^(2+)/Fe^(2+)/H_2O_2体系比传统的芬顿体系更具有优势,该体系在p H=5.0、H_2O_2浓度为2.0mmol·L-1的条件下,仍可以对苯酚保持相对较高的氧化效能;Cu^(2+)可能会借助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醌类物质)生成Cu+,Cu+催化H_2O_2分解生成·OH,Ce^(3+)可能促进体系内醌类物质的形成,加快Fe^(3+)与Fe^(2+)的循环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芬顿体系中H_2O_2分解生成·OH的速率,说明Cu^(2+)与Ce^(3+)对芬顿体系的强化作用具有协同性;自由基终止剂依然可以抑制Ce^(3+)、Cu^(2+)强化的芬顿体系对苯酚的降解,由此说明体系中起到氧化作用的活性物种仍然是羟基自由基(·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金属芬顿体系 铈离子 苯酚 羟基自由基 协同强化 醌类物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