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的重新认定
1
作者 邱燕 鞠东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5,共12页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南海中央海盆初始扩张区域的南、北边缘发育晚始新世-早渐新世(T7-Tog)沉积层序,说明洋壳基底之上的最早沉积层年代要老于原来认识的32-33Ma。在南海,持续时间长、活动强烈、形成近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变革运动发生时间为40Ma左右。南海陆缘不整合面对比证实,将T8界面(37.2-40Ma)作为南海初始扩张的破裂不整合面更为准确。由此得出结论,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应为39-4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初始扩张时间 磁异常条带对比 洋壳基底 东-西向构造体系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纵向演化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迎春 刘海龄 张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53,共7页
基于南海海盆的地质构造历史、地球物理和构造应力场资料建立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南海中央海盆进行岩石圈纵向演化动力学模拟。本文采用弹塑性各向同性连续岩石介质模型,充分考虑拉伸速率、拉伸位移以及模型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共建立... 基于南海海盆的地质构造历史、地球物理和构造应力场资料建立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南海中央海盆进行岩石圈纵向演化动力学模拟。本文采用弹塑性各向同性连续岩石介质模型,充分考虑拉伸速率、拉伸位移以及模型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共建立了3个模型进行比较。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中央海盆在被动拉张的地质构造背景下是单向生长的,动态模拟出南海中央海盆在形成过程中的陆缘裂离、海底扩张两个阶段的岩石圈纵向演化过程,并且分析了两个阶段岩石圈的动力学性质。提出水平的被动拉张力是南海岩石圈纵向演化前两个阶段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这两个阶段中,岩石圈的纵向演化时间主要集中在海底扩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有限元法 壳-幔耦合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之东部次海盆后扩张期地层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邱燕 杜文波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共14页
海底扩张形成的边缘海盆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前扩张期、同扩张期与后扩张期等阶段。南海中央海盆巨厚的沉积地层大部分是扩张结束之后形成的,尤以东部次海盆地层厚度为最大。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次海盆不同的区域后扩张期发育的地层... 海底扩张形成的边缘海盆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前扩张期、同扩张期与后扩张期等阶段。南海中央海盆巨厚的沉积地层大部分是扩张结束之后形成的,尤以东部次海盆地层厚度为最大。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次海盆不同的区域后扩张期发育的地层特征差别较大。这些现象反映海底扩张结束之后所发育的厚层地层中蕴含了大量南海构造演化的信息,因此深入分析该次海盆后扩张期的地层特征与影响因素是南海构造演化研究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利用若干大洋钻孔年代地层资料,在过井剖面上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划分层序地层并确定其年代属性,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讨论了本区的地层特征和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部次海盆北部持续均衡的基底沉降和充足的陆缘物质形成厚度稳定的地层沉积;东部以微板块向马尼拉海沟俯冲为主要影响因素,使不同年代的地层各具特征;中部和西部岩浆活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形成以火山碎屑物质为主的地层沉积;南部因当时的陆坡沉积环境和浊流活动的影响形成具有沉积物波特征的地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扩张期 地层特征 影响因素 合成地震记录与过井剖面 东部次海盆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热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健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07-412,共6页
依据南海中央海盆大地热流观测值及地壳结构资料 ,利用地热学方法计算了海盆及周缘壳内温度和热流分布 ,并得出壳幔热结构配分比例 .计算结果表明 ,中央海盆洋壳层内垂向热流变化不大 ,但垂向温度变化较大 ,这是地幔上涌所致 .海盆内成... 依据南海中央海盆大地热流观测值及地壳结构资料 ,利用地热学方法计算了海盆及周缘壳内温度和热流分布 ,并得出壳幔热结构配分比例 .计算结果表明 ,中央海盆洋壳层内垂向热流变化不大 ,但垂向温度变化较大 ,这是地幔上涌所致 .海盆内成片分布的地热区 ,则是局部地区地幔上涌 ,导致多期次、多方向海底扩张的反映 .海盆区地幔热流在地表实测大地热流中所占比例高于 80 %,地壳下部热流在地壳总热流中所占比例小于 2 0 %.由此推测 ,中央海盆洋壳层 3厚度过薄 ,可能是后期热事件减缓了上地幔的冷却过程 ,而初始地壳熔融程度较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央海盆 大地热流 洋壳地热结构 海底扩张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 被引量:3
5
作者 梁光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306,共14页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层结构基础上,对这两条地震勘探剖面进行了新的构造地质解释。然后通过伸展构造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地幔上涌和陆壳重力滑移双驱动大陆漂移模型,最后深入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挤出+主动漂移”模式。构造挤出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的欧亚东南缘微陆块大规模被动挤出,而主动漂移是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中央海盆上残留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微陆块主动漂移后造成的海底被扩张现象。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所提出的新模式能够合理解释南海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新大陆漂移模型为板块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央海盆 南海成因 高精度地震勘探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
6
作者 LIANG Guangh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0-449,共20页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得到了广泛研究,前人提出了超过5种成因模式,当前流行是海底扩张模式,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洋壳上的洋中脊跳跃和南海中央海盆上的大陆残片。本文首先基于南海中央海盆中的两条高精度地震勘探剖面,在深入剖析洋壳的分层结构基础上,对这两条地震勘探剖面进行了新的构造地质解释;然后通过伸展构造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地幔上涌和陆壳重力滑移双驱动大陆漂移模型;最后深入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挤出+主动漂移”模式。构造挤出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的欧亚东南缘微陆块大规模被动挤出,而主动漂移是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中央海盆上残留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微陆块主动漂移后造成的海底被扩张现象。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所提出的新模式能够合理解释南海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新大陆漂移模型为板块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央海盆 南海成因 高精度地震勘探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下载PDF
基于线性水平连续介质速度模型的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速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汪俊 高红芳 黄永健 《南海地质研究》 2010年第1期67-76,共10页
基于线性水平连续介质模型中速度随深度及双程走时的变化规律,通过3个模型实验的结果,为速度分析过程(叠加速度(Vstk)的拾取、层速度(Vn)的计算、平均速度(Va)的计算和时深转换)提供了指导依据,并应用于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 基于线性水平连续介质模型中速度随深度及双程走时的变化规律,通过3个模型实验的结果,为速度分析过程(叠加速度(Vstk)的拾取、层速度(Vn)的计算、平均速度(Va)的计算和时深转换)提供了指导依据,并应用于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的速度分析工作中,在保证数据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分析 线性水平连续介质 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 模型实验 曲线拟合
原文传递
南海中央海盆晚中新世深海火山碎屑沉积的遗迹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平原 刘志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203-213,共11页
火山碎屑沉积是南海深海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记录了火山活动影响下特殊的深海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为了解火山活动期和活动间歇期底栖环境的演变过程,对IODP349航次U1431站火山碎屑岩地层的生物遗迹记录开展了研究.研究发... 火山碎屑沉积是南海深海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记录了火山活动影响下特殊的深海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为了解火山活动期和活动间歇期底栖环境的演变过程,对IODP349航次U1431站火山碎屑岩地层的生物遗迹记录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12.5~7.4 Ma,主要在晚中新世)期间遗迹化石在该套地层的粉砂岩和泥岩层中广泛发育,以Zoophycos、Thalassinoides、Chondrites和Planolites为主要类型.晚中新世研究区所在南海深海海盆经历了多次火山活动期和火山活动间歇期的交替演变,研究站位遗迹化石组合特征与现代南海中央海盆遗迹化石种属相似,指示了火山活动间歇期深海环境特征,沉积速率在5~15 cm/ka范围水体平静,同时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适合底栖生物的生存.通过分析遗迹化石组合与地层岩性特征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遗迹化石不仅受限于底质岩性(主要发育在粉砂岩和泥岩中),还受控于沉积物的含氧量.研究推测海底火山活动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盐,促使浮游生物发育,浮游生物死亡后沉降至海底,增加了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供给,但消耗大量氧气,不利于底栖生物活动;反之,在火山活动间歇期,洋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降低,溶解氧消耗减少,有利于底栖生物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央海盆 遗迹化石 晚中新世 IODP 349航次U1431站 火山碎屑沉积 沉积学
原文传递
基于多波束数据的南海海盆洋壳区海山地形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伙带 朱本铎 +1 位作者 关永贤 杨胜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157,共9页
利用全覆盖的多波束数据,聚集南海海盆洋壳区,统计分析了海山的地形特征,并展示了典型海山和海丘的地形。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高差1 000m以上的海山约46个,高差1 000~500m的海丘约90个,高差500~200m的海丘约100个。多波束数据揭示... 利用全覆盖的多波束数据,聚集南海海盆洋壳区,统计分析了海山的地形特征,并展示了典型海山和海丘的地形。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高差1 000m以上的海山约46个,高差1 000~500m的海丘约90个,高差500~200m的海丘约100个。多波束数据揭示了海山和海丘更加精细的形态特征,如部分海山和海丘顶部保留的火山口形态。同时,发现研究区众多海山和海丘一侧山坡为陡峭的断面,推测为一系列的小断裂切割形成。基于海山和海丘的地形断面分布特征探讨了中南断裂的位置,推测中南断裂可能是由两组南北向平行的断裂及中间区域组成的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海丘 地形特征 中南断裂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南海中央次海盆OBS位置校正及三维地震探测新进展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莉 赵明辉 +6 位作者 王建 贺恩远 敖威 丘学林 徐辉龙 卫小冬 张佳政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42,共10页
南海中央次海盆首次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试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扩张脊处速度展布特征及海底扩张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是研究三维地震结构的关键参数之一,高精度的三维OBS数据处理,决... 南海中央次海盆首次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试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扩张脊处速度展布特征及海底扩张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是研究三维地震结构的关键参数之一,高精度的三维OBS数据处理,决定着后期地震结构反演模型的分辨率与准确性.利用直达水波走时信息,综合最小二乘法反演原理,并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OBS降落海底的过程,完成了南海中央次海盆试验区39台OBS数据格式转换与位置校正工作;同时探讨了蒙特卡罗法应用于位置校正的精度问题.处理后OBS综合记录剖面中展示了多组清晰可靠、来自珍贝-黄岩火山链下深部结构中的波震相,如、和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位置校正 蒙特卡罗法 震相 南海中央海盆 海洋学
原文传递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春峰 宋晓晓 《上海国土资源》 2014年第2期43-48,共6页
作为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IODP349航次以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深海盆洋壳为重点,在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完成了5个站位的取芯工作,钻探总深度4317m,其中沉积岩取芯1503m,基底玄武岩取芯近100m,获得的最大井深1008m。首次获得具有... 作为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IODP349航次以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深海盆洋壳为重点,在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完成了5个站位的取芯工作,钻探总深度4317m,其中沉积岩取芯1503m,基底玄武岩取芯近100m,获得的最大井深1008m。首次获得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大洋玄武岩、火山碎屑岩、深海钙质碳酸盐岩、浊流沉积岩、基底之上的半远洋沉积红层、富含有机质的浅海砂岩等岩芯,同时还完成了2个最深站位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在地球动力学、大洋岩石圈演化、深海沉积学、深海极端微生物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学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P349航次 南海中央海盆 大洋钻探 地球物理测井 大洋玄武岩
下载PDF
我国可燃冰深海探测技术孔隙水原位采样取得突破
12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09年第4期108-108,共1页
我国“海洋四号”科考船近日采用新研制的“气密性孔隙水原位采样系统”,首次在南海中央海盆4000多米深水水域海底成功获取孔隙水样品。这标志着我国对可燃冰的深海探测技术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关键词 深海探测 采样系统 孔隙水 可燃冰 原位 技术 南海中央海盆 气密性
下载PDF
我国可燃冰深海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3
作者 李晓兰(摘编) 《海洋石油》 CAS 2009年第3期36-36,共1页
近日获悉,中国“海洋四号”科考船采用新研制的气密性孔隙水原位采样系统首次在南海中央海盆4000多米深水水域海底成功获取孔隙水样品。这标志着中国对可燃冰的深海探测技术又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 深海探测 可燃冰 技术 南海中央海盆 采样系统 孔隙水 水样品 气密性
下载PDF
我国可燃冰深海探测技术——孔隙水原位采样取得突破
14
《山东国土资源》 2009年第7期64-65,共2页
记者22日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海洋四号”科考船近日采用新研制的“气密性孔隙水原位采样系统”,首次在南海中央海盆4000多米深水水域海底成功获取孔隙水样品。这标志着我国对可燃冰的深海探测技术又取得了新的... 记者22日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海洋四号”科考船近日采用新研制的“气密性孔隙水原位采样系统”,首次在南海中央海盆4000多米深水水域海底成功获取孔隙水样品。这标志着我国对可燃冰的深海探测技术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气密性孔隙水原位采样系统”由多个高强度抗腐蚀金属材料气密容器纵向排列,通过水下计算机实现对孔隙水采样的全自动监控和采集。该系统近日搭载于“海洋四号”科考船进行海上试验,其最大工作水深超过4000m,沉积物采样深度大于5m,可同时采集11个层位的孔隙水,系统仅在海底停留5分钟,每个层位采水量皆超过100mL,共采集孔隙水1198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系统 深海探测 孔隙水 可燃冰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原位 技术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我国深海孔隙水原位采样成功
15
《地质装备》 2009年第6期7-7,共1页
关键词 采样系统 孔隙水 原位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深海 南海中央海盆 采样技术
下载PDF
Interannual to decadal variation of spring sea level anomaly in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16
作者 QIU Fuwen FANG Wendong +3 位作者 PAN Aiju CHA Jing ZHANG Shanwu HUANG Jiang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9-88,共10页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sea level anomalies(SLA) from January 1993 to December 2012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nnual to decadal changes of the boreal spring high SLA in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SCS) using ...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sea level anomalies(SLA) from January 1993 to December 2012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nnual to decadal changes of the boreal spring high SLA in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SCS) using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method. We find that the SLA variability has two dominant modes. The Sea Level Changing Mode(SLCM) occurs mainly during La Ni?a years, with high SLA extension from west of Luzon to the eastern coast of Vietnam along the central basin of the SCS, and is likely induced by the increment of the ocean heat content. The Anticyclonic Eddy Mode(AEM) occurs mainly during El Ni?o years and appears to be triggered by the negative wind curl anomalies within the central SCS. In addition, the spring high SLA in the western SCS experienced a quasi-decadal change during 1993–2012; in other words, the AEM predominated during 1993–1998 and 2002–2005, while the La Ni?a-related SLCM prevailed during 1999–2001 and 2006–2012. Moreover, we suggest that the accelerated sea level rise in the SCS during 2005–2012 makes the SLCM the leading mod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ability sea level anomalies spring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南海与拉布拉多海深部结构及扩张演化史对比
17
作者 贺恩远 王建 +3 位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卫小冬 张佳政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2-912,共11页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深部地震探测对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借助拉布拉多海残余扩张脊内部结构的研究,获得了扩张脊在扩张期和扩张后形成过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将拉布拉多海与南海进行对比分析,对残余...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深部地震探测对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借助拉布拉多海残余扩张脊内部结构的研究,获得了扩张脊在扩张期和扩张后形成过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将拉布拉多海与南海进行对比分析,对残余扩张脊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等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两者同属于慢速扩张,扩张过程中,构造作用占主导地位,岩浆作用次之,扩张脊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海盆扩张时期,两者都发生了洋脊跃迁,指示了重要了构造事件;两者的大陆边缘同属于非火山型不对称被动大陆边缘,海盆扩张初期岩石圈以拉张为主,岩浆活动较弱等.这些认识必将为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内部结构研究以及后期的地质解释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央海盆 拉布拉多海 残余扩张脊 内部结构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国内期刊亮点
18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3-13,共1页
南海海底天然地震台阵观测实验及其数据质量分析为了在海底天然地震观测领域积累经验,同时揭示南海中央海盆残留洋脊下的岩石圈结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刘晨光等在南海深海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台阵观... 南海海底天然地震台阵观测实验及其数据质量分析为了在海底天然地震观测领域积累经验,同时揭示南海中央海盆残留洋脊下的岩石圈结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刘晨光等在南海深海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台阵观测实验。从多个角度分析所收集的海底地震记录的数据质量。地震波形分析表明回收的OBS记录质量良好,来自远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央海盆 海底地震仪 期刊 国内 地震观测 观测实验 地震台阵 岩石圈结构
原文传递
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
19
作者 沈荷 《青少年科苑》 2014年第9期49-49,共1页
2014年4月18日清晨,中国南海中央海盆,阳光灿灿,海风习习。深蓝色的中国“海洋六号”科考船开启了动力定位系统,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几乎纹丝不动地等待着“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入水。此处,是中国南海中央海盆最深处,水深4500多... 2014年4月18日清晨,中国南海中央海盆,阳光灿灿,海风习习。深蓝色的中国“海洋六号”科考船开启了动力定位系统,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几乎纹丝不动地等待着“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入水。此处,是中国南海中央海盆最深处,水深4500多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控潜水器 海马 南海中央海盆 动力定位系统 深蓝色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