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4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 被引量:6
1
作者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86,共6页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到西方逻辑三段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逻辑 因明 陈那 法称
下载PDF
略论印度教与印度佛教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欧东明 《南亚研究季刊》 2004年第4期63-67,共5页
在历史上 ,佛教是作为印度教的异端、同时也是在承续了印度教某些教义思想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其后印度教与印度佛教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和影响的关系。在理论上 ,二者之间既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例如在对待“种姓制度... 在历史上 ,佛教是作为印度教的异端、同时也是在承续了印度教某些教义思想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其后印度教与印度佛教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和影响的关系。在理论上 ,二者之间既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例如在对待“种姓制度”的问题上、在关于“空”与“有”的问题上 ) ,但也存在着许多出自同一文化背景的基本的一致性 (例如关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关于“业报轮回”的观念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印度佛教 相同与区别
下载PDF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被引量:5
3
作者 汤一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83-89,共7页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传入: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印度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是明中叶到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必然引起...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传入: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印度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是明中叶到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必然引起,传统文化结构的震荡和改变,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相互矛盾、冲突、融合、吸收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本文考察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比附”、“冲突”、“融合”的三个阶段,探讨了中国文化开放型的特点。“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从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吸收一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教益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入中国 印度佛教 外来文化 小乘佛教 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印度文化 般若学 佛教经典 中国历史
下载PDF
西印度佛教石窟艺术刍议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85,共5页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渡,同犍陀罗、秣菟罗、阿玛拉瓦蒂的佛教艺术相比,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西印度佛教石窟对中亚与中国的佛教石窟开凿观念与佛教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印度佛教 石窟 艺术交流
下载PDF
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民间化的历史嬗变 被引量:1
5
作者 宇恒伟 李利安 《五台山研究》 2008年第3期28-32,共5页
佛教民间化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佛教的民间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在权力阶层的允许下,以神通和民俗为基本路径,在民间的演化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不仅扩大了佛教的群众基础,而... 佛教民间化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佛教的民间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在权力阶层的允许下,以神通和民俗为基本路径,在民间的演化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不仅扩大了佛教的群众基础,而且长远影响了佛教的本土化,并为东汉以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印度佛教 民间化 本土化
下载PDF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 被引量:9
6
作者 薛克翘 《佛学研究》 1997年第0期252-262,共11页
由于佛教产生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所以本文不仅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也要涉及到印度甚至南亚及南亚周围一些地区(古代统称为“西域”)的医药学。正是由于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的医药学交流,使中国... 由于佛教产生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所以本文不仅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也要涉及到印度甚至南亚及南亚周围一些地区(古代统称为“西域”)的医药学。正是由于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的医药学交流,使中国医药学在不断吸收外来因素的基础上发达繁荣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印度医学 印度佛教 《外台秘要》 婆罗门 中国医药学 南海寄归内法传 李时珍 僧人 《本草纲目》
下载PDF
印度教的“救赎仪式”与印度佛教“解脱理念”辨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洪纪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相互补益之势,这是人们在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影响时应予以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印度佛教 救赎之道 伦理特征
下载PDF
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的渊源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曾金寿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50,共10页
敦煌莫高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重要遗迹。其中的乐舞,主要渗透在各种佛教经变画像之中,是一种兼有奏乐、舞蹈的姿态。它在整个洞窟壁画中所占比例不仅大,而且亦比较突出。探讨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分析,... 敦煌莫高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重要遗迹。其中的乐舞,主要渗透在各种佛教经变画像之中,是一种兼有奏乐、舞蹈的姿态。它在整个洞窟壁画中所占比例不仅大,而且亦比较突出。探讨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分析,试图寻找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异性特点,以及各自构成的舞蹈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乐舞 印度佛教乐舞 天宫伎乐 迦陵频伽 以舞娱神
下载PDF
汤用彤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屈大成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4期106-113,共8页
汤用彤的佛学研究,素以客观、精审见称,观汤氏现存的著述,范围涵盖由印度佛教成立至中国元明佛教。汤氏对于中国佛教的研究,论介文章很多;而汤氏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则推介较少,本文尝试整理及阐述汤氏有关印度佛教的讨论,冀藉此加深对... 汤用彤的佛学研究,素以客观、精审见称,观汤氏现存的著述,范围涵盖由印度佛教成立至中国元明佛教。汤氏对于中国佛教的研究,论介文章很多;而汤氏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则推介较少,本文尝试整理及阐述汤氏有关印度佛教的讨论,冀藉此加深对汤氏佛教研究成果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汤用彤 佛教研究 佛学研究 中国佛教 客观 著述 尝试 成果 文章
下载PDF
略论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廷杰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S1期113-122,78,共11页
“说一切有部”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三百年(约公元前二、三世纪)从上座部分裂出来的一个重要派别,所谓“一切有部”是说一切法(事物)皆有自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实有。一、说一切有部的三藏及论师说一切有部留下了丰富的经、... “说一切有部”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三百年(约公元前二、三世纪)从上座部分裂出来的一个重要派别,所谓“一切有部”是说一切法(事物)皆有自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实有。一、说一切有部的三藏及论师说一切有部留下了丰富的经、律、论三藏,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记载,玄奘从印度回国时,带回了大批佛经,属于说一切有部的经、律、论共六十七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法 心理活动 阿含经 印度佛教 心法 经量部 五蕴 烦恼 三藏法师 分裂
下载PDF
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评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立天 《佛学研究》 1995年第0期142-157,共16页
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 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来佛教将部派佛教的“心性说”发展为“如来藏——佛性”说,以后又与阿赖耶识相调合。由此可知,印度佛教心性思想是因人的解脱要求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藏 《大正藏》 阿赖耶识 部派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说一切有部 原始佛教 思想述评 心性论
下载PDF
佛经翻译用语及文体的选择对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翁雪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41-142,共2页
印度佛教从最初传入中国到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其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形成的过程。文章分析了在译经过程中对佛经译文形式所作的适应中国意识形态的改造,旨在说明佛经翻译在印度佛教中国化即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从最初传入中国到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其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形成的过程。文章分析了在译经过程中对佛经译文形式所作的适应中国意识形态的改造,旨在说明佛经翻译在印度佛教中国化即中国佛教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中国化 佛经翻译
下载PDF
慧远的“神”与印度佛教中的“我” 被引量:6
13
作者 姚卫群 《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第4期51-54,共4页
关键词 “神” 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中国佛教 “有我” 婆罗门 大乘佛教 中观派 不可说者
下载PDF
试论印度佛教典籍的文体——以祇夜、伽陀和修多罗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子开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1-9,共9页
印度佛教典籍所用文体,对中印两国皆影响颇巨。印度佛教采用说唱方式弘法、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从而决定了初期佛教典籍的结构形态和文体特点,即韵、散混合体;传统所言之"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真正属于文体的只... 印度佛教典籍所用文体,对中印两国皆影响颇巨。印度佛教采用说唱方式弘法、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从而决定了初期佛教典籍的结构形态和文体特点,即韵、散混合体;传统所言之"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真正属于文体的只有修多罗、祇夜和伽陀;对于这三种文体的理解,历来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之处;由上述三种基本文体加以组合,遂形成了印度佛教典籍的五种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说唱方式 佛教文献 文体 韵散结合 偈颂
下载PDF
印度佛教与藏传佛教源流关系略述
15
作者 欧东明 《南亚研究季刊》 CSSCI 2015年第1期67-71,86,共6页
印度佛教在公元八世纪传入吐蕃,因此藏地一开始所主要接受的就是印度佛教的密宗。在与藏地的苯教经过两百余年的交锋、竞争和磨合之后,佛教终于在雪域高原生根开花并传承发展至今。今天藏传佛教诸宗派的义理修持是由般若中观、瑜珈唯识... 印度佛教在公元八世纪传入吐蕃,因此藏地一开始所主要接受的就是印度佛教的密宗。在与藏地的苯教经过两百余年的交锋、竞争和磨合之后,佛教终于在雪域高原生根开花并传承发展至今。今天藏传佛教诸宗派的义理修持是由般若中观、瑜珈唯识、如来藏佛性和密宗等合构而成的,在此之中汉地禅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藏传佛教 密宗 汉地禅宗
下载PDF
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
16
作者 蒋述卓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7年第4期66-71,80,共7页
从印度佛教的最初传入到晋宋之交,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在这四百多年中,印度佛教逐渐渗入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考察一下汉魏两晋时期中国对印度佛教文化的接受过程,于我们今天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从印度佛教的最初传入到晋宋之交,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在这四百多年中,印度佛教逐渐渗入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考察一下汉魏两晋时期中国对印度佛教文化的接受过程,于我们今天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一据史载,中国最早接触印度佛教,是在公元前一世纪。《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中国文化结构 佛教文化 小乘佛教 般若学 中国传统 思想体系 接受过程 两晋时期 借鉴意义
下载PDF
《大乘大义章》与印度佛教中国化
17
作者 吴丹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9-82,共4页
《大乘大义章》是研究罗什与慧远佛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大乘大义章》显示出罗什与慧远在佛学思想上的差别,同时也反映出中印佛教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预示着印度... 《大乘大义章》是研究罗什与慧远佛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大乘大义章》显示出罗什与慧远在佛学思想上的差别,同时也反映出中印佛教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预示着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大义章》 罗什 慧远 印度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佛经翻译用语及文体的选择对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18
作者 翁雪鹭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9-60,共2页
印度佛教从最初传入中国到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其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形成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在译经过程中对佛经译文形式所作的适应中国意识形态的改造,旨在说明佛经翻译在印度佛教中国化即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从最初传入中国到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其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形成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在译经过程中对佛经译文形式所作的适应中国意识形态的改造,旨在说明佛经翻译在印度佛教中国化即中国佛教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中国化 佛经翻译
下载PDF
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汉化管窥
19
作者 王颖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1年第2期226-227,共2页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的文化模式影响,佛塔、石窟、寺庙、佛像和观音菩萨都发生了汉化。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道德和生活,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印度佛教在中国...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的文化模式影响,佛塔、石窟、寺庙、佛像和观音菩萨都发生了汉化。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道德和生活,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汉化 佛教与文化关联
下载PDF
佛经中的印度佛教庭园设计与中国古代园林
20
作者 谢璞 《丝绸之路》 2013年第8期69-74,共6页
伴随着佛教东渐,古代印度佛教的庭园设计形态是否也曾在中国流行,以往的研究没有具体的澄清与确认,而历史文献的记载明确表明,古代中国人有着与印度截然不同的庭园与园林设计理念。本文从7世纪之前佛经中描述的印度佛教庭园设计、... 伴随着佛教东渐,古代印度佛教的庭园设计形态是否也曾在中国流行,以往的研究没有具体的澄清与确认,而历史文献的记载明确表明,古代中国人有着与印度截然不同的庭园与园林设计理念。本文从7世纪之前佛经中描述的印度佛教庭园设计、唐代莫高窟壁画净土变中的水池庭园空间形态、中国古代园林景观遗构三个方面梳理了印度佛教庭园设计与中国古代佛寺园林的关系,认为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对后世的佛教庭园空间的构成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巨大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庭园设计 汉译佛经 中国古代园林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