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祁连洋早古生代双向俯冲的花岗岩证据 被引量:82
1
作者 吴才来 姚尚志 +6 位作者 杨经绥 曾令森 陈松永 李海兵 戚学祥 Joseph L. Wooden Frank K.Mazdab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197-1208,共12页
笔者主要对北祁连山中段的牛心山岩体、民乐窑沟岩体进行了锆石SHRIMP定年研究。结果表明:牛心山花岗岩的年龄为476 Ma,民乐窑沟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463 Ma。岩石地球化学显示,两岩体均具有大陆活动边缘的岩浆作用特征,结合岩体产出的区... 笔者主要对北祁连山中段的牛心山岩体、民乐窑沟岩体进行了锆石SHRIMP定年研究。结果表明:牛心山花岗岩的年龄为476 Ma,民乐窑沟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463 Ma。岩石地球化学显示,两岩体均具有大陆活动边缘的岩浆作用特征,结合岩体产出的区域构造位置及区域地质资料,笔者认为早古生代北祁连洋板块分别发生了向南、向北俯冲,其中向南俯冲形成牛心山花岗岩(476 Ma),向北俯冲,形成了民乐窑沟花岗岩侵入体(46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双向俯冲 北祁连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中特提斯洋盆的双向俯冲:来自岛弧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28
2
作者 杜德道 曲晓明 +2 位作者 王根厚 辛洪波 刘治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93-2002,共10页
笔者调查发现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狮泉河-改则-洞错蛇绿岩带北侧和拉果错蛇绿岩带南侧都有岛弧型花岗岩岩基产出。这些岩体岩性上以中粒花岗闪长岩为主,岩石化学上明显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Rb、Th、U、K、Pb,亏损高场强... 笔者调查发现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狮泉河-改则-洞错蛇绿岩带北侧和拉果错蛇绿岩带南侧都有岛弧型花岗岩岩基产出。这些岩体岩性上以中粒花岗闪长岩为主,岩石化学上明显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Rb、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具有岛弧型岩浆岩的本质特征,指示着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存在双向俯冲。锆石U-Pb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在不同构造位置年龄并不一致,位于狮泉河-改则-洞错蛇绿岩带北侧的嘎拉勒和改则北两个岩体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55·6±1·1Ma(MSWD=1·7)和142·15±0·35Ma(MSWD=2·9),位于拉果错蛇绿岩带南侧的扎布耶北岩体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4·07±0·77Ma(MSWD=1·8),表明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发生在晚侏罗世,而向南的俯冲发生在早白垩世,两者相差约8Ma。岛弧花岗岩浆都是由地幔楔部分熔融而成,岩浆源区经历过来自俯冲板片的沉积物熔体的交代。不同岩体的源区沉积物熔体的交代比例不同:扎布耶北岩体最多,大体在12%-16%之间;嘎拉勒岩体次之,在9%-13%之间;改则北岩体最少,为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双向俯冲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西藏
下载PDF
北祁连中段早古生代双向俯冲-碰撞造山模式剖析 被引量:98
3
作者 左国朝 吴汉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15-323,共9页
在十余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火山—沉积组合、高压变质带及俯冲杂岩带产出特征、花岗岩浆活动、同位素年龄值等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近年区调成果,提出北祁连中段地区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认为该区是在古陆壳基底上由震旦纪打开... 在十余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火山—沉积组合、高压变质带及俯冲杂岩带产出特征、花岗岩浆活动、同位素年龄值等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近年区调成果,提出北祁连中段地区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认为该区是在古陆壳基底上由震旦纪打开经海底扩张生成的留有微陆块的微洋盆;寒武—奥陶纪,以黑河—八宝河为轴发生海底扩张,同时分别向南北两侧发生不对称双向俯冲,北侧以前进式的弧后扩张作用产生新生洋壳向北推进,相应早期的俯冲杂岩带也随之由南向北先后反弹回跳到地表,转化为汇聚过渡壳;南侧由早期被动陆缘的拉张过渡壳转为向南俯冲的阿拉斯加型活动大陆边缘,其后缘形成弧后盆地;志留纪俯冲作用停止,洋盆消失而转为岛链带及浊流海槽并存的构造格局;泥盆纪,北侧阿拉善地块与南侧中祁连地块最终汇聚而碰撞,形成以新陆壳为特征的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俯冲 造山带 造山模式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菲律宾群岛深部速度结构成像与双向俯冲板片构造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谭皓原 王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887-4900,共14页
菲律宾群岛受到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作用,地质环境复杂,构造因素多样.尽管近几年来已经有了少数关于该区域层析成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海沟、吕宋岛及中菲律宾地区,而关于群岛周围... 菲律宾群岛受到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作用,地质环境复杂,构造因素多样.尽管近几年来已经有了少数关于该区域层析成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海沟、吕宋岛及中菲律宾地区,而关于群岛周围其他海沟和南菲律宾地区的讨论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同时获得过关于菲律宾群岛深部纵、横波速度结构的研究,本次研究通过反演155779条P波震相和59642条S波震相,同时获得了菲律宾群岛从地表至150km深度的纵、横波速度结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不均一性,地壳内部存在着广泛的低速异常,而表征俯冲板块的高速异常则沿着群岛周边的海沟展布.南海块体在马尼拉海沟中段的俯冲角度和俯冲活动性比南段小;菲律宾海板块在东吕宋海槽南段微弱的俯冲作用很有可能同本哈姆海台的碰撞有关.菲律宾群岛大部分M_W>6.0的强震沿着各个板块的边界发生,体现出菲律宾海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强耦合作用,群岛西侧的南海块体在马尼拉海沟16°N—20°N之间呈现出的弱耦合状态可能跟北吕宋地区的拉张应力环境有关,南海块体在16°N以南的地区同上覆块体之间的耦合作用较强;群岛东侧的菲律宾海板块在14°N以北的地区没有强震发生,它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耦合程度从北向南逐渐增强,在12°N以南的地区要强于12°N以北的地区;此外苏禄海盆和菲律宾构造带之间也存在着强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马尼拉海沟 双向俯冲 P波和S波速度结构 板块耦合
下载PDF
东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双向式俯冲特征 被引量:31
5
作者 李亚林 张国伟 宋传中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86-293,共8页
二郎坪弧后盆地是北秦岭早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二郎坪岩群是古弧后盆地的物质残存,记录了盆地演化方式和过程。沉积建造和岩浆作用研究发现,在二郎坪弧后盆地南北两侧各发育一套活动型陆缘沉积体系... 二郎坪弧后盆地是北秦岭早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二郎坪岩群是古弧后盆地的物质残存,记录了盆地演化方式和过程。沉积建造和岩浆作用研究发现,在二郎坪弧后盆地南北两侧各发育一套活动型陆缘沉积体系和一系列府冲型花岗岩;变形构造解析反映出主造山期早期沿弧后盆地两侧各形成一套韧性推覆构造系,并具对冲型几何学样式,为俯冲带典型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弧后盆地在造山早期分别俯冲于南部秦岭古岛弧和北部宽坪古陆之下,具双向式俯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郎坪岩群 弧后盆地 构造环境 双向俯冲
下载PDF
南天山洋古生代期间俯冲作用过程探讨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斌 陈文 +5 位作者 喻顺 尹继元 李洁 孙敬博 杨莉 杨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51-2362,共12页
南天山洋的演化历史是中亚造山带研究中关键的问题,目前对古生代期间南天山洋的俯冲极性、俯冲方式等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南天山造山带南部地区近东西向出露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本文以其中的欧西达坂石英闪长岩为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岩... 南天山洋的演化历史是中亚造山带研究中关键的问题,目前对古生代期间南天山洋的俯冲极性、俯冲方式等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南天山造山带南部地区近东西向出露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本文以其中的欧西达坂石英闪长岩为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富集Rb、Ba、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富集,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的"海鸥"型,为典型的俯冲成因钙碱性系列岩浆岩,锆石LA-ICP-MS微区定年获得418.4±2.2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成果,初步认为塔里木板块北缘至少在志留纪时期已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成活动大陆边缘,中泥盆世开始又转变为被动大陆边缘;早古生代阶段南天山洋的演化以双向俯冲为主,向南为短期、脉冲式或间歇式的正常高角度俯冲过程,至中泥盆世结束;向北则为长期、多阶段性的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西达坂石英闪长岩 双向俯冲 南天山洋 塔里木北缘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从俯冲-增生到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记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舢 王涛 +1 位作者 肖文交 侯泉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1275,共15页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造山带在潘吉亚最后聚合过程中发生弧弧(陆)碰撞,因此缺乏大规模且跨构造单元的碰撞相关的构造和变质等物质标志。显然,能否识别出大洋闭合期间碰撞作用的岩浆标志成为确定增生造山带增生过程终止的关键之一。本文系统研究确定: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到三叠纪钙碱性-碱钙性岩浆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由北西向南东迁移演化的特征;在岩浆性质上具有从二叠纪新生地壳来源的弧岩浆向早-中三叠世碰撞挤压背景下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的高Sr/Y岩浆以及晚三叠世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演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提供了俯冲-增生向碰撞造山演变的关键岩浆岩证据。结合区域资料,厘定出增生造山带最后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为沿缝合带呈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源区的高Sr/Y花岗岩类,构建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双向俯冲-增生到增生楔-增生楔碰撞及后造山伸展的三阶段构造-岩浆演化模型。系统对比研究,揭示出增生-碰撞相关的岩浆记录沿横向展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甘肃北山到吉林中部一带,表明碰撞挤压相关的岩浆作用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演化记录的厘定,证实显生宙最大的巨型增生造山带演化末期经历了碰撞造山作用,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增生造山演化末期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带 软碰撞 离散型双向俯冲 高Sr/Y花岗岩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北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俯冲消减的构造演化时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振强 任升莲 +4 位作者 董树文 李加好 宋传中 杨青亮 张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0-791,共22页
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发育一套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其中二郎坪群作为弧后盆地的代表。为了查明二郎坪弧后盆地俯冲消减的构造演化时限,本文以二郎坪群及其相关侵入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神... 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发育一套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其中二郎坪群作为弧后盆地的代表。为了查明二郎坪弧后盆地俯冲消减的构造演化时限,本文以二郎坪群及其相关侵入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神庙组斜长角闪片岩测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95.2±6.9 Ma,属于原岩的结晶年龄;侵入二郎坪群内部的变形岩体主要代表板山坪岩体、张家庄岩体、郭家幔岩体,测得其结晶年龄分别为:479.9±5.6 Ma、461.5±5.4 Ma和456.5±6.3 Ma。板山坪岩体的变形特征与二郎坪群北部岩片向北俯冲消减特征相同,张家庄岩体、郭家幔岩体的变形特征与二郎坪群南部岩片向南俯冲消减特征相同。另外,在二郎坪群南部岩片内部发现顺面理面侵入的未变形岩脉,其结晶年龄为427.8±5.4 Ma,以及切穿二郎坪群南部岩片面理的未变形岩脉,给出一颗锆石结晶年龄为388 Ma。综合上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二郎坪弧后盆地可能于460 Ma闭合,其俯冲消减方式为双向式俯冲,并且两侧岩片俯冲变形可能持续至427 Ma,最终岩石俯冲变形结束时间上限为38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二郎坪弧后盆地 双向俯冲 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内蒙古阿如罕敖包花岗闪长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其对古亚洲洋演化的启示
9
作者 程天赦 杨文静 +6 位作者 张学斌 滕超 杨欣杰 陈喜庆 肖登 吴荣泽 周长红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8-1234,共17页
内蒙古西乌旗阿如罕敖包花岗闪长岩体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中东段南侧。阿如罕敖包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32±3~327±1 Ma,显示其形成于早石炭世;岩石具有高硅(SiO2含量为65.20%~68.27%)、富钠(Na_(2)O/K_(2)O值... 内蒙古西乌旗阿如罕敖包花岗闪长岩体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中东段南侧。阿如罕敖包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32±3~327±1 Ma,显示其形成于早石炭世;岩石具有高硅(SiO2含量为65.20%~68.27%)、富钠(Na_(2)O/K_(2)O值为2.56~4.35)、高铝(Al_(2)O_(3)含量为15.61%~17.35%,A/CNK值为1.02~1.17)、低镁(MgO含量为1.16%~1.61%,Mg^(#)值为29.54~41.75)等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44.73×10^(-6)~88.11×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6.75~10.18,(La/Yb)N=6.65~13.85]、铕无明显异常(δEu=0.79~1.07);高Sr(Sr含量为472×10^(-6)~552×10^(-6))、低Yb(Yb含量为0.86×10^(-6)~1.13×10^(-6))、低Y(Y含量为7.29×10^(-6)~11.42×10^(-6))、高Sr/Y值(Sr/Y=43.45~75.68)。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阿如罕敖包花岗闪长岩具有典型高Si岛弧型埃达克岩(O型)的特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其源岩可能是俯冲洋壳+大洋沉积物的部分熔融与上覆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结晶分异和壳源物质的混染。本次发现可能佐证了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中东段在早石炭世尚未闭合。结合区域研究成果,本文初步认为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在早石炭世可能存在双向俯冲消减,这与前人认为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向北单向俯冲消减的观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根山缝合带 埃达克岩 贺根山洋盆双向俯冲 早石炭世 活动大陆边缘弧 花岗闪长岩 西乌旗
下载PDF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646
10
作者 潘桂棠 莫宣学 +6 位作者 侯增谦 朱弟成 王立全 李光明 赵志丹 耿全如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1-533,共13页
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及其构造单元划分一直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分析数据,对冈底斯带的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厘定和划分,讨论了冈底斯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及其构造单元划分一直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分析数据,对冈底斯带的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厘定和划分,讨论了冈底斯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冈底斯带可划分为6类不同的构造单元和18个次级单元,这些不同级别的构造划分较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冈底斯带的地质面貌。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火山岩浆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冈底斯带不是简单的地块、陆块或地体,而很可能是以隆格尔-念青唐古拉为主轴,经历石炭-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六次造弧增生作用和相关的弧-陆、陆-陆碰撞作用并最终定型于新生代晚期的复合造山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很可能受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雅鲁藏布洋向北的双向俯冲的制约。强调以增生弧为背景的火山岩浆弧(如昂龙岗日火山岩浆弧、东恰错弧、桑日火山弧)可能是冈底斯地区寻找斑岩铜矿的最佳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历史 构造单元 双向俯冲 造弧作用 冈底斯造山带
下载PDF
西藏东巧北尕苍见岛弧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11
作者 许荣科 郑有业 +6 位作者 赵平甲 陕亮 张雨莲 曹亮 齐建宏 张刚阳 代芳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68-777,共10页
在班公错—怒江小洋盆内晚侏罗世存在向南的俯冲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近期在班—怒带中部的东巧蛇绿岩带北侧发现一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尕苍见(组)火山岩,该套火山岩以内部变形微弱而明显有别于东巧蛇绿岩带,其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具有岛... 在班公错—怒江小洋盆内晚侏罗世存在向南的俯冲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近期在班—怒带中部的东巧蛇绿岩带北侧发现一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尕苍见(组)火山岩,该套火山岩以内部变形微弱而明显有别于东巧蛇绿岩带,其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具有岛弧性质,并具有初期为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岩浆喷发,尔后以钙碱性火山活动为主,至晚期岛弧演化成熟,发生岛弧橄榄安粗质火山喷发活动,并伴有富Nb岛弧玄武岩产出。证明在班怒小洋盆内晚期也曾存在向北的俯冲作用。这一发现对完整重溯班—怒带构造演化和构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小洋盆 消亡 尕苍见岛弧 晚侏罗世 向北俯冲 双向俯冲 西藏
下载PDF
中祁连西段野马山岩基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2
作者 黄增保 郑建平 +3 位作者 李葆华 魏志军 漆玮 陈旭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6-420,共15页
野马山岩基位于中祁连地块西段,由早期岩体(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晚期岩体(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呈侵入接触。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早期岩体侵位时代为中奥陶世((469.0±1.3)Ma),晚期岩体侵位时代为晚奥陶世... 野马山岩基位于中祁连地块西段,由早期岩体(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晚期岩体(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呈侵入接触。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早期岩体侵位时代为中奥陶世((469.0±1.3)Ma),晚期岩体侵位时代为晚奥陶世((450.0±1.0)Ma)。早期岩体Si O2=59.8%~64.2%,K2O/Na2O〉1,且A/NKC=0.8~1.0,为准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U、Th和亏损Ba、Nb、Ta、Sr、P、Ti;稀土总量为97.7×10^-6~185×10^-6,且(La/Yb)N=5.57~12.47,LREE/HREE=7.7~11.3,具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弱Eu负异常(δEu=0.66~0.89)特征。晚期岩体Si O2=69.8%~76.5%、K2O/Na2O=1.2~1.7、A/NKC=1.0~1.1,属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总量为78.97×10^-6~244.92×10^-6,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a/Yb)N=1.90~5.72),强Eu负异常(δEu=0.11~0.2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野马山岩基早期岩体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俯冲环境,晚期岩体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结合岩体产出的区域构造位置及区域地质演化,认为早古生代北祁连洋发生了双向俯冲,野马山岩基为其向南俯冲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祁连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双向俯冲 野马山岩基
下载PDF
中部拉萨地体南侧吉瓦地区早白垩世则弄群火山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力圆 郑有业 +3 位作者 高顺宝 李伟良 毛荣威 黄亮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43-1555,共13页
西藏尼玛县吉瓦地区措勤-多瓦后陆拗陷带内分布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0.3~126.5Ma左右,重新厘定为早白垩世则弄群,否定了前人归属为上新世乌郁群(N2wy)及始新世帕那组(E2p)的认识。岩石以酸性火山岩为主,中基性火山岩为... 西藏尼玛县吉瓦地区措勤-多瓦后陆拗陷带内分布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0.3~126.5Ma左右,重新厘定为早白垩世则弄群,否定了前人归属为上新世乌郁群(N2wy)及始新世帕那组(E2p)的认识。岩石以酸性火山岩为主,中基性火山岩为辅,酸性岩类主要为火山碎屑岩类和熔岩类,典型岩石类型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流纹岩等,中基性岩主要为玄武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等,杏仁构造普遍发育。研究区大量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出现反映了吉瓦地区的火山岩主要为陆相火山喷发形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轻稀土富集,负Eu异常明显,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酸性火山岩具有A型花岗质岩浆岩特征,基性岩具有板内玄武岩亲缘性,这一特征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南向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中部拉萨地体南侧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发现,使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南延伸70~80km,火山岩地层时代的重新归位对研究冈底斯带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建立地质年代学格架提供了新的约束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吉瓦地区早白垩世则弄群火山岩可能受到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雅鲁藏布江洋壳向北的双向俯冲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拉萨地体 吉瓦地区 早白垩世火山岩 则弄群 双向俯冲
下载PDF
广西大瑶山东南缘早古生代TTG侵入岩石组合的确定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许华 倪战旭 +3 位作者 黄炳诚 韩淑朋 王翠云 陈杨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0-796,共17页
文章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大瑶山东南缘地区发育的早古生代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学、地球化学、TTG岩石组合的研究。该系列岩体主要沿大瑶山隆起东南缘呈规模大小不等的岩株(脉)成群、成带产出,大致呈北东向弧形带状... 文章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大瑶山东南缘地区发育的早古生代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学、地球化学、TTG岩石组合的研究。该系列岩体主要沿大瑶山隆起东南缘呈规模大小不等的岩株(脉)成群、成带产出,大致呈北东向弧形带状展布。按其产出的时空分布特征,可划分为2条构造-岩浆岩带:1古龙—夏郢中-晚奥陶世辉长闪长岩+TTG组合构造-岩浆岩带(445~475 Ma);2罗平—古袍早志留世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构造-岩浆岩带(432~436 Ma)。岩石SiO_2含量51.56%~73.12%,总体具低K_2O、高CaO、相对富钠(Na_2O>K_2O)的特征;以偏铝质—弱过铝质(A/CNK值≈1)为主,岩石化学系列由低钾系列→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演化;稀土总量低(∑REE67.82×10^(-6)~214.81×10^(-6)),为弱—中等铕亏损的轻稀土富集型的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LREE,具明显Ta、Nb负异常,总体反映了活动陆缘弧花岗岩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早古生代花岗岩属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岩浆岩组合,以壳幔同熔I型花岗岩为主,为大瑶山东南缘早古生代洋陆俯冲-碰撞的地质记录;由TTG组合→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的组成极性显示:洋俯冲玄武岩板片由南东往北西方向俯冲,其与东邻的华夏云开陆缘(由北西往南东俯冲)构成双向俯冲-碰撞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花岗岩 TTG组合 岩石地球化学 双向俯冲 大瑶山东南缘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学杰 王哲 +2 位作者 姚永坚 高红芳 李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2-1114,共13页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板块边界,以台湾和马鲁古海为界,自北往南大致可以分为3段。北段是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千岛海盆、日本海盆及冲绳海槽均为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中段菲律宾岛弧构造带为双向俯冲带,构造复杂,...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板块边界,以台湾和马鲁古海为界,自北往南大致可以分为3段。北段是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千岛海盆、日本海盆及冲绳海槽均为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中段菲律宾岛弧构造带为双向俯冲带,构造复杂,新生代经历大的位移和重组,使得欧亚大陆边缘的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成因存在很大的争议。南段新几内亚—所罗门构造带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及欧亚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不同阶段的俯冲、碰撞,也有大规模的走滑与弧后的扩张,其间既有新扩张的海盆,又有正在俯冲消亡的海盆。台湾岛处于枢纽部位,欧亚板块在此被撕裂,南部欧亚大陆边缘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俯冲于菲律宾岛弧之下,而北部菲律宾海洋壳沿琉球海沟俯冲欧亚大陆之下。马鲁古海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界又一转折点,马鲁古海板块往东下插于哈马黑拉之下,往西下插于桑义赫弧,形成反U形双向俯冲汇聚带,其洋壳板块已基本全部消失,致使哈马黑拉弧与桑义赫弧形成弧-弧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 新生代 沟-弧-盆体系 双向俯冲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关闭对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冯志强 董立 +4 位作者 童英 冯子辉 张顺 吴高奎 任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松辽盆地是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型白垩系陆相含油气盆地,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受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那么,环西太平洋构造带仅在中国东北形成大型坳陷盆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松辽盆地在坳陷阶段之前发育火石岭... 松辽盆地是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型白垩系陆相含油气盆地,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受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那么,环西太平洋构造带仅在中国东北形成大型坳陷盆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松辽盆地在坳陷阶段之前发育火石岭组和营城组2套断陷期火山岩的诱因是什么,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发育中生代岩浆岩的主控因素是什么。显然,这些现象很难单纯用古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来解释。本文在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动力学背景、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的闭合对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指出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是中生代东北亚最重要的一次大地构造事件,板块的俯冲、碰撞、挤压、拉张以及岩浆活动等作用对该区盆-山格局的形成和演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松辽盆地可能存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和西太平洋板块双向俯冲成因模式,厘定了两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多期次挤压和拉张作用的转换时间,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合理地诠释了中国东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别于西太平洋南部地区的岩浆岩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双向俯冲模式 岩浆岩 缝合带 松辽盆地 蒙古-鄂霍茨克洋 东北亚地区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侵入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及形成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7
作者 胡隽 吴小双 +2 位作者 万永文 张旦 陈国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7-750,共14页
对西藏纳屋错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侵入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龄测定,并与缝合带以外南面岩浆弧侵入岩进行对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缝合带内侵入岩样品均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隶属于岛弧型岩浆岩类.稀土元... 对西藏纳屋错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侵入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龄测定,并与缝合带以外南面岩浆弧侵入岩进行对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缝合带内侵入岩样品均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隶属于岛弧型岩浆岩类.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表现出L R E E 富集、H R E E 相对亏损的右倾模式,痕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样品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H F S E ) R b 、K 、B a,亏损高场强元素(L IL E ) N b 、T a、T i、P ,体现了钙碱性系列岩体的特征和演化趋势;年代学分析表明,带内侵入岩的成岩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104. 5-141. 7 M a B. P. ) ;进一步的构造环境对比分析表明,所有侵入岩样品均属于岛弧型- 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类,但缝合带内岩浆岩属性为同碰撞花岗岩,缝合带具由钙碱性向高钾钙碱性演化的特征和趋势,形成于受逆掩构造或地壳剪切作用的造山时期,处于威尔逊旋回的“陆陆碰撞造山- 山带剥蚀”阶段,认为班- 怒缝合带西段存在双向俯冲的碰撞造山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缝合带 岛弧型岩浆岩 同碰撞花岗岩 双向俯冲 碰撞造山
下载PDF
西藏革吉县嘎拉勒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红星 何林 +7 位作者 李志军 唐菊兴 姚晓峰 胡正华 张志 胡紫豪 李建力 宋俊龙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47-848,共2页
1概况嘎拉勒铜金矿位于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与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缝合带西段,狮泉河晚燕山期结合带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两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早白垩世,班怒洋向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和向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的双向俯冲。
关键词 念青唐古拉 西藏冈底斯 铜金矿 复合板 早白垩世 双向俯冲 金矿床地质特征 构造单元 交汇处 板片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扬子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吕宏斌 叶高峰 +5 位作者 金胜 魏文博 董浩 张乐天 谢成良 尹曜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3-828,共1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岭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上南接扬子地块、北接华北地块,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转换带。本文基于对一条起始于扬子地块,穿过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到达河套地堑的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秦...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岭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上南接扬子地块、北接华北地块,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转换带。本文基于对一条起始于扬子地块,穿过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到达河套地堑的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秦岭造山带和其北侧的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扬子地块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东北向逃逸等地学问题。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张量阻抗分解和维性分析等工作,并对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获得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根据电阻率模型认为:在秦岭造山带北部发现大规模"瓶颈状"分布的低阻异常体(C2),可能为华北、华南地块双向俯冲前缘地幔物质的上涌通道,或者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沿秦岭造山带中构造薄弱位置向东逃逸的通道;在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弧形带边界处发现南倾的低阻异常(C1),解释为大巴山弧形带北缘的逆冲断裂在电性上的反映;电性结构模型中,扬子地块高阻异常体(R2、R3和R4)向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而北部鄂尔多斯地块的高阻异常体(R5和R6)向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高阻异常通常被认为是稳定岩石圈的反映,据此推断这两组相向俯冲至秦岭造山带下方的高阻异常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向秦岭造山带下方汇聚的电性结构探测依据;鄂尔多斯地块南、北电性差异较大,北部中、下地壳大规模分布电阻率值在3~100Ω·m之间的低阻异常体,可能为地幔上涌导致的局部熔融或含盐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秦岭造山带 华北(鄂尔多斯)地块 扬子地块 双向俯冲 物质逃逸
下载PDF
新疆阿合奇地区志留系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小双 吕奥 +3 位作者 宋贺民 刘磊 杨宝忠 侯红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1-284,共14页
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沉积地层的研究,对于恢复南天山洋的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的手段,对新疆阿合奇地区志留系砂岩进行物源和构造背景分析。研究表明,阿合奇地区志留系砂岩样品的Si O2含量范围变化较大,为61.97%~93.9... 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沉积地层的研究,对于恢复南天山洋的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的手段,对新疆阿合奇地区志留系砂岩进行物源和构造背景分析。研究表明,阿合奇地区志留系砂岩样品的Si O2含量范围变化较大,为61.97%~93.91%,平均含量为76.7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为右倾型,(La/Yb)N值较高,δEu值较低,Ce异常不明显。中—顶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砂岩的成熟度高于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地球化学物源分析图解和大地构造背景判别表明:研究区沉积物源区逐渐由活动型向稳定型转换,下志留统部分沉积物来自于火成岩物源区,具有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性质;中—顶志留统沉积物全部来自于成熟大陆的石英岩沉积物源区。结合广泛分布的奥陶系—志留系平行不整合,认为晚奥陶世研究区为活动大陆边缘,南天山洋盆向南俯冲到塔里木板块之下;早志留世,向南俯冲结束,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开始由活动大陆边缘向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转换,来自活动型物源区的沉积物逐渐减少,稳定型物源区的碎屑物质逐渐增多;中—末志留世,研究区构造背景完全转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碎屑物质全部来自于稳定型物源区。上述成果表明,南天山洋的演化过程中确实存在双向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阿合奇地区 志留系 南天山洋 双向俯冲 活动大陆边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