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3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吗?——基于双季稻种植的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江华 薛应如 钱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9,共12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西省1556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季稻种植行为来衡量农户种粮积极性,实证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西省1556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季稻种植行为来衡量农户种粮积极性,实证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促进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植双季稻,并扩大双季稻种植规模,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诱导农地转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三个重要路径。(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调整、低细碎化与非平原地区农户的双季稻种植行为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更好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激励效应,应持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降低高标准农田的细碎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种粮积极性 双季稻 粮食安全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勇 文丽 +5 位作者 石丽红 张腊梅 程凯凯 李超 郑华斌 唐海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80,共8页
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在土壤养分和作物氮素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长期(37年)定位施肥试验田,设置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于晚稻成熟期测定大麦–双季稻田根... 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在土壤养分和作物氮素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长期(37年)定位施肥试验田,设置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于晚稻成熟期测定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性氮)含量。研究表明:相对CK处理,RF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RF和OM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了19.8%和30.7%。酸解性氮作为根际土壤全氮的主体部分,占全氮的59.61%~72.06%;各处理根际土壤酸解性氮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OM>RF>CF>CK。各施肥处理中,酸解有机氮中的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均以OM处理最大,分别比CK处理增加139.3%、47.9%和110.0%;酸解氨态氮以RF处理最大,比CK处理增加69.9%。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与土壤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因此,秸秆、有机肥配施化肥均能有效提高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的供氮能力,是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双季稻 根际土壤 有机氮组分 酸解性氮
下载PDF
氮肥运筹与化学调控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帅 苏雨婷 +3 位作者 李海容 郭宋源 陈平平 易镇邪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株两优819及晚稻品种H优518、盛泰优018为材料,于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设计3种氮肥运筹方式N1、N2、N3(分蘖肥、穗肥、粒肥用量比分别为7∶2∶1、6∶3∶1、5∶4∶1)与2种化学调控剂多效唑(C1)、壳寡糖(C2)双因素试... 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株两优819及晚稻品种H优518、盛泰优018为材料,于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设计3种氮肥运筹方式N1、N2、N3(分蘖肥、穗肥、粒肥用量比分别为7∶2∶1、6∶3∶1、5∶4∶1)与2种化学调控剂多效唑(C1)、壳寡糖(C2)双因素试验,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和化学调控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早、晚稻各品种产量均以N2C2处理的最高,主要通过提高植株有效穗数而增产;与N1相比,N2和N3降低了茎秆高度、节间长度和重心高度,增加了茎粗、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茎秆抗倒伏能力增强,且N2优于N3处理;与对照处理(C3,喷施清水)相比,C1和C2均降低了水稻茎秆高度、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了茎粗、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从而提高了水稻抗倒伏能力;从互作效应来看,N2C1、N2C2和N3C1处理的茎粗和茎壁厚度较大,倒3与倒4节节间长度较短,节间充实度和抗折力较高,倒伏指数较低。综合考虑各品种倒伏指数和产量性状,N2C2处理,即分蘖肥、穗肥、粒肥施用比例为6∶3∶1条件下,于拔节初期喷施壳寡糖,可在提高双季稻抗倒伏能力的同时获得最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氮肥运筹 多效唑 壳寡糖 化学调控 产量 抗倒伏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双季稻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4
作者 熊瑞 欧阳宁 +6 位作者 欧茜 钟康裕 周文涛 王泓睿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7-1356,共10页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了主区为秸秆还田(S1)与不还田(S0),副区为免耕(NT)、浅旋耕(RT)、深耕(TT)的大田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S...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了主区为秸秆还田(S1)与不还田(S0),副区为免耕(NT)、浅旋耕(RT)、深耕(TT)的大田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S1+TT处理下0~10 cm土层早、晚稻的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分别显著(P<0.05)提高1.70%~9.03%、4.48%~30.53%;1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显著高于除S0+TT外的其他处理,在早稻上二者分别提高了7.23%~18.67%和4.35%~10.77%,在晚稻上二者分别提高了5.06%~23.88%和4.94%~23.19%;早稻10~20 cm土层(除S1+NT处理外)、晚稻0~1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3.04%~23.81%、10.14%~40.74%;早、晚稻10~20 cm土层和早稻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36%~26.70%、3.83%~21.71%、3.86%~10.92%。综上,在双季稻区秸秆还田搭配深耕可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有利于促进土壤耕作层团聚体结构稳定,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水分调控下绿肥种植和石灰施用对双季稻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5
作者 唐志伟 朱相成 +2 位作者 张俊 邓艾兴 张卫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目的]农田镉(Cd)污染是当前我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稻米商品价值和人民健康。本研究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探究水分调控下绿肥种植、石灰施用对稻米Cd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目的]农田镉(Cd)污染是当前我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稻米商品价值和人民健康。本研究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探究水分调控下绿肥种植、石灰施用对稻米Cd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试验用早、晚稻品种分别为湘早籼24号和华润2号,试验地在湖南省益阳市,设置常规栽培(CK)、水分调控(W)、绿肥+水分调控(GW)、石灰+水分调控(LW)、绿肥+石灰+水分调控(GLW)共5个处理。[结果]与CK处理相比,W、GW和LW处理早晚稻平均糙米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4.5%、83.5%和83.3%,稻谷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3%、82.5%和83.4%;GLW处理仅晚稻的糙米镉含量显著降低43.7%,稻谷镉含量显著降低40.8%。相比CK处理,GW和LW处理早晚稻平均稻壳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71.3%和74.2%,茎叶镉含量显著下降85.3%和79.1%;GLW处理仅晚稻的稻壳镉含量显著降低38.5%,茎叶镉含量显著降低51.9%。相比CK处理,W、GW和LW处理早晚稻平均灌浆期土壤pH值分别显著提高6.2%、23.7%和20.0%,GW处理早晚稻灌浆期土壤有效镉含量显著降低20.0%~22.6%。相比CK处理,GW和LW处理可显著降低早稻稻壳中的Cd向糙米转运;除W处理早稻稻壳和晚稻茎叶较CK处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的Cd向茎叶、糙米和稻壳富集。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水稻孕穗后淹水灌溉基础上,配套冬季豆科绿肥种植或春季石灰施用,可实现轻度镉污染稻田水稻安全生产,不影响水稻丰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稻田 双季稻 水分调控 绿肥种植 石灰施用
下载PDF
稻秆炭还田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佳慧 张昆 +1 位作者 谢志坚 王斌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8-975,共8页
为探究稻秆炭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和生物炭(CK)、单施稻秆生物炭(B)、100%氮肥(N_(100))和100%氮肥+稻秆生物炭(N_(100)B)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稻田... 为探究稻秆炭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和生物炭(CK)、单施稻秆生物炭(B)、100%氮肥(N_(100))和100%氮肥+稻秆生物炭(N_(100)B)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B和N_(100)B处理土壤pH值分别提高0.05和0.13个单位。与N_(100)相比,N_(100)B处理不仅使土壤有机质、全氮、NO_(3)^(-)、NH_(4)^(+)、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加5.13%、3.47%、11.7%、14.91%、60.89%、30.75%,还使土壤C/N、C/P、C/K、N/P、N/K化学计量比提升1.88%、2.10%、2.84%、3.62%、5.41%,并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2.97%。综上,稻秆炭还田有利于改善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本研究结果为合理高效利用南方红壤双季稻区稻秆资源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炭 红壤双季稻 生态化学计量学 综合肥力指数
下载PDF
控释肥对双季稻生产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静 彭欢 +1 位作者 石宇 彭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41-44,共4页
通过大田试验探索了双季稻种植过程中,在等氮代替常规施肥以及在基肥和追肥分别给予减量的条件下,控释肥对比常规施肥对水稻产量、主要性状、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控释肥(等氮或减氮处理)处理的... 通过大田试验探索了双季稻种植过程中,在等氮代替常规施肥以及在基肥和追肥分别给予减量的条件下,控释肥对比常规施肥对水稻产量、主要性状、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控释肥(等氮或减氮处理)处理的双季稻总产量和年收益均有显著提高,其中总产量增加2.46%~8.11%,收益增加2 070.8~3 074.4元/hm^(2);等氮控释肥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早稻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19.57~24.14个百分点),但降低了晚稻氮肥表观利用率(降低6.56~13.64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减氮 双季稻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
8
作者 周昕 陈细兵 +3 位作者 曾文进 黄颖洪 彭雨 陈佳娜 《作物研究》 202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为推进双季稻机械化生产,促进单产提高,集成了“机械整地、机械施肥、机械撒施石灰、机械播种育秧、机械插秧、机械开丰产沟、机械植保、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机械深翻越冬、机械开沟、机播绿肥”等农机农艺融合的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 为推进双季稻机械化生产,促进单产提高,集成了“机械整地、机械施肥、机械撒施石灰、机械播种育秧、机械插秧、机械开丰产沟、机械植保、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机械深翻越冬、机械开沟、机播绿肥”等农机农艺融合的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并于2022年在汨罗市对该模式进行17 hm^(2)的示范应用。结果显示,在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下,双季稻周年产量增加了2.19 t/hm^(2)、纯效益增加了4782元/hm^(2),双季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全程机械化 技术模式 高产高效 农机农艺融合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9
作者 叶芷汐 何君 +1 位作者 刘泽霖 傅志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27-30,36,共5页
为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中早25和桃优香占为材料,设置机插秧(JC)、机抛秧(JP)、人工手抛(RP)3种栽培模式,采用大区试验,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早稻季JC处理的理论产量... 为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中早25和桃优香占为材料,设置机插秧(JC)、机抛秧(JP)、人工手抛(RP)3种栽培模式,采用大区试验,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早稻季JC处理的理论产量分别比JP处理、RP处理高51.91%、32.70%;实际产量分别比JP处理、RP处理高51.62%、48.78%。晚稻季JP处理的理论产量分别比JC处理、RP处理高9.45%、8.26%;实际产量分别比JC、RP处理高11.66%、7.07%。早稻成熟期JC处理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JP处理、RP处理高51.60%、131.69%;晚稻成熟期RP处理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JC、JP处理高17.18%、3.73%。早稻植株总氮积累量以JC处理最高,分别比JP、RP处理高45.22%、33.01%;晚稻植株总氮积累量以JP处理最高,分别比JC、RP处理高25.09%、5.77%。因此,在湘北地区早稻机插与晚稻机抛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机插 机抛 手抛 氮素利用
下载PDF
鄂东南地区双季稻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试验
10
作者 黄俊敏 钱刚 张三强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年第10期33-36,共4页
针对鄂东南地区双季稻区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双季稻茬口紧张等问题,开展双季稻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关键环节的机具选型与技术集成研究。对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不同作业方式下的农机动力消耗和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进行对... 针对鄂东南地区双季稻区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双季稻茬口紧张等问题,开展双季稻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关键环节的机具选型与技术集成研究。对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不同作业方式下的农机动力消耗和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技术集成和试验,在双季稻品种合理搭配和适时栽培的条件下,确保双季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在鄂东南地区能安全地实施。研究结果表明,双季稻机械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较好的抢时效果,解决了双季稻茬口紧张问题,对于双季稻生产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东南 双季稻 机械化栽培
下载PDF
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双季稻水分利用的影响
11
作者 王廷金 才硕 +4 位作者 时红 郭巧玲 刘现波 程婕 万绍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7,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播种—收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Ⅱ)2种灌溉模式进行大田试验,对直播稻与移栽稻全生育期...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播种—收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Ⅱ)2种灌溉模式进行大田试验,对直播稻与移栽稻全生育期稻田水量平衡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开展研究以期评价多元种植方式下双季稻的的需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双季稻不同水分管理产量大小关系均表现为:HT>ST>MT>DS;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移栽稻大于直播稻、Ⅱ大于FI的趋势,不同灌溉模式下抛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HT、MT、DS分别降低了3.85%~8.86%、5.59%~9.55%、34.04%~45.76%。双季稻的灌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耗水量均为Ⅱ小于FI。不论FI还是Ⅱ,双季稻灌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以及耗水量均表现为直播稻高于移栽稻,且直播稻苗期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耗水量显著高于移栽稻,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与其他处理差异较小。移栽稻各处理育秧期水量平衡各参数占全生育期比例均以HT处理最高,其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比例为1.82%~4.51%,早稻排水量均占全生育期的3.97%,晚稻移栽后稻田无排水(育秧期占比100%)。移栽稻育秧期水分利用与消耗在全生育期水分管理中亦是极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灌溉模式以间歇灌溉+手工栽插的结合最优,在实现高产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全生育期 种植方式 灌溉方式 水量平衡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种植早熟早籼品种对双季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12
作者 施贤波 金林灿 +2 位作者 姜洁锋 黄宣 严成其 《中国种业》 2024年第3期65-68,共4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种植甬籼15等早熟早籼稻品种对双季稻生产的贡献,在浙江省双季稻主栽区以早熟早稻品种甬籼15、中熟早稻品种中早39和连作晚稻品种甬优1540、浙粳96为材料,研究分析不同熟期早籼稻品种搭配相同连晚品种的双季产量及效益。... 为了进一步明确种植甬籼15等早熟早籼稻品种对双季稻生产的贡献,在浙江省双季稻主栽区以早熟早稻品种甬籼15、中熟早稻品种中早39和连作晚稻品种甬优1540、浙粳96为材料,研究分析不同熟期早籼稻品种搭配相同连晚品种的双季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同期播种的甬籼15成熟期比对照品种中早39早3~8d,甬籼15+双季模式较对照中早39+双季模式每667m^(2)平均增产稻谷44.5kg、增效135.9元,种植甬籼15等早熟早籼稻品种可实现双季的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 早籼稻 甬籼15 双季稻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品种筛选与搭配
13
作者 陈良宏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筛选出适宜沿江平原区域的双季稻品种搭配组合,为早稻、双季晚稻生产主推品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10个早籼常规稻和8个晚粳稻品种开展人工栽插品种比较试验,通过考察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等标准,并从合... [目的]筛选出适宜沿江平原区域的双季稻品种搭配组合,为早稻、双季晚稻生产主推品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10个早籼常规稻和8个晚粳稻品种开展人工栽插品种比较试验,通过考察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等标准,并从合理利用温光资源、双季协调搭配的角度,筛选出适宜庐江县种植的早稻和双季晚稻品种。[结果]早稻季中组100、早籼617、中组18和中佳早18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表现好,浙1613、中早39产量虽高,但总体生育期偏迟,不利于晚稻接茬;双晚季常香粳1813、当粳8号和镇稻18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表现好,苏秀1717虽产量高,但生育期偏迟,有不能安全齐穗的风险。[结论]早稻季中组100、早籼617、中组18、中佳早18,双晚季常香粳1813、当粳8号、镇稻18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以自由搭配组合,实现周年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平原 双季稻 品种筛选 搭配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桂南双季稻区收籽油菜品种(系)的综合筛选
14
作者 姬秋梅 蒋国平 +1 位作者 钟丽 黄鹂 《中国种业》 2024年第6期80-85,共6页
为筛选适宜桂南双季稻地区种植的收籽油菜品种,选取了14个收籽油菜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田间植株表现等性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希望759、22zy09在桂南双季稻区... 为筛选适宜桂南双季稻地区种植的收籽油菜品种,选取了14个收籽油菜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田间植株表现等性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希望759、22zy09在桂南双季稻区种植生育期不超过130d,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阳光131高3.6%和1.2%,且灰色关联度排序分别为第1位和第4位,适宜在桂南双季稻地区进行后期的推广种植。以上结果可为桂南双季稻地区油菜新品种登记、高效利用收籽油菜新品种及进一步促进油菜产能提升提供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双季稻 收籽油菜 品种筛选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衡阳市双季稻“早专晚优”示范推广成效及配套技术探究
15
作者 毛瑞清 刘龙生 +3 位作者 邹丹 方升亮 张明 周琪 《南方农机》 2024年第20期10-12,共3页
本研究团队前期筛选了一批适合作为湖南米粉的专用早稻品种,以及一批适合作为南方口粮的优质晚稻品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整套提升南方双季稻生产效益的“早专晚优”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高产栽培技术。“早专晚优”即早季种植米粉稻... 本研究团队前期筛选了一批适合作为湖南米粉的专用早稻品种,以及一批适合作为南方口粮的优质晚稻品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整套提升南方双季稻生产效益的“早专晚优”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高产栽培技术。“早专晚优”即早季种植米粉稻专用品种、晚季种植优质品种,既解决了早稻因口感差导致的滞销问题,又提升了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保证了双季稻种植面积,同时优质晚稻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需求。2023年在衡山县划分了200亩核心示范片,辐射带动全县超过4万亩,配套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专家测产,百亩示范片机插平均周年产量达1 181 kg/亩,早晚季较手插分别高15.20%和21.21%,且机插单位面积穗数早晚季较手插分别高20.27%和21.46%,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专晚优” 双季稻 品种
下载PDF
三亚市崖州区双季稻需水量与需求指数变化分析
16
作者 王义坤 郑志伟 +1 位作者 豆静静 张妮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0-85,共6页
为更精确地掌握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双季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需求,为双季稻种植的灌溉水量分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三亚市2002—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当地早、晚稻种植区作物生长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当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双季稻... 为更精确地掌握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双季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需求,为双季稻种植的灌溉水量分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三亚市2002—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当地早、晚稻种植区作物生长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当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双季稻生育期内的作物需水量(ET_(c))、有效降雨量(P_(e))、净灌溉需水量(IR)和灌溉需求指数(IRI)的变化,采用P_(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并结合年际变化倾向率以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2002—2022年三亚市ET_(0)、双季稻ET_(c)和IR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22年三亚市ET_(0)为1 115.8~1 213.5mm,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率为0.72 mm/a,年均ET_(0)为1 152.9 mm;早稻全生育期ET_(c)、P_(e)、IR分别介于399.5~448.3 mm、94.4~200.9 mm、205.5~353.0 mm之间,ET_(c)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率为0.28 mm/a,IR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变化率为-0.18 mm/a;晚稻全生育期ET_(c)、P_(e)、IR分别介于357.1~402.9 mm、266.1~422.7 mm、-65.7~126.2 mm之间,ET_(c)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率为0.78 mm/a,IR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率为2.04 mm/a。早稻各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为:拔节孕穗>分蘖后>分蘖期>乳熟期>抽穗开花>黄熟期>移植回青,晚稻各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为:拔节孕穗>分蘖期>乳熟期>分蘖后>抽穗开花>黄熟期>移植回青。三亚市崖州区早、晚稻灌溉需求指数分别介于0.51~0.79和-0.18~0.32之间,年均IRI分别为0.67和0.09。由此可知,三亚市崖州区早稻对灌溉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晚稻,仅依靠有效降雨无法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易发生干旱缺水现象,需在生育期进行补充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参考作物蒸散量 有效降雨量 作物需水量 净灌溉需水量 灌溉需求指数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17
作者 张文勇 陈光辉 陈照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547-1550,共4页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及双季稻产量的影响。该研究以浙南双季稻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在瑞安市布置5个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测土配方施肥(T3)和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T4)在土壤肥力和早晚稻产量等方面的...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及双季稻产量的影响。该研究以浙南双季稻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在瑞安市布置5个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测土配方施肥(T3)和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T4)在土壤肥力和早晚稻产量等方面的差异。多点试验表明,不同处理之间的土壤肥力存在差异,不同试验点的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以5个试验点的平均值来看,处理T3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最高,处理T1最低;处理T3的有效磷含量最高,处理T1最低;处理T2和T3的速效钾含量较为适宜,而处理T1的速效钾含量不足;处理T2的缓效钾含量最高。在不同施用方式下,施用肥料提高了水稻年产量,处理T2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其他处理(如T1和T3)也可能对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处理T2的效果最好,可以作为一种优化水稻生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施肥 土壤肥力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比例有机氮肥替代无机氮肥对双季稻生长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18
作者 陈伟龙 沈文英 +2 位作者 肖佳丽 屠昌鹏 曹雪仙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368-2372,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N100)、有机氮替代25%无机氮肥(N75)以及有机氮替代50%无机氮肥(N50),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比例有机氮肥替代条件下对双季稻的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吸收与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试验...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N100)、有机氮替代25%无机氮肥(N75)以及有机氮替代50%无机氮肥(N50),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比例有机氮肥替代条件下对双季稻的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吸收与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氮肥水稻可生产籽粒9 971 kg·hm^(-2)(早稻5 457 kg·hm^(-2)和晚稻4 514 kg·hm^(-2)),氮肥增产贡献率为25.6%条件下,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明显提高,尤其是有机替代25%无机氮效果更好。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N75处理水稻有效穗数均是最高的,其次是N50和N100,CK的是最低的。但处理间水稻收获指数、千粒重和穗粒数没有显著差异。有机无机配施也提高了水稻对氮的吸收。与N100相比,N75和N50早稻籽粒和秸秆吸氮量提高了,N75晚稻籽粒和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25.5%和43.7%。施氮肥引起了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尤其是N100处理的,其氮素盈余量远高于施用有机肥处理的(N75和N50)。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N75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其次是N50,N100的最低。而施氮处理间氮素内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没有显著差异。施氮肥提高了土壤中全氮、微生物量氮、水溶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与N100相比,N75处理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水溶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显著提高了14.0%、42.8%、68.8%、25.1%和107.1%。但N75与N50处理间土壤养分含量却没有显著差异。在常规施氮量的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施氮比例为25%有机肥+75%无机肥的配施方案,能够保证水稻籽粒产量、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不下降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土壤供氮能力,因此,从南方稻-稻轮作体系的长期生产来看,有机无机配施比纯化肥处理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有机替代 氮肥 效率 供氮能力
下载PDF
缓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双季稻生长、氮肥效率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19
作者 陈伟龙 沈文英 +1 位作者 屠昌鹏 曹雪仙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363-2367,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无氮肥(PK)、常规施肥(NPK)、缓控释尿素一次基施(T1)、80%缓控释尿素+20%尿素一次基施(T2)以及80%缓控释尿素基肥+20%尿素施追肥(T3),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施用对双季稻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供...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无氮肥(PK)、常规施肥(NPK)、缓控释尿素一次基施(T1)、80%缓控释尿素+20%尿素一次基施(T2)以及80%缓控释尿素基肥+20%尿素施追肥(T3),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施用对双季稻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施缓释肥水稻产量明显提高,尤其是T2处理效果更好。T2处理早稻和晚稻有效穗数均是最高的,其次是T1、T3和NPK处理,PK处理最低。早稻缓释肥处理比NPK处理的籽粒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8.5%~26.0%,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2.7%~20.9%;晚稻缓释肥处理比NPK处理的籽粒吸氮量显著提高了24.4%~28.8%,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8.4%~39.1%。T3处理晚稻秸秆吸氮量分别比T1处理和T2处理显著提高了17.5%和16.1%。施氮肥引起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尤其是NPK处理,其氮素盈余量远高于施用缓释肥处理。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3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其次是T2处理、T1处理,NPK处理最低。与NPK处理相比,施缓释肥处理的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2.8%~25.4%,铵态氮含量提高了177.7%~217.8%、硝态氮含量提高了94.2%~120.0%。T1处理水解性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比T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1.1%和13.3%,铵态氮含量比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了10.0%和14.5%。总之,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与常规一基二追氮肥施用方式相比,施用80%的缓控释尿素,配施20%的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法,能够保证水稻籽粒产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缓控释尿素 氮肥 效率 供氮能力
下载PDF
山区“双季稻+鱼”种养模式
20
作者 袁敏义 廖柱 +2 位作者 龙小平 廖再生 邹文岗 《科学养鱼》 2024年第2期30-31,共2页
水稻种植是寒梅岭的传统产业,2023年因地制宜耦合了稻渔模式,探索了“双季稻+鱼”共生种养的“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绿色生产试验示范,以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效益。现将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总结如下。一、种养方法,1.稻渔田改造前一年冬季... 水稻种植是寒梅岭的传统产业,2023年因地制宜耦合了稻渔模式,探索了“双季稻+鱼”共生种养的“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绿色生产试验示范,以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效益。现将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总结如下。一、种养方法,1.稻渔田改造前一年冬季将地处水源、交通、排灌等管理方便的部分低洼水田、小坑塘、撂荒地整合成两口稻渔田,设计上尽量保持原有的稻田耕地面积,沟坑面积控制在10%以内,原有的小坑塘、撂荒地扩整为坑塘,一口稻渔田4.5亩(编号1号田),其中稻田3.3亩(平台3.0亩、鱼沟0.3亩)、坑塘1.2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产业 种养模式 坑塘 水稻种植 撂荒地 双季稻 因地制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