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的“双性化”人格与养成:应然·实然·本然
1
作者 公长伟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4-120,共7页
心理学范畴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厘清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并澄清其时代价值对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双性化... 心理学范畴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厘清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并澄清其时代价值对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存在着中性化的迷失、双性化的盲目趋同和刻意模仿等困境与隐忧。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养成问题既需要学理探析以正本清源,又需要通过实践反思以“拨乱反正”,这有助于引导人们对青少年人格养成进行科学的认识、形成理性的态度和实施有效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双性化”人格 应然 实然 本然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幼儿性别教育的启示
2
作者 赖文秀 张穗红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15期85-88,共4页
性别教育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倡导个体兼具优良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人格特质,该理论可以为促进幼儿性别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受传统性别教育观念的影响,大众对双性化教育持有偏见和误... 性别教育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倡导个体兼具优良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人格特质,该理论可以为促进幼儿性别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受传统性别教育观念的影响,大众对双性化教育持有偏见和误解,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基于双性化人格理论,培养具有优良人格特质幼儿的研究建议有:幼儿园教师应建立正确的双性化教育观念,审视教学行为;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家园合作;幼儿园应提升双性化教育水平,创编双性化教育资源;社会应提供幼儿双性化教育支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性别教育 双性化人格理论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视域下体育塑造青少年“阳刚之气”的路径探究
3
作者 邓鑫 郭子萌 《青少年体育》 2023年第8期26-28,共3页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运用双性化人格理论叙述部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性格“柔弱化”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抓住教育部回复中的关键词“体育”,探究出塑造青少年“阳刚之气”的两种路径:学校体育教育去“温柔化”、家庭...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运用双性化人格理论叙述部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性格“柔弱化”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抓住教育部回复中的关键词“体育”,探究出塑造青少年“阳刚之气”的两种路径:学校体育教育去“温柔化”、家庭体育教育“常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体育教育 青少年 阳刚之气
下载PDF
苗族女红男性群体性别角色双性化——以湘西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为例
4
作者 王子云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5-81,共7页
苗族女红的男性群体作为性别角色双性化者,同时具备男女两性人格特质,他们受传统性别角色定型观念的影响较小,且以自身兴趣爱好与工作能力为指标来选择社会职业。苗族女红男性群体性别角色及双性化程度与其所进行的技艺实践密切相关。同... 苗族女红的男性群体作为性别角色双性化者,同时具备男女两性人格特质,他们受传统性别角色定型观念的影响较小,且以自身兴趣爱好与工作能力为指标来选择社会职业。苗族女红男性群体性别角色及双性化程度与其所进行的技艺实践密切相关。同时,家庭和个体因素是他们能够长期能动地摆脱传统两性性别角色规范的束缚、提高自身性别角色双性化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群体的形成对促进社会公众突破性别角色认同、优化女红从业环境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女红男性群体 双性化人格特质 技艺实践 家庭 个体
下载PDF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西彩 付俊贤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5-67,共3页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教育 因性施教 双性化人格
下载PDF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洪玉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8-81,共4页
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然而,目前双性化人格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从教育生态学理论出发为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分析幼儿双性化教育生态环境出现不平衡的原因,并从教育内部和外部... 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然而,目前双性化人格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从教育生态学理论出发为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分析幼儿双性化教育生态环境出现不平衡的原因,并从教育内部和外部生态环境中的各因子着手,提出促进幼儿双性化发展的有效策略:创建立体互动式的自然生态环境、多元共建科学合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积极营造开放性规范生态环境、创设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教育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环境 双性化人格 幼儿双性化教育
下载PDF
双性化教育模式对儿童成长的探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石明兰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4,7,共3页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单性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双性化教育模式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单性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双性化教育模式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度;在教育孩子上,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双性化教育模式的开展途径:一、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二、改变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三、社会大环境的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双性化理论 双性化教育模式
下载PDF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被引量:60
8
作者 盖笑松 王晓宁 张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7-231,共5页
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和单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当前性别角色教育中存在的两种误区。贝姆的性别角色发展模式理论和性别角色与心理适应的实证研究为实施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共同努... 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和单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当前性别角色教育中存在的两种误区。贝姆的性别角色发展模式理论和性别角色与心理适应的实证研究为实施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进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 心理适应 性别角色教育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34
9
作者 李方强 郑寒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目前 ,在学校教育中 ,从教材、教师、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应尽快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目前 ,在学校教育中 ,从教材、教师、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应尽快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 ,并从教材、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学校教育 教材 教师 课余活动
下载PDF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莉 冯江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方法:使用BSRI和CPAI-2量表对云南省昆明地区97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集体测试,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统计所得数据。结果:中国大学生四种性别类型的分布差异显著;双性化人格特征中明显带有男性化和女性... 目的:探讨中国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方法:使用BSRI和CPAI-2量表对云南省昆明地区97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集体测试,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统计所得数据。结果:中国大学生四种性别类型的分布差异显著;双性化人格特征中明显带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典型特征,但又与中性化的人格特征差异较大。结论:中国双性化大学生具有“领导性”和“人际取向”的人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 人格特征 性别类型
下载PDF
双性化教育——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爱晶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5-107,共3页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传统的“单性化教育”日益显露出种种弊端,而双性化教育则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家庭教...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传统的“单性化教育”日益显露出种种弊端,而双性化教育则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 性别刻板印象 双性化教育
下载PDF
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中会 王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11-815,共5页
目的:探析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的状况。方法:在北京市某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81名女大学生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女... 目的:探析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的状况。方法:在北京市某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81名女大学生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的比例分别为23.8%、24.1%、25.1%、27.1%;(2)双性化女大学生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得分均最高[如外向性(3.7±0.4)],神经质得分最低(2.1±0.6);未分化型女生相反,上述正性特征得分最低(如外向性3.1±0.5),而神经质得分最高(2.8±0.6),其他两型情况居中;(3)在心身症状方面,双性化女生各因子评分均处于低端,未分化女生均处于高端,如双性化者和男性化者焦虑得分均为(1.4±0.4),而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得分分别为(1.6±0.6)和(1.6±0.5);(4)在大学适应方面,双性化女大学生各维度分数及总分均最高,未分化女大学生分数均最低,如人际关系适应双性化者得分为(37.6±5.7),而未分化者得分为(29.4±6.5),其他两型居中。结论:在群体趋势上,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大学适应状况优于未分化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量表得分上得到验证,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 人格特征 心身症状 大学适应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13
作者 宋丽丽 邹萍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87-88,共2页
本文从双性化人格研究的历史沿革,性别角色双性化人格分布的现状,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因素,双性化与心理健康,双性化与人格几个方面分析近年来有关双性化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双性化受性别、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双性化是大学生理想的性别角... 本文从双性化人格研究的历史沿革,性别角色双性化人格分布的现状,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因素,双性化与心理健康,双性化与人格几个方面分析近年来有关双性化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双性化受性别、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双性化是大学生理想的性别角色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双性化 类型分布 影响因素 心理特点 大学生
下载PDF
试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鹏鹏 冷泽兵 《文教资料》 2011年第31期164-166,共3页
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问题上,双性化人格理论可以更好地迎合时代的需要,它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不同于现在出现的中性化人格。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教育者可以结合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所处阶段对儿童进行双性化人... 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问题上,双性化人格理论可以更好地迎合时代的需要,它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不同于现在出现的中性化人格。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教育者可以结合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所处阶段对儿童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在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同时,要警惕由此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性别角色 双性化人格理论 双性化教育
下载PDF
甘肃八个区域居民男女双性化人格调查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海钟 赵文进 杨明科 《精神医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17-218,共2页
目的调查分析甘肃八个区域居民男女双性化人格类型分布,为区域心理学理论建设提供实证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国际上广为使用的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对来自甘肃八个地区的居民进行双性化人格现状调查。结果(1)男女在男性化和女性化上的分布具... 目的调查分析甘肃八个区域居民男女双性化人格类型分布,为区域心理学理论建设提供实证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国际上广为使用的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对来自甘肃八个地区的居民进行双性化人格现状调查。结果(1)男女在男性化和女性化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2)城镇和农村人口在女性化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女性化的比例显著地高于农村女性化的比例;(3)河西的男性化比例显著地高于河东的男性化比例;(4)八个地理区域除在女性化上的分布差异不显著外,在其它三种性别类型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5)在5个年龄段上,除女性化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外,其它三种性别类型在年龄上的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6)除女性化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外,其它三种性别类型在年龄上的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甘肃八个区域居民男女双性化人格类型分布在城乡、性别、区域、年龄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城乡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它方面差异存在亚类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女双性化 人格 地区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与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永乐 刘保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6,共4页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较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与职业发展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身心理弱势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通过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较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与职业发展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身心理弱势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通过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促进女大学生职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女大学生 职业发展
下载PDF
论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亚东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42-144,共3页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它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推动双性化人格教育具有世界意义,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双性化 性别刻板印象 双性化人格培养
下载PDF
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香帆 徐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179-182,共4页
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一种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外在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和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研究标准、内容等方面有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本文对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并... 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一种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外在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和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研究标准、内容等方面有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本文对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并据此对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理论 双性化教育 幼儿培养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马莹 王红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16-118,共3页
国内外有关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理想人格模式。但我国有关此项研究的样本不大。据宝鸡文理学院调查结果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发展因受环境、文化、专业、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 国内外有关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理想人格模式。但我国有关此项研究的样本不大。据宝鸡文理学院调查结果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发展因受环境、文化、专业、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双性化特质得分与双性化特质者行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不能简单地以双性化测量来评价人格特质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 大学生 影响因素 贝姆性度量表 团体测试 文化 专业 年龄 地域环境
下载PDF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立娥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4-228,共5页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 理想性别模式 生产机制 教育公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