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性与场域:构建一种反还原论的行为哲学 被引量:1
1
作者 贾丽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法国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布尔迪厄旨在弄清人类行为的主观建构与客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由此建立一种反还原论的行为哲学。他从习性和场域的实践化逻辑出发去寻找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生成机制,力图克服社会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与客观... 法国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布尔迪厄旨在弄清人类行为的主观建构与客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由此建立一种反还原论的行为哲学。他从习性和场域的实践化逻辑出发去寻找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生成机制,力图克服社会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在一种关系性思维原则的引导下,布尔迪厄意在纠正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功利主义、唯物主义等理论逻辑的偏颇,经过折中调和达成一种“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或者说“发生学的结构主义”的理论阐释。尽管布尔迪厄的行为哲学及其实践逻辑带有明显调和折中的思想印记,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弄清人类行为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意义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行为哲学 反还原论 习性 场域
下载PDF
视唱练耳学科建设中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思考——以《雷·卡法国视唱教程》的理论体系为例
2
作者 赵亮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9-154,共16页
视唱练耳学科体系的建立,长期以来受到自然科学学科中以“还原论”为基础理论的影响,将音乐作为一门科学,依据音乐的要素,如音高、音程、节奏、节拍、和声、旋律、曲式、复调等进行“分解式”的训练,在强化训练各项单独技能之后,以期达... 视唱练耳学科体系的建立,长期以来受到自然科学学科中以“还原论”为基础理论的影响,将音乐作为一门科学,依据音乐的要素,如音高、音程、节奏、节拍、和声、旋律、曲式、复调等进行“分解式”的训练,在强化训练各项单独技能之后,以期达到最后理想化的整合。然后,这种模式训练并没有直接指向预期中受训练者的优秀的音乐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力,视唱练耳教材中的经典巨制《雷·卡法国视唱教程》,其中所遵循的音乐文化中特有的整体性、完整性的思维逻辑,以及各音乐要素之间的高度有机整合等,成为视唱练耳学科中“反还原论”的典型例子。事实证明,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还原论”对于一些人类复杂现象的解释,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艺术,其中包括音乐文化,已经表现出难以前行的病灶,因此,跳出自然科学中“还原论”思维逻辑,遵循音乐文化作为复杂体系范畴的事实,重新审视视唱练耳学科的体系构建,对于该学科的建设,尤其视唱练耳本土化的教学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论 反还原论 “简单体系” “复杂体系” 音乐基础性训练 《雷卡尔视唱教程》 视唱练耳教学体系 音乐文化圈
下载PDF
脑研究的策略问题——论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的互补
3
作者 肖静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3年第3期55-61,共7页
随着分子神经生物学的兴起,脑研究的微观化进程已成主流,面对这一现实,在科学家中掀起了“脑研究向何处去?”的讨论。本文认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涉及的仍是生命科学中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的古老哲学争论,在对这一争论进行简略的历史回顾后,... 随着分子神经生物学的兴起,脑研究的微观化进程已成主流,面对这一现实,在科学家中掀起了“脑研究向何处去?”的讨论。本文认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涉及的仍是生命科学中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的古老哲学争论,在对这一争论进行简略的历史回顾后,着重论述了现代科学理论对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综合互补趋势的认识与考察,并以脑研究中关于学习、记忆研究的新进展作为实例对互补研究的趋势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强化,从而得出了还原论与反还原论两种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互补乃是脑研究策略应有的出发点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还原论 现代还原论 脑研究 研究方法 互补性 神经科学 研究策略 分子生物学 思维方式 生命科学
下载PDF
费耶阿本德的困惑:反还原论和取消型唯物论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元林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93,共11页
费耶阿本德的反还原论动摇了内格尔的还原理论的正统地位,为了应对这种反还原论的挑战,包括内格尔本人在内的不少学者在"还原"概念上大做文章,使得原本语义清晰明确的"还原"变得含糊不清。为了正确理解还原论和反... 费耶阿本德的反还原论动摇了内格尔的还原理论的正统地位,为了应对这种反还原论的挑战,包括内格尔本人在内的不少学者在"还原"概念上大做文章,使得原本语义清晰明确的"还原"变得含糊不清。为了正确理解还原论和反还原论争论的实质,本文总结和分析了"还原"的语义。本文认为,在坚持反还原论的同时,费耶阿本德还提出并论证了取消型唯物论,这种唯物论与他的反还原论不相容,也与他的其他一些思想不一致,令人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耶阿本德 还原 反还原论 取消型唯物论
原文传递
休谟的证词还原论: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献军 丛杭青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67,共5页
出于对休谟式还原论的极度失望,当代大多数认识论者走向了反还原论。而当代还原论在坚持原有经验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地承认了社会因素、尤其是证词在知识的生产和积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休谟证词 知识 还原论 反还原论
下载PDF
还原论的当代发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明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41,共5页
心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最为根本,也最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现当代,依托不断涌现的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西方心灵哲学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理论形态、新的论证方... 心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最为根本,也最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现当代,依托不断涌现的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西方心灵哲学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理论形态、新的论证方法层出不穷,还出现了多种并行不悖的新走向。得益于这些抽丝剥茧的讨论与剖析,我们对人类心身关系及其活动的奥秘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加深,但同时一些更为根本的实质性的困惑也进一步呈现于思想者面前。为此,我刊特别组织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灵哲学研究中心的几位专家撰写了相关研究论文,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心灵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启示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还原论 现当代 物理主义 心理属性 心灵哲学 50年代 20世纪 哲学家
下载PDF
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问题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葛鲁嘉 陈雷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1-296,共6页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还原主义 物理主义 生物主义 反还原论
下载PDF
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困境及其根源探析
8
作者 刘魁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8期15-20,共6页
非还原物理主义是当代西方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它企图避免传统物理主义所无法避免的还原论困境。本文考察了非还原物理主义思潮的起源与理论特征。
关键词 物理主义 心脑关系 反还原论
下载PDF
心灵的还原 被引量:1
9
作者 史文芬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4,共4页
在一般人看来,还原论将复杂还原为简单、企图用简单去解释和说明复杂,是一种已经被时代所否定了的机械决定论。事实上,还原论和反还原论的论战还远没有结束,与反还原论相比,还原论渗透着严格的科学精神,至今它仍拥有一大批追随者。将还... 在一般人看来,还原论将复杂还原为简单、企图用简单去解释和说明复杂,是一种已经被时代所否定了的机械决定论。事实上,还原论和反还原论的论战还远没有结束,与反还原论相比,还原论渗透着严格的科学精神,至今它仍拥有一大批追随者。将还原论的一般原理运用于心灵哲学以解决古老的心身问题,是20世纪西方心灵哲学的主流之一,它对心灵本质的回答饱含着科学的真理,让人耳目一新,尽管面临着诸多困境,但还原主义者坚信随着神经科学、物理学的发展,困境将迎刃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论 反还原论 心灵的本质
下载PDF
“如何可能”与“为何必然”——对罗森伯格的达尔文式还原论评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巍 张明君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24,共5页
在《达尔文式还原论》一书中,罗森伯格试图论证,所有物理主义者都必须是还原论者。为此,他提出功能生物学只能提供如何可能说明,而分子生物学却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说明——为何必然说明。本文试图论证:首先,虽然大多数如何可能的功能说... 在《达尔文式还原论》一书中,罗森伯格试图论证,所有物理主义者都必须是还原论者。为此,他提出功能生物学只能提供如何可能说明,而分子生物学却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说明——为何必然说明。本文试图论证:首先,虽然大多数如何可能的功能说明是部分说明,但有些为何必然的分子说明可能只是说明概略,二者应具有平等的认知地位;其次,分子生物学不能推导出功能生物学的所有概括,因此有时并不能提供更深说明或更佳预测;另外,很多生物学中的为何必然说明实际上是由功能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共同提供的,因此功能生物学在一些为何必然说明中仍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笔者提出一种温和的物理主义反还原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何可能说明 为何必然说明 还原论 反还原论 分子生物学 物理主义
原文传递
论物理学对生物学的规范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颜青山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年第6期96-101,共6页
还原论与反还原论是生物学与物理学关系的两个长期纷争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逐渐地趋向了一致性。本文阐述了两者的分歧,分析了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提出具有更大解释能力的“规范论”,并简述了它的特点。
关键词 还原论 反还原论 规范
下载PDF
理解他者: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勇 《哲学分析》 2010年第3期19-36,182,共19页
要使我们涉及他人的行为具有道德上的恰当性,我们就必须理解我们特定行为之特定对象的独特性。理解是解释学的一个核心课题,而当代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教条就是,在理解一个对象时,我们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像我们的理解对象对自身的理解... 要使我们涉及他人的行为具有道德上的恰当性,我们就必须理解我们特定行为之特定对象的独特性。理解是解释学的一个核心课题,而当代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教条就是,在理解一个对象时,我们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像我们的理解对象对自身的理解那样来理解他们,因为我们对我们的理解对象的理解可以比他们的自我理解更好。如果这样,我们在从事涉及他人的行为时,就无需考虑他们的自我理解,而只要依据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不管这样的理解与他们的自我理解是否相同。这在我看来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以宗教理解为例子,运用当代分析哲学家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概念来说明:一方面,为什么我们对他者的理解必须以他者的自我理解为权威;另一方面,我们对他者的理解怎么可能达到他者的自我理解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森 第一人称的权威 理解他者 还原论 反还原论
下载PDF
生物科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及哲学思考
13
作者 施永凡 潘同斌 《辽宁体育科技》 2002年第6期7-7,9,共2页
本文从哲学的高度反思了生物科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及作用,主要利用“还原论”和“反还原论”的观点,加深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旨在使学术争论更加健康、有序。
关键词 地位 哲学 生物科学 运动训练 还原论 反还原论 作用
下载PDF
系统哲学——综合时代的综合哲学
14
作者 朱传棨 《系统科学学报》 1994年第3期38-38,共1页
《系统哲学——综合时代的综合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书,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黎德扬教授同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叶齐茂副研究员合作的新作.黎德扬教授对科学技术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有30多年的历... 《系统哲学——综合时代的综合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书,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黎德扬教授同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叶齐茂副研究员合作的新作.黎德扬教授对科学技术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有30多年的历史,著有《科学技术的进化》、《系统原理试探》等多种专著,叶副研究员曾在黎教授指导下攻读过硕士学位,二位合作成果甚丰.这部新作是他们力图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哲学理论框架的尝试.为此,在该著中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和评述了现代西方系统哲学的基本观点、内容和实质.科学地研究和评述了现代西方系统哲学的一般观念:综合哲学的观念、整体论观念、反还原论观念、系统的一元观念和人道主义观念;具体考察和评述了现代西方系统哲学的一般方法;系统的范式法、系统的透视法和系统模型法;并考察和论述了现代西方系统哲学的科学基础.据此,作者指出:“每个时代都要对那个时代的知识进行综合,所以,在这种知识综合中出现哲学的综合也是必然的.”并认为,“我们的时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综合运动的兴起,为解决形而上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相关的系统哲学则为解决形而上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新的方法.”鲜明提出:系统哲学是体现我们时代精神的一个精华.应该创造包括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反还原论 黎德 大学党委书记 武汉交通 整体论 形而上学问题 城市问题 模型法
下载PDF
“如何可能”与“为何必然”:对罗森伯格的达尔文式还原论评析
15
作者 王巍 张明君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415-415,共1页
在《达尔文式还原论》一书中,罗森伯格试图论证,所有物理主义者都必须是还原论者。为此,他提出功能生物学只能提供“如何可能”的说明,而分子生物学却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说明即“为何必然”。然而,虽然大多数“如何可能”的功能说明是... 在《达尔文式还原论》一书中,罗森伯格试图论证,所有物理主义者都必须是还原论者。为此,他提出功能生物学只能提供“如何可能”的说明,而分子生物学却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说明即“为何必然”。然而,虽然大多数“如何可能”的功能说明是部分说明,但有些“为何必然”的分子说明可能只是说明概略。因此, 至少在哲学意义上,功能说明与分子说明应该享有平等的认识论地位。同时,分子生物学不能推导出功能生物学的所有概括,因此有时并不能提供更深说明或更佳预测。另外,很多生物学中的“为何必然”说明实际上是由功能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共同提供的,因此功能生物学在一些“为何必然”说明中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即使罗森伯格对强版本的反还原论提出了很好的批评,弱版本的反还原论仍有可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还原论 分子生物学 罗森伯格 达尔文 认识论 哲学意义 版本
原文传递
Adsorption of NO and NH_3 over CuO/γ-Al_2O_3 catalyst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清森 孙路石 +3 位作者 刘勇 苏胜 向军 胡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1883-1890,共8页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reaction belongs to the gas-solid multiphase reaction, and the adsorption of NH3 and NO on CuO/γ-Al2O3 catalys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a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uO/γ-Al...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reaction belongs to the gas-solid multiphase reaction, and the adsorption of NH3 and NO on CuO/γ-Al2O3 catalys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a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uO/γ-Al2O3 catalysts was explored in a fixed bed adsorption system. The catalysts maintain nearly 100% NO conversion efficiency at 350℃. Comprehensiv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NH3 and NO over the catalysts. The desorption experiments prove that NH3 and NO are adsorbed on CuO/γ-Al2O3 catalysts.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NH3 and NO were also studied with the in-situ diffusion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H3 could be strongly adsorbed on the catalysts, resulting in coordinated NH3 and NH4+. NO adsorption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bridging bidentate nitrate, chelating bidentate nitrate, and chelating nitro. The interaction of NH3 and NO molecules with the Cu2+ present on the CAl2O3 (100) surfac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periodic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all the molecules on the Cu2+ site is energetically favorable, whereas NO bound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NH3 with the adsorption site, and k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ructural and energetic properties was also 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Γ-AL2O3 NH3 NO ADSORPTION diffusion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density functionaltheory
下载PDF
Enhanc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performance over Pd catalysts by oxygen-surface-modified SiC 被引量:1
17
作者 Jing Li Xiang Sun +3 位作者 Yongzheng Duan Dongmei Jia Yuejin Li Jianguo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963-970,共8页
Obtaining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upports is crucial;however,it i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large-scale fabrication of supported electrocatalysts that can be used as ... Obtaining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upports is crucial;however,it i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large-scale fabrication of supported electrocatalysts that can be used as alternatives to Pt-based 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In this study,commercial silicon carbide(SiC)was modified through surface oxidization(O-SiC)to support the use of Pd nanoparticles(Pd NPs)as electrocatalysts for ORR.The obtained Pd/O-SiC catalysts exhibited better ORR activity,stronger durability,and higher resistance to methanol poisoning than that exhibited by commercial Pt/C.The role of the support in enhancing the ORR performance,especially the oxidization of SiC surfaces,wa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superior ORR performance of Pd/O-SiC catalysts was attributed to the charge transfer from SiC_(x)O_(y)to Pd NPs on the surfaces of SiC and the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SMSIs)between Pd and SiC_(x)O_(y).The charge transfer enhanced the ORR activity by inducing electron-rich Pd,increased the adsorption of the key intermediate OOH,and decreased the Gibbs free energy of the critical ORR step.Furthermore,SMSIs enhanced the ORR stability of the Pd/O-SiC catalyst.This study provided a facile route for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highly active Pd-based ORR electro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 carbide Surface oxidizatio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harge transfer Electron-rich Pd
下载PDF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pathways on single‐atom Co sites:Impacts of local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被引量:2
18
作者 Haixia Gao Kang Liu +4 位作者 Tao Luo Yu Chen Junhua Hu Junwei Fu Min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832-838,共7页
Single‐atom catalysts have been proposed as promising electrocatalysts for CO_(2) reduction reactions(CO_(2)RR).Co‐N_(4) active site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CO selectivity and activit... Single‐atom catalysts have been proposed as promising electrocatalysts for CO_(2) reduction reactions(CO_(2)RR).Co‐N_(4) active site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CO selectivity and activity.However,the effect of the local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Co sites on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pathways is still unclear.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pathways on Co‐N_(4) sites supported on conjugated N_(4)‐macrocyclic ligands with 1,10‐phenanthroline subunits(Co‐N_(4)‐CPY)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The local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single‐atom Co sites with N substituted by O(Co‐N_(3)O‐CPY)and C(Co‐N_(3)C‐CPY)was studied for comparison.The calcul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both C and O coordination break the symmetry of the primary CoN_(4) ligand field and induce charge redistribution of the Co atom.For Co‐N_(4)‐CPY,CO was confirmed to be the main product of CO_(2)RR.HCOOH is the primary product of Co‐N_(3)O‐CPY because of the greatly increased energy barrier of CO_(2) to*COOH.Although the energy barrier of CO_(2) to*COOH is reduced on Co‐N_(3)C‐CPY,the desorption process of*CO becomes more difficult.CH3OH(or CH_(4))are obtained by further*CO hydrogenation reduction when using Co‐N_(3)C‐CPY.This work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the effect of the local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single‐atom sites on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path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Product selectivity Single‐atom catalyst CO_(2)reduction reaction DFT calculation
下载PDF
Hexanuclear ring cobalt complex for photochemical CO_(2) to CO conversion 被引量:1
19
作者 Xiangyu Meng Rui Li +6 位作者 Junyi Yang Shiming Xu Chenchen Zhang Kejia You Baochun Ma Hongxia Guan Yong D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2414-2424,共11页
Photosynthesis in nature has been deemed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biochemical reaction,which maintains a relatively stable content of O_(2) and CO_(2) in the atmosphere.Herein,for a deeper comprehension of natural phot... Photosynthesis in nature has been deemed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biochemical reaction,which maintains a relatively stable content of O_(2) and CO_(2) in the atmosphere.Herein,for a deeper comprehension of natural photosynthesis,an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model reaction of photochemical CO_(2) to CO conversion(CO_(2)+2 H^(+)+2e^(-)→CO+H_(2)O)catalyzed by a homogeneous hexanuclear ring cobalt complex{K_(2)[CoO_(3)PCH_(2)N(CH_(2)CO_(2))_(2)]}_(6)(Co6 complex)is developed.Using the[Ru(bpy)_(3)]^(2+)as a photosensitizer and TEOA as a sacrificial electron donor,an optimal turnover frequency of 503.3 h^(‒1) and an 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 of 0.81%are obtained.The good phot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performance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icient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Co6 complex and[Ru(bpy)_(3)]^(2+),which boosts the photogenerated carriers separation of the photosensitizer.It is confirmed by the j‐V curves,light‐assisted UV‐vis curves,steady‐stat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and real‐time laser flash photolysis experiments.In addition,the proposed catalytic mechanism for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catalyzed by the Co6 complex is explored by the potassium thiocyanate poison experiment,Pourbaix diagram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SYNTHESIS Homogeneous catalysis CO_(2)reduction reac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Hexanuclear ring cobalt complex
下载PDF
中医人类学的研究回眸——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八十八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辰雪 许小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48,共4页
以英国牛津大学Elisabeth Hsu教授三十余年来从事中医相关的人类学研究经历为线索,探讨了人类学方法对中医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其作为西方中医人类学家的部分研究成果、观点和最新进展,并对中医人类学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 中医人类学 感知理论 反还原论 文化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