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皮肤瘙痒的作用
1
作者 陈霞 樊官伟 +5 位作者 陈云志 王艳 孔祥艳 李倩 陈梦璐 蒲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0-1706,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皮肤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TTD、OMIM数据库获取ACD和皮肤瘙痒的靶点,Venny2.1平台获取马齿苋与...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皮肤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TTD、OMIM数据库获取ACD和皮肤瘙痒的靶点,Venny2.1平台获取马齿苋与ACD及皮肤瘙痒的交集靶点,STRING数据库分析交集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以及重要靶点相互作用图,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糠酸莫米松乳膏组、空白基质乳膏组和马齿苋低、高剂量乳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运用2,4-二硝基氯苯(DNCB)构建ACD皮肤瘙痒模型,各组给予相应乳膏外涂14 d后观察小鼠背部皮损以及抓挠情况,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损伤,ELISA法检测血清IL-6、CXCL8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TNF-α、JNK、p-JNK、c-Jun、p-c-Jun蛋白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马齿苋活性成分181个,ACD靶点1314个,皮肤瘙痒靶点4113个,三者相交靶点103个,核心靶点有TNF-α、c-Jun、IL-6、CXCL8等,涉及TNF-α、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表明马齿苋可减轻ACD小鼠背部皮损以及抓挠次数,下调血清IL-6、CXCL8水平以及皮肤组织TNF-α、JNK、p-JNK、c-Jun、p-c-Jun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马齿苋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ACD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JNK/c-Jun信号通路,减少炎性介质IL-6、CXCL8释放,缓解皮肤瘙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皮肤瘙痒 网络药理学 炎性介质 TNF-α/JNK/c-Jun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关键基因
2
作者 卓凡 汤敏丹 +2 位作者 陈小帆 窦侠 于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i-ACD)皮损与正常皮肤的差异基因,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治疗药物预测。方法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得到GSE60028及GSE168735数据集,采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校正、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基因...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i-ACD)皮损与正常皮肤的差异基因,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治疗药物预测。方法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得到GSE60028及GSE168735数据集,采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校正、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2个数据集交集的差异基因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通过Cytoscape分析得到关键基因,将12个关键基因输入Connectivity Map(CMap)中预测治疗Ni-ACD的潜在化合物。结果本研究筛选获得GSE60028和GSE168735数据集交集差异表达基因417个,关键基因MX1、ISG15、IRF7、XAF1、BST2、IRF1、IFI35、OAS2、RSAD2、IFIT3、ISG20和OASL共12个。GO及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白细胞的细胞-细胞黏附、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白细胞迁移、T细胞激活的调节和白细胞的细胞-细胞黏附的调节等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及免疫相关通路上。预测得到10种化合物,可能对Ni-ACD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Ni-ACD关键基因,并预测潜在的治疗药物,为临床及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潜在治疗药物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抗炎效果
3
作者 陈宇 杨纪元 +5 位作者 邱之阳 张笑 邱昌扬 周凯 郝泽金 陈志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67,共7页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活性物质的油茶籽油对ACD模型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并结合ELISA法、HE染色和免疫组化探究其对小鼠炎症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最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其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率超过10%,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好转,耳廓肿胀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预防性给药的抗炎效果普遍低于造模后给药;倍数添加角鲨烯和生育酚的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在50%左右,且角鲨烯、生育酚处理组小鼠耳廓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外用超临界CO_(2)萃取的油茶籽油治疗小鼠ACD效果最佳,其抗炎效果并非源于单一活性成分,与角鲨烯和生育酚等活性成分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抗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超临界CO_(2)萃取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研究概况
4
作者 王小雪 蒲翔 +1 位作者 陈霞 樊官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5期70-74,共5页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由皮肤接触变应原而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病,患病人群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病因复杂、病情反复发作性、症状重且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文章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由皮肤接触变应原而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病,患病人群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病因复杂、病情反复发作性、症状重且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文章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方法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与总结。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中医药方法包括单味中药、中药单体成分、中药内服复方制剂、中药外用复方制剂、中医药特色疗法及中医药联合疗法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平衡,降低机体氧化应激、调控相关通路及蛋白表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中医药 中药疗法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医用臭氧油通过抑制FcεRI/Syk信号通路缓解DNC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被引量:3
5
作者 付志兵 谢雅洁 +6 位作者 曾丽月 高丽华 喻小春 谭丽娜 周璐 曾金容 鲁建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目的:臭氧被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特应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然而其具体的机制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医用臭氧油对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目的:臭氧被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特应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然而其具体的机制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医用臭氧油对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均用DNCB处理。采用DNCB建立ACD样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基础油组、医用臭氧油组、FcεRI过表达质粒(FcεRI-OE)组和FcεRI空质粒(FcεRI-NC)组;基础油和医用臭氧油组分别采用同等剂量基础油和医用臭氧油进行处理,FcεRI-OE组和FcεRI-NC组分别皮内注射25μg FcεRI过表达质粒和空质粒。记录皮损每日的变化,并使用反射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e,RCM)评估皮损厚度和炎症改变,同时对皮损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RNA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及分析。结果:医用臭氧油显著减轻了DNCB诱导的ACD样皮炎,并降低了IFN-γ、IL-17A、IL-1β、TNF-α和其他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均P<0.05)。RNA-seq分析显示医用臭氧油显著抑制了DNCB诱导的FcεRI/Syk信号通路的激活,后续通过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得到证实(均P<0.05)。与臭氧油组和FcεRI-NC组相比,FcεRI-OE组的IFN-γ、IL-17A、IL-1β、IL-6、TNF-α和其他炎症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FcεRI-OE组FcεRI和Syk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医用臭氧油通过抑制FcεRI/Syk信号通路显著改善ACD样皮炎,减轻DNCB诱导的ACD样皮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臭氧油 2 4二硝基氯苯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FcεRI/Syk信号通路
下载PDF
鱼肝油软膏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儿童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疗效及皮肤屏障修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颖 高春芳 +2 位作者 付桂莉 柯欢 杨倩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856-861,共6页
目的研究鱼肝油软膏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儿童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疗效及对患儿皮损皮肤屏障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ACD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地奈德乳膏治疗,试验组给予鱼肝油软膏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 目的研究鱼肝油软膏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儿童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疗效及对患儿皮损皮肤屏障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ACD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地奈德乳膏治疗,试验组给予鱼肝油软膏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客观症状评分及皮肤屏障功能指标[角质层含水量、表皮油脂含量及表皮水分丢失量(TEWL)]的变化,以及两组疗效。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试验组临床疗效与角质层含水量、表皮油脂含量及TEWL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两组局部烧灼感、瘙痒、丘疹、红斑等症状体征评分及水疱数目均较前降低(P<0.01);且试验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表皮油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均较前升高(P<0.05),TEWL则较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项皮肤屏障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92.50%vs.75.00%,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与表皮油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呈正相关(r_(s)=0.496,0.438,P<0.05),与TEWL水平呈负相关(r_(s)=-0.483,P<0.05)。结论鱼肝油软膏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儿童ACD,可以有效缓解局部病灶症状,修复损伤皮肤屏障,优于单用地奈德乳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鱼肝油软膏 地奈德乳膏 皮肤屏障
下载PDF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霞 蒲翔 +3 位作者 王艳 陈云志 陈梦璐 樊官伟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0期235-241,共7页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漆疮”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影响ACD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特应性病史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其发病机制涉及机体免疫失调、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神经传导等。西...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漆疮”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影响ACD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特应性病史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其发病机制涉及机体免疫失调、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神经传导等。西医治疗ACD多采取糖皮质激素、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还涉及热疗法、光疗法等。中医药治疗有口服给药、外用给药及针灸疗法等,能从免疫调节、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降低神经传导等多种途径达到治疗效果,且较西医治疗具有低复发率、高疗效的特点。论述ACD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法,为防治ACD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发病机制 中医药 治疗方法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马齿苋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霞 樊官伟 +3 位作者 陈云志 王艳 孔祥艳 蒲翔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马齿苋具有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马齿苋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出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相关靶点,通过... 目的马齿苋具有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马齿苋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出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在线平台获得马齿苋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再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最后选取关键靶点对关键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研究得到马齿苋活性成分10个,交集基因共有110个,PPI分析得到核心作用靶点有RELA、JUN、TNF等,GO分析富集显示相关生物过程涉及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起源分子反应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马齿苋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主要通路涉及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TNF等。结论马齿苋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节的特点,为其后期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葫芦巴碱调节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免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汤舒玲 黎晓红 +4 位作者 段亚菊 周钰 罗咏 雷霞 王简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3211-3216,共6页
目的探讨葫芦巴碱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大鼠免疫、炎性反应及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CD组、葫芦巴碱(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和PI3K抑制剂(LY294002)组(40 mg/kg),每组10只。... 目的探讨葫芦巴碱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大鼠免疫、炎性反应及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CD组、葫芦巴碱(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和PI3K抑制剂(LY294002)组(40 m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ACD模型。给药结束后,通过录像观察大鼠挠痒行为;HE染色检测大鼠耳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大鼠血清IgE及Th1、Th2、Th17型细胞因子(IFN-γ、IL-4、IL-17)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耳皮肤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IL-6)蛋白及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CD组大鼠挠痒次数增加,血清IgE、IFN-γ、IL-4、IL-17水平及耳皮肤组织中IL-1β、IL-6蛋白表达和p-PI3K/PI3K、p-Akt/Akt、p-NF-κB/NF-κB比值升高(P<0.05),耳皮肤组织角化过度且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ACD组比较,葫芦巴碱(低、中、高)剂量组和LY294002组大鼠挠痒次数减少,血清IgE、IFN-γ、IL-4、IL-17水平及耳皮肤组织中IL-1β、IL-6蛋白表达和p-PI3K/PI3K、p-Akt/Akt、p-NF-κB/NF-κB比值降低(P<0.05),耳皮肤组织病理损伤均有所改善,且葫芦巴碱各给药组呈剂量依赖效应;葫芦巴碱高剂量组和LY294002组大鼠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葫芦巴碱可抑制ACD大鼠皮肤组织中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调控Th1、Th2、Th17型免疫应答并减轻皮肤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巴碱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免疫反应 炎性反应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下载PDF
青蒿素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Treg/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覃 陈虹 +4 位作者 韦娜 梅昕 那春祺 刘永峰 胡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40-1244,共5页
目的探讨青蒿素(Art)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中对Th17和Treg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DNFB致敏和激发制作小鼠ACD模型,局部外涂Art进行干预,采用RT-PCR和ELISA检测Treg/Th17细胞特异性核因子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re... 目的探讨青蒿素(Art)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中对Th17和Treg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DNFB致敏和激发制作小鼠ACD模型,局部外涂Art进行干预,采用RT-PCR和ELISA检测Treg/Th17细胞特异性核因子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数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3的磷酸化活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IL-17含量、ROR-γt及STAT3的活性表达明显升高,同时Foxp3表达降低。Art明显降低ROR-γt表达、下调IL-6及IL-17水平,同时增加Foxp3表达并促进Treg产生,减弱STAT3的磷酸化活性。结论 Art可能通过调节Treg/Th17免疫平衡,对DN-FB诱导的ACD小鼠发挥免疫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免疫调节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TREG TH17 STAT3
下载PDF
两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孙明立 魏敏杰 +2 位作者 金万宝 王爽 杜娃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2-134,F0002,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动物作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各自的优势,为实际应用中恰当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背部激发的方法分别... 目的比较两种动物作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各自的优势,为实际应用中恰当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背部激发的方法分别建立豚鼠(连续激发4次)和小鼠(1次激发)两种ACD动物模型,并以丙酮作为对照。激发后0~96h,对激发部位进行动态分级。激发后96h,H-E染色观察激发部位皮肤病理变化,并计算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动态评分结果显示:豚鼠激发后72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3级为主,并于72~96h保持不变;小鼠激发后24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4级为主,48h后红斑程度减轻。病理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激发部位皮肤内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两种动物模型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成功建立了豚鼠和小鼠ACD动物模型。豚鼠红斑程度较弱,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小鼠红斑程度较强,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小鼠 二硝基氯苯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下载PDF
皮炎洗剂对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青 王琼 +3 位作者 陈慧 姜誉弘 王丽灵 王思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评价皮炎洗剂治疗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疗效。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背部ACD。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CD组、阳性组、皮炎洗剂大剂量组(0.4g/mL)、中剂量组(0.2g/mL)、小剂量组(0.1g/mL),每组10只... 目的评价皮炎洗剂治疗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疗效。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背部ACD。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CD组、阳性组、皮炎洗剂大剂量组(0.4g/mL)、中剂量组(0.2g/mL)、小剂量组(0.1g/mL),每组10只,于致敏后给药,观察各组小鼠第4次激发24h后皮损炎症程度、组织病理切片、炎症细胞数量改变及血清中IFN-和IL-4水平的变化。结果皮炎洗剂中、大剂量能有效减轻ACD小鼠引起的免疫器官肿大、皮损炎症程度,减少皮损组织炎症细胞数量,调节ACD组小鼠血清中-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论皮炎洗剂对小鼠ACD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皮炎洗剂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洗剂 小鼠 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IFN-Γ IL-4
下载PDF
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各时期IL-33水平探索 被引量:5
13
作者 于曦 刘海亮 +6 位作者 王燕 王晓钰 陶羽 包凯帆 季律 王璨 洪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1-1332,共2页
IL-33通过与二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上的ST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L-1 RAcP)结合,参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是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上皮细胞可经刺激产生IL-33,作用于ILC2s并使其产生... IL-33通过与二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上的ST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L-1 RAcP)结合,参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是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上皮细胞可经刺激产生IL-33,作用于ILC2s并使其产生Th2型细胞因子,促进Th2型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如过敏性皮炎吲、哮喘㈨、过敏性鼻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IL-33 诱导初期 异硫氰酸荧光素 ILC2s 小鼠
下载PDF
复方氟米松软膏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冯浩 张腾 +5 位作者 贾晓敏 唐桦 廖阳英 李蓝 徐晓芃 冯丹丹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3-685,697,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用0.5%2,4二硝基氯苯(DNCB)制备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4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氟米松软膏)、治对照组(地塞米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冷霜)。... 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用0.5%2,4二硝基氯苯(DNCB)制备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4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氟米松软膏)、治对照组(地塞米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冷霜)。除空白对照组外,余三组在小鼠背部均匀涂抹实验药物,2次/d,连续2周。观察各组干预后皮肤组织病理及组织IL-4水平。结果复方氟米松治疗组小鼠较对照组皮损处角质层明显变薄,表皮厚度恢复正常;炎症细胞明显减少,IL-4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一定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局部皮损炎性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氟米松软膏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机制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9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广仁 韩永智 +1 位作者 黄庚史 李邻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了解化妆品变应原的种类,为预防化妆品过敏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依据。方法对疑似有接触过敏史的患者做斑贴试验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入选599例,其中93例为临床诊断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48例为试验确证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 目的了解化妆品变应原的种类,为预防化妆品过敏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依据。方法对疑似有接触过敏史的患者做斑贴试验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入选599例,其中93例为临床诊断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48例为试验确证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面霜和染发剂是主要的过敏化妆产品。结论对苯二胺、芳香混合物、阿莫醇和阿必醇是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主要致敏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斑贴试验
下载PDF
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病变组织的形态、病理以及外周血中IL-6、IL-10、IL-17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成林 陈亚凤 +1 位作者 戴俭宇 陈以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61-1464,I002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病变组织的病理影响以及周围血中IL-6、IL-10和IL-17的改变,揭示针刺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学的部分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白色雄...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病变组织的病理影响以及周围血中IL-6、IL-10和IL-17的改变,揭示针刺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学的部分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白色雄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二硝基氯苯刺激法,制作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观察治疗后小鼠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病变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外周静脉血中IL-6、IL-10和IL-17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明显增加,病变组织的炎性改变明显加重,IL-6、IL-17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意义),IL-10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意义);西药组、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较,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明显降低,病变组织的炎性改变明显好转,IL-6、IL-17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意义),IL-10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针刺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外周血中的IL-6、IL-10和IL-17的含量,进而调整Th17/Treg细胞的平衡,从而实现了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的降低,病变组织炎性的改善,达到了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IL-6 IL-10 IL-17 针刺
下载PDF
龙胆泻肝汤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Treg/Th17细胞平衡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颖 李忻红 +1 位作者 马贤德 关洪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12-1815,共4页
目的:观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Treg/Th17细胞平衡的变化,探讨龙胆泻肝汤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部分干预机制。方法:将4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龙胆泻肝汤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组,每组10只。采用DNCB皮肤涂抹方法制备小... 目的:观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Treg/Th17细胞平衡的变化,探讨龙胆泻肝汤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部分干预机制。方法:将4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龙胆泻肝汤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组,每组10只。采用DNCB皮肤涂抹方法制备小鼠背部ACD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龙胆泻肝汤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组小鼠均按照成人2倍等效剂量灌胃,连续给药21 d,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致敏部位皮肤,对皮肤组织中Foxp3、RORγt、IL-17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西药组、龙胆泻肝汤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ox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IL-17、RORγ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组和龙胆泻肝汤组小鼠皮肤组织中Foxp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IL-17、RORγ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Treg/Th17细胞失衡可能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之一,而龙胆泻肝汤可能就是通过作用于该靶点,调节Treg/Th17细胞平衡,而实现其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TREG TH17
下载PDF
四季青水提液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AIM2/Caspase-1炎症小体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杜伟 黄文涛 +4 位作者 罗金萍 占敏霞 罗先钦 何白英 张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69,共7页
基于中药四季青的抗炎作用,研究四季青水提液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可能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结果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至观察终点,1)中、高剂量组皮损积分均明显降低;2)病理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动物造模皮肤真皮纤维组织增生修... 基于中药四季青的抗炎作用,研究四季青水提液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可能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结果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至观察终点,1)中、高剂量组皮损积分均明显降低;2)病理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动物造模皮肤真皮纤维组织增生修复良好,低、中、高剂量组炎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8,IL-1β水平均降低,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8水平也降低;4)高剂量组AIM2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四季青水提液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IM2/Caspase-1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青水提液 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AIM2 CASPASE-1
下载PDF
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止痒效果及免疫调节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丽 刘健华 +2 位作者 黄键澎 谢长才 符文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3615-3618,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从心脾论治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瘙痒和皮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Th1/Th2平衡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ACD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均以2,4-二硝基氯苯(DNCB)... 目的观察电针从心脾论治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瘙痒和皮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Th1/Th2平衡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ACD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均以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共刺激10次。电针组在造模第8天同时给予电针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小鼠搔抓次数、腹部皮损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搔抓次数显著升高,腹部皮肤产生湿疹样皮炎;血清IL-4、IFN-γ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搔抓次数明显减少,腹部皮损炎症和镜下表皮增厚明显减轻,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从心脾论治能减轻ACD模型小鼠的皮肤瘙痒,改善皮肤炎症症状;电针可能是通过促进IFN-γ分泌,从而调节Th1/Th2失衡,发挥对ACD小鼠模型的止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 干扰素-Γ 白介素-4
下载PDF
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F-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莉 梁刘萍 +1 位作者 后桂荣 罗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82-1584,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分组给药,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各组局部皮肤NF-κB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小鼠在NF-κB染色强度、染色面积及表达阳性率等方...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分组给药,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各组局部皮肤NF-κB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小鼠在NF-κB染色强度、染色面积及表达阳性率等方面与生理盐水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玉屏风颗粒可有效抑制NF-κB的表达相关。这可能是其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玉屏风颗粒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NF-ΚB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