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双侧唇裂口轮匝肌解剖学修复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克义 张杰 +2 位作者 张惠民 张彬 牛怀恩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探讨解剖学重建双侧唇裂的口轮匝肌功能,减少术后畸形。方法选择8个月至21岁的双侧唇裂患者,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选用原长法或加长法。术中在鼻翼基底的下方,将异常附着于鼻孔、梨状孔边缘的鼻唇束切断,然后沿鼻翼外缘转向外上切断... 目的探讨解剖学重建双侧唇裂的口轮匝肌功能,减少术后畸形。方法选择8个月至21岁的双侧唇裂患者,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选用原长法或加长法。术中在鼻翼基底的下方,将异常附着于鼻孔、梨状孔边缘的鼻唇束切断,然后沿鼻翼外缘转向外上切断,止于鼻翼外侧脚及深部骨膜的鼻束,将裂隙两侧的口轮匝肌附着端向近中水平旋转、复位,并梳理为深浅两层,浅层梳理为鼻束、鼻唇束,对位缝合两侧同名口轮匝肌断端,恢复其正常的环形结构。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口轮匝肌运动时上唇各部分协调一致,上唇及鼻静态、动态外形满意。结论双侧唇裂行口轮匝肌解剖学重建术,可获得满意的外形及功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唇裂 解剖学 口轮匝肌 修复
下载PDF
改良皮肤切口及口轮匝肌解剖学重建在先天性双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彬 李克义 +3 位作者 牛怀恩 辛克利 李东润 张巍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减轻先天性双侧唇裂修复术后鼻唇畸形的方:法。方法对45例8个月一35岁的双侧唇裂一期、二期患者,采用原长法或加长法修复双侧唇裂,术中采用改良皮肤切口(绕鼻翼最外点的鼻翼外侧沟附加皮肤切口;对于唇高不对称患者应用“... 目的探讨减轻先天性双侧唇裂修复术后鼻唇畸形的方:法。方法对45例8个月一35岁的双侧唇裂一期、二期患者,采用原长法或加长法修复双侧唇裂,术中采用改良皮肤切口(绕鼻翼最外点的鼻翼外侧沟附加皮肤切口;对于唇高不对称患者应用“会圆术”原理数字化精确设计弧线切口;前唇两侧纵行切口),并借助手术放大镜对口轮匝肌进行解剖学重建。结果45例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口轮匝肌运动时上唇各部分协调一致,唇鼻静态、动态外形满意。结论先天性双侧唇裂修复术中,采用改良皮肤切及口轮匝肌解剖学重建术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鼻唇外形及功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唇裂 会圆术 口轮匝肌 解剖学 修复
下载PDF
口轮匝肌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伯钧 秦小云 周思 《广西医学》 CAS 2006年第3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功能性整复的有效方法。方法在应用解剖学的基础上,结合单侧唇裂整复术的最新进展,对唇裂修复更精细的成形技术要求,术者在2.0~3.0倍的便携式手术显微镜下采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对126例单侧唇裂进行了唇裂显微外科整复...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功能性整复的有效方法。方法在应用解剖学的基础上,结合单侧唇裂整复术的最新进展,对唇裂修复更精细的成形技术要求,术者在2.0~3.0倍的便携式手术显微镜下采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对126例单侧唇裂进行了唇裂显微外科整复术,术后2周观察修复效果,评价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26例均得到随访,其中123例整复效果良好,上唇动态及静态时均无明显畸形,双侧唇部的对称平衡及上下唇宽度的比例适当;3例整复效果不明显。结论唇裂整复术理念上的进步对提高唇裂的整复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轮匝肌 重建 解剖 显微外科 微创
下载PDF
口轮匝肌功能重建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 被引量:7
4
作者 徐伟 张来健 +2 位作者 王浩 蒋蕾 陈志 《口腔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663-665,共3页
目的探讨口轮匝肌功能重建在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011年我科收治的82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其中52例唇裂整复术中同期行口轮匝肌功能重建术,而30例仅行单纯唇裂整复术。2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 目的探讨口轮匝肌功能重建在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011年我科收治的82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其中52例唇裂整复术中同期行口轮匝肌功能重建术,而30例仅行单纯唇裂整复术。2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测量比较2种治疗方法整复后的患者术后鼻唇外形。结果在唇裂整复术同期应用口轮匝肌功能重建组的患者,术后可获得更好鼻唇对称性,患侧上唇高度及鼻孔高度明显优于未行口轮匝肌重建组(P<0.01),并可获得满意的人中、鼻堤、红唇形态。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裂整复术中同期施行口轮匝肌功能重建能有效地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及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提高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轮匝肌 功能重建 单侧完全性唇裂
下载PDF
口轮匝肌肌瓣瓦合法在单侧唇裂一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梁赟 杨育生 +2 位作者 吴忆来 张勇 王国民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一期修复中应用口轮匝肌肌瓣瓦合法重建人中嵴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13年1月—6月收治的单侧唇裂患儿52例,男41例,女11例;月龄3~72个月,中位月龄5个月,平均7.4个月。于全麻下行一期唇裂修复术(改良MillardⅢ式...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一期修复中应用口轮匝肌肌瓣瓦合法重建人中嵴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13年1月—6月收治的单侧唇裂患儿52例,男41例,女11例;月龄3~72个月,中位月龄5个月,平均7.4个月。于全麻下行一期唇裂修复术(改良MillardⅢ式)时,在口轮匝肌功能复位的基础上,行瓦合法缝合患侧人中嵴处口轮匝肌,造成患侧人中嵴处口轮匝肌增厚,形成隆起的人中嵴外观。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儿随访9~14个月,平均11.4个月;重建人中嵴形态逼真,与健侧人中嵴基本对称,形态满意。结论:单侧唇裂一期修复时,在口轮匝肌功能复位的前提下,行人中嵴处口轮匝肌瓦合法缝合,使人中凹显现,重建人中嵴,可使上唇外形更为逼真、生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轮匝肌 瓦合 唇裂一期修复
下载PDF
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解剖及声像图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廖新红 莫春玲 +2 位作者 韦力 韦强 陈宝峰 《广西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讨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6名青年志愿者上唇部口轮匝肌进行检查,同时结合人体解剖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解剖学所见的层次结构为皮肤、浅筋膜(口轮匝肌浅层)、口轮匝肌深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等5层,而... 目的探讨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6名青年志愿者上唇部口轮匝肌进行检查,同时结合人体解剖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解剖学所见的层次结构为皮肤、浅筋膜(口轮匝肌浅层)、口轮匝肌深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等5层,而上唇部的超声声像由浅到深为连续致密的高回声线、稍低回声、水平走向条索状低回声、稍低回声和稍强回声等表现,与解剖层次一致。结论超声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上唇部口轮匝肌的浅、深层肌肉,可以为临床上评估唇裂修复术治疗的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唇 口轮匝肌 超声 解剖学
下载PDF
上唇口轮匝肌重建理念在唇裂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安荣 何祖波 +1 位作者 刘普岑 张耀文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813-813,共1页
关键词 口轮匝肌重建 唇裂修复 上唇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治疗方案 唇部 国内外
下载PDF
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显像及生理测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军杰 廖新红 +2 位作者 韦强 韦力 陈宝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3-855,共3页
目的探讨上唇口轮匝肌的正常超声表现及其超声生理测值,为唇裂患者术前病情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效的超声诊断依据。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6例青年志愿者的正常上唇口轮匝肌进行检查,测量人中凹及左、右侧人中嵴处口轮匝肌浅、深层厚度... 目的探讨上唇口轮匝肌的正常超声表现及其超声生理测值,为唇裂患者术前病情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效的超声诊断依据。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6例青年志愿者的正常上唇口轮匝肌进行检查,测量人中凹及左、右侧人中嵴处口轮匝肌浅、深层厚度。结果上唇组织在超声声像图上分为6层,其中第2层和第3层为口轮匝肌的浅层肌肉,第4层为口轮匝肌的深层肌肉。左、右侧人中嵴口轮匝肌浅层厚度较人中凹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之间相同部位口轮匝肌浅层以及深层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人中嵴口轮匝肌浅层以及人中凹、左、右侧人中嵴口轮匝肌深层厚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较为清晰地显示上唇口轮匝肌的各层结构,其生理测值范围的确定,将有助于唇裂患者术前病情及术后疗效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唇 口轮匝肌 超声显像 人中凹 人中嵴 厚度
下载PDF
改进口轮匝肌重建技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裂唇鼻前突度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胥毅 石冰 +1 位作者 杨超 李精韬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83-89,共7页
目的提出并验证一种新的口轮匝肌重建技术,提高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前突度。方法口轮匝肌重建新技术为裂隙侧口轮匝肌上端缝合固定于前鼻棘、下份与对侧口轮匝肌游离端缝合。纳入63例常规口轮匝肌重建技术修复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 目的提出并验证一种新的口轮匝肌重建技术,提高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前突度。方法口轮匝肌重建新技术为裂隙侧口轮匝肌上端缝合固定于前鼻棘、下份与对侧口轮匝肌游离端缝合。纳入63例常规口轮匝肌重建技术修复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常规组),20例改进口轮匝肌重建技术修复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改进组))及96例不完全性腭裂患者(对照组)。制取唇裂术前、术后即刻及腭裂术前面部石膏模型,运用石膏模型三维分析技术分析各组唇鼻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唇裂术后即刻改进组几乎所有唇鼻标志点(SA点除外)的前突度均大于常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唇裂术后即刻,改进组裂隙侧上唇前突度完全恢复正常,而鼻翼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过矫正。腭裂修复术前,改进组裂隙侧上唇前突度略低于正常,而过矫正的鼻翼前突度减小至正常。结论改进口轮匝肌重建技术能显著提高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后的唇鼻前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裂 口轮匝肌
下载PDF
改良皮肤切口及口轮匝肌功能性复位在双侧唇裂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韦强 于海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2期1759-1761,共3页
目的:探讨修复双侧唇裂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9年2月我科采用改良皮肤切口及口轮匝肌功能性复位对23例双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该方法通过设计侧唇的皮肤红唇粘膜三角瓣插入前唇皮肤粘膜交界处,以补充前唇的组织量,... 目的:探讨修复双侧唇裂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9年2月我科采用改良皮肤切口及口轮匝肌功能性复位对23例双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该方法通过设计侧唇的皮肤红唇粘膜三角瓣插入前唇皮肤粘膜交界处,以补充前唇的组织量,再造唇弓和唇珠。同时重建口轮匝肌的连续性。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23例双侧唇裂患者术后双侧唇高、鼻翼和唇红对称,鼻孔等大,鼻堤明显,无鼻底凹陷,唇弓自然,效果满意。结论:此法修复双侧唇裂能较好地恢复口轮匝肌的连续性、再造唇弓和唇珠,具有设计简单易行,切除组织量较少,瘢痕较小,术后形态功能俱佳的特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唇裂 口轮匝肌 修复
下载PDF
双侧唇裂修复与口轮匝肌重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果生 邓典智 +3 位作者 陈锦文 罗良 夏田 石冰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4期195-197,共3页
作者将单侧唇裂口轮匝肌重建的原则应用于双侧唇裂的初期修复中,对唇肌解剖在双侧唇裂整复术中的价值以及在设计和操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在双侧唇裂整复术中施行口轮匝肌解剖复位与重建是十分必要的,并强调双侧唇... 作者将单侧唇裂口轮匝肌重建的原则应用于双侧唇裂的初期修复中,对唇肌解剖在双侧唇裂整复术中的价值以及在设计和操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在双侧唇裂整复术中施行口轮匝肌解剖复位与重建是十分必要的,并强调双侧唇裂的初期整复术与单侧唇裂一样不应列为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培训的启蒙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口轮匝肌 修复
下载PDF
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后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惠莲 杨宁 +1 位作者 姜学钧 任重 《解剖学研究》 CAS 2013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后眼轮匝肌(眼肌)和口轮匝肌(口肌)运动终板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建立豚鼠右侧面神经阻断15 s、30 s和切断的动物模型。于术后1周和1月切取口肌和眼肌患侧和健侧组织,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光镜和...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后眼轮匝肌(眼肌)和口轮匝肌(口肌)运动终板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建立豚鼠右侧面神经阻断15 s、30 s和切断的动物模型。于术后1周和1月切取口肌和眼肌患侧和健侧组织,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光镜和电镜下口肌和眼肌运动终板的病理变化,探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与肌肉种属和肌纤维类型的关系。结果光镜下,正常情况下,眼肌和口肌的AchE活性接近;神经损伤1周时,眼肌和口肌AchE活性均没有明显变化;神经损伤1月时,口肌AchE活性仍没有明显变化,而眼肌出现变化:断组<30 s组<15 s组。电镜下,正常组MEP接头褶宽大,AchE阳性反应产物为均匀一致的高电子密度颗粒,定位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失神经支配后1周,突触后膜和神经末梢萎缩,初级和次级皱褶均变浅,眼肌与口肌MEP结构相似。失神经支配后1月口肌,断组,初级和次级皱褶继续变浅;15 s和30 s组,初级突触间隙接近正常。失神经支配后1月眼肌,30 s组和断组初级和次级皱褶继续变浅,有些次级皱褶消失。结论不同程度神经支配后,口肌MEP处的AchE含量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MEP处的AchE活性变化与肌肉种属和肌纤维类型不同有关。面肌间受伤存在差异,支持面神经瘫部分评价系统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神经支配 恢复神经支配 口轮匝肌 运动终板
下载PDF
唇裂术中口轮匝肌的解剖学修复 被引量:12
13
作者 修志夫 陈宗基 陈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探索唇裂患者口轮匝肌解剖学修复的方法。方法 :解剖分离患侧口轮匝肌深层、浅层的鼻唇束及鼻束。深层及浅层鼻唇束与健侧相应肌束缝合。鼻束与位于鼻小柱下方鼻唇束形成的旋转的肌瓣缝合。结果 :对 10例唇裂患者进行口轮匝肌的... 目的 :探索唇裂患者口轮匝肌解剖学修复的方法。方法 :解剖分离患侧口轮匝肌深层、浅层的鼻唇束及鼻束。深层及浅层鼻唇束与健侧相应肌束缝合。鼻束与位于鼻小柱下方鼻唇束形成的旋转的肌瓣缝合。结果 :对 10例唇裂患者进行口轮匝肌的解剖学修复 ,术后切口瘢痕较小。动态及静态上唇形态满意。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口轮匝肌 唇裂修复术
下载PDF
相对唇粘膜口轮匝肌瓣修复口角红唇缺损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晓格 李世荣 陈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2期1795-1796,共2页
目的:为口角处红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据唇红组织缺失大小,在缺损的红唇相对的唇粘膜设计蒂在同侧口角的唇粘膜口轮匝肌瓣,旋转至红唇缺损部位,唇粘膜口轮匝肌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009年以来,采用本... 目的:为口角处红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据唇红组织缺失大小,在缺损的红唇相对的唇粘膜设计蒂在同侧口角的唇粘膜口轮匝肌瓣,旋转至红唇缺损部位,唇粘膜口轮匝肌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009年以来,采用本术式共治疗上下唇近临口角处红唇缺损18例,随访3~6个月,所有唇粘膜口轮匝肌瓣全部成活,修复后的红唇形态及感觉良好。结论:唇部血运丰富,组织丰厚,口角的唇粘膜口轮匝肌瓣长宽比可适当增加,成活率高,简单易行,术后不需二期断蒂,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临近口角处红唇缺损修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唇缺损 唇粘膜口轮匝肌
下载PDF
口轮匝肌垂直交错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40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格非 麦慧 《广西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1156-1157,1167,共3页
目的探讨口轮匝肌垂直交错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的效果。方法全层切开患侧皮肤、口轮匝肌、黏膜,形成两侧双层口轮匝肌瓣,利用口轮匝肌垂直瓣相互交错加强上唇厚度,并形成新的人中嵴。结果 40例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6~1... 目的探讨口轮匝肌垂直交错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的效果。方法全层切开患侧皮肤、口轮匝肌、黏膜,形成两侧双层口轮匝肌瓣,利用口轮匝肌垂直瓣相互交错加强上唇厚度,并形成新的人中嵴。结果 40例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6~12个月,平均7.8个月。患者术后患侧人中嵴隆起明显,双侧人中嵴基本对称。明显改善15例占37.5%,改善22例占55.0%,效果不佳3例占7.5%。结论口轮匝肌垂直交错瓣是修复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人中嵴畸形 口轮匝肌 垂直交错瓣
下载PDF
矩形瓣口轮匝肌重组修复双侧Ⅲ度唇裂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小华 熊清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3期1442-1443,共2页
唇裂是口腔颁面部最常见的先人性发育畸形之一,在我国唇裂发病率为1.8%。其主要的影响在于使患儿的外貌产生缺陷,手术是其主要治疗办法,
关键词 Ⅲ度唇裂 重组修复 口轮匝肌 矩形瓣 发育畸形 发病率
下载PDF
口轮匝肌双侧神经电图测试意义的临床和实验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何 任子涵 +1 位作者 任重 姜学钧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0年第2期138-139,142,共3页
目的通过口轮匝肌双侧神经电图测试,探讨口轮匝肌的神经支配及面神经麻痹侧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受损伤程度差异。方法测试正常人30人,面瘫患者152例的双侧神经电图(ENoG),并计测非刺激侧(患侧)对刺激侧(健侧)的振幅百分比值。其中失神经... 目的通过口轮匝肌双侧神经电图测试,探讨口轮匝肌的神经支配及面神经麻痹侧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受损伤程度差异。方法测试正常人30人,面瘫患者152例的双侧神经电图(ENoG),并计测非刺激侧(患侧)对刺激侧(健侧)的振幅百分比值。其中失神经支配阴性组52例,失神经支配I度组41例,Ⅱ度组32例,Ⅲ度组27例。制作豚鼠压榨性面瘫实验模型,分别计测第1次加压5秒组和第2次加压5秒组的口轮匝肌双侧ENoG,并分别计测出第一次压榨组和第二次压榨组压榨后非刺激侧振幅值和刺激侧振幅值。结果面瘫组非刺激侧(患侧)对刺激侧(健侧)双侧ENoG振幅比值失神经支配Ⅲ度组显著大于Ⅱ度组(P<0.05),失神经支配Ⅱ度组显著大于Ⅰ度组(P<0.05),失神经支配Ⅰ度组显著大于失神经支配阴性组,失神经支配阴性组显著大于正常人组(P<0.05)。实验动物组第2次压榨组非刺激侧振幅值显著大于第1次压榨组(P<0.05),第1次压榨组非刺激侧振幅值显著大于压榨前振幅值(P<0.05)。结论口轮匝肌受双侧面神经支配是面神经失神经支配后口轮匝肌比眼轮匝肌受损伤程度小的原因之一。患侧对健侧振幅百分比值越大,患侧面神经受损伤程度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口轮匝肌 双侧神经电图
下载PDF
颞骨内面神经麻痹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受伤差异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志伟 任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面神经受损伤时,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存在受损伤程度差异的机理。方法:计测了面神经纤维直径,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运动终板次级突触间隙。结果:眼轮匝肌支配支的神经纤维直径比口轮匝肌支配支的大,次级突触间隙面积也比口轮... 目的:探讨面神经受损伤时,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存在受损伤程度差异的机理。方法:计测了面神经纤维直径,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运动终板次级突触间隙。结果:眼轮匝肌支配支的神经纤维直径比口轮匝肌支配支的大,次级突触间隙面积也比口轮匝肌支配支的大。结论:眼轮匝肌及其支配支和口轮匝肌及其支配支的解剖学特点不同是产生受损伤程度差异的重要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轮匝肌 解剖学 颞骨内面神经麻痹
下载PDF
颞骨内面瘫双侧口轮匝肌诱发肌电图测定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应用肌电图仪记录出正常人、面瘫者双侧口轮匝肌诱发肌电图,提示口轮匝肌受双侧面神经支配。患例对健侧的振幅比,随着去神经程度加重而增大,超过65%为去神经(+~+++)预后不良。
关键词 面瘫 口轮匝肌 电图
下载PDF
鼻底三角瓣并口轮匝肌重建修复唇裂30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新建 杨菊元 李承 《衡阳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362-363,353,共3页
先天性单侧唇裂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发育畸形,常伴发腭裂,其发病率达1‰.国内外修复单侧唇裂的方法较多.近年来,我科采用鼻底三角瓣并口轮匝肌重建修复先天性单侧唇裂30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唇裂 修复术 鼻底三角瓣 口轮匝肌 腔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