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5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古代文献分析痧证外治法关键信息
1
作者 王静 李慧芹 +2 位作者 王晖 杨国芳 倪英群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57-962,970,共7页
目的:系统挖掘梳理古代医籍中关于痧证外治法的源流、概念、逻辑关系、主治病症、具体方法等关键信息进行整理研究。方法:基于中华医典数据库和安徽中医药大学青梨文献库,使用计量学方法分析相关古籍朝代、临床症状、痧证外治方法、部... 目的:系统挖掘梳理古代医籍中关于痧证外治法的源流、概念、逻辑关系、主治病症、具体方法等关键信息进行整理研究。方法:基于中华医典数据库和安徽中医药大学青梨文献库,使用计量学方法分析相关古籍朝代、临床症状、痧证外治方法、部位选择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27和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刮痧部位以及痧证的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痧证外治法的古籍汉、明、清各有2、6、23部,74.19%信息记载于清代古籍。其中干预疾病之痧证外治法最多见于放痧、刮痧法,放痧应用频次占比最多为绞肠痧(21.74%)和兼痧(13.9%),刮痧应用频次占比最多为绞肠痧(16.7%)和斑痧(16.7%)。对不同痧证进行关系规则分析,可见绞肠痧与发痧呈强关联。刮痧部位的聚类分析谱系图,当度值为20时,刮痧部位分4类:颈项-两胁-背心、脉门-脑后、心窝、足心;放痧部位的聚类分析谱系图,当度值为15时,放痧部位分5类:十指头-两臂弯-两腿弯、舌下两傍-少商穴、委中穴-曲池穴、颠顶、双乳;结合古籍医案常用部位、痧证脉候、痧筋辨识,外治工具和介质等形成系统信息结构。结论:痧证外治法是中医临床经验的宝贵结晶,通过厘清古代文献关键信息,为传承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痧证 刮痧 外治 古代文献 数据挖掘 关键信息
下载PDF
从古代文献中解析文明密码——评《新时代“一带一路”古文明文献萃编》
2
作者 袁波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4年第1期315-318,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1)丝绸之路绵亘万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丝路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1)丝绸之路绵亘万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丝路精神延续千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一带一路”根植于历史,放眼于未来,只有了解“一带一路”沿途各地区的古文明,从古代文献中解析文明密码,才能更好地创造有益于人类进步的新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文明 古代文献 古文明 一带一路 主旨演讲 丝绸之路 互学 互利共赢
下载PDF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大钟穴临床应用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方正 杨旭光 +1 位作者 陈晓静 张珍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81-285,共5页
目的通过整理大钟穴古籍文献,探究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籍为检索主要范围,对大钟穴主要治疗范围、腧穴配伍、针灸方法等进行总结,建立相关数据库。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43部,涉及条文129条,大钟单穴... 目的通过整理大钟穴古籍文献,探究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籍为检索主要范围,对大钟穴主要治疗范围、腧穴配伍、针灸方法等进行总结,建立相关数据库。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43部,涉及条文129条,大钟单穴使用频次为65次,配伍后使用频次为64次,配伍腧穴共计40个,以配伍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居多,其中配伍优势穴为太溪穴。主治病证涉及内科、头面五官科、儿科及杂病,其中单穴主治常见病证为内科脾胃系病证,配伍主治常见病证为肢体经络病证。结论大钟穴主治范围较广,涉及内科、头面五官科、儿科及各类杂病,单穴主治常见病证40种,配伍主治病证41种。治疗方面,针灸以针二分,留七呼为宜,灸法以三壮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钟穴 古代文献 针灸 应用规律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 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
4
作者 浦怡婷 马顾全 +2 位作者 吕鹤群 冯瑶婷 彭拥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水沟穴治疗相关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有关水沟穴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水沟穴治疗相关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有关水沟穴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水沟穴的主治范围、使用方法及配伍腧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配伍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甲乙经》等34本古籍中有效处方253条,涉及166个配伍腧穴。水沟穴主治病症主要涉及内科、五官科、儿科、传染病和外科等,以内科心系及肝胆系病症为主。配伍腧穴中使用频次前5位为合谷、百会、上星、承浆和风府,最常涉及的经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和原穴,主要分布于头颈部,聚类分析中,冰柱图显示2个有效聚类群,树状图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古代使用水沟穴主治病症范围较广,比较重视配伍使用,常使用本经配穴法,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使用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数据挖掘 水沟穴 古代文献 应用规律
下载PDF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肺、胃相关胸痹辨治及其临床意义
5
作者 陈竹 陆勤丰 +2 位作者 巫善珩 杨颖 魏瑜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8期103-107,共5页
目前,在国家指南、行业标准的引导下,众多医家将胸痹等同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并围绕冠心病这一特定病种对中医胸痹进行理论体系构架,指出心脉痹阻是胸痹的主要病机,而活血化瘀法为胸痹最主要的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 目前,在国家指南、行业标准的引导下,众多医家将胸痹等同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并围绕冠心病这一特定病种对中医胸痹进行理论体系构架,指出心脉痹阻是胸痹的主要病机,而活血化瘀法为胸痹最主要的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对胸痹的认知与治疗。中医所述之胸痹是一大类病症,其主证症状相似,如胸闷如窒、胸痛彻背、短气不足息等,发病部位在胸廓、心下胃脘及以上。笔者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发现,与心系病相关之胸痹仅占一部分,另外还包括肺、胃相关疾患,且不在少数,而且与心系病的病机治则不同的是,与肺、胃系疾病相关之胸痹与两者的生理功能特点密切相关。肺位于上焦的胸廓之内,胃居中焦,在横膈之下,肺气主宣肃,胃气主通降,胸膈中气机的正常运转不离肺、胃两脏之调达,二者均以气为用,易生痰浊而阻滞气机升降,若病胸痹之症,其病机总不离阳虚、气郁、浊聚,病理产物围绕痰、气展开,病理过程中以虚、郁、闭并见为特点,后期均可见病情深入,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本研究通过检索古代文献中“肺、胃相关胸痹”的有关内容,对肺、胃相关胸痹的病机与代表方药进行归纳总结与分类论述,指出在胸痹发生中肺、胃的中医学生理病理方面的关联性,揭示肺、胃相关胸痹治疗的共性,充分发挥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从而拓宽临床应用,启发教学、科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古代文献 异病同治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古代文献中阴谷穴临床应用规律
6
作者 邓云鹏 魏腾腾 +5 位作者 何广帅 朱芷欣 张淑宁 刘高飞 靳诺佳 杨旭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232-1236,共5页
目的通过整理归纳阴谷穴古籍文献中的相关条文,对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中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源,依据纳排标准提取阴谷穴相关条文,以该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治疗方... 目的通过整理归纳阴谷穴古籍文献中的相关条文,对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中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源,依据纳排标准提取阴谷穴相关条文,以该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治疗方法、刺灸法计量及禁忌证为条目,建立相应的数据集并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条文213条,涉及西晋至清朝的53部古籍,阴谷穴主治病证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单穴主治病证共计29种,优势病证为癃闭、腹胀、舌纵、淋证、崩漏、阴痿、腹肿、腿痛、鼓胀、妊娠恶阻、体寒热、小便黄;配伍主治病证共计38种,优势病证为癃闭、腹胀、崩漏、喑哑、积聚、腹痛、鼓胀、阴茎痛、阴痿、霍乱、痫证。配伍腧穴所属经脉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主,出现频次排名前5的常用配穴为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复溜。治疗方法以针刺和艾灸为主,刺激量以“刺四分、灸三壮”最为常用。结论阴谷穴主治范围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单穴主治病证29种,配伍主治病证38种。在治疗方法方面,针刺深度以四分为宜,灸法以三壮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谷穴 针灸 临床应用规律 古代文献
下载PDF
郁证病名的古代文献考辨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文凯 张贺 +2 位作者 刘景亮 曹霞 裴丽 《江苏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76-79,共4页
汉代以前《内经》中有郁证病机、症状特点的描述,提出"五郁"的概念和七情致郁;东汉张仲景认为郁证为情志疾病,并以病因、证候特点描述郁证;金元时期,"六郁"的提出,丰富了郁证的辨证治疗体系,但此时仍从病因病机的... 汉代以前《内经》中有郁证病机、症状特点的描述,提出"五郁"的概念和七情致郁;东汉张仲景认为郁证为情志疾病,并以病因、证候特点描述郁证;金元时期,"六郁"的提出,丰富了郁证的辨证治疗体系,但此时仍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命名郁证;清代明确提出郁证这一病名,被广泛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证 病名考证 古代文献
下载PDF
基于古代文献回顾的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亚 任玉兰 +3 位作者 李涓 柏琳 李雨谿 梁繁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1584-1587,共4页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整理古代文献中穴位敏化的现象与规律。方法:从秦汉至近现代77本针灸相关的古医籍中收集穴位敏化的文献记载、医家专论及发挥、临床应用与相关医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作定量分析。结果:共检...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整理古代文献中穴位敏化的现象与规律。方法:从秦汉至近现代77本针灸相关的古医籍中收集穴位敏化的文献记载、医家专论及发挥、临床应用与相关医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作定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出与穴位敏化相关的条文101条,通过整理穴位敏化现象,发现穴位敏化以痛敏现象为主。总结穴位敏化现象规律。结果:脏腑病敏化穴位主要以本经经穴、阿是穴以及背俞穴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本经偱行部位;经络病敏化穴位则是以阿是穴以及病变局部穴位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局部以及病变经络偱行部位。且根据穴位敏化现象表现的不同可反映疾病的虚实病性、辨别病邪的性质。结论:穴位敏化现象的记载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特征与规律,可协助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选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敏化 古代文献
下载PDF
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诊治的古代文献回顾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义强 邓悦 +2 位作者 于金娜 林琳 王永娇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297-300,共4页
从先秦到明清,有关胸痹的记载颇为丰富,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行之有效的方药。分析研究冠心病中医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诊治用药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基础与临床问题,本文通... 从先秦到明清,有关胸痹的记载颇为丰富,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行之有效的方药。分析研究冠心病中医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诊治用药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基础与临床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历代胸痹文献发现:(1)其病因为外邪侵袭、内伤情志、饮食劳逸、脏腑衰弱等因素。(2)其病机为心脉痹阻,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主要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本虚可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又可以相互为病。(3)辨治上知其因,辨其证,从脏腑、痰瘀、经络为切入点入手。在药物使用上,古人以温里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最为常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冠心病 病因 病机 诊治挖掘 中医古代文献
下载PDF
古代文献中督脉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被引量:41
10
作者 刘立公 顾杰 +1 位作者 刘婕 沈雪勇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5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督脉及其腧穴的主治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检索、统计、归纳。结果:得到文献2394条,涉及症名263个,总计6454症次。结论:督脉穴的常用功效共162项,分为两类:其一为治疗督脉循行部位的疾患,包括疏腰... 目的:研究督脉及其腧穴的主治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检索、统计、归纳。结果:得到文献2394条,涉及症名263个,总计6454症次。结论:督脉穴的常用功效共162项,分为两类:其一为治疗督脉循行部位的疾患,包括疏腰理臀、疏背理脊、清头健脑、通鼻、健口强齿、明目、健脾和胃、宣肺、安神、镇痉苏厥、止血、消肿;其二为辨证施治,包括祛风、清热、补虚、散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穴位主治 古代文献
下载PDF
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被引量:28
11
作者 徐桂琴 王树芬 邹建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8-569,共2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病因病机 古代文献 全身性骨骼疾病 临床表现 四肢疼痛 骨量减少 微观结构
下载PDF
针灸治疗不孕症的古代文献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兰蕾 刘迈兰 +1 位作者 曾芳 梁繁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68-1969,共2页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不孕症的古代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针灸处方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大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为检索对象,从经脉、腧穴、刺灸方法3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检索到98条文献记录,涉及2...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不孕症的古代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针灸处方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大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为检索对象,从经脉、腧穴、刺灸方法3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检索到98条文献记录,涉及29个穴位,124穴次;提及刺灸方法的有45条。结论:任脉是针灸治疗不孕症最常选用的经脉;腧穴以中极、关元、然谷、水道、三阴交、子宫、阴廉、商丘、阴交、石门最为常用,腧穴的选取倾向于腹部和下肢穴位;刺灸方法以灸法为主,强调单纯针刺的疗效不及灸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症 针灸 古代文献 用穴和处方规律
下载PDF
中风病古代文献探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超然 孙忠人 刘德柱 《江苏中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70-72,共3页
对中风病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风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风"病名,隋唐将中风、风癔、风偏枯等归为中风,元代王履首次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对中风病... 对中风病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风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风"病名,隋唐将中风、风癔、风偏枯等归为中风,元代王履首次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风邪致病、火邪致病、痰湿致病、血瘀致病、因虚致病,证候常非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兼见。中风病治法也历经了一个探索完善过程,概括有祛风通络法、通腑泄热法、镇肝熄风法、涤痰化浊法、活血化瘀法、滋补肝肾法与扶正祛邪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考证 中医病名 中医病机 中医药疗法 古代文献
下载PDF
古代文献中任脉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立公 顾杰 +1 位作者 刘婕 沈雪勇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研究任脉及其腧穴的主治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归纳。结果:得到文献2394条,涉及症名284个,总计6454症次。结论:任脉穴的常用功效共17项,可归纳为两类:其一为治疗任脉循行部位的疾患,包括调腹、宽... 目的:研究任脉及其腧穴的主治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归纳。结果:得到文献2394条,涉及症名284个,总计6454症次。结论:任脉穴的常用功效共17项,可归纳为两类:其一为治疗任脉循行部位的疾患,包括调腹、宽胸利膈、治阴疗疝、壮肾利尿、调经引产、健脾和胃、宁心宣肺、健口利齿、安神、镇痉苏厥、消肿止血;其二为辨证施治,包括治气、补虚、散寒、清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脉 穴位主治 古代文献
下载PDF
古代文献中膀胱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立公 顾杰 +1 位作者 沈雪勇 李盛 《上海针灸杂志》 2004年第12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古代文献 膀胱经 腧穴 主治 统计报告
下载PDF
大椎、百会、足三里穴治疗癫痫病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薛小卫 黄银兰 +2 位作者 刘倩 李洋洋 蔺耐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917-920,I0001,共5页
目的:在古籍文献中通过对大椎、百会、足三里穴主治病症条文的检索,以明确这三个穴治疗癫痫的作用,以期为扶正通督法治疗癫痫疾病的针刺选穴提供理论依据与文献支持。方法:分别以大椎、百会、足三里作为主检索词,从《中华医典·... 目的:在古籍文献中通过对大椎、百会、足三里穴主治病症条文的检索,以明确这三个穴治疗癫痫的作用,以期为扶正通督法治疗癫痫疾病的针刺选穴提供理论依据与文献支持。方法:分别以大椎、百会、足三里作为主检索词,从《中华医典·针灸推拿灸》类中检索出与大椎、百会、足三里穴主治病症相关的文献条文;接着以"癫痫"或者癫痫的其他别名作为次检索词,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从大椎、百会、足三里所主主治病症的文献条文中进行二次检索,检出与癫痫相关的文献条文;最后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结果:共检索出与大椎、百会、足三里穴相关且具有明确主治病症的相关条文2479条,单穴643条,配穴1836条,其中与治疗癫痫相关的文献102条,分别为大椎穴26条,百会穴68条,足三里穴8条,共涉书17本。结论:大椎、百会、足三里三穴具有治疗癫痫的作用;在癫痫的治疗方面,处方选穴多以配伍治疗为主;在治疗方法上,多以艾灸法治疗为主,并结合针刺、刺血等其他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椎 百会 足三里 癫痫 古代文献研究
下载PDF
基于古代文献数据库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孟庆岩 颜培正 +2 位作者 相光鑫 尚怡冰 张庆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中华医典》内肺与大肠表里关系文献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理论基础。方法:依托java web技术建立"肺与大肠相表里"文献数据库,检索《中华医典》408部古代医籍相关文献录入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肺与... 目的: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中华医典》内肺与大肠表里关系文献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理论基础。方法:依托java web技术建立"肺与大肠相表里"文献数据库,检索《中华医典》408部古代医籍相关文献录入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肺与大肠功能关系在文献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条文2126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肺与大肠表里关系中,频数所占比例较高的功能关系依次为经络络属、气机升降、津液相关、呼吸作用及糟粕传导作用。结论:根据分析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依据为经络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和津液相关功能是肺与大肠表里的功能基础,鼻和魄门是肺与大肠表里的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生理研究 古代文献 数据库分析
下载PDF
抑郁症相关情绪疾病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相关性的古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那永 田金洲 +8 位作者 时晶 苗迎春 龙子戈 马辛 汪卫东 贾竑晓 冯秀杰 尹冬青 徐春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期127-130,共4页
目的:通过古代文献研究,探讨郁证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为规范郁证证候特征文献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华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检索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000余部,检索词包括"郁证"、"百合病"... 目的:通过古代文献研究,探讨郁证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为规范郁证证候特征文献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华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检索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000余部,检索词包括"郁证"、"百合病"、"脏燥"、"梅核气",经统计分析找出与上述病证相关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51篇文献的内容(851条原文),2873个症状,规范后185个症状,18个证候要素,对证候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气滞与情绪抑郁、烦躁、吞酸、胁肋胀痛等相关;气虚与悲伤欲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胆怯易惊等相关;血虚与健忘、失眠、头痛、头晕等相关;内火与悲伤欲哭、乏力、烦躁、口苦等相关;痰与悲伤欲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咽中异物感等相关;肝与烦躁、口干、情绪抑郁、头晕等相关;脾与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乏力、倦怠等相关;心与胆怯易惊、健忘、哭笑无常、失眠等相关;肾与乏力、口干、小便不利、肢体酸软等相关。结论: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郁证证候特征与目前大多数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基本相符,古代文献中对郁证的论述可为当代研究抑郁症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献 郁证 中医证候要素 症状
下载PDF
百会穴治疗癫痫的古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倩 黄银兰 +2 位作者 薛小卫 李洋洋 蔺耐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分析古代医家运用百会穴治疗癫痫的用穴规律和治疗方法,为百会穴治疗癫痫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华医典》以"百会"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百会穴主治病证的相关文献条文,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制... 目的:分析古代医家运用百会穴治疗癫痫的用穴规律和治疗方法,为百会穴治疗癫痫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华医典》以"百会"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百会穴主治病证的相关文献条文,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制成原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有明确治疗癫痫疾病的条文105条,其中单穴51条,配穴54条;明清时期使用百会穴治疗癫痫较前期明显增多共计87条;在治疗方法的选用上采用灸法治疗66条,针刺13条,针灸结合8条,刺血疗法2条,无明确治疗方法 16条。结论:百会穴具有明确治疗癫痫的作用,使用频率逐年递增,配穴略高于单穴,在治疗方法上以艾灸单穴为主,并结合其他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百会穴 古代文献研究
下载PDF
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治疗腰痛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贾红玲 张学伟 张永臣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第11期40-45,共6页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使用特点。收集秦汉至清末的有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针灸处方474条,涉及书籍72部,使用经穴103个,奇穴12个以及阿是穴,总频次1460次,前10位的腧穴为委中...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使用特点。收集秦汉至清末的有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针灸处方474条,涉及书籍72部,使用经穴103个,奇穴12个以及阿是穴,总频次1460次,前10位的腧穴为委中、肾俞、昆仑、申脉、足三里、涌泉、大肠俞、太冲、地机、下髎、次髎;前5位的腧穴配伍为委中→肾俞,委中→昆仑,委中→腰俞,肾俞→腰俞,委中→水沟;特定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70.14%,其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腧穴主要遍布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上,阳经使用率73.63%,下肢腧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56.23%。刺灸法中针刺占46.72%,艾灸占28.96%,针刺结合艾灸占20.02%,放血占4.31%。表明选穴方法以循经取穴为主,结合局部取穴的特点,首选阳经腧穴,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足太阳经腧穴配伍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重视五输穴和下合穴。刺灸法以针刺为主,放血以委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古代文献 腰痛 腧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