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自身关系--关于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思考 |
王国坛
郭秋晨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精神分析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对话——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哲学考察 |
黄秋萍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理论与实践的扬弃 |
张香坤
|
《西部学刊》
|
2024 |
0 |
|
4
|
论古典哲学家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贡献 |
吴婷
|
《新丝路》
|
2024 |
0 |
|
5
|
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看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罗连祥
|
《文教资料》
|
2011 |
2
|
|
6
|
现代汉语“心”隐喻义群网络的中国古典哲学疏解 |
孙毅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7
|
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及推论主义语义学——罗伯特·布兰顿教授访谈(上) |
陈亚军
|
《哲学分析》
|
2010 |
19
|
|
8
|
希腊存在概念阐释——兼论奥菲斯教对希腊古典哲学的意义 |
卿文光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9
|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超越”——以“社会”概念为视点 |
王虎学
王娟
|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0
|
恩格斯对“唯物—唯心”之争的态度——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何中华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1
|
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新思考 |
俞吾金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2
|
精神生产:人性的张扬与超越——对德国古典哲学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分析 |
景中强
|
《河南社会科学》
|
2004 |
4
|
|
13
|
理想的生活之道:自制与外制的统一——基于对中国古典哲学重新审视所获得的新生活观 |
周可真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4
|
马克思之后的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兼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解读 |
臧峰宇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5
|
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思维范式的逻辑关联——论黑格尔的独到贡献 |
赵天成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6
|
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的“自得”思想 |
张晶
|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17
|
重新解读《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陈文通
|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
2013 |
4
|
|
18
|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及其科学理解 |
刘宗碧
|
《观察与思考》
|
2015 |
4
|
|
19
|
从黑格尔到海涅: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叙述起点 |
吴猛
张晓萌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
2013 |
1
|
|
20
|
论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性质 |
黄玉顺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