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 |
陈安强
付斌
鲁耀
段宗颜
胡万里
|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93
|
|
2
|
生物炭配施菌肥对植烟土壤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光谱特征的影响 |
李影
李斌
柳东阳
姜桂英
申凤敏
刘世亮
|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0
|
|
3
|
稻秸的不同组分对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
汤宏
沈健林
刘杰云
王聪
吴金水
张杨珠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8
|
|
4
|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
张玉军
董士刚
刘世亮
张弘
李影
郭斗斗
黄绍敏
申凤敏
姜桂英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
7
|
|
5
|
转Bt水稻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
李修强
陈法军
刘满强
胡锋
|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6
|
栽培和施肥模式对黄土区旱地土壤微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
梁斌
周建斌
杨学云
艾娜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5
|
|
7
|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
汪文霞
周建斌
严德翼
马勤安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59
|
|
8
|
生物质炭对双季稻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
刘杰云
邱虎森
汤宏
沈健林
吴金水
|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17
|
|
9
|
有机物料输入对关中塿土碳氮影响的后效作用 |
柳媛媛
孙本华
皮小敏
张彤勋
刘平静
高明霞
冯浩
|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0
|
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
汤宏
沈健林
张杨珠
刘杰云
王聪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86
|
|
11
|
落叶松林土壤可溶性碳、氮和官能团特征的时空变化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苏冬雪
王文杰
邱岭
王洪岩
安静
郑广宇
祖元刚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27
|
|
12
|
不同品种小麦下土壤微生物量和可溶性有机物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 |
杨馨逸
刘小虎
韩晓日
段鹏鹏
朱玉翠
齐文
|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3
|
|
13
|
去除根系和凋落物对滨海沙地3种防护林土壤碳氮库的短期影响 |
林宝平
何宗明
郜士垒
桑昌鹏
温秀萍
林宇
黄志群
林思祖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23
|
|
14
|
冬季种养结合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及有效碳氮库的影响 |
周玲红
魏甲彬
唐先亮
成小琳
肖志祥
徐华勤
唐剑武
|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8
|
|
15
|
不同栽培模式对烟草耕层土壤碳氮组分含量及其比值的影响 |
杨双剑
吕强
熊瑛
郑华
许灵杰
杜相革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16
|
南方种养结合模式对冬季稻田净碳交换和不同土层活性碳氮转化的影响 |
魏甲彬
周玲红
徐华勤
唐启源
傅志强
成小琳
肖志祥
唐剑武
|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8
|
|
17
|
马尾松林采伐迹地火烧黑炭对土壤活性碳氮库的影响 |
王玉哲
刘俊第
严强
方熊
易志刚
胡亚林
刘先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4
|
|
18
|
施用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的影响 |
刘志刚
朱晨曦
陈敏健
于洋洋
周垂帆
刘爱琴
|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9
|
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对湿地松和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
沈健
何宗明
郜士垒
林宇
赵文东
董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20
|
不同作物根系对黑土碳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 |
耿贵
汪景宽
於丽华
杨云
邳植
|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1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