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前人类到“二战”结束的世界史解析——评《世界史》
1
作者 张子昂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4期I0015-I0015,共1页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演进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从遥远的史前时期缓缓流淌至今。史前人类,以其智慧和勇气,在蛮荒的大地上点燃了文明的火炬。而后的数个世纪里,无数王国与帝国在战争与和平中交替崛起,铸就了辉煌而复杂的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演进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从遥远的史前时期缓缓流淌至今。史前人类,以其智慧和勇气,在蛮荒的大地上点燃了文明的火炬。而后的数个世纪里,无数王国与帝国在战争与和平中交替崛起,铸就了辉煌而复杂的世界历史。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转折点。《世界史》是一部跨越时空界限的巨著,解析从史前人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世界历史发展脉络,追溯人类社会的起源,探讨古代文明的兴盛与衰落,分析中世纪的复杂纷争,以及近现代世界的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人类 世界史 古代文明 战争与和平 近现代世界 蜿蜒曲折 史前时期 历史发展脉络
下载PDF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次扩张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28
2
作者 侯光良 许长军 樊启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72,共8页
晚更新世以来,史前人类有3次向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张的历程,均与环境演变有密切的关系,第一次进军高原发生在40-30ka BP暖湿的气候背景下,其后由于LGM严酷的自然环境,人们在高原的活动极大萎缩,出现文化断层;末次冰消期迅速好转的自然环... 晚更新世以来,史前人类有3次向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张的历程,均与环境演变有密切的关系,第一次进军高原发生在40-30ka BP暖湿的气候背景下,其后由于LGM严酷的自然环境,人们在高原的活动极大萎缩,出现文化断层;末次冰消期迅速好转的自然环境驱动了向高原的第二次进军,其后持续暖湿的自然环境,保证了人们能在高原生存与扩散;6~4ka BP东部毗邻地区的马家窑居民,在全新世暖期的气候背景下再次进入东北缘,促使原先生活在高原的居民告别了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性质发生巨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人类 青藏高原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内蒙古多伦史前人类遗存的发现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田明中 谭征兵 +2 位作者 吴文祥 孙洪艳 李志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6,共6页
内蒙古多伦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南部 ,10处史前人类遗存点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研究的空白 .对发掘出的 2 892件石器进行了较系统的统计与分析 ,探讨了石器的组合特点及其演化序列 ,确定其文化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 内蒙古多伦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南部 ,10处史前人类遗存点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研究的空白 .对发掘出的 2 892件石器进行了较系统的统计与分析 ,探讨了石器的组合特点及其演化序列 ,确定其文化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 ,距今约 10~ 6ka ,认为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经济方式早期为采集和狩猎方式 ,晚期出现了原始农业 .并进一步讨论了史前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指出生态环境对史前人类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而原始农业等生产性经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史前人类遗存 石器演化 生态环境 多伦地区 狩猎 生态环境 经济方式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宁夏境内史前人类居住型态述略 被引量:3
4
作者 余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70-75,共6页
关键词 史前人类 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黄河流域 宁夏考古 新石器时代遗址 地面建筑 居址 地理环境 居住环境
下载PDF
对史前人类生活的考古哲学反思——兼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解释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敦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6,共6页
本文从考古哲学的角度讨论了进化论对史前人类生活研究的积极作用。第一二部分介绍了新考古学和进化人类学的新进展,第三部分说明了这些新的思想和解释模式对于研究史前人类生活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中国文明 考古哲学 史前人类 进化人类 起源
下载PDF
阶地堆积与史前人类遗存 被引量:1
6
作者 房迎三 《文物世界》 1997年第3期27-32,共6页
阶地堆积与史前人类遗存房迎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类生存离不开水。史前人类由于对水的依赖,在没有发明打井之前,必须生活在河流或湖泊附近。因此,重视对河流阶地的地貌学研究,重视阶地堆积物与古人类遗存关系的研究是十分... 阶地堆积与史前人类遗存房迎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类生存离不开水。史前人类由于对水的依赖,在没有发明打井之前,必须生活在河流或湖泊附近。因此,重视对河流阶地的地貌学研究,重视阶地堆积物与古人类遗存关系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已知的史前人类遗存,包括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堆积物 河流阶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地点 动物化石 贾兰坡 史前人类遗存 人类 旧石器时代早期
下载PDF
一部填补史前人类“思维发生”空白的力作——评张浩先生的《思维发生学》
7
作者 徐才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122-122,共1页
一部填补史前人类“思维发生”空白的力作——评张浩先生的《思维发生学》徐才人类本身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由动物界进化而来的,人类思维当然也有一个由动物思维演化而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然而,由于时代久远、资料匮乏,对史前人类思... 一部填补史前人类“思维发生”空白的力作——评张浩先生的《思维发生学》徐才人类本身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由动物界进化而来的,人类思维当然也有一个由动物思维演化而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然而,由于时代久远、资料匮乏,对史前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研究,必然是一项艰难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发生学 史前人类 人类思维 《发生认识论原理》 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张浩 历史过程 现代认识论 原始思维
下载PDF
西北史前人类对居址选择和环境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行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3期99-103,共5页
西北史前人类对居址选择和环境关系的研究张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的舞台。在史前时期,不仅人类的谋生活动、生活方式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人类居住的区域和范围,迁移、扩散和分布,以及与邻近地区人群的接触和文化交... 西北史前人类对居址选择和环境关系的研究张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的舞台。在史前时期,不仅人类的谋生活动、生活方式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人类居住的区域和范围,迁移、扩散和分布,以及与邻近地区人群的接触和文化交流,也都受到特定时期内特定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人类 环境关系 西北地区 居址 史前时期 生活方式 地理环境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史前人类的文化与生态──民族考古学的透视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大鸣 孙九霞 《南方文物》 1997年第3期48-52,共5页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文化与生态 史前人类 新石器 晚期旧石器 农业起源 天然产物 人类活动 尖状器 砍砸器
下载PDF
火地群岛史前人类的适应性行为
10
作者 玛丽亚.伊斯特拉.曼苏尔 周振宇 《南方文物》 2013年第2期9-16,192,共9页
Maria Estela Mansur教授是阿根延知名考古学家,毕业于阿根廷拉筹伯大学,并在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受聘于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同时也是阿根延国立火地群岛大学的教授。此外,她还在美国、墨西哥、巴西、西班... Maria Estela Mansur教授是阿根延知名考古学家,毕业于阿根廷拉筹伯大学,并在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受聘于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同时也是阿根延国立火地群岛大学的教授。此外,她还在美国、墨西哥、巴西、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校担任客座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人类 客座教授 科学与技术 考古学家 博士学位 高等学校 阿根延 阿根廷
下载PDF
黄河下游地区史前人类居住方式略论
11
作者 王建华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4年第11X期9-13,共5页
黄河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史前时期,这里的文化极其发达,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史前时期先民的居住方式,是众多史前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过先民居住方式的探讨和规律总结,我们能够获得很多信息。譬... 黄河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史前时期,这里的文化极其发达,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史前时期先民的居住方式,是众多史前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过先民居住方式的探讨和规律总结,我们能够获得很多信息。譬如,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们的社会状态,甚至当时的文化发展脉络。此外,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生态环境和人地关系。一、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方式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方式 黄河下游地区 史前时期 史前文化 史前人类 后李文化 人地关系 大汶口文化 文化遗址 灰坑
下载PDF
浅谈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
12
作者 纪元 《今古文创》 2022年第17期93-95,共3页
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在于相似的心智水平对自我、对世界的初步而模糊的认知。相同的愉悦身心的美感动因促使着他们跨越时空,各自天真质朴地在原始愿望中展现符号化的图形,用最接近于人类感知表达的直观式视觉语言,画出... 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在于相似的心智水平对自我、对世界的初步而模糊的认知。相同的愉悦身心的美感动因促使着他们跨越时空,各自天真质朴地在原始愿望中展现符号化的图形,用最接近于人类感知表达的直观式视觉语言,画出内容纯粹自然,直达心意的作品。研究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的意义在于:当我们通过学习、练习,掌握了各种技法和媒介的运用之后,领略了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后,还能不受其束缚,还能够寻找到我们最初原始本真的内心,寻找到如同史前人类和儿童最初的遵从内心的真实、纯粹、不勉强,不做作,真诚地对美的追求,享受美所带来的愉悦感觉。也珍惜原始先民和就在我们身边的儿童的那份稚拙但真情的艺术珍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 史前人类 儿童 本真
下载PDF
史前人类或为灭绝澳洲牛顿巨鸟“帮凶”
13
作者 徐徐 《大众考古》 2016年第2期95-95,共1页
一些有着4万年历史的澳洲牛顿巨鸟蛋显示出同灶火相一致的烧痕,表明这些蛋被澳洲早期人类煮熟并吃掉。牛顿巨鸟这种澳洲巨型动物大约4万年前灭绝,与人类到达这片大陆的时间相符,但请如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也可能要对此负责。
关键词 史前人类 澳洲 牛顿 早期人类 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史前人类吃些啥
14
作者 王祖远 《农村工作通讯》 2009年第9期38-39,共2页
史前人类的饮食生活很难研究,因为食物不可能不腐败地保留至今。以往的研究把动物化石作为重要根据。例如,科学家曾把在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出土的动物化石误认为是其生前食物证据。
关键词 史前人类 动物化石 饮食生活 科学家 食物
下载PDF
刍议史前人类在地质年代上的分布及演化
15
作者 洪开荣 《黑龙江史志》 2015年第13期229-229,共1页
通过阐述古人类化石的埋藏分布特征,并通过对沉积层进行断代,考证古人类在各地质年代上的分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或迁徙过程。
关键词 史前人类 地质年代 分布 演化
下载PDF
欧洲洞狮的灭绝或与史前人类仪式有关
16
《大众考古》 2017年第1期94-94,共1页
欧洲洞狮是生活在冰河时期欧洲以及亚洲中西部地区的大型狮子,在旧石器时代岩画和雕塑中经常可见其形象。这种动物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结束后走向灭绝,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大学玛丽安.库埃托团队对西班牙北部一处旧石器洞穴遗址出土的9... 欧洲洞狮是生活在冰河时期欧洲以及亚洲中西部地区的大型狮子,在旧石器时代岩画和雕塑中经常可见其形象。这种动物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结束后走向灭绝,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大学玛丽安.库埃托团队对西班牙北部一处旧石器洞穴遗址出土的9个欧洲洞狮趾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欧洲洞狮的灭绝可能跟史前人类对其的捕杀有关,而捕杀欧洲洞狮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获取其爪子和皮毛用于某种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人类 欧洲 仪式 旧石器时代 中西部地区 洞穴遗址 西班牙 岩画
下载PDF
史前人类饮食细节
17
作者 闫勇(编译) 《大众考古》 2019年第1期90-90,共1页
尼安德特人骨骼中的”N含量,比完全以肉类为食的鬣狗等顶级食肉动物的还要高,所以他们的日常饮食中有大量的肉类。乔治华盛顿大学的Kimberly Foecke进行了一个实验,选取有机牛肉作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环境中,让这些牛肉在自然... 尼安德特人骨骼中的”N含量,比完全以肉类为食的鬣狗等顶级食肉动物的还要高,所以他们的日常饮食中有大量的肉类。乔治华盛顿大学的Kimberly Foecke进行了一个实验,选取有机牛肉作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环境中,让这些牛肉在自然环境中存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饮食 史前人类 实验对象 自然环境 尼安德特人 华盛顿大学 食肉动物 肉类
下载PDF
史前人类对青海高原的早期开发
18
作者 乔虹 《中国土族》 2014年第2期59-62,共4页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山脉纵横,湖泊众多,地形复杂多样,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5000米。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未阻止古代人类开发这片高原的步伐,相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水热条件呈...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山脉纵横,湖泊众多,地形复杂多样,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5000米。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未阻止古代人类开发这片高原的步伐,相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水热条件呈现出资源的不平衡性,为古代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形成地域特点鲜明的高原古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史前人类 开发 早期 古代文明 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 地域特点
下载PDF
“史前人类”
19
作者 童建松 《科学24小时》 2004年第5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巧克力 史前人类
下载PDF
乌兰木伦遗址对鄂尔多斯地区史前人类活动规律的研究发现
20
作者 韩珍 王璐璐 娜日娜 《炎黄地理》 2022年第8期49-51,共3页
开展对遗址形成及发掘过程的研究是古人类学及旧石器考古学的重中之重。乌兰木伦遗址地处华北腹地以北,作为走廊地带起着连接作用,此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古人类学及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了全新线索。乌兰木伦遗址的研究结果对判断鄂尔多斯地区... 开展对遗址形成及发掘过程的研究是古人类学及旧石器考古学的重中之重。乌兰木伦遗址地处华北腹地以北,作为走廊地带起着连接作用,此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古人类学及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了全新线索。乌兰木伦遗址的研究结果对判断鄂尔多斯地区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完整性及准确分析解读史前人类生存条件及活动规律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木伦遗址 人类 史前人类 人类生存条件 旧石器考古学 人类活动遗址 走廊地带 鄂尔多斯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