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两种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与CARTO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其中49例使用Ensite Array标测系统进行消融,11例使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消融,术后...目的:探讨两种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与CARTO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其中49例使用Ensite Array标测系统进行消融,11例使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消融,术后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及进行随访。结果:60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中,起源于前间隔10例(16.7%),中间隔27例(45.0%),后间隔8例(13.3%),前游离壁6例(10.0%),后游离壁9例(15.0%)。术中平均X线照射时间CARTO组(1.6±1.6)min少于En Site Array组(5.2±2.8)min。En Site Array组成功46例(93.9%),CARTO组成功11例(100.0%)。随访(594±216)d,En Site Array组复发10例(20.4%),CARTO组复发1例(9.1%)。结论:两种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均有较高成功率,复发少,消融过程安全高效,且运用CARTO系统术中X线照射时间比En Site Array系统显著减少。展开更多
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观察两组有关手术指标及主动电极组的起搏参数。结果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18.4±7.7 min vs 16.6±6.5 min,P<0.05),起搏QRS波时限则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0.138±0.046 s vs 0.162±0.020 s,P<0.01);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达高峰,15 min后即降至稳定水平(0.78±0.26 Vvs 0.54±0.27 V,P<0.05);主动电极组1例发生电极脱位。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植入方法是关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文摘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文摘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文摘目的:探讨两种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与CARTO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其中49例使用Ensite Array标测系统进行消融,11例使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消融,术后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及进行随访。结果:60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中,起源于前间隔10例(16.7%),中间隔27例(45.0%),后间隔8例(13.3%),前游离壁6例(10.0%),后游离壁9例(15.0%)。术中平均X线照射时间CARTO组(1.6±1.6)min少于En Site Array组(5.2±2.8)min。En Site Array组成功46例(93.9%),CARTO组成功11例(100.0%)。随访(594±216)d,En Site Array组复发10例(20.4%),CARTO组复发1例(9.1%)。结论:两种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均有较高成功率,复发少,消融过程安全高效,且运用CARTO系统术中X线照射时间比En Site Array系统显著减少。
文摘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观察两组有关手术指标及主动电极组的起搏参数。结果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18.4±7.7 min vs 16.6±6.5 min,P<0.05),起搏QRS波时限则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0.138±0.046 s vs 0.162±0.020 s,P<0.01);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达高峰,15 min后即降至稳定水平(0.78±0.26 Vvs 0.54±0.27 V,P<0.05);主动电极组1例发生电极脱位。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植入方法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