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效果
1
作者 白中乐 白雪洋 +4 位作者 洪晋 王琎 陈晓伟 郭树领 赵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465-3469,共5页
目的探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的36例患者的资料... 目的探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的36例患者的资料,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性早搏来源于RVOT,根据术中室性早搏数量多少灵活采用激动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找到靶点进行对应肺动脉根部瓣下和瓣上联合消融,分析该方法即刻及3个月成功率。结果术中室性早搏数量少的患者也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导管消融术并取得满意的远期效果。结论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RVOT室性早搏临床可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激动标测 起搏标测 射频消融 右室流出道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术致心脏压塞1例
2
作者 张志敏 康亮 +1 位作者 褚庆民 李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4期4653-4656,共4页
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手术中心脏压塞1例的原因,对该病例的心脏压塞特点、临床表现及术中紧急处理流程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和转归并总结紧急处理经验,以期为介入操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室性期前收缩 射频消融 心脏压塞
下载PDF
探讨右室流出道脉冲多普勒收缩早期切迹在高危型或中高危型肺栓塞的临床意义
3
作者 吴汉辉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4期748-751,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脉冲多普勒收缩早期切迹(ESN)在高危型或中高危型肺栓塞(PE)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61例急性PE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肺动脉CTA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高危型或中高危型PE患者的ESN检出率及彩色多普...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脉冲多普勒收缩早期切迹(ESN)在高危型或中高危型肺栓塞(PE)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61例急性PE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肺动脉CTA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高危型或中高危型PE患者的ESN检出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指标,分析联合检测对高危型或中高危型PE的鉴别价值;根据ESN检出情况将患者分为有ESN组及无ESN组,比较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指标。结果:高危组ESN检出率高于中高危组[70.83%(17/24)vs 21.62%(8/37),P<0.05]。高危组的RVEDV、RVESV大于中高危组,RVEF小于中高危组[(93.06±3.98)ml、(52.31±5.25)ml、(41.37±5.09)%vs(89.65±4.13)ml、(47.18±5.64)ml、(46.08±5.43)%,P<0.05]。ESN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指标鉴别高危型或中高危型PE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有ESN组的RVEDV、RVESV大于无ESN组,RVEF小于无ESN组(P<0.05)。结论:高危型PE的右室流出道脉冲多普勒ESN检出率较高,且ESN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高危型或中高危型PE具有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危险分型 右室流出道 脉冲式多普勒超声 收缩早期切迹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维拉帕米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效果比较
4
作者 陈晓春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5期112-114,共3页
目的:对比维拉帕米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山东省平邑县中医医院就诊接受门诊治疗的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48例,依据其用药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维拉帕米组(n=30... 目的:对比维拉帕米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山东省平邑县中医医院就诊接受门诊治疗的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48例,依据其用药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维拉帕米组(n=30)和参松养心胶囊组(n=18)。维拉帕米组患者采用维拉帕米进行治疗,参松养心胶囊组患者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维拉帕米组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参松养心胶囊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6)。维拉帕米组有出现头痛及腹部不适的患者各1例,总共有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参松养心胶囊组出现肠胀气1例。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两组患者服药期间的AST、ALT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引起的不良反应均较轻,无需停药。结论:将维拉帕米和参松养心胶囊两种药物用于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相比于参松养心胶囊,进行维拉帕米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较高。对于有维拉帕米禁忌证的患者,可选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其疗效尚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拉帕米 参松养心胶囊 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下载PDF
同种瓣与心包补片重建法乐氏四联症右室流出道后右心功能对比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孙金辉 张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5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心包补片 法乐氏四联症 右室流出道 右心功能 同种带瓣主动脉补片 右室流出道重建术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顽固性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和平 夏雷 +1 位作者 丁坤 朱超 《淮海医药》 2003年第5期345-346,共2页
目的 采用导管法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室早 )及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并通过临床效果、安全、可靠等特点方面以探讨该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 ,以起搏 12导联心电图与室早及室速发作完全相... 目的 采用导管法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室早 )及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并通过临床效果、安全、可靠等特点方面以探讨该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 ,以起搏 12导联心电图与室早及室速发作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以即刻室早消失及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不能诱发室速为消融终点。结果  6例室早消融即刻早搏消失 ,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早。2 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室性早搏消融前为 ( 16 72 8± 2 75 2 )次 / 2 4 h,消融后为 ( 2 16± 112 )次 / 2 4 h( P<0 .0 5 )。 1例先心室间隔修补术后室早消融前为 2 185 6次 / 2 4 h,消融后为 175 6 9次 / 2 4 h( P>0 .0 5 )。 1例右室心肌病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时 ,药物及食道调搏均未终止发作 ,行急诊射频消融即刻成功。2 d后再次发作右室流出道另一部位室速 ,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成功 ,随访 1月无复发。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对右室流出道且发作时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经导管射频消融已得到临床认可 ,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顽固性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随访 心电图特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评价
7
作者 吴忠东 许力舒 《新疆医学》 2004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1].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1].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功能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因此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左、右室及室内电收缩的同步性[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室双部位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Carto XP/Carto3与常规标测指导下消融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比较 被引量:10
8
作者 邓盛荣 舒茂琴 +2 位作者 宋治远 钟理 周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70,共6页
目的比较常规电生理标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 目的比较常规电生理标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我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44例室早病例:36例室早患者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常规组),108例室早采用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Carto XP/Carto3组)。从靶点标测、消融、术中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耗时等时间方面对两种标测方法进行比较;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1 d和3 d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肌钙蛋白Ⅰ(serum cardiac troponinⅠ,c TnⅠ)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变化,观察随访疗效。结果 Carto XP/Carto3组在室早靶点标测、成功消融、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时间方面均较常规电生理标测组明显缩短(P<0.01),心肌损伤指标CRP、c TnⅠ和CK-MB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4.4%(34/36)和100%(10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随访时,常规组即刻成功的34例患者中有3例室早复发,Carto XP/Carto3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时,两组均无新的复发病例。结论 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的消融靶点定位更精准,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好;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的射频消融仍具有较高成功率,手术费用相对便宜,为经济困难而又确实需要消融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右室流出道 电生理学 标测方法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导管消融 被引量:10
9
作者 陶海龙 龙德勇 +3 位作者 张金盈 张力 王小芳 李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室早)的三维电解剖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选择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RVOT室早患者,药物及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室早频繁发作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解剖重建右室流出道,进行室早的激动顺...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室早)的三维电解剖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选择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RVOT室早患者,药物及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室早频繁发作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解剖重建右室流出道,进行室早的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后采用4mm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分析、总结RVOT室早局灶起源的解剖分布特点、电生理特征及消融即刻效果,观察消融后远期成功率。结果:RV-OT的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显示,室早的解剖分布主要位于RVOT间隔面(66.7%),少数起源于肺动脉瓣上(16.7%),其靶点电生理记录在窦性心律和室早时具有不同特征。平均放电(2.3±0.5)次可完全终止室早发作。远期随访复发率较低(16.7%)。结论:室早多起源于RVOT间隔部位,也可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即刻消融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电解剖标测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一鸣 时向民 +4 位作者 陈琪 石亚君 王晋丽 郭亚涛 单兆亮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的心率变异性及其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的心率变异性及其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RVOT-VPC)患者102例,按室性早搏起源不同分为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再分为男性和女性亚组,对患者术前与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消融术前心率变异性指标:1室间隔组女性患者术前rMSSD显著低于间隔部女性患者;2两组患者的频域指标总功率、低频功率(LF)高于正常值范围,男性患者术前LF/HF<1,女性患者LF/HF>1。(2)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变化:与术前比较:1间隔组女性患者术后:时域指标rMSSD、PNN50显著降低;频域指标HF、LF显著降低;2游离壁组女性患者术后rMSSD显著降低;3间隔组女性LF/HF值术前术后均高于游离壁组女性,但无显著差异;4室间隔和游离壁男性室早患者的心率及HRV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3)消融术后心率变化:1间隔组女性患者中,术后最高心率和平均心率均显著降低;2两组男性患者心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VOT-VPC患者的交感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射频消融术后,间隔部起源的室性早搏女性患者的反应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HRV指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心率变异性 射频消融 动态心电图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与心电学特点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洪涛 廖序东 +9 位作者 尹桂华 张学欣 姜华 梁铁彪 陈东豪 常学锋 蔡丽娥 卢延生 魏大军 浦介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689-2690,共2页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VT)的临床、心电学特点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RFCA)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欧洲心律失常学会第5次年会国际专家工作组ARVC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ARVC患者73例;选择...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VT)的临床、心电学特点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RFCA)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欧洲心律失常学会第5次年会国际专家工作组ARVC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ARVC患者73例;选择符合IRVOT-VT标准的住院病人75例,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学特征,随访射频消融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病例中首次诊断年龄、室速发作与运动/情绪相关性、家族史无显著差别,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表现却明显不同(P<0.05);两组病例之间的静息窦性心率和室速发作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病例间在窦性心律时的epsilon波、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V1~V3 T波倒置的发生率,V1~V3 QRS波平均宽度,肢体导联低电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的额面电轴、V1导联QRS波宽度却有显著差异(P<0.05);IRVOT-VT组RFCA中远期成功率明显优于ARVC组(P<0.05)。结论 ARVC与IRVOT-VT间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表现,心电图的多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RFCA在IRVOT-VT组中远期效果明显优于ARVC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lion波 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窦性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律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巩雪 宿燕岗 +6 位作者 潘文志 崔洁 舒先红 陈松文 孙敏敏 刘少稳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g...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脏起搏 同步性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郝静 毛家亮 +8 位作者 张琪 章隆泉 刘辉 康瑜 周笙珩 何奔 张彦周 黄定九 陈润芬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0-90,共1页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为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符合起搏器置入的I类或IIa类适应证。随机分为室间隔组(40例,行RVOT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组(30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记录观察术后ECG 12标准导联的ORS波群方向及宽度,计算ORS波电轴(QRSa),ORS波宽度(ORSd)为II、V1导联的QRSd平均值。结果室间隔组的ORSa为(88±50)°,属于正常范围,QRSd为(0.113±0.022)s,较心尖部组的(0.131±0.032)s明显狭窄(P<0.01)。心尖部组中9例有室内传导阻滞表现,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两组的矫正Q-T间期(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室间隔组中,21例(52%)6个肢导联ORS波形态与自身QRS波形态一致或相似,心尖部组中仅有7例(23%)。结论保持心室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性是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心功能的基础。RVOT室间隔起搏的QRSa接近窦性心律,QRSd明显短于右室心尖部起搏,提示RVOT室间隔起搏能引起较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传导方向以及引发的心肌收缩同步性与正常心室激动时相近,且心室内除极的同步性也较强,减少室内传导阻滞,有效缩短左右室激动时间,从而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起到预防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右室心尖部 起搏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心室激动 心功能 电激动 左束支传导阻滞 电轴 波群
下载PDF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崔俊友 张华 +4 位作者 殷泉忠 易桂斌 陆叶 王东升 徐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下载PDF
电极导线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宿燕岗 巩雪 +3 位作者 王蔚 柏瑾 潘文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被动固定电极导线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下载PDF
难治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6
16
作者 曹江 秦永文 +1 位作者 胡建强 周炳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60-662,共3页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适应证、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择 5 5例难治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男 15例 ,女 40例 ,年龄 (41.1± 2 .2 )岁 ,病史 (8.5± 3.6 )年 ;均有明显症状 ,多种...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适应证、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择 5 5例难治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男 15例 ,女 40例 ,年龄 (41.1± 2 .2 )岁 ,病史 (8.5± 3.6 )年 ;均有明显症状 ,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均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Ⅱ、Ⅲ、aVF导联为高大的R波 ,采用起搏标测和 (或 )激动标测。结果 程序刺激不能使室性早搏有明显的变化 ,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可使 6 6 .7%(10 /15例 )的患者室性早搏明显增多 ;所有病例均采用起搏标测 ,部分结合激动顺序标测 ,即刻成功率为 90 .9%(5 0 /5 5例 ) ,X线曝光时间为 (18.7± 2 .5 )min。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消融前后室性早搏为 (1815 7± 2 36 0 )次 /2 4h和 (6 5 6± 5 10 )次 /2 4h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随访 1~ 87个月 ,复发率为 8.0 %(4/5 0例 )。结论 对于病程较长、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无效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选择导管射频消融进行根治性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导管射频消融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室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盛富强 贺茂荣 +1 位作者 费萍燕 沈国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396-2398,2402,共4页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6岁,平均(70.6±10.8)岁。依据右室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33例),RVA起搏组(32例)。比较两组起搏器植入术前、术中与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术前与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术后6个月两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结果 RVOT间隔部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术中、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与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QRS波时限短于RVA起搏组( P﹤0.05)。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为(56±44)%,RVA 起搏组为(53±4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735,P =0.962)。术前两组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LVEDD大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F低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 P﹤0.05)。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DD、LVESD、LVEF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LVEDD术后6个月大于术前,LVEF术后6个月低于术前(P﹤0.05)。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对老年SSS患者左室功能的保持优于RVA起搏,为临床选择起搏位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心脏起搏 心室功能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和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萍 石泉 +5 位作者 程晓曙 胡建新 吴清华 吴延庆 刘燕娜 苏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功能 重构 心房颤动
下载PDF
两种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 被引量:5
19
作者 颜竞 杨平珍 +3 位作者 宋旭东 王先宝 周贻军 陈爱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033-3035,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与CARTO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其中49例使用Ensite Array标测系统进行消融,11例使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消融,术后... 目的:探讨两种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与CARTO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其中49例使用Ensite Array标测系统进行消融,11例使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消融,术后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及进行随访。结果:60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中,起源于前间隔10例(16.7%),中间隔27例(45.0%),后间隔8例(13.3%),前游离壁6例(10.0%),后游离壁9例(15.0%)。术中平均X线照射时间CARTO组(1.6±1.6)min少于En Site Array组(5.2±2.8)min。En Site Array组成功46例(93.9%),CARTO组成功11例(100.0%)。随访(594±216)d,En Site Array组复发10例(20.4%),CARTO组复发1例(9.1%)。结论:两种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均有较高成功率,复发少,消融过程安全高效,且运用CARTO系统术中X线照射时间比En Site Array系统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导管射频消融 三维标测系统
下载PDF
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经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盛晓东 周建龙 +5 位作者 范韬 金骁琦 金静 陈志贤 郑冠群 祁平东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8-409,共2页
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 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观察两组有关手术指标及主动电极组的起搏参数。结果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18.4±7.7 min vs 16.6±6.5 min,P<0.05),起搏QRS波时限则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0.138±0.046 s vs 0.162±0.020 s,P<0.01);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达高峰,15 min后即降至稳定水平(0.78±0.26 Vvs 0.54±0.27 V,P<0.05);主动电极组1例发生电极脱位。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植入方法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