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2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风力机叶尖小翼优化设计
1
作者 张玲 岳旭 修栋波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58-1564,共7页
以WindPACT 1.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以厚度、锥度、倾斜角度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来设计叶尖小翼,并对叶片进行双向流固耦合计算。结果表明:添加小翼后叶片的振动频率下降,叶尖小翼最大拉应力为58.707 MPa,最大压应力为29.87 MPa,说明叶... 以WindPACT 1.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以厚度、锥度、倾斜角度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来设计叶尖小翼,并对叶片进行双向流固耦合计算。结果表明:添加小翼后叶片的振动频率下降,叶尖小翼最大拉应力为58.707 MPa,最大压应力为29.87 MPa,说明叶片材料能够达到强度要求,不会发生断裂;随着叶尖小翼的厚度、锥度和倾斜角度增加,拉应力和压应力随之增大;对于叶尖小翼的变形,倾斜角度影响最大,锥度其次,厚度影响最小;双向流固耦合可以得到比单向流固耦合更为精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叶尖小翼 双向流固耦合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叶尖定时的风机叶片裂纹故障识别研究
2
作者 盛昌文 姜永正 +2 位作者 黄磊 曾立英 苏邦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5,共9页
风机叶片作为风电机组的关键部件,其裂纹故障尤为常见。裂纹的存在会导致叶片或机组出现损坏。为此,基于叶尖定时原理和分析方法,提出一种风机叶片裂纹故障的识别方法。首先,依据叶尖定时原理,分析叶片在载荷作用下裂纹对叶尖偏移的影响... 风机叶片作为风电机组的关键部件,其裂纹故障尤为常见。裂纹的存在会导致叶片或机组出现损坏。为此,基于叶尖定时原理和分析方法,提出一种风机叶片裂纹故障的识别方法。首先,依据叶尖定时原理,分析叶片在载荷作用下裂纹对叶尖偏移的影响,建立叶尖偏移与叶尖偏移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其次,通过仿真分析叶片在不同状态下叶尖偏移程度,结合不同工况参数与叶尖偏移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识别裂纹特征信号。最后,利用风机模拟试验台实测叶尖信号,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识别方法对裂纹的特征信号的成功提取达到了92%以上,并且能够实时完成裂纹信号的提取和分析,说明此方法能够实现裂纹故障实时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叶片 叶尖定时 叶尖偏移 裂纹故障 裂纹识别
下载PDF
基于叶尖定时数据奇异值分解的振动事件识别 被引量:1
3
作者 支烽耀 牛广越 +2 位作者 段发阶 邓震宇 钟国舜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7-806,共10页
叶尖定时数据自动化测量及处理是旋转机械在线监测和智能运维的必要环节,快速、准确判断叶片振动类型,实现振动事件识别是数据自动化测量及处理的关键。提出了一种基于加窗叶尖定时数据奇异值分解的振动事件识别方法,仅需单只传感器准... 叶尖定时数据自动化测量及处理是旋转机械在线监测和智能运维的必要环节,快速、准确判断叶片振动类型,实现振动事件识别是数据自动化测量及处理的关键。提出了一种基于加窗叶尖定时数据奇异值分解的振动事件识别方法,仅需单只传感器准确识别叶片同步、异步振动事件。基于不同叶片叶尖定时数据时延特性,加窗构造了“类重构吸引子矩阵”,根据矩阵奇异值特征实现振动事件识别。开展了方法仿真及实验验证,仿真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良好,压气机试验件测试数据表明,叶片发生振动事件时第1奇异值增大为7倍以上,其中发生异步振动事件时第2奇异值增大为14倍以上,提出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叶片同步、异步振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测量 叶尖定时 振动事件 奇异值分解 重构吸引子矩阵
下载PDF
基于参考键相动态追踪的无转速叶尖定时测量方法
4
作者 周凯 乔百杰 +3 位作者 刘美茹 代江波 卫靖澜 陈雪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6-235,共10页
针对叶尖定时系统在测量转子叶片振动过程中转速同步传感器安装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参考键相动态追踪的叶尖定时测量方法。假设整级转子叶片间存在随机失谐,则在变转速工况下各叶片并非同时达到共振状态,在每转内,利用各叶片到达传感器... 针对叶尖定时系统在测量转子叶片振动过程中转速同步传感器安装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参考键相动态追踪的叶尖定时测量方法。假设整级转子叶片间存在随机失谐,则在变转速工况下各叶片并非同时达到共振状态,在每转内,利用各叶片到达传感器的实测到达时间,计算叶片在相邻叶尖定时传感器间的局部平均转速与转子整圈平均转速的偏差值,判断同级所有叶片的振动状态,选择几乎不振动的叶片作为该圈的参考键相,计算目标叶片在该圈的振动位移值,依此类推,计算各圈目标叶片的振动位移,实现转子叶片在无转速参考下的非接触式振动测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叶尖定时方法相比,利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叶片振动位移所辨识出的叶片振动频率相对误差小于0.2%,振动位移相对误差小于10%,说明基于参考键相动态追踪的叶尖定时测量方法不仅能在无转速参考的情况下准确计算出叶片的振动位移,更能准确地辨识出叶片振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尖定时 无转速参考 参考键相 参数辨识 非接触式振动测量
下载PDF
涡轮叶片裂纹方位角的三维叶尖间隙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5
作者 范博超 张小栋 +2 位作者 熊逸伟 黄鑫 戴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0-178,共9页
针对叶尖定时故障诊断方法在检测叶片裂纹时仅关注一维信息、提取故障特征有限的不足,利用叶尖间隙具有三维特征的特点,提出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盘-轴耦合系统的三维叶尖间隙(3D-BTC)有限元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了航空发动机涡轮... 针对叶尖定时故障诊断方法在检测叶片裂纹时仅关注一维信息、提取故障特征有限的不足,利用叶尖间隙具有三维特征的特点,提出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盘-轴耦合系统的三维叶尖间隙(3D-BTC)有限元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裂纹方位角对三维叶尖间隙的影响规律。首先,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盘-轴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其次,在叶片尾缘处引入贯穿裂纹,通过瞬态动力学分析计算了在不同横滚角、俯仰角裂纹作用下叶片的变形;最后,采用三维叶尖间隙计算方法获取了叶片三维叶尖间隙时域波形及频谱,研究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裂纹方位角的三维叶尖间隙动态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裂纹的出现会降低叶片刚度,从而影响叶片的三维叶尖间隙;叶片三维叶尖间隙随裂纹横滚角的增大而减小,随裂纹俯仰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着裂纹两类方位角变化,不同测点位置的叶尖径向间隙基本谐波分量峰值变化率的差值最大为6.1%,周向滑移角和轴向偏转角基本谐波分量峰值变化率的差值小于0.12%,可见综合三维叶尖间隙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裂纹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裂纹 三维叶尖间隙 动态响应特性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风力机叶尖常用翼型结冰对其气动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旭耀 何志辉 张永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93-102,F0004,共11页
风力机叶尖位置结冰对其气动性能与功率输出影响显著。因此,针对实际运行风力机叶尖位置处翼型结冰前后的性能评估尤为重要。该研究基于GW87/1500型风力机运行条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以风力机叶尖常用的DU-96W-180、DU-95W-180、S81... 风力机叶尖位置结冰对其气动性能与功率输出影响显著。因此,针对实际运行风力机叶尖位置处翼型结冰前后的性能评估尤为重要。该研究基于GW87/1500型风力机运行条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以风力机叶尖常用的DU-96W-180、DU-95W-180、S810翼型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叶尖翼型结冰特性和结冰前后气动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在轻度、中度、重度3种结冰工况下,DU95-W-180翼型和DU96-W-180翼型结冰质量、结冰厚度和结冰极限相近,S810翼型结冰质量和结冰厚度较小。轻度结冰工况下,3种翼型最大升阻比所对应的攻角与未结冰时一致,为7°左右;中度结冰工况下,DU95-W-180、DU96-W-180两种翼型最大升阻比所对应的攻角仍为7°左右,而S810翼型最大升阻比所对应的攻角提前到5°附近;重度结冰工况下,3种翼型气动性能下降更加显著。不同结冰工况下,3种翼型前缘处压力系数发生剧烈振荡,压差减小,致使升力降低;结冰后翼型前缘及尾缘位置出现分离涡,且随结冰工况从轻度到重度,3种翼型表面流动分离加剧。3种翼型中,DU96-W-180翼型在结冰前后的气动性能更优。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寒冷地区风力机叶片设计时的翼型选型,以提高风力机的风能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翼型 结冰 气动性能 寒冷地区 叶尖
下载PDF
叶尖小翼周向最宽位置对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赵傲 胡义 +1 位作者 吴宛洋 钟兢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1,共12页
针对叶尖小翼扩稳技术,采用数值方法在改变叶尖小翼宽度的基础上,考虑了叶尖小翼几何形状的周向最宽位置对高负荷压气机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叶尖小翼宽度越大且最宽位置靠近叶片两端时,压气机级的稳定工作裕度的提升越明显。叶... 针对叶尖小翼扩稳技术,采用数值方法在改变叶尖小翼宽度的基础上,考虑了叶尖小翼几何形状的周向最宽位置对高负荷压气机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叶尖小翼宽度越大且最宽位置靠近叶片两端时,压气机级的稳定工作裕度的提升越明显。叶尖小翼宽度为2.0倍叶顶宽度时,且周向最宽位置位于转子前缘25%轴向弦长时,叶尖小翼最多使叶顶泄漏流的质量流量减少了7.66%,提升了压气机级通道内流体的轴向速度,抑制了转子及静子叶片叶表的分离情况,从而延缓了压气机级的失速,压气机级的稳定工作裕度提升了2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 叶尖小翼 级特性 稳定工作裕度 数值研究
下载PDF
双叉式叶尖结构对风力机功率与振动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代元军 贺凯 +1 位作者 李保华 翟明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149,共4页
为改良风力机的振动性能,提出一种用于小型风力机叶片的双叉式叶尖结构改型设计方案,对改型后不同叶尖夹角的双叉式叶尖结构风力机叶片进行外特性测试与振动特性试验,得到叶片的输出功率以及振动频率。通过与未改型叶片的对比发现:双叉... 为改良风力机的振动性能,提出一种用于小型风力机叶片的双叉式叶尖结构改型设计方案,对改型后不同叶尖夹角的双叉式叶尖结构风力机叶片进行外特性测试与振动特性试验,得到叶片的输出功率以及振动频率。通过与未改型叶片的对比发现:双叉式叶尖结构在(3~9)m/s的低风速段和中风速段能提高风力机的输出功率;双叉式叶尖结构可以调整风轮振动频率曲线的走势,使风轮更快地脱离共振区,且使共振转速更远离额定转速。由此可见双叉式叶尖结构能有效地改良风力机的振动性能。其中叶尖夹角为90°的双叉式叶尖结构叶片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叶尖结构 功率 固有频率 振动频率 共振
下载PDF
基于压气机三维彻体力模型的叶尖射流扩稳方法
9
作者 杨阳 郭政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8-1274,共7页
为了分析转子叶尖射流对多级轴流压气机的扩稳作用,研究了轴流式压气机三维黏性彻体力模型,通过对ANSYS CFX软件的二次开发,求解带动量源项和能量源项的N-S(Navier-Stokes)方程,实现无叶片条件下的压气机全通道数值模拟。基于模型计算的... 为了分析转子叶尖射流对多级轴流压气机的扩稳作用,研究了轴流式压气机三维黏性彻体力模型,通过对ANSYS CFX软件的二次开发,求解带动量源项和能量源项的N-S(Navier-Stokes)方程,实现无叶片条件下的压气机全通道数值模拟。基于模型计算的Stage 35单级压气机压比特性与实验值误差不大于0.8%,失稳点流量比实验值大1.2%,对端壁边界层流动能够准确模拟。基于模型计算了无射流和有射流条件下的多级压气机特性和失稳边界,并分析了叶尖射流扩稳机理。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模拟叶尖射流对多级压气机的扩稳作用,在100%设计转速下,设计点流量的4.6%的射流流量使稳定裕度增加了7.06%,射流能够消除叶尖区域的堵塞流动,从而扩大了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压气机 三维黏性彻体力模型 气动稳定性 叶尖射流
下载PDF
基于叶尖定时技术的非接触式叶片叶尖扭转角测试及应用
10
作者 娄金伟 安中彦 +1 位作者 高涵宇 刘海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3,共5页
为了验证风扇转子叶片反扭设计的准确性及获取不同气动状态、不同转速条件下叶片扭转变形情况,建立叶片扭转应用理论模型,开发了基于叶尖定时技术的非接触式叶片叶尖扭转角测试技术,在发动机风扇转子叶片上开展了旋转状态下的叶片叶尖... 为了验证风扇转子叶片反扭设计的准确性及获取不同气动状态、不同转速条件下叶片扭转变形情况,建立叶片扭转应用理论模型,开发了基于叶尖定时技术的非接触式叶片叶尖扭转角测试技术,在发动机风扇转子叶片上开展了旋转状态下的叶片叶尖扭转角测试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叶片叶尖扭转角变形理论计算值为1.5°,实测值为1.4°;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稳态转速风扇转子叶片所有叶片叶尖扭转角最大标准偏差为0.1°,是因加工误差、装配误差、气流扰动和振动因素导致的;单个叶片叶尖扭转角最大标准偏差为0.01°,是因气流扰动和振动因素影响所导致的。该项测试技术成功地验证了叶型反扭设计,稳态转速风扇转子单个叶片叶尖扭转角小于所有叶片叶尖扭转角的离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扭转 叶尖定时 转子叶片 非接触式测试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基于叶尖定时技术的轮盘外缘裂纹故障分类方法研究
11
作者 汤成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6期116-119,共4页
针对轮盘外缘裂纹信号的故障分类需求,设计了基于Simulink的叶尖定时信号仿真模型,利用MATLAB对不同裂纹程度进行分类。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叶片轮盘系统模型,计算不同转速下叶片的固有频率,得到叶片动频与转速频率的函数关系,... 针对轮盘外缘裂纹信号的故障分类需求,设计了基于Simulink的叶尖定时信号仿真模型,利用MATLAB对不同裂纹程度进行分类。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叶片轮盘系统模型,计算不同转速下叶片的固有频率,得到叶片动频与转速频率的函数关系,根据叶片振动理论,利用Simulink设计叶片振动系统仿真模型,考虑转子转速波动和不平衡振动对叶片振动的影响,建立对应的仿真模型,得到含扰动量的叶尖定时信号。对叶尖定时信号进行频谱分析,通过Simulink设计数字滤波器,去除信号中含扰动量的频率成分,构造不同裂纹程度的叶尖定时信号数据集,将其去噪后导入MATLAB分类学习器中,对不同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并测试。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对不同裂纹程度的叶尖定时信号进行准确分类,为轮盘外缘裂纹故障分类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尖定时 有限元分析 SIMULINK仿真 频谱分析 分类学习器 故障诊断
下载PDF
一种用于转子叶片叶尖定时法研究的装置设计及应用
12
作者 侯明 栾想 +2 位作者 闫贺 孙宇星 刘杰薇 《测控技术》 2024年第8期29-36,共8页
为了验证叶尖定时技术中的周向傅里叶拟合(Circumferential Fourier Fit,CFF)法所获辨识结果(叶片振动频率和幅值)的准确度,以便于在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将该方法所获测试结果应用于转子叶片动强度安全裕度评估工作中,设计了一种简易... 为了验证叶尖定时技术中的周向傅里叶拟合(Circumferential Fourier Fit,CFF)法所获辨识结果(叶片振动频率和幅值)的准确度,以便于在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将该方法所获测试结果应用于转子叶片动强度安全裕度评估工作中,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可同时应用应变片法和叶尖定时法进行同步测试的模拟叶轮试验装置,并开展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辨识叶片共振幅值方面,叶尖定时法和应变片法的差异在±15%之间;在辨识叶片共振频率方面,两者的差异在±1.8%之间;借助有限元分析的手段将叶尖定时法所获测试结果反算为动应力,以此了解叶片在实际工作中的动应力状况。所提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在工程应用方面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叶片 叶尖定时 周向傅里叶拟合 应变片法
下载PDF
基于叶尖延长的2 MW级风机叶片载荷优化控制策略
13
作者 王大鹏 孙旗 +1 位作者 苏红飞 朱鹏宇 《电气应用》 2024年第3期105-110,共6页
针对风资源优良、风电机组叶片相对较短的现有风场,通过叶片延长可有效提升风电机组发电量,但同时增加了叶片载荷,降低了叶片寿命,并影响机组功率输出的稳定性。首先利用叶素-动量理论对比分析叶尖延长前后的叶片根部载荷变化,提出叶片... 针对风资源优良、风电机组叶片相对较短的现有风场,通过叶片延长可有效提升风电机组发电量,但同时增加了叶片载荷,降低了叶片寿命,并影响机组功率输出的稳定性。首先利用叶素-动量理论对比分析叶尖延长前后的叶片根部载荷变化,提出叶片坐标转换变桨控制方法,通过Coleman变换得到叶片桨距角变换参数,以此优化机组变桨系统输出的桨距角调整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在机组功率提升11%基础上仍可使桨叶系统达到减负降载效果,保证了风电机组叶片延长后输出功率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叶尖延长 叶片载荷 载荷控制
下载PDF
空调轴流风叶叶尖颤动抑制方案的研究及应用
14
作者 王波 葛珊珊 +2 位作者 赵帅 周凯 陈新厂 《家电科技》 2024年第1期32-34,71,共4页
轴流风叶由于其显著的大流量和高效率特性,对于在空调室内部分的应用呈现出极大的潜力。针对某一空调室内侧的轴流风叶在运行中存在的噪声值和声品质问题,采用流固耦合仿真技术对轴流风叶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对变形较... 轴流风叶由于其显著的大流量和高效率特性,对于在空调室内部分的应用呈现出极大的潜力。针对某一空调室内侧的轴流风叶在运行中存在的噪声值和声品质问题,采用流固耦合仿真技术对轴流风叶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对变形较大的叶尖部分进行截面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压力面增强部的轴流风叶新设计方案,能够显著减小叶尖处的变形量,有效降低轴流风叶的噪声值和OA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风叶 叶尖颤动 声品质 流固耦合
下载PDF
压气机转子叶尖局部削薄对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刘儒骏 曹传军 +1 位作者 翟志龙 周拜豪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转子叶尖局部削薄可以提升叶轮局部性能,提高效率和压比,广泛应用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的压气机叶片中。选取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高压压气机中间级转子叶片为研究对象,对其三维模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叶尖局部削薄,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 转子叶尖局部削薄可以提升叶轮局部性能,提高效率和压比,广泛应用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的压气机叶片中。选取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高压压气机中间级转子叶片为研究对象,对其三维模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叶尖局部削薄,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深度、高度和宽度的削薄条件下叶片气动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叶尖削薄能够改善气动性能。同时,叶尖削薄深度越大,沿弦长方向越长,对气动性能越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压气机转子 叶尖削薄 气动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叶尖延长的2MW风电机组发电量提升设计方案及验证
16
作者 段豪祥 张超 朱兴龙 《电气应用》 2024年第1期126-131,共6页
早期投入的风电机组因生产技术、设计水平等方面的落后,导致年发电量偏低、风场效益不高等问题。相对于机组换新等方法,在投入更新成本不高的基础上,叶尖延长是提升2 MW级风电机组发电量的最好方法之一。分析了基于叶尖延长的风电机组... 早期投入的风电机组因生产技术、设计水平等方面的落后,导致年发电量偏低、风场效益不高等问题。相对于机组换新等方法,在投入更新成本不高的基础上,叶尖延长是提升2 MW级风电机组发电量的最好方法之一。分析了基于叶尖延长的风电机组发电量提升基本原理,设计了叶尖延长总体方案,并从气动设计、结构设计、粘接设计和防雷设计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叶尖延长段设计方案,搭建了基于Bladed和Focus软件的系统仿真平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叶尖延长后风电机组年发电量最高可提升9.5%,额定风速可降至9.1 m/s,为低风速区域风电场兆瓦级风电机组提升发电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发电量 叶尖延长
下载PDF
轴流压气机叶尖三维非定常流动的本征正交分解
17
作者 刘震雄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5期13-17,共5页
为进一步认识跨声速轴流压气机叶尖流场的非定常流动特征,文章针对NASA Rotor 35的非定常数值计算结果,通过本征正交分解法(Proper Orthogonal Composition,POD)对近失速工况下的叶尖非定常流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征正交分解法可以... 为进一步认识跨声速轴流压气机叶尖流场的非定常流动特征,文章针对NASA Rotor 35的非定常数值计算结果,通过本征正交分解法(Proper Orthogonal Composition,POD)对近失速工况下的叶尖非定常流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征正交分解法可以将叶尖非定常流动按能量高低进行模态分解。并通过分析各模态系数频谱特性,捕捉到了叶尖流场非定常流动的波动频率及对应模态在叶片前缘沿周向移动的大尺度扰动结构。该方法使用叶尖流场波动频率对应模态进行流场重构,揭示了流场非稳定流动的特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叶尖流场 非定常流动 本征正交分解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矿用低压轴流风机气动噪声特性及叶尖噪声降噪研究
18
作者 高思奇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18期28-30,共3页
以FKZ-4-10型矿用低压轴流风机为例,介绍一种矿用低压轴流风机气动噪声特性及叶尖噪声降噪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延迟分离涡模型(DDES)与福克斯·威廉姆斯和霍金斯方程模型(FW-H)构建轴流风机模型,进而分析轴流风机的辐射噪声特性与... 以FKZ-4-10型矿用低压轴流风机为例,介绍一种矿用低压轴流风机气动噪声特性及叶尖噪声降噪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延迟分离涡模型(DDES)与福克斯·威廉姆斯和霍金斯方程模型(FW-H)构建轴流风机模型,进而分析轴流风机的辐射噪声特性与声源特性,最后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叶顶间隙、叶顶开槽等方面优化轴流风机,以达到叶尖噪声降噪的目的。该方法对现代低压轴流风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低压轴流风机 气动噪声特性 叶尖噪声 降噪
下载PDF
转子叶尖尾缘端削对轴流压气机失速裕度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史国华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6,共7页
针对某型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尾缘出现的叶尖掉块问题,设计了两种叶片尾缘端削方案,并评估了两种端削方式对压气机级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压气机的失速机理及端削对失速裕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端削使压气机的压比裕度降低约0.5%,... 针对某型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尾缘出现的叶尖掉块问题,设计了两种叶片尾缘端削方案,并评估了两种端削方式对压气机级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压气机的失速机理及端削对失速裕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端削使压气机的压比裕度降低约0.5%,将压气机的流量裕度提升1%以上,整体上对压气机效率的影响较小;通过对流场的定量分析发现,压气机的失速由转子叶根附近叶片吸力面附面层的分离诱发;转子叶尖尾缘端削改变了整个叶高范围内流量的径向分布,并通过提高转子叶根附近的流量降低了附面层的分离程度,进而提升了压气机的流量裕度;采用叶片尾缘斜切的端削方式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更小,可以作为解决叶尖掉块的一种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叶尖掉块 叶尖尾缘端削 失速裕度 失速机理
下载PDF
转子叶尖间隙形状对跨声速轴流压气机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成烽 张国臣 +2 位作者 徐志晖 孙丹 刘鹏程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4,共9页
为研究转子不同叶尖间隙形状对跨声速轴流压气机性能的影响机理,分别对平行式叶尖间隙进行渐变式和阶梯式改型优化,并利用商业软件NUMECA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平行式叶尖间隙进行渐变式和阶梯式改型优化后,压气机性能有较大提高,... 为研究转子不同叶尖间隙形状对跨声速轴流压气机性能的影响机理,分别对平行式叶尖间隙进行渐变式和阶梯式改型优化,并利用商业软件NUMECA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平行式叶尖间隙进行渐变式和阶梯式改型优化后,压气机性能有较大提高,改型后0.204-0.408的各类间隙压气机性能优于0.408-0.204间隙的。相比较平行间隙PTC 0.204-0.204,渐变式TTC0.204-0.408和阶梯式STC 0.204-0.408的失速裕度分别提高1.12%和1.61%,峰值效率基本不变,同时近失速工况下的总压比和效率也略有提高。叶尖泄漏涡得到抑制,间隙处的流体低速区明显减小,流动损失减小,流场得到较大改善。转子通道的总压比在85%叶高处明显提高,分别提高了1.01%和3.13%。阶梯式叶尖间隙压气机的静子通道40%叶高处总压损失系数减小达75.4%。对平行式叶尖间隙进行改型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压气机性能,且阶梯式叶尖间隙比渐变式的对压气机性能提高的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尖间隙 叶尖泄漏流 转子 失速裕度 间隙形状 总压比 总压损失系数 跨声速轴流压气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