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小-叶脉密度的权衡关系是植物叶经济谱理论的基础,对理解资源竞争条件下植物叶片的物理构建与生理代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的方法,按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叶大小-叶脉密度的权衡关系是植物叶经济谱理论的基础,对理解资源竞争条件下植物叶片的物理构建与生理代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的方法,按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株丛密度设置I(>12丛·m^(–2))、II(8–12丛·m^(–2))、III(4–8丛·m^(–2))和IV(<4丛·m^(–2))4个密度梯度,以叶面积和叶干质量分别表示叶大小,对张掖洪泛平原湿地不同密度条件下芨芨草种群的叶大小和叶脉密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芨芨草株丛密度的降低,湿地群落的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电导率逐渐增加,芨芨草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分枝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叶面积、叶干质量、比叶面积和株高呈逐渐减小趋势、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叶脉密度呈逐渐增加趋势;芨芨草叶大小和叶脉密度在高密度(I)和低密度(IV)样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中密度(II、III)样地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叶大小和叶脉密度回归方程的SMA斜率在不同密度样地均显著小于–1(p<0.05),即芨芨草叶大小和叶脉密度呈"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在高密度湿地群落芨芨草倾向于大叶片低叶脉密度的叶片构建模式,在低密度湿地群落选择小叶片高叶脉密度的异速生长模式,体现了密度制约下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资源利用对策。展开更多
植物不同等级的叶脉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叶脉密度与叶大小的异速生长模式有助于揭示植物表型可塑性形成机制。利用Arc GIS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研究了兰州...植物不同等级的叶脉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叶脉密度与叶大小的异速生长模式有助于揭示植物表型可塑性形成机制。利用Arc GIS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研究了兰州市北山不同坡向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一级和二级叶脉密度与叶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坡向由北坡向东坡、南坡和西坡转变,植被群落的郁闭度、高度和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刺槐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片偏心率(eccentricity)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刺槐叶片的一级和二级叶脉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4个坡向刺槐一级叶脉密度与叶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二级叶脉密度与叶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斜率均显著大于-1。刺槐叶大小与不同等级叶脉密度权衡关系的坡向差异,是植物对异质性生境适应的结果。展开更多
植物叶脉和气孔性状的关系反映了叶片的水力特性,对认识它们与植物水分利用有关的生理功能间的关系及其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与实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研究了兰...植物叶脉和气孔性状的关系反映了叶片的水力特性,对认识它们与植物水分利用有关的生理功能间的关系及其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与实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研究了兰州市北山不同坡向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气孔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坡向由南坡向东坡、西坡和北坡转变,植被群落的郁闭度、高度和土壤含水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刺槐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光合有效辐射(PAR)、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气孔与叶面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各个坡向的刺槐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气孔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在南坡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生长在南坡的刺槐具有高的叶脉密度和密而小的气孔,生长在北坡的刺槐具有低的叶脉密度和疏而大的气孔。不同坡向刺槐叶脉密度与气孔特征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反映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根据其功能需求在自身性状之间进行投资权衡机制的优化。展开更多
文摘叶大小-叶脉密度的权衡关系是植物叶经济谱理论的基础,对理解资源竞争条件下植物叶片的物理构建与生理代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的方法,按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株丛密度设置I(>12丛·m^(–2))、II(8–12丛·m^(–2))、III(4–8丛·m^(–2))和IV(<4丛·m^(–2))4个密度梯度,以叶面积和叶干质量分别表示叶大小,对张掖洪泛平原湿地不同密度条件下芨芨草种群的叶大小和叶脉密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芨芨草株丛密度的降低,湿地群落的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电导率逐渐增加,芨芨草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分枝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叶面积、叶干质量、比叶面积和株高呈逐渐减小趋势、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叶脉密度呈逐渐增加趋势;芨芨草叶大小和叶脉密度在高密度(I)和低密度(IV)样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中密度(II、III)样地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叶大小和叶脉密度回归方程的SMA斜率在不同密度样地均显著小于–1(p<0.05),即芨芨草叶大小和叶脉密度呈"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在高密度湿地群落芨芨草倾向于大叶片低叶脉密度的叶片构建模式,在低密度湿地群落选择小叶片高叶脉密度的异速生长模式,体现了密度制约下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资源利用对策。
文摘植物叶脉和气孔性状的关系反映了叶片的水力特性,对认识它们与植物水分利用有关的生理功能间的关系及其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与实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研究了兰州市北山不同坡向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气孔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坡向由南坡向东坡、西坡和北坡转变,植被群落的郁闭度、高度和土壤含水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刺槐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光合有效辐射(PAR)、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气孔与叶面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各个坡向的刺槐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气孔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在南坡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生长在南坡的刺槐具有高的叶脉密度和密而小的气孔,生长在北坡的刺槐具有低的叶脉密度和疏而大的气孔。不同坡向刺槐叶脉密度与气孔特征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反映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根据其功能需求在自身性状之间进行投资权衡机制的优化。
文摘植物蒸腾速率与叶性状关系的环境响应,对探索植物碳水代谢关系和叶性状构建模式之间耦合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甘肃省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的盐沼湿地为实验地,按研究区域滨藜(Atriplex patens)植株密度设置Ⅰ(16—21株/m^2)、Ⅱ(9—15株/m^2)、Ⅲ(<9株/m^2)3个梯度,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以叶脉密度和中脉直径分别表示叶脉性状,研究了种群密度影响下滨藜蒸腾速率与叶脉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种群密度减小,滨藜的中脉直径、株高、盖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LA)均逐渐降低,而叶脉密度、叶干重、蒸腾速率(T_r)和净光合速率(P_n)逐渐增加。在高密度(Ⅰ)和低密度(Ⅲ)中,滨藜的蒸腾速率和叶脉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中脉直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中密度(Ⅱ)中,滨藜的蒸腾速率与叶脉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中脉直径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在小密度样地,蒸腾速率(T_r)较小,滨藜采取减小叶脉密度、增大中脉直径的策略,即在阴生环境中滨藜叶片需要大的中脉直径来支撑,同时较小的叶脉密度亦可满足其蒸腾需求,体现了密度制约下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资源利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