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女性自我身份探索的关联 |
施旻
|
《东岳论丛》
|
2003 |
4
|
|
2
|
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国动漫民族形象之塑造 |
王凌轩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3
|
对话还是对抗——比较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张承志的“抗战文学”论 |
禹建湘
|
《益阳师专学报》
|
2002 |
2
|
|
4
|
质疑,解构,能否颠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悖谬、误读、误用与滥用 |
杨晓林
|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5
|
后殖民主义理论探源 |
金永辉
|
《滨州师专学报》
|
2003 |
1
|
|
6
|
论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文化全球化现实后果的批判 |
王瑜卿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7
|
后殖民主义理论之中国文化传递 |
王占峰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9 |
0 |
|
8
|
文化冲突视野中的“和而不同”观与后殖民主义理论 |
蒋萍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5
|
|
9
|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
陈厚诚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5
|
|
10
|
话语权利——后殖民主义理论关照下的张爱玲自译 |
周峻
李艳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13 |
0 |
|
11
|
赛珍珠与后殖民主义理论 |
郭英剑
|
《外国语文》
|
1994 |
3
|
|
12
|
质疑和解构欧洲中心主义——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 |
杨晓林
|
《阅读与写作》
|
2001 |
1
|
|
13
|
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多栖性特征 |
王红坤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4
|
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讨论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5
|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译者身份塑造的启示 |
周胜蓝
|
《科教导刊(电子版)》
|
2019 |
0 |
|
16
|
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想价值实践性的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
裴慧敏
|
《教育进展》
|
2023 |
0 |
|
17
|
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看文化自信 |
孙乃树
|
《上海视觉》
|
2017 |
0 |
|
18
|
后殖民主义理论否定中国现代化启蒙的危害 |
汤
杨春时
|
《当代社科视野》
|
2009 |
0 |
|
19
|
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
张柏然
秦文华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1
|
|
20
|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激进与缺失 |
杨金才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