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典型的美国佬》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曾奕晖
|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砖巷》中后殖民女性文化身份的重构与认同——《砖巷》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董雪娟
|
《普洱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重构黑人女性身份 再现自我化过程——《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王婷
石云龙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9
|
|
4
|
性别意识与族群政治的复杂纠葛: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林树明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28
|
|
5
|
“全球姐妹情谊”的幻与灭——《雪花秘扇》的后殖民女性主义与新历史主义解读 |
范若恩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2
|
|
6
|
黑人女性身份的重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中的《他们眼望上苍》 |
王静
曹永俐
赵羽
何军侠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3
|
|
7
|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 |
孙刚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
2008 |
10
|
|
8
|
华裔女性主体形象的积极建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华女阿五”的独特魅力 |
刘慧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9
|
并非因为肤色——对有吉佐和子的《非色》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吴菲
任常毅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3
|
|
10
|
族群政治、性别政治和阶级政治的三维空间——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简析 |
刘莉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11
|
性别、民族与权力: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国/族”论 |
肖丽华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4
|
|
12
|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 |
焦立东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9
|
|
13
|
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的《黑暗的心》 |
丁燕
李薇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4
|
异质文化下华裔女性的“声音”——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失语”与“文化认同”问题 |
范开梅
张旭
|
《理论观察》
|
2012 |
3
|
|
15
|
《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刘奕
于睿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6
|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皮格马利翁》 |
段绍俊
赵瑾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7
|
刻板书写与自我定义——论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形象批评 |
肖丽华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8
|
《接骨师之女》中婚姻观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岑粤
孙红艺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19
|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斋宴·盛宴》的“沉默”主题 |
江山
孙妮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1
|
|
20
|
后殖民女性主义下汤亭亭小说中的华裔女性身份缺失与建构 |
邱畅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