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5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颈椎后路内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卫忠 王靖 蒋毅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287-290,共4页
在三柱脊柱创伤模型中,不稳定被定义为下颈椎三柱中的两柱及以上的损伤。颈椎具有正常的前凸曲线,比胸椎和腰椎有更大的活动性,更容易发生退行性和创伤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疾病和下颈椎不稳,常需要行颈椎内固定治疗,坚固的内固定... 在三柱脊柱创伤模型中,不稳定被定义为下颈椎三柱中的两柱及以上的损伤。颈椎具有正常的前凸曲线,比胸椎和腰椎有更大的活动性,更容易发生退行性和创伤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疾病和下颈椎不稳,常需要行颈椎内固定治疗,坚固的内固定具有可早期活动、愈合更快以及融合率增加的优点[1]。颈椎前路固定技术要求暴露广泛,解剖复杂,相较于后路固定技术有更高的钢板螺钉松动风险[2],颈椎后路内固定是临床上常用的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疾病 颈椎疾病 脊柱创伤 后路内固定 下颈椎 凸曲线 螺钉松动 三柱
下载PDF
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
2
作者 黄文 蒋斌 郑舟婷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治疗,实验组采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治疗。比较两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表(S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苏醒期躁动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48h,实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实验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长于对照组,补救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降低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睡眠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瑞马唑仑 超前镇痛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分析
3
作者 刘明 生家耀 刘国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0期48-51,共4页
目的评估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予以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进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试验组进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手术指标(切口长... 目的评估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予以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进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试验组进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手术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腰背疼痛、神经受损、脊柱不稳)发生情况、预后指标(椎管占位率、后凸Cobb角、椎体后缘高度比、椎体前缘高度比)。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试验组切口长度(118.33±14.30)mm小于对照组的(232.85±23.15)mm,手术时间(184.33±2.36)min、住院时间(9.55±1.11)d均短于对照组的(272.42±4.36)min、(18.18±2.80)d,术中出血量(534.70±2.84)ml少于对照组的(786.50±10.35)ml(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治疗后,试验组椎管占位率(10.18±1.45)%、后凸Cobb角(6.20±1.45)°、椎体后缘高度比(90.52±5.42)%、椎体前缘高度比(85.86±13.26)%较对照组的(12.15±1.68)%、(12.15±2.45)°、(75.15±5.65)%、(72.60±16.15)%更佳(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予以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效果突出,可优化手术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对患者康复意义重大,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胸腰段骨折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预后情况 疗效
下载PDF
颅盆环牵引及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效果
4
作者 赵国峰 田新奇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颅盆环牵引及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北京优联医院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脊柱矫形手术方案治... 目的:分析颅盆环牵引及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北京优联医院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脊柱矫形手术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颅盆环牵引及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脊柱侧弯度、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0d后,两组侧凸Cobb角及后凸Cobb角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视觉模拟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颅盆环牵引及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效果显著,可降低脊柱侧弯度,增强腰椎功能,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侧弯 颅盆环牵引 后路内固定 腰椎功能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5
作者 诸葛恒艳 陆建红 +1 位作者 缪青 陶峰琴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9期144-146,共3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脊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处理,观察组...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脊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恢复效果、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活力状况、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海兵 王文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年第4期128-131,共4页
寰枢椎不稳和脱位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由畸形、外伤、退变、肿瘤及感染等因素所诱发。此处解剖结构复杂、生理功能重要,是脊柱外科医师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区域,外科治疗较为困难。寰枢椎不稳的内固定技术主要分为前方和后方手术,其... 寰枢椎不稳和脱位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由畸形、外伤、退变、肿瘤及感染等因素所诱发。此处解剖结构复杂、生理功能重要,是脊柱外科医师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区域,外科治疗较为困难。寰枢椎不稳的内固定技术主要分为前方和后方手术,其中后方内固定技术由于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应用较为广泛,固定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就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后路内固定技术的各种方法、生物力学、临床应用以及后路微创手术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后路内固定 后路内固定技术 外科治疗 微创手术 临床应用 解剖结构 生理功能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角度丢失随访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磊 郭开今 +2 位作者 辛兵 周冰 郭含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74-57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矫正角度丢失的有关原因。方法:以影像学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统计本院1990年1月~2004年5月因创伤造成的胸腰椎骨折病例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情况,并分析随访的59例患者术中不同的植骨...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矫正角度丢失的有关原因。方法:以影像学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统计本院1990年1月~2004年5月因创伤造成的胸腰椎骨折病例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情况,并分析随访的59例患者术中不同的植骨方法,对内固定拆除后脊柱生理曲度丢失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年。6例出现内固定器物断裂,其他病例中有16例于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结论:脊柱矫正角度的丢失,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行正确的经椎弓根植骨,并适当使用椎体间融合器(TFC),可较好地避免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矫正角度 丢失
下载PDF
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发热患者中监测4种血清感染指标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5
8
作者 王簕 杨波 +4 位作者 尹飚 张志 张亮 唐龙 娄爱菊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评价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热患者血清PCT、CRP、ESR水平,以及WBC计数在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在术后早期(术后10d内)出现发热症状的58例患者进行回... 目的:评价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热患者血清PCT、CRP、ESR水平,以及WBC计数在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在术后早期(术后10d内)出现发热症状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细菌学培养结果将58例患者分为发热并感染组(A组)和发热非感染组(B组),其中A组26例,B组32例。收集临床数据,比较两组间血清PCT、CRP、ESR,以及WBC计数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诊断术后早期发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结果:A组PCT、CRP、ESR高于B组(P〈0.05),但是B组CRP、ESR仍高于正常范围。同时在A组中,PCT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要优于CRP和ESR。各指标ROC曲线分析示,PCT曲线下面积最大,CI95%为0.81-0.98,WBC计数对应的ROC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应各指标的截断点,CRP特异度最高为90.27%,ESR的灵敏度最高为88.50%。结论:对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发热患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合理选取监测指标对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感染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其中PCT受手术影响较小,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RP和ESR可作为初筛检测指标,WBC计数意义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 血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质 血沉 腰椎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被引量:19
9
作者 文益民 葛宝丰 +4 位作者 张军华 蓝旭 王世勇 张巧娥 李慎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369-1371,共3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寰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片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后路内固定 骨折脱位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马胜忠 侯铁胜 +1 位作者 赵杰 张晶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如何选择内固定手术.方法:依据作者收集的14例内固定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及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仍留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症状,脊柱后凸Cobb&... 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如何选择内固定手术.方法:依据作者收集的14例内固定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及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仍留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症状,脊柱后凸Cobb's角度为12.5~34.2°.结论:常见原因为:(1)内固定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2)内固定选择错误;(3)内固定节段的选择错误;(4)内固定撑开过度;(5)植骨与否对内固定手术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后路内固定 失败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明江华 钟俊 +1 位作者 王纲 张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66-367,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治.方法:对10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感染2例,迟发性感染8例.根据发生感染的时间不同,给予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灌注引流术.10例...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治.方法:对10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感染2例,迟发性感染8例.根据发生感染的时间不同,给予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灌注引流术.10例平均随访3.5年(1~5年),疗效优良率为90%.结论:上述3种方法对急性感染和1年以上的迟发性感染行之有效,1年以内的迟发性感染可保留内固定行病灶清除、灌注引流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析 脊柱 后路内固定 感染 治疗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2
12
作者 宋通渠 袁峰 +3 位作者 郭开今 葛保健 陈宏亮 郁有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0-861,共2页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由于其固定坚强、可促进融合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治疗腰桁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腰椎进行性疾病,但随之出现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也日渐增多。有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糖尿病、肥胖症、皮下脂肪厚度、...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由于其固定坚强、可促进融合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治疗腰桁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腰椎进行性疾病,但随之出现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也日渐增多。有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糖尿病、肥胖症、皮下脂肪厚度、电刀的使用及缝合技术等与手术切口脂腑液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 后路内固定 腰椎 相关因素 皮下脂肪厚度 间盘突出症 进行性疾病 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经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辉 靳安民 +3 位作者 张力 周治来 段扬 闵少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58-1361,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10例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39.8岁,术前摄颈椎正侧位X片,CT及MRI检查,评价脱位及脊...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10例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39.8岁,术前摄颈椎正侧位X片,CT及MRI检查,评价脱位及脊髓受压程度。术前经1-2周牵引,10例患者均属可复性脱位,10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后入路,其中C1侧块、寰枢椎弓根螺钉固定9例,枕骨髁钉C2~C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3.5h,平均3h;术中出血量250~660ml,平均420ml,术后颈痛和神经损害表现均消失,10例患者均获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均在6-8个月达到寰枢椎及寰枕骨融合,至末次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结论齿状突游离小骨是齿状突畸形最常见的类型,合并寰枢椎脱位后可致严重的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能够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实现即刻稳定,术后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头颈部活动度,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突 寰枢椎脱位 融合 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栗向明 陈允震 +1 位作者 任井斌 刘海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4期1108-1109,共2页
目的 :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1 1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 ,2例急性感染病例及 9例迟发性感染病例行内固定物取出 ,病灶清除 ,灌洗引流 ,术中标本细菌培养 ,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结果... 目的 :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1 1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 ,2例急性感染病例及 9例迟发性感染病例行内固定物取出 ,病灶清除 ,灌洗引流 ,术中标本细菌培养 ,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结果 :1 1例平均随访 4 .5年 ,所有病例患者疼痛消失 ,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为初次手术时手术污染所致 ,微创及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该项并发症的根本措施。确诊后行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后路内固定 手术并发症 感染
下载PDF
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锡阳 李洪波 +4 位作者 李伟伟 葛磊 魏伟强 庞晓阳 周炳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3809-3812,3815,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疗效及应用指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2008年8月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腰骶段脊柱结核23例。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的腰骶角...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疗效及应用指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2008年8月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腰骶段脊柱结核23例。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的腰骶角、椎间隙高度、血沉、C反应蛋白及神经功能ASIA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6-42个月,平均26个月,23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结核复发,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出现。患者的腰骶角由术前的(18.8°±4.2°)(10.5°~26.6°)矫正为术后的(27.1°±3.8°)(20.6°~34.5°),术后的腰骶角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7.9±0.4)mm(6.8~9.2)mm撑开为术后的(10.4±0.5)mm(8.9~11.3 mm),术后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ESR由术前的(40.8±10.2)mm/h下降为术后的(28.6±6.9)mm/h,至末次随访时继续下降为(10.0±2.1)mm/h,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由术前的(16.2±4.0)mg/L下降为术后的(11.5±2.3mg/L),至末次随访时继续下降为(1.9±1.1)mg/L,其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ASIA分级术前有障碍者20例,术后19例改善明显。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显著改善结核中毒症状,有效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植骨融合可靠,卧床时间短,是一种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骶段 后路内固定 前路病灶清除 植骨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 被引量:7
16
作者 沈健 郑琦 +1 位作者 汪翼凡 应小樟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1期987-992,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32例老年腰椎结核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9例;年龄62~8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32例老年腰椎结核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9例;年龄62~85岁,平均75岁;病变节段Cobb角13°~21°,平均(16.52±3.20)°。结核病灶累及节段:L_1-L_21例,L_2-L_34例,L_3-L_415例,L_4-L_510例,L_5-S_12例。比较手术前后的Cobb角、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ASIA分级,评价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结核复发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3例术前伴巨大椎旁腰大肌脓肿的患者,术后灌洗引流管口出现窦道,术后3个月内愈合。其余29例均为Ⅰ期痊愈,无窦道形成。术后2周~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没有出现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的(6.77±1.23)分改善为术后1周的(4.71±0.69)分;Cobb角由术前的(16.52±3.20)°改善为术后1周的(4.24±1.22)°。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或结核复发。末次随访ESR、CRP正常,ASIA分级有明显改善。结论: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是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简单、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腰椎 外科手术 内窥镜 引流术 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2 位作者 马泽民 康意军 李启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5期22-24,共3页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仔细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的变化 ,术后抗炎。结果 :7例细菌培养阳性。 3例为微球菌 ,4例为粪链球菌。另 5例为阴性。术前和术中 2次取样培养结果一致。 3例先行保守治疗者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4 0d。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内固定物取出术 ,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14d。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为 12~ 14d。随访 3~ 12个月感染无复发。术中发现 9例窦道与椎弓根螺钉尾部相通 ,原发病灶仅为在该处的局限性肉芽病灶、有少许脓块 ,该钉尾的固定螺帽有松动。病灶不向深处累及椎弓根和椎板 ,椎弓根钉本身无松动 ;另 3例窦道与横向连接杆的一端相通 ,原发病灶亦为一小的局限肉芽组织团块。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的迟发性感染通常是由低毒性细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感染 ,骨质未受侵蚀 ,对这一感染引起的窦道、流脓采取抗炎、局部处理效果差 ,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是有效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脊柱后路内固定 迟发性感染 细菌学 治疗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诊断及后路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海春 陈允震 +1 位作者 张剑锋 汤继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1369-1372,共4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并应用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4例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病人行颈椎后路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并根据住院资料及出院后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并应用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4例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病人行颈椎后路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并根据住院资料及出院后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观察神经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病人约占所有颈椎骨折病人的3.5%,AS病史平均23年,好发于C_(6~7),其次为C_(5~6)。后路减压侧块固定操作简单,经术后平均23个月随访无神经功能恶化,Frankel分级较术前平均改善1级,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平均3.5个月,并发症少。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好发于下颈椎椎间隙,容易漏诊迟诊,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关键。受伤外力较小,脊髓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后路减压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强直性脊柱炎 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汤涛 王云 尹振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915-1916,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灌注引流术。术后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组1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均进行常规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其中优15例,占83.33%;良2例,占11.11%;可1例,占5.56%;无差者。讨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通过及时充分冲洗、引流,彻底清创,从而控制及消除感染,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脊柱损伤 切口感染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晶 吕国华 +2 位作者 康意军 李启贤 王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治疗 迟发性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