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田文明 耿登峰 +3 位作者 周恩昌 李邦国 刘默然 徐汝斌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行TKA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0例,按照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行TKA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0例,按照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远端外旋3°截骨行TKA术,观察组依据术前所测量的后髁角(PCA)行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比较2组截骨参数,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结果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角、膝关节内翻角小于对照组,截骨板相对后髁线旋转角大于对照组(P<0.01)。术后3、6个月,2组VAS评分、KSS较术前均下降,ROM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膝前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术应用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测量截骨,能有效改善截骨参数、膝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旋转截骨 后髁 截骨参数 膝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中国北方6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外翻角、股骨后髁角数字化测量及与中青年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佳伟 李灿然 +4 位作者 和雨洁 邬超 金凤 张凯 李筱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291-4296,共6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股骨外翻角及股骨后髁角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参数,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截骨有利于术后下肢力线的重建及假体的稳定,因此研究股骨外翻角及股骨后髁角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截骨意义重...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股骨外翻角及股骨后髁角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参数,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截骨有利于术后下肢力线的重建及假体的稳定,因此研究股骨外翻角及股骨后髁角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截骨意义重大。目的:测量内蒙古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股骨外翻角、股骨后髁角,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两项参数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乌兰察布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下肢血管检查患者,共纳入175例,分为4组:<60岁(A组,n=41)、60-69岁(B组,n=52)、70-79岁(C组,n=41)、≥80岁(D组,n=41)。收集患者的下肢血管CT资料,使用Mimics 21.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旋转至标准正位,模拟下肢X射线片测量股骨外翻角,在CT横断面测量股骨后髁角。利用SPSS 25.0软件分析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两个参数的差异、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两参数的差异以及两个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相同性别下,A、B组股骨外翻角小于C、D组(P <0.05);对于男性患者,A、B组股骨后髁角小于C、D组(P <0.05);对于女性患者,A组股骨后髁角小于C、D组(P <0.05),B组小于D组(P <0.05);(2)相同组别下,男女间股骨外翻角、股骨后髁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股骨外翻角、股骨后髁角与年龄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46 (P <0.01);(4)结果表明,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截骨应考虑年龄对股骨外翻角及股骨后髁角的影响,建议术前行下肢CT检查及三维重建测量,明确股骨外翻角及股骨后髁角,进行个体化精准截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老年人 股骨外翻角 股骨后髁 三维数字化测量
下载PDF
膝关节股骨后髁偏心距的临床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杰 张民泽 屈雅鑫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期999-1005,共7页
Bellmans于2002年首次提出股骨后髁偏心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PCO)这一概念,并认为其与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度存在相关性。目前针对PCO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4种:标准X线侧位片测量法简便易行,但却忽视了股骨内外侧髁的不对... Bellmans于2002年首次提出股骨后髁偏心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PCO)这一概念,并认为其与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度存在相关性。目前针对PCO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4种:标准X线侧位片测量法简便易行,但却忽视了股骨内外侧髁的不对称性及股骨后髁软骨厚度;CT和MRI测量法,经扫描患膝后,经软件处理重建三位模型,在模型上测量PCO,虽然其不受投射角度限制,但二者术后患膝会存在假体金属伪影的干扰;术前影像学结合术中软骨厚度测量法得到的数值最为精确,但其受术者主观性影响较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PCO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PCO可通过改变胫骨平台后缘与股骨后皮质的旋转半径,从而影响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此外,PCO的改变还会影响膝关节屈曲间隙,从而影响膝关节稳定性;PCO的改变同样会影响膝关节正常的解剖学结构及生物力学结构,从而可能导致骨溶解及术后假体的松动。本文主要对近几年PCO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后髁偏心距 膝关节 活动度 测量
下载PDF
膝关节股骨后髁偏心距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辛星 曲铁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432-2437,共6页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是当前矫形外科医师一个重要目标,股骨后髁偏心距重建在膝关节功能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确膝关节股骨后髁偏心距形态学特点以及其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和万方数据...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是当前矫形外科医师一个重要目标,股骨后髁偏心距重建在膝关节功能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确膝关节股骨后髁偏心距形态学特点以及其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有关股骨后髁偏心距及膝关节活动度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Arthroplasty;replacement;knee;femur;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range of motion";中文检索词为"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股骨;股骨后髁偏心距,膝关节活动度"。总共检索到96篇文献,其中38条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股骨后髁偏心距存在性别、种族间及内外侧髁差异,为了重建膝关节生物力学,假体设计应当考虑性别、种族间及内外侧髁差异。此外,股骨后髁偏心距通过胫骨-股骨撞击及关节间隙平衡等机制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但是其与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屈曲度的相关性目前结论不一,需进一步临床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股骨 关节成形术 节置 活动度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股骨后髁偏心距 股骨后髁偏心距率 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后髁个体化截骨方法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晏涛 张云飞 +3 位作者 李鹏 余志勇 王慧声 郜玉忠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介绍一种术前精确测量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方法并行临床应用,比较使用传统参考股骨后髁线(posterior femoral condylar line,PCL)外旋3°截骨和个体化测量PCA截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 目的介绍一种术前精确测量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方法并行临床应用,比较使用传统参考股骨后髁线(posterior femoral condylar line,PCL)外旋3°截骨和个体化测量PCA截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取6具正常国人膝关节标本为研究对象,男2例,女4例;年龄55~76岁,平均(67.2±6.1)岁;左4例,右2例。分别行CT扫描分析和解剖标记,将股骨外上髁最凸点、内上髁最凹点、外后髁最低点与内后髁最低点所在的4副图像同轴心重叠为1副图像,测量PCA值,并行临床应用;对行初次TKA治疗的6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3°PCL截骨组30例,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龄57~79岁,平均(68.2±5.2)岁;个体化测量PCA值组31例,其中男9例,女22例;年龄56~78岁,平均(67.9±5.5)岁。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时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等。结果6例膝关节标本经CT超薄层扫描后,股骨远端后髁角的4个“真性”解剖标志点清晰可辨,图像重叠技术分别在影像学测量与解剖学测量中结果相同。术后6个月时KSS评分:个体化截骨组(81.9±8.8)分优于3°PCL截骨组的(77.5±6.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个体化截骨组(2.1±0.7)分低于3°PCL截骨组的(2.6±0.9)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个体化测量组术后屈曲活动度(106.8±15.6)°优于3°PCL截骨组的(102.1±16.2)°,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测量组术后伸直滞缺角度(1.4±2.4)°明显小于3°PCL截骨组的(3.0±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图像重叠技术可精确测量PCA角度,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旋转截骨精度。术前规划的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截骨组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参考PCL外旋3°截骨组,图像重叠个体化测量PCA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旋转截骨 股骨外科上 后髁线 后髁
下载PDF
股骨后髁角的影像学测量临床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新胜 姜建威 +1 位作者 储小兵 殷允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1-372,共2页
目的:测量股骨后髁角,为全膝置换手术正确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解剖数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选择70例正常人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 ̄40岁。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0.5mm)获取股骨远端的精确的横断面图像,Auto... 目的:测量股骨后髁角,为全膝置换手术正确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解剖数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选择70例正常人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 ̄40岁。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0.5mm)获取股骨远端的精确的横断面图像,Autocad软件测量股骨后髁角。此外,测量9个因肢体恶性肿瘤而行髋关节离断或股骨中上段截肢的膝关节,男6例,女3例。结果:股骨后髁角,男性:(6.5±1.3)°,女性:(7.1±1.7)°,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人的股骨后髁角较西方人大,术中如以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放置股骨假体,容易出现假体内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股骨后髁 影像学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股骨后髁角个体化测量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孙辉红 陈益光 +2 位作者 李晶 曹代荣 江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5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后髁角(PCA)个体化测量的方法及可行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髁外旋截骨提供个体化的参考角度。方法选择5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及50例TKA患者手术前(实验组)膝关节的CT资料,由两位观测者分别测量PCA各3次取平均值,比较... 目的探讨股骨后髁角(PCA)个体化测量的方法及可行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髁外旋截骨提供个体化的参考角度。方法选择5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及50例TKA患者手术前(实验组)膝关节的CT资料,由两位观测者分别测量PCA各3次取平均值,比较不同观测者之间测量数据的差异,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不同观测者测量所得的同组PCA均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PCA值为3.64°±0.89°,实验组PCA值为4.23°±1.48°,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A测量结果准确,恒定,误差小,可重复性强。在TKA患者手术前,首先应对PCA进行准确的个体化测量,并将其作股骨髁旋转截骨的参考角度,为临床指导手术截骨、正确进行旋转对线提供测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膝关节置换 旋转力线 股骨后髁
下载PDF
人体膝关节股骨后髁角度的MRI测量 被引量:3
8
作者 许红生 赵志江 +2 位作者 孟位明 张磊 张小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6期4236-4240,共5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良好非常重要,研究显示后髁角度是确定力线的重要依据,后髁角度为股骨后髁轴与股骨手术髁上轴之间角度,MRI测量可清晰显示后髁软骨、外上髁突起及内上髁凹陷,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目的:测...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良好非常重要,研究显示后髁角度是确定力线的重要依据,后髁角度为股骨后髁轴与股骨手术髁上轴之间角度,MRI测量可清晰显示后髁软骨、外上髁突起及内上髁凹陷,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目的:测量保定北部地区人群中膝关节后髁角度,为临床实施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机对入选中青年人群膝关节进行扫描,取膝关节伸直中立位,扫描平面垂直于膝关节机械轴,选择T1像上最佳膝关节轴位平面,由两名观察者独自分析图像,通过Bravo viewer 6.0影像软件观察股骨内上髁存在率,画出股骨髁上轴线及后髁线并测量两条轴线之间角度,即股骨后髁角度。结果与结论:入选人群男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73±1.28)°,女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35±1.37)°,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MRI测量股骨后髁角具有较大优越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髁上轴线变异性较小,可参照后髁角度定位安装股骨假体,避免膝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关节植入物 全膝关节置换 股骨 后髁 核磁共振
下载PDF
股骨远端及后髁曲率半径的性别差异及其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月芳 莫展豪 +5 位作者 程凯亮 何宇茜 来颖 井月 李幼琼 成伏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9-162,F0003,共5页
目的:利用影像学方法研究股骨远端和股骨后髁的曲率半径,比较内外侧髁之间和男女性别间的形态学差异,为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69个正常膝关节行伸膝关节180°核磁成像,在矢状位图像测量股骨内外侧髁的前后径(AP)... 目的:利用影像学方法研究股骨远端和股骨后髁的曲率半径,比较内外侧髁之间和男女性别间的形态学差异,为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69个正常膝关节行伸膝关节180°核磁成像,在矢状位图像测量股骨内外侧髁的前后径(AP)、股骨远端曲率半径(rd)及股骨后髁曲率半径(rh),取内侧髁曲率半径指数(MCI)、外侧髁曲率半径指数(LCI)、股骨远端曲率半径指数(DCI)、股骨后髁曲率半径指数(HCI)作为衡量股骨远端和股骨后髁曲度的标准。结果:男性股骨内侧髁rd为(32.58±4.84)mm,rh为(19.04±3.33)mm;外侧髁rd为(32.82±3.95)mm,rh为(19.38±2.80)。女性股骨内侧髁rd为(29.40±4.15)mm,rh为(15.99±2.38)mm;外侧髁rd为(29.30±3.16)mm,rh为(16.41±2.01)mm。男性MCI和LCI均大于女性(P<0.05),女性DCI大于HCI(P<0.05)。男女性内外侧髁AP、rd和rh存在显著的双变量线性回归关系(P<0.001)。结论:男女性股骨内外侧髁曲度有较大差异,女性股骨曲度大,尤其是股骨内后髁。膝关节假体股骨部件的内外侧后髁应采用不对称曲度设计,加大内侧髁远端曲度,使之与曲度较大的内后髁形成连续半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后髁 曲率半径
下载PDF
膝骨关节病股骨后髁偏心距和偏心率特点及其与胫骨平台后倾角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俊杰 郭艾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8-532,共5页
目的比较中国人群不同性别、不同级别膝骨关节病患者股骨后髁偏心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及偏心率(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ratio,PCOR)差异,分析股骨后髁偏心距和偏心率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的... 目的比较中国人群不同性别、不同级别膝骨关节病患者股骨后髁偏心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及偏心率(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ratio,PCOR)差异,分析股骨后髁偏心距和偏心率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的影像学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膝骨关节病患者200例,男性63例(112膝),女性137例(249膝),通过膝关节标准正侧位片评估膝骨关节病严重程度,测量PCO、股骨远端直径(anterior-posterior dimension,ACP)及PTS,计算PCOR(PCO/ACP)。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级别膝骨关节病患者PCO/PCOR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膝骨关节病患者PCO/PCOR与PTS的相关性。结果男性PCO较女性更大;男女患者PC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级别间女性患者PCO及PC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Ⅱ级患者PCO较Ⅲ/Ⅳ级患者偏小(P=0.004,P=0.008),而Ⅲ级与Ⅳ级患者P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级别间男性PCOR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PCO与PTS不具有相关性,且不受性别或级别因素影响;PCOR与PTS的关系与级别有关,与性别无关:Ⅱ级患者PCOR与PTS具有相关性(r=0.226 9,P=0.02),Ⅲ级及Ⅳ级患者无类似相关性。结论膝骨关节病的疾病进展对男性患者PCO的影响较女性更大。疾病进展所致骨质增生与骨赘形成不影响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但对股骨与胫骨后间室解剖结构的相关性有一定影响,随着疾病进展,两者原有的相关性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病 股骨后髁偏心距 股骨后髁偏心率 胫骨平台后倾角
下载PDF
间接性TMJ创伤后髁突软骨中IL-6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开进 周树夏 +2 位作者 戴毅敏 程晓兵 孙庆妹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羊颞颌关节 (TMJ)间接性创伤后不同时期髁突软骨中 IL- 6的表达 ,探讨 IL- 6在 TMJ创伤后导致 TMJ骨关节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用自制撞击装置造成山羊双侧颞颌关节间接性创伤 ,分别于伤后 2 h, 7d, 1 mo和 3 mo取材 ,... 目的 通过观察羊颞颌关节 (TMJ)间接性创伤后不同时期髁突软骨中 IL- 6的表达 ,探讨 IL- 6在 TMJ创伤后导致 TMJ骨关节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用自制撞击装置造成山羊双侧颞颌关节间接性创伤 ,分别于伤后 2 h, 7d, 1 mo和 3 mo取材 ,并以正常 TMJ作为对照 ,用免疫组化法进行观察 .结果  TMJ创伤后髁突软骨中 IL- 6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 ,其着色程度越靠近结构破坏区越明显 .结论  IL-6在 TMJ创伤后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颌关节损伤 白细胞介素-6 间接性创伤 免疫组织化学 后髁突软骨
下载PDF
经后外或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15例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叶武 李青 +3 位作者 金玉梅 朱晓松 陈南 丁忠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71-7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并选取1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随访观察疗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参照HSS膝关...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并选取1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随访观察疗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参照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15例均获随访,时间24~40周,平均32周.随访结果显示,本组优13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结论后侧入路较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软组织损伤,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及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侧入路 胫骨平台后髁 骨折
下载PDF
后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松庆 黄惠梅 +2 位作者 卢桥平 王本海 陈金水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9期798-801,805,共5页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采用后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1.2)个月。骨折均骨性...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采用后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2±3.6)周。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按Hohl评分标准,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后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显露充分,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一种优良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侧入路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 内固定术
下载PDF
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强 张敏 +2 位作者 黄志荣 章智华 王高 《当代医学》 2017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研究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0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前侧入路手术,观察组患者行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 目的研究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0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前侧入路手术,观察组患者行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HSS及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利用c2与t值对数据加以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3.95±1.07)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6.83±1.62)个月(t=8.1250,P<0.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1),且术后观察组患者HSS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67%(P<0.05)。结论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可显著促进患者愈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疼痛,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联合入路 胫骨平台骨折 后髁骨折 可行性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对股骨标本后髁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窦鑫 范海建 +3 位作者 张臻 靳晶 王锋 翁文杰 《浙江临床医学》 2012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测量40根国人股骨标本的后髁角,为国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的旋转对线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多排螺旋CT对40根股骨标本的远端部位薄层扫描(0.625mm),数据传人AW4.2工作站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选取股骨...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测量40根国人股骨标本的后髁角,为国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的旋转对线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多排螺旋CT对40根股骨标本的远端部位薄层扫描(0.625mm),数据传人AW4.2工作站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选取股骨内、外上髁层面图像,作后髁角测定,并与西方人数据比对。结果右侧股骨22根后髁角平均为(3.35±1.23)°,左侧股骨18根后髁角平均为(3.69±1.25)°,左右两侧股骨40根后髁角0.6°~6.3°,平均为(31.5±1.24)。左右两侧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无严重内外翻畸形及股骨远端后髁完整的情况下,仍可按照传统的西方人股骨后髁外旋3°理论行股骨远端截骨;术前应用多排螺旋CT测量股骨后髁角,有利于术中重建准确的旋转力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股骨后髁 全膝关节置换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后侧入路选择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永红 刘金榜 +1 位作者 罗耀超 何雨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后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17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中,9例行后内侧入路,6例行后外侧入路,2例行后内后外侧联合入路。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术后X线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进行评估,术后12个月... 目的探讨采用后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17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中,9例行后内侧入路,6例行后外侧入路,2例行后内后外侧联合入路。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术后X线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进行评估,术后12个月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方法(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30周。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平均15.80(13~18)分。HSS评分平均86.50(73~96)分。术后3例患者发生切口问题,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末次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骨不愈合、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膝关节不稳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应用后外侧入路,后内侧髁骨折应用后内侧入路,后内后外侧髁均骨折可以应用后内和后外联合入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时采用后正中S形入路;直视下进行平台的复位和固定,允许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后髁骨折 后侧入路 骨折内固定
下载PDF
后侧倒L形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鹏翰 何贤峰 +3 位作者 吴志军 张峰 黄雷 罗从风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1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侧倒L形切口直视下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被确诊为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8例患者,采用后侧倒L形切口直视下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8例患者随访24-36个...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侧倒L形切口直视下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被确诊为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8例患者,采用后侧倒L形切口直视下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8例患者随访24-36个月,平均28.1个月。除1例术后有3mm错位外,其余均获满意复住。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平均放射学检测愈合时间和平均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1.5周(10-14周)和13.8周(11-17周)。术后1年患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3.6-127.8°。结论膝关节后侧倒L形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有利于平台后髁骨折直视下复位和固定,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后髁骨折 后侧入路
下载PDF
胫骨后髁间撕脱骨折手术治疗9例报告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康 李青 徐卓明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年第2期114-115,共2页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收治9例后交叉韧带胫骨后髁间附着处撕脱骨折病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钢丝内固定术,效果优良,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均为男性,年龄19~46岁。右侧4例,左侧5例;3例伤后即确诊,4例为院外误诊,2例住本...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收治9例后交叉韧带胫骨后髁间附着处撕脱骨折病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钢丝内固定术,效果优良,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均为男性,年龄19~46岁。右侧4例,左侧5例;3例伤后即确诊,4例为院外误诊,2例住本院因患者受伤当时颅脑损伤较重,膝部损伤漏诊,伤后1个月由专科医生确诊。所有患侧膝关节X线片均不同程度显示关节间隙后侧有一游离骨片,胫骨髁间后部有骨缺损区。 1.2 手术方法 膝关节后正中切口,显露并纵形切开后关节囊,即可显露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的撕脱骨折面,于后关节间隙内找到带有骨折块的后交叉韧带,清理骨折断面,经胫骨骨折缺损区边缘水平钻2孔达胫骨内髁前方出孔,用φ0.8mm钢丝穿过撕脱骨折块的后交叉韧带附着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后髁 撕脱 骨折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股骨后髁角测定仪的研制及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坚锋 冯宗权 罗璇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直接测量股骨后髁角(PCA)的新方法,并研究国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的特点。方法研制股骨后髁角测定仪。对67例(70膝)在我院行TKA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定仪测量后髁角;比较膝骨关...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直接测量股骨后髁角(PCA)的新方法,并研究国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的特点。方法研制股骨后髁角测定仪。对67例(70膝)在我院行TKA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定仪测量后髁角;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后髁角与国外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该组PCA为5.0°±2.1°,与美国研究结果(3.7°±2.2°)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3.159,P<0.005)。结论股骨后髁角测定仪提供了术中测量PCA的新方法,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依据;国人骨关节炎患者PCA与欧美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KA术中应据每一个体所测得PCA确定股骨假体旋转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后髁 股骨上
下载PDF
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明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治疗组采...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部位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联合入路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后髁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