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简《吏道》、《为吏》所见格言疏释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4,共5页
对见于秦简《吏道》和《为吏》中的一些格言作梳理,或探其最早出处,或寻古书中意思与之最似者,或通过与文献对读考释词语。由此可知,这些格言可与20多种先秦、两汉古书相参,有些还可与出土文献对照,不少内容类似当时人的习语,不一定带... 对见于秦简《吏道》和《为吏》中的一些格言作梳理,或探其最早出处,或寻古书中意思与之最似者,或通过与文献对读考释词语。由此可知,这些格言可与20多种先秦、两汉古书相参,有些还可与出土文献对照,不少内容类似当时人的习语,不一定带有学派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简 吏道 格言 疏释
下载PDF
试论唐代的“吏道”
2
作者 张卫东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3-166,共4页
唐代有"吏治派"官员,出现了许多"吏道明敏"的人才。在唐代,"吏道"的主要涵义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善于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其二,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其三,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其四,熟悉法律,... 唐代有"吏治派"官员,出现了许多"吏道明敏"的人才。在唐代,"吏道"的主要涵义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善于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其二,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其三,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其四,熟悉法律,善于断案。"吏道"是一种综合政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吏道 治派官员
下载PDF
论汉代“吏道”
3
作者 赵光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3-85,共3页
吏道是汉代仕进的基本途径之一。汉代掾吏升迁的机会较多 ,主要通过四种途径 :其一 ,通过察举升迁 ;其二 ,积功劳升迁 ;其三 ,由三公掾属而升迁 ;其四 ,举计吏拜官。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吏道不仅没有被限制 ,反而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吏道是汉代仕进的基本途径之一。汉代掾吏升迁的机会较多 ,主要通过四种途径 :其一 ,通过察举升迁 ;其二 ,积功劳升迁 ;其三 ,由三公掾属而升迁 ;其四 ,举计吏拜官。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吏道不仅没有被限制 ,反而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九品中正制确立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吏道 察举 仕进 选官制度
下载PDF
秦法治观再考——以秦简所见两种吏道文本为基础 被引量:4
4
作者 朱腾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9,共13页
通说认为,秦的法治思想以惟法独尊、重刑轻罪为表征,但收入于已公布的秦简简文中的《为吏之道》、《为吏治官及黔首》等吏道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法治思想则以法治为基础而兼容各种学派对治道的认识。这些吏道文本很可能是根据共同的官方母... 通说认为,秦的法治思想以惟法独尊、重刑轻罪为表征,但收入于已公布的秦简简文中的《为吏之道》、《为吏治官及黔首》等吏道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法治思想则以法治为基础而兼容各种学派对治道的认识。这些吏道文本很可能是根据共同的官方母本抄写而成的,所以其法治观亦可谓秦国官方法治观的组成部分。若把通说所理解的秦的法治思想称为刚性法治观,则吏道文本所揭示的相关信息可谓柔性法治观。从商鞅变法至秦始皇驾崩,秦对这两种法治观似乎并无绝对的偏向性,而是根据现实环境的差异或此或彼地做出选择,这反映了秦人对法治政略的现实主义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法治观 吏道文本 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士道”“吏道”的聚散分合——法律史视域中“官吏分途”的知识谱系与当代反思 被引量:3
5
作者 谢红星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1-152,共12页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官僚制和职业化官僚这样一种崭新的社会现象,儒法两家提出了各自的理想化官僚及其成立条件的理论体系,儒家"士道"期待帝国官僚由士君子构成,普遍具备士君子的知识、人格、德性、素养,法家"吏道"...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官僚制和职业化官僚这样一种崭新的社会现象,儒法两家提出了各自的理想化官僚及其成立条件的理论体系,儒家"士道"期待帝国官僚由士君子构成,普遍具备士君子的知识、人格、德性、素养,法家"吏道"则期待官僚是精通专业、忠君尽职、刚猛为政、以死守法的良吏干才。秦代以法治国,"吏道"独尊,汉代"独尊儒术"而"霸王道杂之","士道"与"吏道"并用,相互融合更相互冲突。"士道""吏道"之间的深刻矛盾加大了融合的难度,东汉中期之后儒学士林与士族的强大推动"士道""吏道"走向分离。"士道""吏道"的分离开启了中国古代"官吏分途"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儒吏分流的过程,是儒生官僚自利化、贵族化的过程。"官吏分途"最终造就了官吏两分、儒吏两分的官僚结构,使儒生官僚成为一个相对贵族化的特殊利益群体,对理性行政和国家治理产生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道 分途 分流 贵族化
原文传递
传统吏道的内涵、结构、特征及其现实启迪
6
作者 王向清 雷定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25-33,共9页
吏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概念,其本质是吏道观念系统对吏治实践规则的决定,是为政观念之主观见于为政实践之客观的认知与行为范式,是由一定的政治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政治行为规范。传统吏道的内涵可从自然起源、历史演化与社会... 吏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概念,其本质是吏道观念系统对吏治实践规则的决定,是为政观念之主观见于为政实践之客观的认知与行为范式,是由一定的政治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政治行为规范。传统吏道的内涵可从自然起源、历史演化与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寻求依据。传统吏道包括"散点织锦"与"纵深分布"双层结构;吏道的具体运行轨迹主要有二:一是由表及里,二是由内而外。传统吏道具有四大特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平民化与精英化的对立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吏道的内涵决定了吏道的结构、运行与特点,是吏道的核心。中国传统吏道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道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为政观念
原文传递
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从其集锦特色谈起 被引量:11
7
作者 俞志慧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0-146,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为吏之道》与相关先秦文献的疏证,否定了前人关于其思想主体的法家说、儒家说和道家说,认为它杂取先秦各种思想于一体,具有集锦特色。作者认为,这一特色使得《为吏之道》具有以下的思想史意义:它体现了那一时期思想文化的... 本文通过对《为吏之道》与相关先秦文献的疏证,否定了前人关于其思想主体的法家说、儒家说和道家说,认为它杂取先秦各种思想于一体,具有集锦特色。作者认为,这一特色使得《为吏之道》具有以下的思想史意义:它体现了那一时期思想文化的融合趋势,从草根文化层面体现得如此集中明显,在此前的传世文献中尚未发现;这一特色也告诉我们:先秦诸子有着共同的思想、文化资源、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平台和相近的问题意识;在法术家思想大行其道的秦代,《为吏之道》的思想基调与儒道思想更为接近,证明了儒道思想的生命力。考虑到这份材料只是针对基层官吏,故不能将《为吏之道》视为秦代思想世界的简单化约,专制者所奉行的还是法家思想;《为吏之道》更多技术层面上的守则,缺乏儒道创始人对于大道的关怀,这又是其思想史意义的局限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 集锦特色 先秦诸子 思想史意义
下载PDF
为吏之道——后战国时代①官僚意识的思想史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雷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0,共5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所概括和阐发的“为吏之道”,无疑就是秦帝国“吏治天下”的普遍通则;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勾画出了汉帝国“以吏治国”的基本范式。在皇权政体与帝制社会的进化中,官僚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普泛性的政治共识,并逐渐融化于... 《睡虎地秦墓竹简》所概括和阐发的“为吏之道”,无疑就是秦帝国“吏治天下”的普遍通则;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勾画出了汉帝国“以吏治国”的基本范式。在皇权政体与帝制社会的进化中,官僚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普泛性的政治共识,并逐渐融化于一种新兴的中华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僚 皇帝 意识 后战国时代
下载PDF
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以睡虎地秦简《语书》、《为吏之道》为中心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平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11期28-31,共4页
本论以对秦简《为吏之道》中对吏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方面要求的分析入手,结合秦政"以吏为师"的制度,指出其对"吏"的要求,反映出秦国通过一准于法和"以吏为师"实现其"法治"的政治思路。进而... 本论以对秦简《为吏之道》中对吏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方面要求的分析入手,结合秦政"以吏为师"的制度,指出其对"吏"的要求,反映出秦国通过一准于法和"以吏为师"实现其"法治"的政治思路。进而,从理论上剖析了秦国"法治"的面貌及其思想进路,说明了通过"律制"对礼、俗、法等不同层次规范的整合,秦尝试订立一套划一的社会评价机制和社会秩序样板,并通过作为其政治终端的"吏"的塑造,完成其政治构想在民间的落实。最后,通过对《语书》做个案研究式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上述"法治"思路与法令繁密、吏治酷烈以及地方抵制强烈等不利局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书 秦国 法治
下载PDF
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看秦思想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战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5-68,共4页
《为吏之道》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独具特色的简牍作品,具有诸家融合的鲜明倾向,但地位各自不同,简略概括为:法家的一断于法基调,儒家的谨己亲民色彩,道家的处柔防反思想。《为吏之道》和战国时期的一系列作品相似,具有综合诸家、集聚众... 《为吏之道》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独具特色的简牍作品,具有诸家融合的鲜明倾向,但地位各自不同,简略概括为:法家的一断于法基调,儒家的谨己亲民色彩,道家的处柔防反思想。《为吏之道》和战国时期的一系列作品相似,具有综合诸家、集聚众说的共性,但立足点是法家思想。与秦国至秦朝初年的法家比较,则体现了法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因此,它总体上折射出秦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虎地秦简 《为 诸家融合 思想文化
下载PDF
从《为吏之道》看儒学与秦代的政治道德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德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3-16,共4页
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主要说明官吏应具备的品德修养,以及官吏治理人民的政治道德;将其与儒家传世经典文献进行比对,可以看到其吸取了儒家宽裕忠信、修养身心、安贫乐道的思想,这表明,秦代在治民方面虽然实行严刑峻罚,但是在政治道... 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主要说明官吏应具备的品德修养,以及官吏治理人民的政治道德;将其与儒家传世经典文献进行比对,可以看到其吸取了儒家宽裕忠信、修养身心、安贫乐道的思想,这表明,秦代在治民方面虽然实行严刑峻罚,但是在政治道德建设方面却重视儒家的内圣之道;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代并不完全排斥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 儒学 秦代 政治
下载PDF
论《为吏之道》的思想特色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飞龙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75-77,80,共4页
《为吏之道》的出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讨论,就简文分析,其思想内容很有特色。第一部分是对吏员思想品行方面的要求;是继承传统社会各种箴言形成具有集锦特色的宦学教本,没有学派性质,应为当时官僚普遍遵从的社会伦理观念。第二部分是对... 《为吏之道》的出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讨论,就简文分析,其思想内容很有特色。第一部分是对吏员思想品行方面的要求;是继承传统社会各种箴言形成具有集锦特色的宦学教本,没有学派性质,应为当时官僚普遍遵从的社会伦理观念。第二部分是对良吏、恶吏的评价,可能是佐吏升迁的一种评语形式,这在汉代的碑刻中也有体现,凸显了《为吏之道》中要求的道德思想对为吏升迁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对为吏的具体事务方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统治层的思想倾向与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箴文 评语 汉碑
下载PDF
《为吏之道》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鲁普平 《邢台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57-59,62,共4页
《为吏之道》是1975年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简中的一篇,自出土以来就备受关注。岳麓秦简中有一篇与其在内容上非常相似,岳麓秦简的公布从而又推动了关于《为吏之道》的研究。力争搜全对《为吏之道》研究的文章,然后从关于文献整理与考释、... 《为吏之道》是1975年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简中的一篇,自出土以来就备受关注。岳麓秦简中有一篇与其在内容上非常相似,岳麓秦简的公布从而又推动了关于《为吏之道》的研究。力争搜全对《为吏之道》研究的文章,然后从关于文献整理与考释、文献的性质、文献的学派属性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整理 性质 学派属性
下载PDF
简帛古书学派属性判定方法的重新定位——以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为例
14
作者 鲁普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68-72,共5页
文章以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为例,针对目前学界所提出的儒、墨、法、道等多种学派意见,从判定简帛古书学派的方法论着手,提出质疑,认为《为吏之道》中所谓的儒、墨、法、道等思想实乃是先秦一种公识思想,即章学诚所说的"言公&quo... 文章以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为例,针对目前学界所提出的儒、墨、法、道等多种学派意见,从判定简帛古书学派的方法论着手,提出质疑,认为《为吏之道》中所谓的儒、墨、法、道等思想实乃是先秦一种公识思想,即章学诚所说的"言公",从而认为简帛古书学派判定方法需重新定位,并提出八种学派判定方法,在具体判定时,需综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古书 《为 学派 方法
下载PDF
论清华简《子产》中的笔画化现象——兼与《为吏之道》之比较
15
作者 朱友舟 兰琴 《中国书画》 2023年第6期4-7,共4页
清华简《子产》是战国中晚期的简膜墨迹,全篇共二十九支简,保存较好,只有几支一端折残,每简长约四十五厘米,宽约零点六厘米,有三道编绳。全篇可分为十个小段,前九段均以“此谓”作结,是一篇传述子产道德修养和施政成绩的论说。学术界对... 清华简《子产》是战国中晚期的简膜墨迹,全篇共二十九支简,保存较好,只有几支一端折残,每简长约四十五厘米,宽约零点六厘米,有三道编绳。全篇可分为十个小段,前九段均以“此谓”作结,是一篇传述子产道德修养和施政成绩的论说。学术界对《子产》进行了文字考释、文本释读,为我们对《子产》笔画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文字学、文献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文字考释 子产 《为 战国中晚期 文献学 文字学 笔画
下载PDF
《为吏之道》所反映出的秦国吏治特色
16
作者 贾学义 《魅力中国》 2013年第5期56-56,共1页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为我们研究战国秦的吏治制度及其特点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结合简文与相关传世文献.《为吏之道》反映出秦的吏治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兼容并包和忠君亲民。
关键词 治特色 兼容并包 忠君亲民
下载PDF
中国古代对官吏道德素质的要求
17
作者 何宁生 《党政干部参考》 2004年第5期46-46,共1页
正所谓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正则民风纯。鉴于官吏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这种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都始终把对官吏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早在夏朝,统治者就有所谓"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廉... 正所谓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正则民风纯。鉴于官吏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这种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都始终把对官吏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早在夏朝,统治者就有所谓"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廉政思想。西周在选拔官吏时,吸取夏商亡国的教训,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道 十七最 统治者 四科取士 治国理政 德素质 司法官
原文传递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用韵现象探析
18
作者 王相帅 《殷都学刊》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出土文献为今天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中蕴含的许多语音现象对修正、补充现有的上古音研究结论具有重要价值。现以睡虎地秦简韵文《为吏之道》为例,根据出土材料定时定域的特性,探讨了韵文中相邻韵部之间的合用情况,确定了一... 出土文献为今天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中蕴含的许多语音现象对修正、补充现有的上古音研究结论具有重要价值。现以睡虎地秦简韵文《为吏之道》为例,根据出土材料定时定域的特性,探讨了韵文中相邻韵部之间的合用情况,确定了一些字的韵部归属和语音演变情况。我们对《为吏之道》的韵脚字声调进行辨析和排比后发现,其韵文材料已经大致表现出平、上、去、入四声的差别,入声也已经有了分化为去声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简 《为 押韵 韵部 声调
下载PDF
略论秦简《为吏之道》中儒道思想的互补 被引量:1
19
作者 巩家楠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0-63,共4页
秦的文化基础是法家思想,但秦简《为吏之道》却更多地表现为儒家和道家思想,这主要是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诸子百家相互争鸣,融合互补,这种背景下儒道思想的相互融合与借鉴,使官吏的道德行为规范深入人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 秦的文化基础是法家思想,但秦简《为吏之道》却更多地表现为儒家和道家思想,这主要是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诸子百家相互争鸣,融合互补,这种背景下儒道思想的相互融合与借鉴,使官吏的道德行为规范深入人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其他学派思想的《为吏之道》,更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简 《为 儒家思想 家思想 互补
下载PDF
对《为吏之道》中思想文化的解读
20
作者 刘静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3Z期40-41,共2页
《为吏之道》是秦朝的一部法律,其中的内容涉及了大量的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但是更加侧重于对儒家思想的灌输,这和秦始皇消亡其他六国,实现国家统一前的法家治国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对《为吏之道》中的思想文化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为 儒家思想 修身养性 考核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