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唑醚菌酯在冬枣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1
作者 陈勇达 张嘉坤 +2 位作者 李丽梅 郑振山 钱训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4期50-54,共5页
2021—2022年在河北黄骅开展了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在冬枣中的规范残留田间试验,样品采用QuEChERS法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分析,得出吡唑醚菌酯在冬枣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并对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2年残留消解试验结果显示,... 2021—2022年在河北黄骅开展了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在冬枣中的规范残留田间试验,样品采用QuEChERS法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分析,得出吡唑醚菌酯在冬枣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并对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2年残留消解试验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在冬枣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86、11.8 d,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末次药后14~28 d,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0.297~0.684 mg/kg,其中,末次药后21 d的残留试验中值为0.432 mg/kg。膳食风险评估得出风险商为0.62%,膳食摄入风险可接受。建议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在冬枣上使用剂量为3000~4000倍液,每季最多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7 d,安全间隔期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冬枣 残留量 消解规律 安全间隔期 风险评估
下载PDF
甘蔗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2
作者 刘丹黎 陈贺 +7 位作者 徐长利 安莉 许奕 周娟 陈培玉 马莹 马欢 李萌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5期37-43,共7页
研究甘蔗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评估采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 研究甘蔗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评估采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甘蔗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0.267~0.888 mg/kg。吡唑醚菌酯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1.83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97%左右。甘蔗中吡唑醚菌酯在儿童和成人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占短期参考剂量(acute reference dose,ARfD)均<100%。按该试验的施药方式进行施药时,甘蔗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一般人群健康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残留量检测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下载PDF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协同使用对提高盐碱地小麦产量效果初探
3
作者 王拯 任立平 +4 位作者 王俊稳 卢振宇 宋科 许春辉 陈兆波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9期174-176,179,共4页
在盐分质量分数为3‰的滨海盐碱地,以捷麦19、济麦22、京麦188为试验品种,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施用1次芸苔素内酯+吡唑醚菌酯药剂组合,研究药剂施用对盐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药剂后小麦产量平均提升1... 在盐分质量分数为3‰的滨海盐碱地,以捷麦19、济麦22、京麦188为试验品种,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施用1次芸苔素内酯+吡唑醚菌酯药剂组合,研究药剂施用对盐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药剂后小麦产量平均提升11.2%,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提高5.19%和6.17%,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的生物量和抗病性。药剂对不同试验品种产量提升效果济麦22高于京麦188高于捷麦19,这与品种自身抗性和产量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小麦产量 芸苔素 吡唑醚菌酯
下载PDF
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欧将 梁骥 +5 位作者 宋强勇 晏姣 杨志富 熊锋 陈力华 欧晓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风险,开展了一年十地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20.0 mg·L^(-1)范围内,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质... 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风险,开展了一年十地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20.0 mg·L^(-1)范围内,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在0.05、0.50 mg·kg^(-1)和2.00 mg·kg^(-1)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1%~112.3%和90.5%~101.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1%~8.2%和3.5%~9.1%,检测方法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中值(STMR)分别为0.16 mg·kg^(-1)和0.12 mg·kg^(-1),最高残留值(HR)分别为1.44 mg·kg^(-1)和1.48 mg·kg^(-1)。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对一般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分别为0.142%和0.036%,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7.8%和5.7%,对1~6岁儿童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19.6%和14.4%。研究表明,按照推荐剂量规范使用,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残留量对1~6岁儿童和一般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处于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吡酰胺 吡唑醚菌酯 葡萄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5
作者 李烨青 张昌朋 +2 位作者 赵学平 杜丽慧 蒋金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8-349,共12页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和慢性毒性,研究了不同浓度吡唑醚菌酯(0.328~32.0μg·L^(-1))长期暴露斑马鱼胚胎30 d后,对斑马鱼生长发育,以及氧化胁迫、能量代谢和肝脏能量代谢酶活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发...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和慢性毒性,研究了不同浓度吡唑醚菌酯(0.328~32.0μg·L^(-1))长期暴露斑马鱼胚胎30 d后,对斑马鱼生长发育,以及氧化胁迫、能量代谢和肝脏能量代谢酶活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吡唑醚菌酯暴露30 d后,5.12μg·L^(-1)吡唑醚菌酯能够显著降低斑马鱼仔鱼的体长,2.05、5.12和12.8μg·L^(-1)吡唑醚菌酯长期暴露后可以显著增加仔鱼的体质量,0.819、5.12和12.8μg·L^(-1)吡唑醚菌酯可以引起仔鱼肝脏不同程度的空泡化。此外,为了进一步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毒性效应,分别于暴露2 d、6 d、10 d、16 d和30 d测定斑马鱼胚胎/仔鱼体内的丙酮酸、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含量,以及与氧化胁迫和肝脏代谢相关的酶活。在30 d暴露期间,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对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游离脂肪酸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吡唑醚菌酯处理对斑马鱼体内丙酮酸含量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对甘油三酯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吡唑醚菌酯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体内的葡萄糖和总胆固醇合成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暴露6 d和30 d时所有吡唑醚菌酯处理组鱼体内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对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可能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干扰葡萄糖、总胆固醇等糖类和脂类的合成,影响斑马鱼体内抗氧化系统和能量代谢,引起肝脏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改变进一步干扰能量代谢,进而导致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生长和肝脏发育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斑马鱼 慢性毒性 早期生命阶段
下载PDF
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烟草靶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对烟草靶斑病的室内防效
6
作者 刘婕 周泽华 +6 位作者 郭瑶 肖艳松 周向平 滕凯 肖志鹏 刘天波 易图永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3-780,共8页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靶斑病是近年来烟草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严重降低了烟叶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中登记用于防治烟草靶斑病的药剂仅有井冈霉素,且该药剂对病害的田间治疗效果较差。为筛选对烟草靶斑病具有优良防效的...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靶斑病是近年来烟草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严重降低了烟叶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中登记用于防治烟草靶斑病的药剂仅有井冈霉素,且该药剂对病害的田间治疗效果较差。为筛选对烟草靶斑病具有优良防效的化学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发现两者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联合毒力测定发现两者复配后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按质量比1:1复配,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达2.5以上,可显著抑制病原菌菌核形成。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该复配比作为保护剂和治疗剂使用时对烟草靶斑病的防效,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室内防效。本研究结果表明,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按质量比1:1复配在田间防治烟草靶斑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呋酰胺 吡唑醚菌酯 立枯丝核 烟草靶斑病 联合毒力 活性 防效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复合物对玉米茎腐病的杀菌活性
7
作者 韩旭 王秀平 《江西农业》 2024年第16期148-151,共4页
玉米茎腐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茎腐病,本次研究以氧化石墨烯为载体,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制备出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复合物。对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进行扫描电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的表征... 玉米茎腐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茎腐病,本次研究以氧化石墨烯为载体,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制备出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复合物。对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进行扫描电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的表征,并对禾谷镰孢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主要包括菌丝生长速率试验以及生物产量试验。其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扫描电镜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复合物进行表征,证明了吡唑醚菌酯成功吸附在了氧化石墨烯上,且负载前后无明显特征峰的变化,其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在菌丝生长速率试验中,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的共毒系数为257.55;孢子萌发试验中,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的共毒系数为189.42,对禾谷镰孢菌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氧化石墨烯-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表现出良好的抗真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 玉米茎腐病 禾谷镰孢 活性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灭菌唑复配杀菌剂在美国上市
8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3期61-61,共1页
近日,巴斯夫宣布,公司在美国推出了一款名为Aramax Intrinsic的创新杀菌剂,旨在为高尔夫球场提供更高效的病害管理解决方案。这一新产品的问世,标志着高尔夫球场草坪养护技术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Aramax Intrinsic杀菌剂结合了2种高效... 近日,巴斯夫宣布,公司在美国推出了一款名为Aramax Intrinsic的创新杀菌剂,旨在为高尔夫球场提供更高效的病害管理解决方案。这一新产品的问世,标志着高尔夫球场草坪养护技术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Aramax Intrinsic杀菌剂结合了2种高效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和灭菌唑。这种独特的组合赋予了产品强大的广谱控制能力,能够有效防治26种冷季和暖季草坪病害,包括雪腐病、巨斑病、褐斑病和币斑病等常见且难以控制的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高尔夫球场 草坪病害 养护技术 雪腐病 巴斯夫 褐斑病 复配杀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关键中间体1-(4-氯苯基)-3-吡唑醇的合成工艺研究
9
作者 兰世林 刘金桥 +6 位作者 周兴 钟坤 竺来发 刘国文 张海涛 陈郭芹 杜升华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4年第2期17-20,共4页
1-(4-氯苯基)-3-吡唑醇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关键中间体。以对氯苯胺为原料,采用动态管连续法合成对氯苯肼盐酸盐,与丙烯酸乙酯环化反应得到中间体1-(4-氯苯基)-3-吡唑酮,然后用双氧水低温光催化连续氧化得到1-(4-氯苯... 1-(4-氯苯基)-3-吡唑醇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关键中间体。以对氯苯胺为原料,采用动态管连续法合成对氯苯肼盐酸盐,与丙烯酸乙酯环化反应得到中间体1-(4-氯苯基)-3-吡唑酮,然后用双氧水低温光催化连续氧化得到1-(4-氯苯基)-3-吡唑醇,对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优化反应条件为:重氮化物料停留时间为40 min、反应温度5℃、搅拌速率150 r/min,环合反应温度为60℃,在UVA光源下进行氧化反应,产品总收率大于88.0%,纯度大于98.0%。该方法重氮化反应和氧化反应本质安全,原材料价廉易得,产品收率和纯度高,操作简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氯苯基)-3-吡唑 吡唑醚菌酯关键中间体 连续化合成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羟胺关键中间体的催化加氢新工艺
10
作者 李志恺 吴佳祥 +1 位作者 陈雄杰 闫琦 《世界农药》 CAS 2024年第9期23-27,共5页
2-[(N-对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简称吡唑醚)还原制备吡唑醚菌酯羟胺关键中间体的工业化常规工艺是使用雷尼镍为催化剂,水合肼做氢源,该方法羟胺选择性高,但过程中使用的雷尼镍、水合肼均为易爆品,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且反应过程... 2-[(N-对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简称吡唑醚)还原制备吡唑醚菌酯羟胺关键中间体的工业化常规工艺是使用雷尼镍为催化剂,水合肼做氢源,该方法羟胺选择性高,但过程中使用的雷尼镍、水合肼均为易爆品,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且反应过程难控制。催化加氢原子利用率高,但催化加氢工业化制备羟胺仍是难点。采用铂碳催化加氢工艺,可实现吡唑醚原料转化率>99%,吡唑醚菌酯羟胺关键中间体选择性>99%,且工艺条件温和,化学工艺本质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羟胺关键中间体 催化加氢 化工本质安全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与氟环唑复配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海飞 李天杰 +2 位作者 郑伟 刘圣明 徐建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3,共7页
为筛选适用于小麦叶锈病防治的化学药剂,本研究选取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及二者不同比例复配组合,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单剂及其不同复配比例在作为保护剂使用时对小麦叶锈病的室内防治效果,并测定了室内筛选确定的最... 为筛选适用于小麦叶锈病防治的化学药剂,本研究选取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及二者不同比例复配组合,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单剂及其不同复配比例在作为保护剂使用时对小麦叶锈病的室内防治效果,并测定了室内筛选确定的最佳比例复配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及对小麦叶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室内防效试验显示: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及二者不同比例复配对小麦叶锈病病斑扩展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吡唑醚菌酯的抑制作用更强,其EC_(50)值为0.01μg/mL。联合毒力评价表明:所有复配组合均表现出协同相加作用,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质量比50∶133复配时增效系数(SR)最大,为1.50。室内及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在所设浓度梯度范围内,防效与浓度呈正相关;在有效成分120 g/hm^(2)剂量下,26%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SC)的田间防效为85.12%,优于各自单剂处理。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所有处理均能保证不同品种小麦正常生长,未发生药害现象。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复配对小麦叶锈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为生产上防治小麦叶锈病和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氟环唑 复配 小麦叶锈病 安全性评价 室内抑活性 田间防治效果
下载PDF
苹果轮纹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Cytb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丽 侯珲 +4 位作者 朱佳红 黄天祥 袁梦佳 袁洪波 涂洪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8-184,共7页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和吡唑醚菌酯的靶标基因序列,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作用,探讨了添加或不添加水杨肟酸的情况下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变化;并...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和吡唑醚菌酯的靶标基因序列,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作用,探讨了添加或不添加水杨肟酸的情况下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变化;并测定了不同产区的80株B.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以及440株B.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然后,扩增并分析了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菌株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b)序列。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杨肟酸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添加40μg/mL水杨肟酸不影响吡唑醚菌酯的EC 50。菌株的敏感性频率符合近似正态分布,各产区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吡唑醚菌酯平均EC 50为(2.95±2.11)μg/mL,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靶标基因序列分析表明,Cytb基因在F129、G137和G143位密码子上没有产生点突变,首次发现在143位密码子后有内含子插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轮纹病 葡萄座腔 吡唑醚菌酯 敏感性 细胞色素B基因
下载PDF
花椒中代森联·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分析及膳食风险评估
13
作者 张耀海 赵其阳 +1 位作者 王成秋 焦必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61-268,共8页
该试验以花椒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了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在花椒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残留量,研究了残留消解与转化规律,并探讨其可能产生的膳食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建... 该试验以花椒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了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在花椒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残留量,研究了残留消解与转化规律,并探讨其可能产生的膳食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及准确度良好,回收率为81%~107%,相对标准偏差为1.0%~9.5%,代森联、乙撑硫脲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限均为0.05 mg/kg,能满足花椒中残留检测要求。按照良好农业规范在花椒上施用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后,随着生长发育,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均快速消解,施药28 d时鲜花椒消解率分别为95.3%~97.7%和94.1%~96.9%。鲜花椒加工成干花椒,能显著降低代森联在干花椒中的残留,而吡唑醚菌酯在干花椒中发生了显著的富集效应。花椒中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花椒质量安全生产、监测和消费引导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代森联 吡唑醚菌酯 残留分析 膳食风险
下载PDF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卫芳 黄兰淇 +3 位作者 张颂函 马琳 陈建波 方朝阳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1期47-53,共7页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的各年龄段居民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的各年龄段居民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ly intake,ADI),评估了吡唑醚菌酯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在92%~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9%~9.4%之间;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7d。吡唑醚菌酯按有效成分150mL/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d,药后3、5、7、10d时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为0.11~0.29mg/kg。长期膳食风险评估表明,蓝莓中吡唑醚菌酯残留对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吡唑醚菌酯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蓝莓 农药残留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多作物中吡唑醚菌酯的环境行为评估长期膳食风险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明浩 康珊珊 +4 位作者 王曦 程有普 赵莉蔺 李薇 陈增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6-294,共9页
农药环境行为及其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健康领域重点关注问题,为明确典型农用化合物吡唑醚菌酯在农作物中的行为特征及其暴露风险差异,该研究结合中国农作物主产区分布,运用确定性和概率性双风险模型评估吡唑醚菌酯长期膳食风... 农药环境行为及其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健康领域重点关注问题,为明确典型农用化合物吡唑醚菌酯在农作物中的行为特征及其暴露风险差异,该研究结合中国农作物主产区分布,运用确定性和概率性双风险模型评估吡唑醚菌酯长期膳食风险,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花生、黄瓜和西瓜上的原始沉积量高达0.209 mg/kg,半衰期为1.9~9.9 d。作物秸秆中的残留浓度(0.187~75.291 mg/kg)远大于籽粒(≤0.096 mg/kg)。通过膳食途径造成的吡唑醚菌酯暴露会对消费人群造成不可接受的慢性风险,风险商值为123.959%~406.415%。城镇人群的风险显著大于乡村人群(P<0.05),且风险商值随年龄的递增而降低。概率性模型被进一步引入以量化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该研究根据多作物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水平的概率分布,预警其存在高潜在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乡村儿童群体的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风险评估 模型 吡唑醚菌酯 残留特征
下载PDF
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对柑橘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冰卿 陈霞 +3 位作者 凌金锋 崔一平 彭埃天 宋晓兵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53-56,共4页
为筛选防治柑橘炭疽病的高效低毒药剂,连续2年进行了新型复配药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防治柑橘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试验,评价了该药剂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 为筛选防治柑橘炭疽病的高效低毒药剂,连续2年进行了新型复配药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防治柑橘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试验,评价了该药剂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有效成分用量160 mg/kg对柑橘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7年药剂处理3次后对柑橘叶部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80.94%,2018年药剂处理3次后对柑橘叶部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81.86%,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EC 166.7 mg/kg和250 g/L嘧菌酯SC166.7 mg/kg处理。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对炭疽病防治效果优良,值得应用于柑橘炭疽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氟唑·吡唑醚菌酯 柑橘炭疽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中的残留与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6
17
作者 林永熙 程海燕 +5 位作者 李栋 武杨柳 周春然 周翼璐 董勤勇 潘灿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4-192,共9页
为评估桃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残留的膳食风险,开展了8个典型地域的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收获期2种农药残留物在桃中的最终残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HPLC-MS/MS),通过改进,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中残留的分... 为评估桃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残留的膳食风险,开展了8个典型地域的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收获期2种农药残留物在桃中的最终残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HPLC-MS/MS),通过改进,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中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01~4.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进样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2)≥0.9906)。添加水平为0.01~4.0 mg/kg时,桃中吡唑醚菌酯的回收率范围为88%~9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6%~18.7%,戊唑醇的回收率范围为96%~106%,RSD为0.8%~13.2%。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全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9~13.9 d和5.4~8.9 d;在桃全果中的残留中值(STMR)分别为0.037和0.053 mg/kg,最高残留值(HR)分别为0.16和0.24 mg/kg。距末次施药后28 d,桃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残留量对风险商(RQ)的贡献率(RQc)分别为0.02%和0.03%,说明通过桃摄入的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对我国一般人群产生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较低。对于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NESTI)分别占急性参考剂量(ARfD)的0.4%和2%,对于1~6岁儿童分别占2%和4%,短期膳食暴露风险亦处于可接受水平。基于本次规范残留试验结果,总体上可认为,严格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和标签推荐的方式施用,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树上使用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均是可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戊唑醇 残留 消解动态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及其对黄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圆 张昌朋 +4 位作者 孙凤婷 叶会 陆兰菲 赵学平 曾小群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3年第4期97-103,共7页
为了解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动态及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铁皮石斛中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吡唑醚菌酯推荐低剂量(T1)、吡唑醚菌酯推荐高剂量(T2)、嘧菌酯推荐低剂量(T3)、嘧菌酯推荐高剂量(T4)和空白对照(... 为了解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动态及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铁皮石斛中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吡唑醚菌酯推荐低剂量(T1)、吡唑醚菌酯推荐高剂量(T2)、嘧菌酯推荐低剂量(T3)、嘧菌酯推荐高剂量(T4)和空白对照(CK)5个处理,采用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法,测定铁皮石斛中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残留量和黄酮含量.结果表明:(1)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及灵敏度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8.85%~117.50%,相对标准偏差为1.75%~13.92%,满足铁皮石斛中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残留检测要求.(2)通过盆栽试验发现,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中消解速率较慢,半衰期分别为110.45~145.45d和68.42~170.39d.90d时,T1和T2处理组在铁皮石斛中消解率和残留量分别为45.65%、5.23mg·kg^(-1)和40.70%、7.65mg·kg^(-1);T3和T4处理组在铁皮石斛中消解率和残留量分别为61.23%、2.51mg·kg^(-1)和36.56%、5.50mg·kg^(-1).(3)通过对90d铁皮石斛样品中黄酮含量的检测发现,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处理在短时间内可显著提高铁皮石斛中黄酮含量,随着时间延长黄酮含量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铁皮石斛 残留 黄酮含量
下载PDF
两种剂型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会 陈瑜婷 +6 位作者 骆玉琴 范续艳 雷圆 陆兰菲 郝培培 程有普 张昌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20-1728,共9页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乳油(EC)和微囊悬浮剂(CS)在草莓上的残留规律,分别以两种剂量(90和150 g·hm^(-2))于草莓成熟期施药,开展吡唑醚菌酯在草莓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经QuEChERS-UPLC-MS/MS后的最低检测浓度分...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乳油(EC)和微囊悬浮剂(CS)在草莓上的残留规律,分别以两种剂量(90和150 g·hm^(-2))于草莓成熟期施药,开展吡唑醚菌酯在草莓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经QuEChERS-UPLC-MS/MS后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20(草莓和土壤)和0.0050 mg·kg^(-1)(叶、茎和根)。在0.002~2 mg·kg^(-1)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草莓和土壤)的平均回收率为88%~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在0.005~2 mg·kg^(-1)范围内,平均回收率(根、茎及叶)为74%~108%,RSD为2%~9%。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EC和CS施药1 d后在草莓中的残留分别为0.20~0.28 mg·kg^(-1)(90~150 g·hm^(-2))和0.14~0.20 mg·kg^(-1)(90~150 g·hm^(-2)),残留量低于0.5 mg·kg^(-1),均符合我国和欧盟在草莓中的限量值。吡唑醚菌酯仅在草莓、茎和叶的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草莓中的半衰期为6.6~6.8 d(EC)和7.7~9.8 d(CS),属于易降解农药。试验结果为微囊悬浮剂剂型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体系上的安全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微囊悬浮剂 乳油 农药残留 草莓
下载PDF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7种蔬菜中的消解动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昕淳 李荣玉 +4 位作者 湛兴瑜 孙明明 姚小龙 李明 廖逊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1期87-92,共6页
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在蔬菜中的安全性及其科学使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7种蔬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5、0.20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蔬菜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1.1%~99.5%,相对... 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在蔬菜中的安全性及其科学使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7种蔬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5、0.20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蔬菜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1.1%~99.5%,相对标准偏差为2.3%~4.1%。消解动态试验表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白菜、韭菜、黄心乌白菜、奶油小白菜、奶油生菜、香菜和萝卜菜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中,吡唑醚菌酯在白菜中的消解速率较快,半衰期为1.36 d,在黄心乌白菜、奶油小白菜、香菜和萝卜菜中的消解次之,半衰期分别为2.10、2.31、2.67和2.89 d;而其在韭菜和奶油生菜中的消解较慢,半衰期分别为5.33和6.93 d,属于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施药14 d后,吡唑醚菌酯在7种蔬菜中的残留量均可降解至5 mg/kg以下,符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试验结果为吡唑醚菌酯在蔬菜生产中的科学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蔬菜 高效液相色谱 残留 消解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