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0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小洋 顾克军 +1 位作者 郭智 刘红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5,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苏香粳1176为供试材料,设置11个处理:不施氮肥(N0)为空白对照、当地常规施肥为施肥对照(N1),以及释放期为60、90 d的2种缓控释氮肥与常规氮肥按不同比例掺混(N2~N10),研究... 为了明确不同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苏香粳1176为供试材料,设置11个处理:不施氮肥(N0)为空白对照、当地常规施肥为施肥对照(N1),以及释放期为60、90 d的2种缓控释氮肥与常规氮肥按不同比例掺混(N2~N10),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缓控释氮肥处理使水稻产量均有所下降。其中,N4处理水稻每穗粒数降低,但其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保证相对较高的生物产量水平,从而保证N4处理具有较高的水稻产量。施用缓控释氮肥均提高水稻的吸氮量,随着缓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水稻吸氮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缓控释氮肥均降低了水稻干物质和籽粒的氮素生产效率。缓控释氮肥均能提高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降低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水稻成熟期时,缓控释氮肥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低于常规施肥处理。综上,缓控释氮肥虽然提高了水稻的吸氮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但其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总体不高,水稻产量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掺混氮肥 水稻 产量 吸氮量 氮素吸收利用 经济系数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粳稻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付景 马梦娟 +7 位作者 张骐飞 段居琦 王越涛 王付华 王生轩 白涛 尹海庆 王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87-1804,共18页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是如何影响水稻叶片和根系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仍不清楚。探明这一问题对于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超级...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是如何影响水稻叶片和根系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仍不清楚。探明这一问题对于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全生育期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AWD)2种灌溉方式及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施氮90 kg hm^(-2)(N1)、施氮180 kg hm^(-2)(N2)、施氮270 kg hm^(-2)(N3)和施氮360 kg hm^(-2)(N4)。结果表明,与CI相比,AWD增加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并显著增加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内肽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了根系中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AWD的产量较CI平均增加了10.4%。AWD显著提高了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以AWD+N3处理组合的最高。因此,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配合一定的施氮量,可以充分发挥水、肥效应,促进根系和叶片的氮代谢水平,提高叶片光合特性,协调地下地上部生长,有利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施氮量 光合特性 氮代谢酶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控释尿素和有机物料添加提高黄壤冬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全全 张萌 +4 位作者 芶久兰 饶勇 顾小凤 柳玲玲 肖华贵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利用田间试验探讨控释尿素和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黄壤冬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为贵州黄壤地力改善以及冬油菜丰产提质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2022年连续4年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展控释尿素和不同有机物料添加长期定位试验,以冬油... 利用田间试验探讨控释尿素和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黄壤冬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为贵州黄壤地力改善以及冬油菜丰产提质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2022年连续4年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展控释尿素和不同有机物料添加长期定位试验,以冬油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不施氮肥(U0)、控释尿素(CRU180)、普通尿素(U180)以及在普通尿素施用下配施3种有机物料[秸秆(U180+S)、生物炭(U180+B)和商品有机肥(U180+O),均为3000 kg/hm^(2)],在冬油菜收获后,分别测定不同处理冬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生物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与U0处理相比,CRU180和U180处理冬油菜产量分别提高732.5和588.8 kg/hm^(2),配施有机物料后,U180+S、U180+B和U180+O处理冬油菜产量较U180处理分别增加516.9、662.6和622.0 kg/hm^(2),其中以U180+B处理冬油菜产量最高,为2646.8 kg/hm^(2)。与U0处理相比,CRU180和U180处理冬油菜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与U180处理相比,配施有机物料显著提高冬油菜地上部生物量,4年均以U180+B处理最优,但与U180+S和U180+O处理差异不显著。冬油菜氮磷钾累积量均以U180+B处理最大,4年平均值分别为164.7、31.9和139.1 kg/hm^(2)。CRU180处理氮素农学效率(AEN)、偏生产力(PEPN)和吸收利用效率(REN)高于U180处理;配施有机物料后,U180+S、U180+B和U180+O处理冬油菜AEN、PEPN和REN较U180处理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以U180+B处理最高,分别为6.95 kg/kg、14.70 kg/kg和38.43%,高于其他处理。U180+S处理冬油菜经济效益为7109.9元/hm^(2),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控释尿素和有机物料(秸秆、生物炭和商品有机肥)添加均能提高冬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及利用,且以配施生物炭冬油菜产量最高,但配施秸秆冬油菜经济效益最优,建议在贵州黄壤区冬油菜生长季,正常肥料施用量情况下,可施用控释尿素替代常规尿素,且适当增施外源有机物料以保证冬油菜的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有机物料 黄壤 冬油菜 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多元化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配合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胡明明 丁峰 +6 位作者 彭志芸 向开宏 李郁 张宇杰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6-1252,共17页
研究多元化种植模式下,不同前茬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8—2019年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油菜-水稻(Py)、小麦-水稻(Px)、青菜-水稻(Pq)3种种植模式... 研究多元化种植模式下,不同前茬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8—2019年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油菜-水稻(Py)、小麦-水稻(Px)、青菜-水稻(Pq)3种种植模式秸秆还田,裂区设置常规淹水灌溉(W_(0))和干湿交替灌溉(W_(1))2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设置不施氮处理(N_(0))、常规施氮处理(N_(1))、精量减氮处理(N_(2))3个施氮水平,分析测定了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下秸秆还田的腐解率、氮素释放率、水稻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Py的平均产量分别较Px、Pq增加2.55%、13.99%,主要原因是其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较高;Py可促进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有利于干物质分配、提高茎鞘氮素贡献率和氮肥利用率,Py各时期的平均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分别比Px和Pq增加5.25%、7.48%和14.60%、17.30%,Py的氮肥偏生产力较Pq显著增加24.90%,但Py的秸秆腐解率和氮素释放率较低。3种模式下W1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W0处理增加5.10%(Py)、1.76%(Px)和4.80%(Pq),W1处理可促进秸秆腐解和氮素释放,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转运,有利于Py和Px模式下的干物质分配,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同一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下,N2处理可促进秸秆腐解和氮素释放,有利于干物质分配和氮素转运,提高了齐穗期、成熟期茎鞘和叶片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N2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较N1处理略有下降,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分析,油-稻种植模式下,油菜秸秆还田配合干湿交替灌溉与精量减氮(120 kg hm^(-2))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转运,进而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并可节约20%氮肥投入,实现水稻稳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元化种植模式 秸秆还田 水氮管理 产量形成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精量减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5
作者 胡明明 李志欣 +10 位作者 丁峰 陈凯瑞 廖琴 吴子牛 熊莹 付浩 罗永恒 陈宗奎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0-1514,共15页
【目的】水旱轮作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氮素残留率,而且旱作季秸秆还田后带入土壤的氮量也不同,导致对后茬水稻的氮素供应也不同。研究考虑秸秆氮素条件下的精准减氮量,以充分发挥秸秆氮素和轮作模式优势。【方法】以四川地区主推品种‘F优... 【目的】水旱轮作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氮素残留率,而且旱作季秸秆还田后带入土壤的氮量也不同,导致对后茬水稻的氮素供应也不同。研究考虑秸秆氮素条件下的精准减氮量,以充分发挥秸秆氮素和轮作模式优势。【方法】以四川地区主推品种‘F优498’为材料,在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化农业科研园区进行大田裂区试验,以3种水旱轮作模式下的秸秆还田为主区:油菜–水稻轮作(RR)、小麦–水稻轮作(WR)、青菜–水稻轮作(CR);以3个施氮量为裂区:不施氮(N_0)、传统施氮量(N_(1))、精量减氮(N_(2))。根据计算,RR、CR和WR轮作模式下N_(2)处理的施氮量分别为120、145和140 kg/hm^(2),分别较N1处理(150 kg/hm^(2))减少氮肥用量20.00%、3.33%和6.67%。于水稻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取植株样分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量,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旱季作物和水稻收获后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结果】与CR和WR处理相比,RR平均水稻产量2018年分别增加3.85%和13.06%,2019年分别增加14.01%和2.57%,主要原因是其能保证较高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促进籽粒灌浆结实;2018年干物质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1.84%和23.50%,2019年分别增加12.87%和4.19%;2018年氮素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17.29%和14.59%,2019年分别增加10.50%和5.00%;2018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1.43%和17.08%,2019年分别增加25.57%和11.42%。2018、2019年RR处理稻田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CR和WR处理增加16.67%和9.25%、14.69%和2.01%,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3.90%和9.80%、17.76%和8.48%。同一轮作模式秸秆还田下,N_(2)处理的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含量与N_(1)处理多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多表现为N_(2)>N_(1),其中2018年N2处理在RR模式下的氮肥偏生产力较N1处理显著增加23.50%,2019年显著增加20.89%。RR、WR和CR模式综合评价表明,水稻生产力综合排序为RR>CR>WR,得分最高的处理是RR+N_(1),其次是RR+N_(2)。【结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秸秆还田优化了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促进了氮素利用和土壤培肥,从而增加水稻产量,配合精量减氮处理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但能减少20%氮肥使用,有助于秸秆高效利用和水稻节肥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旱作秸秆还田 精量减氮 水稻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土壤氮素含量
下载PDF
硼肥和保水剂配施对甜菜硼吸收利用的影响
6
作者 陈雪珂 黄睿敏 +6 位作者 罗静静 魏正美 陈浩 李想 张彦朋 董心久 樊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693,共7页
以甜菜品种‘Beta 796’和‘ST 1309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施硼量为主区[包括施硼量0 kg·hm^(-2)(M0)、1.2 kg·hm^(-2)(M1)、2.4 kg·hm^(-2)(M2)、4.8 kg·hm^(-2)(M3)],保水剂为副区[包括保水剂施用量0 kg&... 以甜菜品种‘Beta 796’和‘ST 1309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施硼量为主区[包括施硼量0 kg·hm^(-2)(M0)、1.2 kg·hm^(-2)(M1)、2.4 kg·hm^(-2)(M2)、4.8 kg·hm^(-2)(M3)],保水剂为副区[包括保水剂施用量0 kg·hm^(-2)(Z0)、75 kg·hm^(-2)(Z1)],研究硼肥和保水剂配施对滴灌甜菜硼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硼含量随施硼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M2处理达到最大。甜菜不同器官硼含量表现为叶片>叶柄>块根,其中M2处理条件下甜菜叶片、叶柄和块根硼含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6.09%~54.55%、7.17%~49.68%和11.08%~73.70%。与叶丛期相比,收获期甜菜叶片和叶柄硼积累量占比分别降低8%~19%和3%~7%,块根硼积累量占比提高14%~24%。施用保水剂后,甜菜叶片、叶柄和块根硼含量较不施用保水剂处理分别提高10.56%~32.73%、3.66%~25.04%和20.11%~57.38%。相同处理条件下,‘Beta 796’叶片、叶柄和块根硼积累量比‘ST 13092’提高0.45%~15.64%、0.89%~13.72%和1.15%~15.79%。‘Beta 796’和‘ST 13092’品种的硼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2.43%和37.89%。因此,将3.1~3.5 kg·hm^(-2)硼肥和75 kg·hm^(-2)保水剂在叶丛期随水滴施能够实现甜菜增产增效,为新疆甜菜可持续生产管理提供了案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硼肥 保水剂 吸收利用
下载PDF
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生长、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贵 墨金萍 +2 位作者 曹宁 白灵 连荣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88,共5页
针对玉米生产中大量施肥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肥料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水、氮2因素试验设计,其中灌溉量设置200、400、600 m^(3)/hm^(2)等3个水平,施氮量设置0、75、150、225、300、375 kg/hm^(2)等6个水平,共设18个处理,研究不同水氮处... 针对玉米生产中大量施肥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肥料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水、氮2因素试验设计,其中灌溉量设置200、400、600 m^(3)/hm^(2)等3个水平,施氮量设置0、75、150、225、300、375 kg/hm^(2)等6个水平,共设18个处理,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半干旱地区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灌溉条件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呈单峰趋势变化,均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而在同一氮水平下,灌溉量为400 m^(3)/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百粒重和穗粒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收获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穗粒数、百粒重和穗粒重是玉米产量提高的决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灌溉量为400 m^(3)/hm^(2)、施氮量为227.02 kg/hm^(2)时,可获得最佳理论产量,为6492.11 kg/hm^(2),是最佳水氮组合。综上所述,在半干旱地区,密度60000株/hm^(2)、灌溉量400 m^(3)/hm^(2)、施氮量225 kg/hm^(2)是玉米种植最佳技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灌水量 玉米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
8
作者 陈真雄 何军 +4 位作者 钟韵 华克骥 廖薇 甘学华 张宏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采集泡田前和黄熟期收割后土样进行土壤全磷(TP)分析,于黄熟期测产,取植株样进行干物质称重,并化验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含磷量。结果表明,W2N2处理下水稻产量、磷素收获指数(PHI)、磷肥偏生产力(PFPP)和植株根干重均达最高,分别为8566.10 kg/hm^(2)、58.25%、214.35 kg/kg、255.47 g/m^(2);W2模式下水稻产量显著高于W1(P<0.05),分别高出10.85%(N1)和11.03%(N2);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各器官含磷量占比均为:穗>叶、茎,磷素会逐渐在穗部积累;施肥类型相同时,W2模式下植株茎、叶含磷量占比均高于W1,而穗含磷量占比均低于W1;灌溉模式相同时,N2条件下植株籽粒含磷量占比较N1高出4.50%(W1)和1.54%(W2);黄熟期收割后土壤TP含量均高于泡田前,收割后N2条件下稻田土壤TP含量较N1高出3.70%(W1)和6.25%(W2),收割后W2模式下稻田TP含量较W1高出13.33%(N1)和15.63%(N2)。间歇灌溉配施缓释肥可以有效促进水稻磷素吸收,进而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处理 灌溉模式 施肥类型 磷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土壤总磷 根干重 缓释肥
下载PDF
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永泽 王瑞刚 +7 位作者 王艺媚 王梓豪 李俊周 杜彦修 孙红正 彭廷 赵全志 张静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6,共10页
以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研究播期[4月15日(D1)、4月30日(D2)、5月15日(D3)、5月30日(D4)、6月14日(D5)]和施氮量[0 kg/hm^(2)(N0)、150 kg/hm^(2)(N150)和300 kg/hm^(2)(N300)]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以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研究播期[4月15日(D1)、4月30日(D2)、5月15日(D3)、5月30日(D4)、6月14日(D5)]和施氮量[0 kg/hm^(2)(N0)、150 kg/hm^(2)(N150)和300 kg/hm^(2)(N300)]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探寻豫南稻区最适播期和施氮量。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D2播期产量较D5播期提高126.42%。D2播期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整体来看,D2N300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D1N300、D2N150处理。总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均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总叶面积指数和低效叶面积指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体来看,总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2N300处理;高效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1N300处理;低效叶面积指数以D2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3N300处理。粒数叶比和粒质量叶比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整体来看,粒数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2N0、D3N0处理;粒质量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3N0、D2N0处理。D1、D2、D3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分别较D5播期增加12.81%、14.77%、13.02%和10.64%、25.08%、30.40%,且各个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穗氮含量表现为D1、D2播期显著高于D3、D4、D5播期,且各个播期N150、N300处理穗氮含量总体上均高于N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先升高后下降,N150和N300处理均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且N15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明显高于N300处理。综上,播期和施氮量通过调节叶面积、粒叶比、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产量,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在豫南地区丰产高效的适宜播种期是4月30日(D2),适宜施氮量为150~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杂交稻 播期 施氮量 群体质量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施钾量对云南春作马铃薯生长发育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李宁 刘骏 +2 位作者 杨志清 李鸣凤 张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0,共6页
为明确云南春作马铃薯的适宜钾肥用量,为云南春作马铃薯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主栽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240、360 kg/hm^(2)等4个钾肥处理,研究不同钾肥用量对云南春作马铃薯生长发育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 为明确云南春作马铃薯的适宜钾肥用量,为云南春作马铃薯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主栽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240、360 kg/hm^(2)等4个钾肥处理,研究不同钾肥用量对云南春作马铃薯生长发育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钾肥相比,施用钾肥能够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马铃薯平均增产14270 kg/hm^(2),平均增产率为43.1%,其中360 kg/hm^(2)处理下的产量最高,但与240 kg/hm^(2)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施用钾肥能够显著提高大薯率,与不施钾肥相比,大薯率平均提高36.19%,中薯率、小薯率分别降低29.16%、45.17%。施用钾肥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整个生育期株高、茎粗分别平均提高13.06%、17.78%;施用钾肥能显著增加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各器官的干重、钾含量及钾积累量,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全株干重、钾素积累量平均分别增加32.80%、81.55%;施用钾肥促进了马铃薯干物质、钾素向块茎转运,在240 kg/hm^(2)用量下,马铃薯块茎干物质、钾素分配比最大,分别为70.68%、64.92%。然而,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钾肥利用率降低。综合考虑钾肥利用效率,云南春作马铃薯钾肥用量以24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作马铃薯 生长发育 钾素吸收利用 云南 施钾量
下载PDF
中东绿聚能复合肥对武运粳23号产量·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1
作者 王子涵 曹文雅 +11 位作者 朱正康 彭斌 王树深 伏桐 丁周宇 杨英 舒小伟 周娟 姚友礼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4期120-126,143,共8页
在盆栽和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中东绿聚能复合肥对武运粳23号水稻产量、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东绿聚能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盆栽和大田试验均能显著提高武运粳23号水稻的产量。施用量或施用比例越大增产幅度越大... 在盆栽和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中东绿聚能复合肥对武运粳23号水稻产量、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东绿聚能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盆栽和大田试验均能显著提高武运粳23号水稻的产量。施用量或施用比例越大增产幅度越大,越早施用增产效果越好,基肥增幅最大。从大田试验来看,MT5和HT5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优。产量增加主要是穗数的显著增加;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平均增加24.9%,对比、施用量、施用时期平均分别增加30.03%、23.66%、20.79%。随着绿聚能施用量的增加氮素累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在促分蘖、促大穗的肥料中,早施的效应明显大于晚施;对氮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有促进作用,随着绿聚能施用量的增加,后3个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栽后30 d的水稻单株不定根数、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干重、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均较低,单株根活力、最长根长、众数根长较高;抽穗期上述根系性状均高于对照,但冠根比低于对照。成熟期冠根比高于对照。由此可知,施用绿聚能复合肥能显著促进水稻穗数的增加,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聚能复合肥 水稻 产量 根系性状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盐碱胁迫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响应机理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12
作者 高敬文 郭子燕 王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4期44-50,共7页
开展盐碱胁迫下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的综述研究,为盐碱胁迫下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生长、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系统、氧化还原系统、离子平衡等方面系统归纳... 开展盐碱胁迫下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的综述研究,为盐碱胁迫下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生长、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系统、氧化还原系统、离子平衡等方面系统归纳了盐碱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土壤氮素循环、根系氮素吸收和氮素同化等方面分析了盐碱胁迫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可以从氮高效品种选用、土壤调理剂施用、土壤有机质增施、生长调节剂控制、内生菌根定植等方面提高盐碱胁迫下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通过开展综述,提出了开发利用相应的菌剂产品、关于不同程度的盐胁迫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响应特征、开展耐盐品种的育种工作、深入挖掘植物体内碳氮代谢相关组学机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盐碱胁迫下对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等盐碱地作物的养分管理和稳产高产理论与途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胁迫 作物生长 氮素吸收利用 生理机理 调控措施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玉汝 陈丽娜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年第6期56-59,77,共5页
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小麦植株长势过旺,出现植株高大、过度生长、茎秆细长等现象,使小麦容易倒伏且抗病能力下降,化肥过量施用还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本文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方式,探究有机肥不同替代比例对小麦氮素吸... 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小麦植株长势过旺,出现植株高大、过度生长、茎秆细长等现象,使小麦容易倒伏且抗病能力下降,化肥过量施用还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本文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方式,探究有机肥不同替代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发现有机肥料替代20%化学肥料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产量与全部施用化学肥料相比无显著差异,经济效益增加859.5元/hm^(2);而有机肥料完全替代化学肥料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小麦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氮肥运筹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作者 伏桐 唐东南 +9 位作者 舒小伟 徐杰姣 王树深 王子涵 丁周宇 杨英 周娟 姚友礼 黄建晔 董桂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49-758,共10页
机插秧苗素质普遍较弱,为了获得足够的穗数,江苏省苏北地区不少生产者采取增加分蘖肥施用次数、施氮量和密度的生产方式,但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并未增加。为此,以淮稻5号和南粳9108为试材,设计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秧苗素质和分蘖肥互作及... 机插秧苗素质普遍较弱,为了获得足够的穗数,江苏省苏北地区不少生产者采取增加分蘖肥施用次数、施氮量和密度的生产方式,但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并未增加。为此,以淮稻5号和南粳9108为试材,设计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秧苗素质和分蘖肥互作及秸秆还田与穗肥施用比例互作3个试验,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互作试验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N1、N2、N3分别为225、300和375 kg·hm^(–2)),M1(22.5万穴·hm^(–2))处理的产量呈增加的趋势,M2(27万穴·hm^(–2))和M3(33万穴·hm^(–2))处理的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2M3处理产量最高;产量显著受到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增氮增密增加了成熟期氮素累积量,但是增氮降低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而增密则增强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2)在秧苗素质和分蘖肥互作试验中,壮苗产量较弱苗处理平均增加13.66%,氮肥利用率较弱苗增加1.7%;壮苗1次施用分蘖肥就能充分发挥水稻产量的潜力,弱苗适度增施分蘖肥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壮弱苗过度施用分蘖肥均不能获得高产,适度增施分蘖肥有利于壮弱苗氮肥利用率的提高。3)在秸秆还田与穗肥施用比例互作试验中,秸秆还田条件下,增加促花肥比例及减少保花肥比例有利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氮密互作 氮肥处理 秧苗素质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缓释肥及其施用方式对雷竹林肥料吸收利用的影响
15
作者 田楠 胡俊靖 +4 位作者 华锦欣 雷亦晨 蔡婷 陈丽华 何奇江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Prevernalis’林开展穴施缓释肥和沟施缓释肥实验,以常规撒施复合肥为对照,通过对雷竹林土壤养分、竹株(包括地上茎、竹枝、竹叶、竹鞭和竹根)生物量干质量和植物组织养分的分析,研究缓释肥及其施用方... 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Prevernalis’林开展穴施缓释肥和沟施缓释肥实验,以常规撒施复合肥为对照,通过对雷竹林土壤养分、竹株(包括地上茎、竹枝、竹叶、竹鞭和竹根)生物量干质量和植物组织养分的分析,研究缓释肥及其施用方式对雷竹林肥料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雷竹林土壤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常规施肥处理下降最多,达到0.52个pH单位;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积累量由大到小均为常规施肥处理>穴施缓释肥处理≈沟施缓释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积累较施肥前分别增加26.40%、20.74%和3.98%;竹株总生物量干质量为常规施肥(985.37 g)<穴施缓释肥(1276.49g)≈沟施缓释肥(1119.85g);竹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表现为常规施肥<穴施缓释肥≈沟施缓释肥;与常规施肥相比,穴施和沟施缓释肥促进了竹株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综合肥料利用效果,穴施和沟施缓释肥处理显著优于常规施肥,穴施对雷竹地上部分养分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沟施对雷竹地下部分养分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缓释肥 施用方式 土壤养分 生物量 肥料吸收利用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对盐碱地小麦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张诗标 《乡村科技》 2024年第12期74-76,共3页
针对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存在的盐碱地耕层土壤肥力低、作物生长发育缓慢、对养分利用受阻等问题,于2022年10月—2023年6月在赣榆区柘汪镇小麦地开展大田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盐碱地小麦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针对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存在的盐碱地耕层土壤肥力低、作物生长发育缓慢、对养分利用受阻等问题,于2022年10月—2023年6月在赣榆区柘汪镇小麦地开展大田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盐碱地小麦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能显著促进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产量的提高,且在当地常规施肥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下,吸氮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回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为最大值,分别为289.38 kg/hm^(2)、23.58 kg/kg、34.15%和65.16 kg/kg,而小麦收获期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为402.49×10^(4)穗/hm^(2)、32.27穗/粒、35.59 g和431.68 kg/hm^(2)。由此可知,在赣榆区盐碱地小麦种植过程中添加微生物菌剂,能有效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可在当地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盐碱地 微生物菌剂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7
作者 苏北 《乡村科技》 2024年第4期88-90,共3页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大量化肥,不仅会降低肥料利用率,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探索出适合连云港地区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路径,笔者于2023年进行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水稻栽培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大量化肥,不仅会降低肥料利用率,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探索出适合连云港地区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路径,笔者于2023年进行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水稻栽培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化肥施用量处理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显著提高水稻收获时的株高、产量和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且以有机肥替代30%当地常规化肥处理下的各项指标表现最优。研究结果为江苏省连云港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肥替代 生长特性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不同类型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8
作者 相阳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6期30-32,共3页
针对长期以来大量化肥投入导致的土壤理化性状恶化、有机质含量、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等问题,通过在山东临清市地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5种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类型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 针对长期以来大量化肥投入导致的土壤理化性状恶化、有机质含量、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等问题,通过在山东临清市地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5种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类型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和净收益影响显著,其中以生物有机肥料替代下的效果最优。生物有机肥料替代下的吸氮量、氮素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产量和净收益分别为297.75 kg/hm^(2)、39.06%、22.27 kg/kg、37.84 kg/kg、539.29 kg/亩和888.44元/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有机肥替代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9
作者 李娟 程乐庆 +1 位作者 谢宗远 徐其领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11期35-37,52,共4页
为明确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情况,减缓农田面源污染和提高肥料利用率,于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试验设计,主区为灌溉模式,分别为常规漫灌(CG)和滴灌水肥一体化(DF),副区为施肥方式,分... 为明确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情况,减缓农田面源污染和提高肥料利用率,于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试验设计,主区为灌溉模式,分别为常规漫灌(CG)和滴灌水肥一体化(DF),副区为施肥方式,分别为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不施磷肥(NK)、不施钾肥(NP)、氮磷钾平衡施肥(NPK),共计10个处理(P<0.05),探究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情况表现。结果表明: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不施磷肥(NK)、不施钾肥(NP)和氮磷钾平衡施肥(NPK)处理下小麦养分吸收量、回收利用率、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对应常规漫灌处理,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在提高小麦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提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综上,研究可为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可提高河南豫东地区小麦的产量,为进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滴灌水肥一体化 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炜 贺鹏 +4 位作者 马宏亮 雷芳 黄秀兰 樊高琼 杨洪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50,共11页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P75)和120(P120) kg hm-2为裂区。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地上部磷素积累量, SM较NSM的小麦根尖NO3-净吸收速率、籽粒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素同化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2%、8.4%、9.0%、41.9%、23.3%和21.9%。与P0相比, P75和P120增加幅度分别达到35.1%~37.6%、12.6%~19.0%、7.1%~9.3%、35.7%~60.5%、17.6%~23.8%、17.2%~23.6%。与NSM相比, SM的小麦旗叶灌浆期叶绿素含量上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与施磷可促进小麦根尖NO3-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显著增加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最终提高籽粒产量。考虑经济效益和产量回报,西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时,推荐采用秋闲期秸秆覆盖配施磷肥75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根尖NO3-吸收 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 籽粒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