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52
1
作者 张洪程 王秀芹 +2 位作者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00-806,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高肥处理则显著降低 ;相同施氮水平 ,两优培九的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汕优 6 3;在 90 0 0~ 10 5 0 0kg·ha-1的产量水平下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为 2 .0~ 2 .2kg ,氮肥利用率在 40 %左右 ;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而高肥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提高。在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 ,4个氮肥处理水平下 ,两优培九的产量均高于汕优 6 3、品质优于汕优 6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两优培九 产量 品质 吸氮特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吸氮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7
2
作者 金继运 何萍 +6 位作者 刘海龙 李文娟 黄绍文 王秀芳 王立春 谢佳贵 张国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8-573,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郑单21)和普通玉米(四密25)吸氮特性及子粒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淀粉玉米氮素最大吸收速率较大,出现日期早,成熟期吸氮总量高,但其子粒产量却较低。高淀粉玉米子粒中的氮...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郑单21)和普通玉米(四密25)吸氮特性及子粒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淀粉玉米氮素最大吸收速率较大,出现日期早,成熟期吸氮总量高,但其子粒产量却较低。高淀粉玉米子粒中的氮素更多依赖于后期的根系吸收,而较少来源于前期营养体的氮素转移;其淀粉总量、支链淀粉含量较高,而直/支比值较低。在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上,郑单21含有较高的粗蛋白总量及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但醇溶蛋白含量较低;在脂肪酸及其组成上,虽然郑单21的脂肪酸总量较低,但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在各品质组分上,支链淀粉、醇溶蛋白、软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对氮肥的反应与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和脂肪酸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过量施氮则其含量下降。施氮对直链淀粉含量、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硬脂酸、花生酸和亚麻酸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淀粉玉米 普通玉米 吸氮特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2
3
作者 谢秋发 刘经荣 +1 位作者 石庆华 李木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2-467,共6页
采用15N示踪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磷钾量条件下,有机无机肥料一次性基施,有利于氮素向稻谷转移,其增产效果高于单施化肥,且具有氮利用率高、损失少、土壤残留多和省时... 采用15N示踪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磷钾量条件下,有机无机肥料一次性基施,有利于氮素向稻谷转移,其增产效果高于单施化肥,且具有氮利用率高、损失少、土壤残留多和省时省工等特点,是兼顾高产和地力保持的施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施肥方式 吸氮特性 转化
下载PDF
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宋海星 官春云 +3 位作者 刘强 刘代平 荣湘民 陈社员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6-109,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氮素累积量,施氮处理从苗期到抽苔末期迅速增加,抽苔末期到开花末期下降,开花末期后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超过抽苔末期的氮素累积量;不施氮处理与施氮处理有类似的变化...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氮素累积量,施氮处理从苗期到抽苔末期迅速增加,抽苔末期到开花末期下降,开花末期后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超过抽苔末期的氮素累积量;不施氮处理与施氮处理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施氮处理,而且开花末期后的氮素累积量超过了抽苔末期。无论施氮与否,营养器官含氮量随生育期的进程持续下降,而生殖器官含氮量施氮时持续下降,不施氮时则呈单峰曲线。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出现的日期,不施氮处理明显早于施氮处理。氮素生理效率,施氮处理在角果发育期最高,而不施氮处理在开花末期最高。施氮明显增加植株氮素累积量、植株含氮量、生物量及籽粒产量,但氮素生理效率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 吸氮特性 干物质累积
下载PDF
施用磷肥对春小麦产量与吸氮特性及土体中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爱平 刘汝亮 +3 位作者 李友宏 杨世琦 杨淑静 杨正礼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4,共5页
通过宁夏引黄灌区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磷量分别为0、60、120、180kg/hm2对春小麦产量、磷肥利用率、吸氮特性和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不同影响,旨在明确该区合理施磷量。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磷肥(60~120kg/hm2)能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 通过宁夏引黄灌区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磷量分别为0、60、120、180kg/hm2对春小麦产量、磷肥利用率、吸氮特性和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不同影响,旨在明确该区合理施磷量。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磷肥(60~120kg/hm2)能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当施磷量为120kg/hm2,小麦籽粒产量最高,为6 215kg/hm2。春小麦氮素累积动态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吸氮量,但到成熟期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出现损失,损失量达7.7%~13.4%。当施磷量分别为60、120、180kg/hm2时,0~150 cm土层中的NO3--N累积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0.6、58.5、62.9 kg/hm2。综合考虑磷肥利用率、小麦产量和降低土体中NO3--N残留等方面的因素,磷肥当季施用量应该控制在60~12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磷肥 吸氮特性 硝态残留
下载PDF
杂交水稻根系生长优势与吸氮特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石庆华 李木英 涂起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对杂交稻汕优63及其亲本的根系生长和吸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根系生长和吸氮特性较亲本有明显优势,在低氮浓度下尤为突出;根系吸氮量与植株干物质生产优势密切相关;杂交稻对NH4+的吸收速率受父本影响较大;杂交... 对杂交稻汕优63及其亲本的根系生长和吸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根系生长和吸氮特性较亲本有明显优势,在低氮浓度下尤为突出;根系吸氮量与植株干物质生产优势密切相关;杂交稻对NH4+的吸收速率受父本影响较大;杂交稻虽有明显的吸氮优势,但其呼吸耗氧并未增加,这种现象可能暗示杂交稻的根系呼吸产生的ATP或能量分配方式与其亲本有所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根系 吸氮特性 水稻 品种
下载PDF
两优培九不同栽培方式吸氮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海生 张洪程 +4 位作者 戴其根 吕修涛 霍中洋 许轲 吕川根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8,52,共5页
对两系法亚种杂交组合两优培九进行大苗移栽、中苗移栽、小苗移栽与乳苗移栽试验 ,初步研究了群体的吸氮特性。结果表明 :(1)四种方式植株含氮率一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移栽苗龄越小 ,下降越明显。其中拔节至抽穗期含氮率下降最剧 ;(2 ... 对两系法亚种杂交组合两优培九进行大苗移栽、中苗移栽、小苗移栽与乳苗移栽试验 ,初步研究了群体的吸氮特性。结果表明 :(1)四种方式植株含氮率一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移栽苗龄越小 ,下降越明显。其中拔节至抽穗期含氮率下降最剧 ;(2 )移栽苗龄减小 ,一生总吸氮量减少 ,生物、经济产量均呈逐步下降趋势 ;(3)不同苗龄处理生育前期的吸氮量多 ,四种方式之间的差异不大 ,中后期是吸氮量差异形成的主要时期 ,苗龄越小者吸氮量越少 ;(4 )四种方式不同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均以拔节至抽穗期为最大 ,此前的移栽至拔节阶段亦较高 ,此后吸氮强度下降 ;(5)综合分析四种栽培方式 ,大、中苗移栽在不同生育时期吸氮量较多 ,吸氮强度大 ,一生总积累量多 ,氮素生产力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栽培方式 吸氮特性 两优培九 施肥
下载PDF
杂交早稻旱育秧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规律研究Ⅰ旱育秧的吸氮特性和群体建成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德光 段志红 +2 位作者 蔡明历 刘承柳 吴山 《湖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4期5-7,共3页
研究了早杂旱育秧吸氮特性、群体建成和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旱育秧全生育期单株吸氮量均高于水育秧 ,在分蘖期叶片含氮率占全株的 71 9% ;分蘖发生多 ,群体发展迅速 ,在常规栽培条件下 ,其最大叶面积指数接近 7 0 ;旱育秧的实... 研究了早杂旱育秧吸氮特性、群体建成和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旱育秧全生育期单株吸氮量均高于水育秧 ,在分蘖期叶片含氮率占全株的 71 9% ;分蘖发生多 ,群体发展迅速 ,在常规栽培条件下 ,其最大叶面积指数接近 7 0 ;旱育秧的实际产量略高于水育秧。讨论了旱育秧进一步高产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旱育秧 吸氮特性 产量 生育特性
下载PDF
杂交水稻吸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运武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0-64,共5页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亩产500公斤,早稻需要的氮素营养比常规稻多,晚稻则相反,杂交早稻和杂交晚稻都以生育中期为吸氮最多的时期,其吸氮量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一半以上,土壤供氮则相反。氮肥不同用量试验中,氮肥采用“促前控中”施肥...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亩产500公斤,早稻需要的氮素营养比常规稻多,晚稻则相反,杂交早稻和杂交晚稻都以生育中期为吸氮最多的时期,其吸氮量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一半以上,土壤供氮则相反。氮肥不同用量试验中,氮肥采用“促前控中”施肥法,其利用率平均为30.84%。氮肥不同施用方法试验中。采用“稳前攻中”施肥法,早稻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41.03%,较“促前控中”施肥法提高14.07%;晚稻平均为67.07%。较“促前控中”法提高29.46%。在配施磷钾肥试验中,氮磷配施,氮肥利用率为38.91%,较氮肥单施仅提高9.47%;氮钾配施和氮磷钾配施,氮肥利用率分别为46.92%和58.08%,较氮肥单施分别提高17.75%和28.91%。“稳前攻中”施肥法和氮钾及氮磷钾配施均有提高氮肥利用率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吸氮特性 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北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4
10
作者 吴文革 张四海 +3 位作者 赵决建 吴桂成 李泽福 夏加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7-764,共8页
在双季稻北缘地区,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蘖肥,提高穗肥比例可增加抽穗—成熟期的叶片含氮量,使SPA... 在双季稻北缘地区,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蘖肥,提高穗肥比例可增加抽穗—成熟期的叶片含氮量,使SPAD值维持较高水平,提高齐穗后的绿叶面积和有效叶面积率,提高群体光合势,有利于促进干物质积累而提高产量和氮素吸收,常规稻和杂交稻均以基∶蘖∶穗=50∶25∶25运筹模式产量最高;前氮后移增施穗肥因能为水稻整个生育期提供比较平衡的氮素供应,可促进氮素的吸收;氮肥当季利用效率随穗肥比例提高而增加,但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产量有更好的对应关系。基∶蘖∶穗=50∶25∶25的运筹模式是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合理的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肥运筹 产量 吸氮特性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陆两优996吸氮、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李木英 石庆华 +3 位作者 王涛 潘晓华 谭雪明 曾勇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选用超级稻组合陆两优996,通过不同氮肥用量和不同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的处理,探讨陆两优996的物质生产和产量潜力及需氮特性。结果表明:陆两优996是一个需氮量较多、物质生产能力较强、产量高的组合,要获得7.5 t/hm^2以上的稻谷产量,... 选用超级稻组合陆两优996,通过不同氮肥用量和不同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的处理,探讨陆两优996的物质生产和产量潜力及需氮特性。结果表明:陆两优996是一个需氮量较多、物质生产能力较强、产量高的组合,要获得7.5 t/hm^2以上的稻谷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生产达13 t/hm^2以上,稻谷收获指数0.53以上,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70万/hm^2以上,每穗粒数不少于120粒,结实率达90%以上。陆两优996的氮肥效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百千克稻谷产量的耗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前期氮肥过量,影响后期氮素吸收积累。每公顷稻谷产量7.5 t以上总施氮量165~225 kg/hm^2,以施氮量195 kg/hm^2产量最高;基蘖肥用量115 kg/hm^2,约占总氮肥用量的60%~70%,总施氮量等于或低于165 kg/hm^2时,基蘖肥施氮量需占70%,如总施氮水平高于165 kg/hm^2,基蘖肥比例宜下调到60%,穗粒肥一般纯氮50~6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运筹 超级稻 吸氮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超级早稻不同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其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徐春梅 周昌南 +3 位作者 郑根深 王丹英 胡培松 章秀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0,共6页
以超级杂交早稻中嘉早17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在施氮量为0、120、165、210 kg/hm24个水平和种植密度为22.5×104穴/hm2(D1)和30×104穴/hm2(D2)2个水平下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其氮素利用、积累和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 以超级杂交早稻中嘉早17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在施氮量为0、120、165、210 kg/hm24个水平和种植密度为22.5×104穴/hm2(D1)和30×104穴/hm2(D2)2个水平下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其氮素利用、积累和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积累总量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氮素积累量的增幅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施氮量由120 kg/hm2(N1)上升到165 kg/hm2(N2)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施氮量由165 kg/hm2(N2)上升到210 kg/hm2(N3)时的增加幅度。叶片氮素转运量也随施氮量和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转运率没有明显规律。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收获时氮素生理效率和施肥量间存在负相关。同时发现低密度种植时,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收获期氮素生理效率均高于高密度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超级早稻 肥运筹 吸氮特性
下载PDF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148
13
作者 叶全宝 张洪程 +6 位作者 魏海燕 张瑛 汪本福 夏科 霍中洋 戴其根许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22-1428,共7页
在土培池条件下,研究了2种土壤(砂土和黏土)和4种施氮水平下4个水稻品种(组合)施用氮利用效率、增产效应及吸氮特性。结果表明,(1)在砂土和黏土上施用氮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黏土上的产量显著高于砂土上的,而砂土施用氮肥的增产效... 在土培池条件下,研究了2种土壤(砂土和黏土)和4种施氮水平下4个水稻品种(组合)施用氮利用效率、增产效应及吸氮特性。结果表明,(1)在砂土和黏土上施用氮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黏土上的产量显著高于砂土上的,而砂土施用氮肥的增产效应显著高于黏土。(2)不同土壤条件下,水稻对氮肥的利用情况不同。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呈砂土>黏土的趋势,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呈黏土>砂土的趋势,而氮肥农艺利用率则因水稻基因型不同在不同土壤上表现有所差异。(3)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在2种土壤条件下,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氮肥表观利用率在砂土条件下呈一直上升趋势,以高肥处理最高,在黏土条件下则呈现先上升,至中肥最大,高肥显著下降的趋势。(4)秸秆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和总吸氮量均呈黏土>砂土的趋势,但差异相对较小。(5)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水稻施用氮肥的增产效应、氮肥利用效率和对氮素的积累与分配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条件 施用 肥利用效率 增产效应 吸氮特性 利用效率 水稻品种 效应研究
下载PDF
Variation of Nitroge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Mid-Season Hybrid Rice at Different Ecological Sites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朱永川 周兴兵 刘茂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7期1001-1009,1012,共10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sites,soi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on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organs and ut...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sites,soi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on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organs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or mid-season hybrid rice.[Method] By using mid-season rice varieties II-you 7 and Yuxiangyou203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seven ecological sites in four provinces or citi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in 2009.A total of four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were set as follows:by using 75 kg/hm2 of P2O5 and 75 kg/hm2 of K2O as the base fertilizer,extra 0,90,150 and 210 kg/hm2 of nitrogen fertilizer(in which,base fertilizer,base-tillering fertilizer and base-earing fertilizer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60%,20% and 20%.) was applied,respectively.In the split-plot design,fertilizer was considered as the main factor while rice variety was taken as the secondary factor.A total of eight treatments were set with three replications.[Result]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grain yield were found among seven locations,two varieties,four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interactions of site × variety and site ×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but the interaction of variety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rice yield.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s of site,varietie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nitrogen content,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High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uptake efficiency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or nitrogen were found;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nitrogen uptake-utilization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ecological sites,chemical quality of soil and the level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Conclusion]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highly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in mid-season hybrid rice cul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season hybrid rice Ecological site Soi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 Nitroge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