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咀嚼口香糖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科技期...目的:系统评价咀嚼口香糖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比较胃癌术后咀嚼口香糖与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评价后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项RCTs,共计853例患者。结果显示,咀嚼口香糖可以缩短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MD=-15.07,95%CI(-20.01,-10.13),P<0.00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MD=-17.59,95%CI(-21.60,-13.57),P<0.001]、术后首次闻及肠鸣音时间[MD=-5.89,95%CI(-6.97,-4.82),P<0.001],减少腹胀发生率[RR=0.17,95%CI(0.08,0.35),P<0.001],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MD=-1.93,95%CI(-3.17,-0.68),P=0.002]。结论:咀嚼口香糖有助于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在咀嚼肌肌筋膜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进行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的咀嚼肌肌筋膜疼痛患者32例,分析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有效率。于治疗前和治...目的评价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在咀嚼肌肌筋膜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进行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的咀嚼肌肌筋膜疼痛患者32例,分析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有效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T-ScanⅢ数字化咬合评估系统检查,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咬合功能,咬合功能包括:(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er of force,COF)、(牙合)接触点数(number of occlusal contacts,NOC)、闭(牙合)时间(occlusal time,OT)。结果(1)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93.75%;(2)VAS、AOF、COF、O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NOC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咀嚼肌肌筋膜疼痛可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咬合功能。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MRI评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伴偏侧咀嚼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就诊,经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4例,根据其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将...目的通过MRI评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伴偏侧咀嚼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就诊,经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4例,根据其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将其分为伴偏侧咀嚼组(17例)和无偏侧咀嚼组(17例),分析患者最大开口度、疼痛指数、关节盘长度、盘分界角、关节盘位置以及翼外肌特点。采用SPSS2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前,伴偏侧咀嚼(chewing side preference,CSP)组患者同侧关节盘-髁突角度(61.13±10.54°)大于无CSP组(51.12±17.27°);伴CSP组同侧、对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差值(52.52±10.91°)大于无CSP组差值(41.26±17.78°);伴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43±3.66mm2)小于无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288±4.5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最大开口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及最大开口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长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翼外肌上、下头长度、厚度和面积的平均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O(OR=0.743)与偏侧咀嚼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MRI能无创诊断ADDWoR,伴CSP的单侧ADDWoR患者患侧关节移位更加显著,且单侧ADDWoR患者MMO与CSP存在相关性,通过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能显著改善ADDWoR患者开口度及疼痛症状,缓解关节盘受压及关节盘移位程度。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咀嚼口香糖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比较胃癌术后咀嚼口香糖与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评价后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项RCTs,共计853例患者。结果显示,咀嚼口香糖可以缩短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MD=-15.07,95%CI(-20.01,-10.13),P<0.00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MD=-17.59,95%CI(-21.60,-13.57),P<0.001]、术后首次闻及肠鸣音时间[MD=-5.89,95%CI(-6.97,-4.82),P<0.001],减少腹胀发生率[RR=0.17,95%CI(0.08,0.35),P<0.001],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MD=-1.93,95%CI(-3.17,-0.68),P=0.002]。结论:咀嚼口香糖有助于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文摘目的评价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在咀嚼肌肌筋膜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进行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的咀嚼肌肌筋膜疼痛患者32例,分析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有效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T-ScanⅢ数字化咬合评估系统检查,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咬合功能,咬合功能包括:(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er of force,COF)、(牙合)接触点数(number of occlusal contacts,NOC)、闭(牙合)时间(occlusal time,OT)。结果(1)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93.75%;(2)VAS、AOF、COF、O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NOC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咀嚼肌肌筋膜疼痛可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咬合功能。
文摘目的通过MRI评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伴偏侧咀嚼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就诊,经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4例,根据其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将其分为伴偏侧咀嚼组(17例)和无偏侧咀嚼组(17例),分析患者最大开口度、疼痛指数、关节盘长度、盘分界角、关节盘位置以及翼外肌特点。采用SPSS2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前,伴偏侧咀嚼(chewing side preference,CSP)组患者同侧关节盘-髁突角度(61.13±10.54°)大于无CSP组(51.12±17.27°);伴CSP组同侧、对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差值(52.52±10.91°)大于无CSP组差值(41.26±17.78°);伴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43±3.66mm2)小于无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288±4.5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最大开口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及最大开口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长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翼外肌上、下头长度、厚度和面积的平均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O(OR=0.743)与偏侧咀嚼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MRI能无创诊断ADDWoR,伴CSP的单侧ADDWoR患者患侧关节移位更加显著,且单侧ADDWoR患者MMO与CSP存在相关性,通过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能显著改善ADDWoR患者开口度及疼痛症状,缓解关节盘受压及关节盘移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