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气织机辅助喷嘴喷孔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9
1
作者 张亮 冯志华 +2 位作者 刘帅 陈亮 张晓飞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117,123,共7页
为寻求喷气织机辅助喷嘴的最优结构以改善辅助喷嘴引纬的综合性能,建立辅助喷嘴的三维模型,利用CFD软件的Fluent对辅助喷嘴引纬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0.3 MPa供气压力下辅助喷嘴出口射流中心线的速度曲线、辅助喷嘴入口的质量流,以及距... 为寻求喷气织机辅助喷嘴的最优结构以改善辅助喷嘴引纬的综合性能,建立辅助喷嘴的三维模型,利用CFD软件的Fluent对辅助喷嘴引纬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0.3 MPa供气压力下辅助喷嘴出口射流中心线的速度曲线、辅助喷嘴入口的质量流,以及距离辅助喷嘴出口40 mm处截面上的速度分布。为验证辅助喷嘴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引纬平稳性、能耗和最大流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锥角为6°的单孔辅助喷嘴综合性能最优,最大流速和引纬平稳性分别提高了4.4%和36.7%;长宽比为3.3左右的矩形孔辅助喷嘴综合性能最优,引纬平稳性提高了7.3%;双孔辅助喷嘴根据上述3种指标获得对应指标下的最优组合以满足实际引纬的不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喷嘴 数值模拟 流场 喷孔结构 喷气织机
下载PDF
喷孔结构对多孔GDI喷油器喷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程强 张振东 +1 位作者 谢乃流 朱希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1,共7页
喷孔结构直接决定多孔非对称缸内直喷汽油(GDI)喷油器的孔内流动状态,进而影响GDI喷油器的雾化特性.建立了不同喷孔内圆倒角、喷孔长径比和喷孔锥角等几何参数模型,并结合CFD仿真、高速摄影和激光测量技术对不同喷孔参数的空穴现象、喷... 喷孔结构直接决定多孔非对称缸内直喷汽油(GDI)喷油器的孔内流动状态,进而影响GDI喷油器的雾化特性.建立了不同喷孔内圆倒角、喷孔长径比和喷孔锥角等几何参数模型,并结合CFD仿真、高速摄影和激光测量技术对不同喷孔参数的空穴现象、喷雾形态、贯穿距离和索特平均直径的概率密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孔内圆倒角有利于减弱空穴现象,增加贯穿距离,但油雾的索特平均直径增大;喷孔长径比对于空穴现象的影响不明显,对贯穿距离和平均索特粒径的影响并不遵循线性规律;喷孔锥角对空穴现象的影响较小,喷雾贯穿距离随着喷孔锥角的增加而减小,但每一束油束锥角变大,喷雾范围扩大,雾化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喷油器 喷孔结构 流动特性 喷雾形态
下载PDF
高速直喷柴油机燃烧室形状与喷孔结构匹配规律的三维仿真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袁野 李国岫 虞育松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对某高速直喷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多维仿真计算,研究了燃烧室形状和喷孔结构参数之间的匹配规律。通过变参数研究确定了燃烧室形状和喷孔结构参数之间的匹配规律。为了定量描述燃烧过程中燃油雾化、液体蒸发、油气混合的特性,建立了... 对某高速直喷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多维仿真计算,研究了燃烧室形状和喷孔结构参数之间的匹配规律。通过变参数研究确定了燃烧室形状和喷孔结构参数之间的匹配规律。为了定量描述燃烧过程中燃油雾化、液体蒸发、油气混合的特性,建立了缸内平均湍流混合速率、燃油蒸气质量分数方差的中间特征参数,同时详细分析了不同当量比油气混合气在燃烧过程中的贡献率。从燃烧的宏观和微观角度综合分析了柴油机燃烧室形状与喷孔结构间的耦合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机型,0.64口径比燃烧室匹配10孔喷油器的方案最优:预混过程好,燃烧速度快,后期扩散燃烧阶段过稀和过浓混合气参与燃烧的比例较小且预混与扩散燃烧放热情况差别小,放热情况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直喷柴油机 燃烧室形状 喷孔结构 匹配规律
下载PDF
喷油器喷孔结构对循环喷油量一致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忠 王鹏 +1 位作者 谈旭扬 朱小立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8-523,共6页
针对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器不同的喷孔结构参数,开展了喷油流量的一致性仿真和试验,分析了不同轨压情况下喷孔锥度(k系数)、入口圆角半径对喷油器循环喷油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轨压、脉宽情况下喷孔结构对循环喷油量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器不同的喷孔结构参数,开展了喷油流量的一致性仿真和试验,分析了不同轨压情况下喷孔锥度(k系数)、入口圆角半径对喷油器循环喷油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轨压、脉宽情况下喷孔结构对循环喷油量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喷孔k系数和入口圆角半径可以有效抑制孔内空化现象,增大喷孔流量系数,从而增大喷油器循环喷油量;在喷孔结构相同时,增大轨压或喷油脉宽可以减小喷孔内压力波动对循环喷油量一致性的影响;增大k系数和入口圆角半径可以减小因空化现象造成的压力波动,使喷孔内部燃油压力分布更均匀,提升循环喷油量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孔结构 流量 空化现象 循环喷油量一致性
下载PDF
喷孔结构对双旋流气泡雾化喷嘴喷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裴娜 杨华 +5 位作者 刘联胜 张海洋 王越 解珺 田亮 段润泽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12,共6页
研究了喷孔形状对双旋流气泡雾化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圆形孔、椭圆形孔和正方形孔喷嘴对流量特性、索特尔平均直径、粒径分布和粒子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孔结构的喷嘴流量特性曲线呈现相同的趋势,随着气液质量流量比... 研究了喷孔形状对双旋流气泡雾化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圆形孔、椭圆形孔和正方形孔喷嘴对流量特性、索特尔平均直径、粒径分布和粒子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孔结构的喷嘴流量特性曲线呈现相同的趋势,随着气液质量流量比的增大,喷嘴出口单位面积下的喷雾流量逐渐减小;相同气液质量流量比下,正方形孔喷嘴流量最大。相同工况条件下,椭圆形孔和正方形孔对比圆形孔的喷嘴具有更加优良的雾化效果,其D32降幅分别为28.2%,35.8%,而正方形孔喷嘴的雾化粒径最小。正方形孔喷嘴的微分分布曲线向左移动,累积分布曲线变陡,说明大颗粒液滴减少,小颗粒液滴所占比例增大,液滴的雾化质量得到改善,正方形孔喷嘴小尺度粒径更多,粒径分布更集中。异形喷嘴的速度大于圆形孔喷嘴的速度;椭圆形孔喷嘴和正方形孔喷嘴的粒子速度分别增加了14.8%和2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雾化喷嘴 喷孔结构 索特尔平均直径 粒径分布 粒子速度
下载PDF
喷孔结构对头部进气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仔 李叙华 +1 位作者 王立武 陈林泉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0,56,共5页
为提升头部进气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性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富燃燃气喷孔结构形式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圆形截面喷孔结构,采用椭圆截面喷孔结构条件下富燃燃气与空气的掺混更加充分,化学反应... 为提升头部进气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性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富燃燃气喷孔结构形式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圆形截面喷孔结构,采用椭圆截面喷孔结构条件下富燃燃气与空气的掺混更加充分,化学反应速率更高,具有更高的推力及比冲增益。随着椭圆截面喷孔长半轴与短半轴比值的增大,补燃室燃烧性能更加优异,建议工程上采用椭圆截面喷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 超燃冲压发动机 喷孔结构 燃烧性能
下载PDF
柴油机喷嘴喷孔非对称结构对近场喷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玉强 王谦 +3 位作者 高志胜 何志霞 孙伟 郦赟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0-175,共6页
以某型国产单孔柴油喷油器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CT成像技术获取了喷嘴精确几何结构,发现了喷孔入口圆角的不对称性;同时采用长工作距离显微镜头结合高速可控闪光显微摄影技术,获得了喷油器喷孔下方3mm内近场喷雾图像,发现了喷雾的非对... 以某型国产单孔柴油喷油器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CT成像技术获取了喷嘴精确几何结构,发现了喷孔入口圆角的不对称性;同时采用长工作距离显微镜头结合高速可控闪光显微摄影技术,获得了喷油器喷孔下方3mm内近场喷雾图像,发现了喷雾的非对称现象,研究了喷孔非对称结构对柴油喷雾近场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喷孔入口为棱角时能够促进近场喷雾破碎;启喷阶段,喷雾轮锥角θ1和锥角θ2出现分离点,分离点之后θ1小于θ2;喷雾稳定阶段,喷孔非对称结构对近场喷雾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圆角侧喷雾初次破碎很差,尖棱侧喷雾初次破碎很细,有大量液丝产生。针阀落座阶段,近场喷雾锥角出现结合点,结合点出现之前喷孔非对称结构的影响依然存在,结合点出现时,尖棱侧近场喷雾轮锥角骤减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喷油器 喷孔结构 近场喷雾 轮廓角
下载PDF
液力研磨特性对喷孔内部结构均匀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黄魏迪 吴志军 +3 位作者 高雅 李治龙 龚慧峰 李理光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61,共5页
基于上海光源同步辐射高能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建立了不同研磨磨料多种研磨时间下加工所得的五个单孔顶置喷嘴的内部结构三维模型,并通过对喷嘴内部结构参数的测量,对比分析了不同研磨磨料和研磨时间对喷孔内部结构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 基于上海光源同步辐射高能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建立了不同研磨磨料多种研磨时间下加工所得的五个单孔顶置喷嘴的内部结构三维模型,并通过对喷嘴内部结构参数的测量,对比分析了不同研磨磨料和研磨时间对喷孔内部结构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研磨加工条件下,喷孔入口直径、喷孔出口直径和喷孔长度在喷孔圆周方向数值波动均较小,均匀性较高;而喷孔入口圆角半径均明显分布不均匀,用低磨削能力的磨料进行长时间研磨加工可以改善喷孔入口圆角的分布不均匀;在对喷孔内部结构尺寸进行测量时,必须考虑喷孔入口圆角半径在圆周方向的数值波动,否则测量结果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其他参数的圆周数值波动则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X射线断层扫描 液力研磨 喷孔内部结构参数 尺寸均匀性
下载PDF
汽车发动机GDI喷油器喷孔流动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希 张振东 +1 位作者 郭辉 尹丛勃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5-130,共6页
研究喷孔内燃油流动特性与喷孔结构布置、工作条件之间的内在规律。为了给GDI喷油器喷孔结构与布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缸内燃油喷雾雾化质量,本文采用湍流时均流的雷诺方法,对某型GDI多孔喷油器喷孔内部燃油流动过程进行了变参数数... 研究喷孔内燃油流动特性与喷孔结构布置、工作条件之间的内在规律。为了给GDI喷油器喷孔结构与布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缸内燃油喷雾雾化质量,本文采用湍流时均流的雷诺方法,对某型GDI多孔喷油器喷孔内部燃油流动过程进行了变参数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喷孔倾斜角增大,燃油蒸汽体积增大,喷孔流量减小;喷孔长度增加,发生气穴的区域随之加长,但其流速和流量变化不显著;喷孔直径增大,发生气穴的区域减小,喷孔流速降低,流量增大;进口压力增大,发生气穴的区域变大;出口压力增大则对气穴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经实验验证的仿真结果对GDI多孔喷油器结构设计、优化以及直喷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与燃烧室的匹配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喷油器 喷孔结构 气穴模型 流动特性
下载PDF
油管在线清蜡装置喷孔射流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琴 黄艺湄 +1 位作者 黄志强 汤海平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49,共6页
针对目前修井作业中高压水射流刺洗清蜡方式工作效率低、污染作业环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高温蒸汽作为清洗介质的油管在线清蜡装置,使得在起出油管的过程中对其外壁结蜡进行清除,以达到清蜡作业更加高效环保的目的。首先建立了喷孔... 针对目前修井作业中高压水射流刺洗清蜡方式工作效率低、污染作业环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高温蒸汽作为清洗介质的油管在线清蜡装置,使得在起出油管的过程中对其外壁结蜡进行清除,以达到清蜡作业更加高效环保的目的。首先建立了喷孔射流性能的评价指标,以射流主体段、离散段的长度之和,射流速度、射流动压以及清洗面积作为评价指标,其次采用FLUENT软件对清蜡过程中装置的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装置的机械冲击作用,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喷孔的射流性能,最后利用评价指标优选出了射流性能最好的喷孔结构。结果表明:锥直Ⅰ型喷孔的射流性能最好,优选其作为油管在线清蜡装置的射流喷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 在线清蜡 射流性能 喷孔结构 对比优选
下载PDF
GDI多孔喷油器喷雾特性的试验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希 张振东 程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7-143,共7页
利用工程分析软件AVL FIRE在不同进出口压力、燃烧室温度、长径比及喷孔倾角等变量条件下,对GDI喷油器流量特性、雾化形态、贯穿距离及雾化颗粒进行仿真分析,并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利用工程分析软件AVL FIRE在不同进出口压力、燃烧室温度、长径比及喷孔倾角等变量条件下,对GDI喷油器流量特性、雾化形态、贯穿距离及雾化颗粒进行仿真分析,并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相吻合;随着喷射压力增大,雾束的贯穿距增大,雾化效果显著提高;燃烧室压力增大会使喷雾雾化粒径减小;燃烧室温度提高可使喷雾液滴蒸发加快,有利于混合气的形成;较小的喷孔直径使得孔内流速较高,雾化效果更理想;喷孔长度变化对喷雾的影响并不显著;喷孔倾角增大,喷雾粒径也相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GDI多孔喷油器 喷孔结构 流动特性 喷雾形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仿真优化的汽油喷油嘴产品加工质量的提升
12
作者 陈婷 倪计民 《上海汽车》 2014年第4期52-55,共4页
为了确定不同结构参数对喷油器静态流量的影响,运用GT-Fuel仿真软件建立汽油机喷油器模型,分析关键参数喷孔长径比、喷油器针阀开启高度、喷孔孔径对喷油器静态流量的影响,采用DOE方法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利用现有的试验以及测量条件... 为了确定不同结构参数对喷油器静态流量的影响,运用GT-Fuel仿真软件建立汽油机喷油器模型,分析关键参数喷孔长径比、喷油器针阀开启高度、喷孔孔径对喷油器静态流量的影响,采用DOE方法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利用现有的试验以及测量条件,对所制作样件进行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油器 汽车 喷孔结构 针阀开启高度
下载PDF
汽车喷油器雾化性能检测
13
作者 钱辉 张文波 杨欢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年第14期64-64,共1页
汽车喷油器雾化性能的好坏决定着发动机的动力性能,而雾化性能主要由喷射压力,喷油嘴结构形式以及燃油因素决定,其中贯穿度、有效面积、颗粒大小是重要的评判依据。
关键词 喷油嘴 雾化性能 喷射压力 喷孔结构 贯穿度
下载PDF
Synthesis of porous nano/micro structured LiFePO_4/C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by spray-drying method 被引量:1
14
作者 管晓梅 李国军 +1 位作者 黎春阳 任瑞铭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41-147,共7页
In order to enhanc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FePO4 (LFP) cathode materials, spherical porous nano/micro structured LFP/C cathode materials were synthesized by spray drying, followed by calcination. The result... In order to enhanc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FePO4 (LFP) cathode materials, spherical porous nano/micro structured LFP/C cathode materials were synthesized by spray drying, followed by calcin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herical precursors with the sizes of 0.5-5 μm can be completely converted to LFP/C when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500 ℃. The LFP/C microspheres obtained a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f 700 ℃ are composed of numerous particles with sizes of -20 nm, and have well-developed interconnected pore structure and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28.77 mE/g. The specific discharge capacities of the LFP/C obtained at 700 ℃ are 162.43, 154.35 and 144.03 mA.h/g at 0.5C, 1C and 2C,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capacity retentions can reach up to 100% after 50 cycles. The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are ascribed to a small Li+ diffusion resistance and special structure of LFP/C microsp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4/C cathode nano/micro structure porous material spray drying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nodized/spray pyrolysed nanoporous structure on 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
15
作者 Kalaiselvam S. +9 位作者 Gugan M.S. Kuraloviyan E. Meganathan R. NiruthiyaPriyan A. Swaminathan M.R.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58-363,共6页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nanoporous surface on heat transfer temperaments of assorted thermal conductingmaterials. A phenomenal proposal of wield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to ameliorate the heat transfer ra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nanoporous surface on heat transfer temperaments of assorted thermal conductingmaterials. A phenomenal proposal of wield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to ameliorate the heat transfer ratehas been discovered. The maximum increase of heat transfer rate procured by nanoporous layers is 133.3% higherthan the polished bare metals of surface roughness 0.2μm. This plays an imperative role in designing compact refrigerationsystems, chemical and thermal power plants. Experimental results picture a formidable upswing of58.3% heat transfer in chemically etched metals of surface roughness 3 μm, 133.3% in nanoporous surface of porosity75-95 nm formed by electrochemical anodization, and porosity of 40-50 nm formed by spray pyrolysis increasesthe heat transfer by 130%. Effects of porosity, flow velocity and scaling on the energy transfer are alsoscrutinized.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multifarious modes of nanoporous fabrication, to contrive both prodigiousand providen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orous surface 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 Electrochemical anodization Spray pyro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