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孔板嗅觉测试仪在小鼠嗅觉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彤彤 李婧 +4 位作者 董朝玉 王灿 解俊樊 侯一平 邵玉峰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9期6-13,34,共9页
目的利用灵敏的红外传感器取代电容传感器并用于孔板嗅觉测试仪,建立小鼠嗅觉分辨、识别、空间记忆、偏好实验方法,以检验孔板嗅觉测试仪检测小鼠嗅觉功能的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习惯/去习惯行为测试、嗅觉空间记忆测试、丙酸嗅觉阈值... 目的利用灵敏的红外传感器取代电容传感器并用于孔板嗅觉测试仪,建立小鼠嗅觉分辨、识别、空间记忆、偏好实验方法,以检验孔板嗅觉测试仪检测小鼠嗅觉功能的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习惯/去习惯行为测试、嗅觉空间记忆测试、丙酸嗅觉阈值测试和嗅觉偏好检测正常C57 BL/6J小鼠的嗅觉功能。结果C57 BL/6J小鼠具有嗅觉辨别、嗅觉线索关联的空间记忆能力,对丙酸的嗅觉阈值为10^(-3)kPa,对香叶醇的偏好度最高,对左旋香芹酮的偏好度最低。结论本研究使用的孔板嗅觉测试仪能够满足小鼠嗅觉的辨别、识别、学习记忆以及偏好性等嗅觉行为学实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 嗅觉功能 嗅觉行为学 嗅觉测试仪 红外传感器 小鼠
下载PDF
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马艳丽 陈付华 +3 位作者 熊小星 罗洪伟 张从红 麻宁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10-113,148,共5页
目的 分析慢性鼻窦炎(CRS)患者术后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80例CRS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采用T&T标准嗅觉测试评估患者术后嗅觉恢复情... 目的 分析慢性鼻窦炎(CRS)患者术后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80例CRS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采用T&T标准嗅觉测试评估患者术后嗅觉恢复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CRS患者术后嗅觉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80例CRS患者中,术后3个月嗅觉正常着66例(82.50%),术后嗅觉障碍者有14例(17.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嗅觉障碍组的过敏、病变部位、吸烟史、嗜酸粒细胞百分比、Lund-Mackay评分与嗅觉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并发应变性鼻炎、嗅裂息肉、有吸烟史、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与Lund-Mackay评分是CRS患者术后嗅觉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并发应变性鼻炎、嗅裂息肉、有吸烟史、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与Lund-Mackay评分是CRS患者术后嗅觉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可针对上述因素,对高危群体进行划分,制定护理及治疗方案,以改善与恢复患者术后嗅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慢性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 嗅觉功能
下载PDF
健康成年男性嗅觉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
3
作者 王承波 冯勇 +1 位作者 周连仲 张金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5-8,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正常嗅觉的青年和中年男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二者嗅觉刺激后大脑功能活化区的异同,分析年龄对嗅觉中枢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4例右利手、无嗅觉障碍的健康男性,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1例,中年... 目的 探讨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正常嗅觉的青年和中年男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二者嗅觉刺激后大脑功能活化区的异同,分析年龄对嗅觉中枢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4例右利手、无嗅觉障碍的健康男性,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1例,中年组23例,经过嗅觉检测正常,给予受试者相同的嗅觉刺激任务,刺激剂为异戊酸,fMRI扫描获得成像数据,采用SPM 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青年组激活区域位于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叶、右侧额叶、右侧额上回、右侧额内侧回、左侧额中回;中年组激活区域位于右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额叶、右侧扣带回、右侧颞中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经独立样本t检验,二者在整个激活脑区的体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6,P>0.05)。结论 嗅觉中枢影响情绪与记忆,影响着大脑空置状态、记忆的空间及记忆编码顺序,并且与这些功能共同编码存在。嗅觉具有右侧优势偏向,正常青年人与中年人嗅觉中枢无差异,临床可将嗅觉脑fMRI作为嗅觉功能检测的客观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 磁共振成像 嗅觉中枢
下载PDF
嗅觉训练对3-甲基吲哚诱导的嗅觉障碍小鼠嗅觉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高琼 臧云鹏 刘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26-29,共4页
目的 探讨嗅觉训练对3-甲基吲哚诱导的嗅觉障碍小鼠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周龄、体重18~22 g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嗅觉障碍组、嗅觉训练组,每组20只。嗅觉障碍组、嗅觉训练组经3-甲基吲哚... 目的 探讨嗅觉训练对3-甲基吲哚诱导的嗅觉障碍小鼠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周龄、体重18~22 g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嗅觉障碍组、嗅觉训练组,每组20只。嗅觉障碍组、嗅觉训练组经3-甲基吲哚诱导建立嗅觉障碍模型,以小鼠200 s内未找到鼠料颗粒为嗅觉障碍模型建立成功。嗅觉训练组接受嗅觉训练,雾化吸入4种嗅素(玫瑰精油、柠檬精油、丁香精油、桉叶油醇),每种持续吸入30 min,2次/d,同时给予对照组、嗅觉障碍组等量蒸馏水雾化处理,三组均连续干预4周。比较三组觅食时间及嗅上皮功能的变化。结果 嗅觉障碍组建模后及训练1、2、4周后觅食时间均长于建模前及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嗅觉训练组建模后及训练1、2、4周后觅食时间长于建模前,训练1、2、4、周后短于建模后,训练2、4周后短于训练1周后,训练4周后短于训练2周后,且嗅觉训练组训练1、2、4周后觅食时间短于同期嗅觉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嗅觉障碍组嗅觉标记蛋白阳性细胞数、嗅上皮细胞总数、嗅上皮厚度低于对照组,嗅觉训练组高于嗅觉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嗅觉训练能够缩短嗅觉障碍小鼠觅食时间,改善嗅上皮功能,从而促进嗅觉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小鼠 3-甲基吲哚 嗅觉训练 嗅觉功能
下载PDF
两种饵料驯养对长江鲟嗅觉器官发育及嗅觉感应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雷琪 罗江 +5 位作者 仲嘉 李君轶 冷小茜 吴金明 熊伟 杜浩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88-1696,共9页
为探究水蚯蚓和配合饲料驯养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嗅觉系统影响,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长江鲟嗅觉器官发育,利用嗅觉电生理技术测量其嗅觉敏感性及采用行为选择实验比较两组不同饵料驯养长江鲟的摄食偏好差异。结果显示:44d和... 为探究水蚯蚓和配合饲料驯养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嗅觉系统影响,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长江鲟嗅觉器官发育,利用嗅觉电生理技术测量其嗅觉敏感性及采用行为选择实验比较两组不同饵料驯养长江鲟的摄食偏好差异。结果显示:44d和64d水蚯蚓组长江鲟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嗅觉上皮细胞表面积更大,感觉细胞数量更多,纤毛层更厚;两组长江鲟对丙氨酸的嗅觉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水蚯蚓组对甘氨酸和精氨酸的嗅觉敏感性更大(P<0.05);两组长江鲟对各自驯养饵料均表现出明显摄食偏好(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饵料驯养会影响长江鲟的嗅觉器官发育和嗅觉感知能力,水蚯蚓驯化的长江鲟嗅觉器官接收和传导信号能力更强。对配合饲料喂养的长江鲟进行增殖放流前的饵料驯化有助于提高其放流后对自然饵料的嗅觉感知能力,增强野外摄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组织观察 嗅觉电生理 摄食偏好 长江鲟
下载PDF
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及代表性嗅觉受体基因的表达模式
6
作者 刘宁 关素华 +1 位作者 王卫民 刘寒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2,共11页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由疏松逐渐排列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60 dpf时期高表达;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研究表明,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相关,不同发育时期ORs主要表达部位均在嗅囊中。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ORs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嗅觉器官 嗅觉受体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嗅觉训练和神经生长因子对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邢栋 肇越 +2 位作者 张浩 辛泽恩 魏宏权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 观察嗅觉训练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近期接诊的头部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嗅觉障碍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嗅觉训练。另取我科既往接诊的头部外伤或上... 目的 观察嗅觉训练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近期接诊的头部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嗅觉障碍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嗅觉训练。另取我科既往接诊的头部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嗅觉障碍并已行嗅觉训练治疗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行Sniffin Sticks嗅棒检测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为33.33%,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者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1.18%和82.35%(P<0.05),且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后嗅觉障碍者两组有效率分别为23.08%和46.1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嗅觉测试评分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但于治疗3个月后,其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嗅觉训练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外伤后嗅觉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嗅觉训练,该疗法可以作为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嗅觉训练 神经生长因子 联合疗法 疗效
下载PDF
嗅觉检测对帕金森病和原发性震颤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孟猛 刘露 +1 位作者 周衍 李建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3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的嗅觉功能,拟探究嗅觉检测对两种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苏省江原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92例、ET患...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的嗅觉功能,拟探究嗅觉检测对两种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苏省江原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92例、ET患者73例、健康对照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嗅觉障碍诊断辅助卡分别对其进行嗅觉检测,分析嗅觉检测对PD和ET鉴别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三组受试者嗅觉评分及嗅觉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64,P<0.001);进一步行事后分析,ET组嗅觉障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3,P>0.05),PD组嗅觉障碍发生率高于ET组和对照组(P<0.001)。嗅觉检测鉴别PD和ET的敏感度为89.1%,特异性为79.5%。结论PD患者存在明显的嗅觉障碍,嗅觉检测有望成为PD和ET鉴别诊断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原发性震颤 嗅觉障碍 嗅觉检测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嗅裂的CT影像学表现
9
作者 廖娟 刘剑锋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49-153,135,共6页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嗅裂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嗅裂混浊程度CT比值评分法对此类患者嗅觉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嗅觉味觉障碍诊疗中心2023年1~7月期间接诊的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30...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嗅裂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嗅裂混浊程度CT比值评分法对此类患者嗅觉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嗅觉味觉障碍诊疗中心2023年1~7月期间接诊的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30例,行嗅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T&T嗅觉计嗅觉觉察阈和识别阈测试评分;再行鼻窦CT薄层扫描,精确测量嗅裂长度、宽度和高度,测定嗅裂长度、宽度和高度最大值与嗅裂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比值,采用新的评分法评估嗅裂混浊程度;然后,将嗅裂CT评分值与嗅觉功能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鼻窦CT结果显示,9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嗅裂混浊。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嗅觉VAS评分与T&T嗅觉察觉阈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嗅裂宽度与嗅觉VAS评分显示正相关(r=0.370,P=0.044);T&T嗅觉察觉阈值与嗅裂混浊程度CT比值评分法中,嗅裂混浊长度分值、宽度分值、总分值均存在正相关(r=0.398、0.376、0.377,P=0.029、0.041、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果提示,嗅裂炎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的重要原因。嗅裂混浊程度CT比值评分法可作为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嗅觉功能的影像学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嗅觉障碍 嗅裂混浊度 嗅觉功能 影像学评估
下载PDF
黑水虻成虫的触角感器超微结构及其对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
10
作者 王鑫桐 周琼 +2 位作者 田苏 周凯灵 杨自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6-815,共10页
【目的】明确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探究其雌雄成虫对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方法】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黑水虻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再分别采用触角电位测量系统和Y型嗅觉仪测试雌雄成虫对异戊酸、乳酸... 【目的】明确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探究其雌雄成虫对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方法】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黑水虻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再分别采用触角电位测量系统和Y型嗅觉仪测试雌雄成虫对异戊酸、乳酸、乙酸乙酯和壬醛4种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反应和行为响应。【结果】黑水虻成虫触角上的毛形感器表皮壁厚,壁上无孔,内部感器淋巴液中有神经树突;腔锥形感器腔内有多分支的锥形突起,锥形突起的表皮壁薄,壁上有微孔,内部感器淋巴液中有神经树突。EAG测试结果表明,所测试的4种气味物质在各浓度下都能引起雌雄黑水虻成虫明显的EAG反应,不同气味物质引起的反应随浓度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其中,雌雄成虫对异戊酸的EAG反应均最大,二者的EAG反应相对值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雌成虫对乳酸的EAG反应随浓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雄成虫对乳酸的EAG反应趋势则相反;对于乙酸乙酯和壬醛两种气味物质的EAG反应,随着测试浓度的升高,黑水虻雌成虫的EAG反应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雄成虫的EAG反应则各不相同且无规律。行为选择测试结果表明,0.001-0.1μg/μL乳酸对黑水虻雌成虫有显著的吸引作用,0.1μg/μL异戊酸对雄成虫有显著的吸引作用。【结论】黑水虻成虫触角鞭节上的毛形感器可能为温湿度感器,腔锥形感器可能为嗅觉感器。黑水虻雌雄成虫的触角均对高浓度的异戊酸比较敏感;低浓度的乳酸、异戊酸对黑水虻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有作为引诱剂成分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透射电子显微镜 嗅觉感器 触角电位 行为选择 嗅觉反应
下载PDF
靶向嗅觉蛋白的植物精油源潜在昆虫行为控制剂研究进展
11
作者 朱文亚 朱紫薇 +2 位作者 傅浩宇 梁馨月 段红霞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664,共18页
昆虫具有敏锐且复杂的嗅觉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多种嗅觉蛋白的参与。嗅觉蛋白可以通过对外界气味分子的捕获、运输、识别和降解,进而调控昆虫的取食、交配、繁殖、报警等一系列生理行为。本文综述了昆虫嗅觉蛋白中的气味结合蛋白(... 昆虫具有敏锐且复杂的嗅觉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多种嗅觉蛋白的参与。嗅觉蛋白可以通过对外界气味分子的捕获、运输、识别和降解,进而调控昆虫的取食、交配、繁殖、报警等一系列生理行为。本文综述了昆虫嗅觉蛋白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BPs)和嗅觉受体(ORs)在调控昆虫行为上的功能及其晶体结构研究进展,并根据已报道的气味结合蛋白或嗅觉受体与配体小分子的共晶结构,重点分析了二者的互作模式。同时以植物精油为代表,介绍了其在调控昆虫行为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以昆虫气味结合蛋白或嗅觉受体为潜在靶标,聚焦新颖的天然植物精油源先导结构,开发新型的昆虫行为控制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蛋白 气味结合蛋白 嗅觉受体 反向化学生态学 植物精油 昆虫行为控制剂
下载PDF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脑形态学与嗅觉功能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许尧珂 孟祥主 +5 位作者 于辉 王佳悦 邱继宽 李瑞 范宝石 刘俊秀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 通过探究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脑灰质形态变化,得出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嗅觉中枢结构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患者24例与嗅觉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受试者20例,通过基于体素的大脑皮质形态学体积测... 目的 通过探究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脑灰质形态变化,得出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嗅觉中枢结构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患者24例与嗅觉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受试者20例,通过基于体素的大脑皮质形态学体积测量(VBM)比较患者的大脑灰质和白质体积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组患者TDI[气味察觉阈(T)、气味辨别能力(D)、气味识别能力(I)]总分(16.45±5.62)分,T为(2.33±0.93)分,D为(6.54±2.60)分,I为(7.58±3.22)分;嗅觉障碍平均时长为(19.00±6.33)个月;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7.79±2.41)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的大脑灰质总体积和嗅皮质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大脑灰质总体积占全脑体积的比例和皮质厚度与嗅觉功能评分TDI值呈正相关(r=0.71,P<0.000 1;r=0.69,P=0.000 9)。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大脑灰质总体积和嗅皮质体积减少,且嗅觉功能与大脑灰质体积比例及皮质厚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 上呼吸道感染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创伤后嗅觉功能障碍诊治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成 周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60-463,468,共5页
创伤后嗅觉功能障碍(PTOD)是一个普遍但诊断不足的问题,多数患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目前国内仍缺乏对PTOD的诊疗指南。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探讨了创伤后嗅觉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措施,总结了PTOD主观、客观... 创伤后嗅觉功能障碍(PTOD)是一个普遍但诊断不足的问题,多数患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目前国内仍缺乏对PTOD的诊疗指南。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探讨了创伤后嗅觉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措施,总结了PTOD主观、客观评估方法,药物、嗅觉训练等治疗措施。本文指出PTOD的流行病学数据相对较少,其发病机制涉及鼻腔、嗅神经和大脑等多个部位;近年多学科的发展,临床医生拥有了更多方法以量化临床环境中的嗅觉功能;糖皮质激素、维生素、锌剂等药物、嗅觉训练、中医的疗法的应用极大改善了创伤后嗅觉功能异常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嗅觉功能障碍 诊断 药物治疗 嗅觉训练
下载PDF
嗅觉——神秘而重要的感知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琢扶 杨婧艺 余洪猛 《科学生活》 2024年第5期4-5,共2页
嗅觉,是指感知气味的能力,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相比视觉或听觉,嗅觉往往被低估,然而它在我们与环境的互动、食物偏好乃至人际关系中都具有重大影响。嗅觉的感知过程始于空气中的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并与嗅上皮中的受体结合,... 嗅觉,是指感知气味的能力,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相比视觉或听觉,嗅觉往往被低估,然而它在我们与环境的互动、食物偏好乃至人际关系中都具有重大影响。嗅觉的感知过程始于空气中的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并与嗅上皮中的受体结合,这种相互作用触发了一系列神经信号,这些信号传递到大脑,最终将化学信息转化为我们所感知的不同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信号 信号传递 感知过程 受体结合 嗅觉 嗅上皮 人际关系 信息转化
下载PDF
利用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研究进展
15
作者 方伟 郑吉龙 +1 位作者 付奕铭 刘轶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5,共7页
命案侦查过程中,准确找到被丢弃、掩埋的人体遗骸至关重要。寻找人体遗骸的方法主要有人类的视觉搜索、空中探测、地球物理技术、远程成像技术以及犬类嗅觉搜索技术等。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技术是一种公认的具有时效性的非侵入性搜索方... 命案侦查过程中,准确找到被丢弃、掩埋的人体遗骸至关重要。寻找人体遗骸的方法主要有人类的视觉搜索、空中探测、地球物理技术、远程成像技术以及犬类嗅觉搜索技术等。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技术是一种公认的具有时效性的非侵入性搜索方法,是法医调查中最有价值的搜索工具。本文通过系统查阅和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以人体遗骸分解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理论基础,探寻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技术的基本原理,对以人类血迹、人体组织、尸体腐败液、气味替代物作为嗅源训练犬类搜索人体遗骸技术在法医调查中的使用进行综述,从尸体腐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气味替代物和吸附装置的研发、犬类训练与使用的技战法等角度展望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技术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技术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犬类 嗅觉 人体遗骸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血液 腐败液 气味替代物 综述
下载PDF
电力嗅觉传感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16
作者 杨爱军 潘健彬 +3 位作者 王琼苑 褚继峰 邓卓立 荣命哲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39-3353,共15页
仿生感知技术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结合微型气体传感器与智能算法的电力嗅觉技术,通过检测绝缘介质的特征分解气体,可以有效评估电力设备的故障类型和严重程度。因其成本低、体积小和集成度高的优势,电力嗅... 仿生感知技术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结合微型气体传感器与智能算法的电力嗅觉技术,通过检测绝缘介质的特征分解气体,可以有效评估电力设备的故障类型和严重程度。因其成本低、体积小和集成度高的优势,电力嗅觉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因此,该文针对SF6气体绝缘设备、空气绝缘设备、变压器、电力电缆和储能电池的应用背景,梳理了当前电力嗅觉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首先,总结了不同电力设备状态劣化的产气特性及内在机理,分析了特征分解气体的异同;之后,针对不同特征分解气体,总结了电力嗅觉敏感材料的研究进展与改进方向;然后,对比了陶瓷基底、柔性基底和硅基底的封装差异性,提出了电力嗅觉传感器件的芯片化、集成化发展方向;最后,讨论了基于特征工程和数据驱动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算法,点明了边缘计算技术在电力嗅觉智能算法方面的应用潜力。该文对电力嗅觉传感原理与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归纳,强调了在气体分析方法、气敏材料开发、传感器制备技术和智能算法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潜力,为电力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设备 气体分解 嗅觉感知 敏感材料 智能算法
下载PDF
从络脉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异常
17
作者 王莹威 马辉军 孙赫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从发生到现在为止已3年有余,疫情期间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随着时间推移,感染过的人数增多,发现感染后嗅觉异常患者越来越多,西医对其治疗以刺激神经或使其自愈为主,但效果因人而异...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从发生到现在为止已3年有余,疫情期间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随着时间推移,感染过的人数增多,发现感染后嗅觉异常患者越来越多,西医对其治疗以刺激神经或使其自愈为主,但效果因人而异且治疗周期长,而嗅觉异常会使患者生活体验感降低、心理状态改变,如焦虑、抑郁等,还会诱发其他系统疾病,所以对于嗅觉异常的情况不容小觑,中医对其认识、治疗有独特之处,故文章从COVID-19致嗅觉异常的现代研究、中医认识及药物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嗅觉异常的原因及从络脉入手如何拓展治疗思路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 嗅觉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 中医治疗
下载PDF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术后嗅觉障碍改善不良危险因素回顾分析
18
作者 陶静 陈剑波 黄超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7期1218-1220,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嗅觉障碍改善不良危险因素,旨在为后续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共131例,根据术后嗅觉障碍改善效果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采用单因素...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嗅觉障碍改善不良危险因素,旨在为后续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共131例,根据术后嗅觉障碍改善效果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嗅觉障碍改善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1例患者术后嗅觉障碍改善不良43例,不良率为32.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过敏性疾病史、有无合并鼻息肉、有无长期接受减充血剂治疗及有无术后遵医治疗均可能与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嗅觉障碍改善效果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过敏性疾病史、合并鼻息肉、长期接受减充血剂治疗及术后未遵医治疗均是术后嗅觉障碍改善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既往过敏疾病史、伴鼻息肉、长期接受减充血剂治疗及术后未遵医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嗅觉障碍改善效果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 慢性鼻窦炎 手术 嗅觉障碍
下载PDF
基于嗅觉受体激活关系模拟的气味感知预测
19
作者 左敏 胡静珺 +3 位作者 颜文婧 王瑞东 张青川 范大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互作用是引起气味感知的重要环节,对于揭示气味感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获得气味分子与人类嗅觉受体激活关系的实验性结果耗时耗力,且目前可用的激活关系数据数量不足以支持智能气味感知研究。因此,本研究构建... 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互作用是引起气味感知的重要环节,对于揭示气味感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获得气味分子与人类嗅觉受体激活关系的实验性结果耗时耗力,且目前可用的激活关系数据数量不足以支持智能气味感知研究。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嗅觉受体蛋白质关系网络,并提取特征来训练气味分子-嗅觉受体激活关系预测模型。在气味感知预测中综合考虑气味分子特征和嗅觉受体蛋白激活模拟关系,实现了对人类气味感知的高精度回归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融合气味分子-嗅觉受体激活关系的人类气味感知预测相关度指标为0.94,明显优于现有的气味感知预测模型。此外,研究还在预测基础上总结了气味分子-嗅觉受体激活-气味感知模式。本研究为气味感知预测引入了可观测的嗅觉受体激活机制特征,为深入探索和理解气味感知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特征提取 蛋白质特征提取 嗅觉受体激活预测 气味感知预测 图卷积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嗅觉疗法的理论基础探讨及其在AD防治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许若琳 胡冉婷 +1 位作者 火婉颖 徐武华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36-240,共5页
人类的嗅觉与认知、情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的功能障碍几乎同时出现并伴随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整个疾病过程,嗅觉障碍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影响迄今尚未清楚阐明。拟从嗅觉的解剖与生理机制... 人类的嗅觉与认知、情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的功能障碍几乎同时出现并伴随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整个疾病过程,嗅觉障碍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影响迄今尚未清楚阐明。拟从嗅觉的解剖与生理机制出发,结合近年来AD领域嗅觉相关研究进展,阐述嗅觉病理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探讨嗅觉障碍识别技术和嗅觉疗法在AD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嗅觉 认知障碍 情感障碍 嗅觉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