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
1
作者 刘一鸣 吕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3例)与被动组(42例)。主动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起搏治疗,被动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心室起搏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主动组起搏器置入即刻的心室起搏参数起搏阈值、阻抗、P波幅度、电流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后7 d起搏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搏电极脱位、起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留置时间均短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其心室起搏参数,增加患者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减少右心尖起搏带来的心室非同步的电激动,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心室起搏参数 右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下载PDF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2
作者 汪芳 张建军 +3 位作者 金炜 Jackson K Lieberman R 孙宝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和心尖部被动固定电极体表起搏心电图的研究
3
作者 郑继锋 王迎 +1 位作者 张建勤 孙勇 《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观察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体表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游离壁12例,间隔部16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电极(20例)起搏心电图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及时间,比较6个肢体... 目的 观察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体表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游离壁12例,间隔部16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电极(20例)起搏心电图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及时间,比较6个肢体导联上起搏和自主QRS波形态的相似性。结果QRS时间间隔部起搏(0.113±0020)S较游离壁(0135±0.027)s和右心室心尖部(0.151±0.032)S起搏短,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6个肢体导联上,间隔部起搏QRS形态较接近自主QRS形态。间隔部起搏Ⅰ和aVLQRS波群主波向下的比例显著高于游离壁起搏(P〈0.05)。游离壁起搏QRS波群切迹比例显著高于间隔部起搏(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可指导起搏器起搏位置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主动固定电极 右心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心电图
下载PDF
早期下床对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金献萍 贾赟丽 +4 位作者 蓝春晗 姜晓冬 胡昌兴 莫春华 覃丽萍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9期1736-1738,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后6h下床活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228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按手术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植入起搏器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方法术后卧床24h;观察组患者术后平...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后6h下床活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228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按手术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植入起搏器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方法术后卧床24h;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卧6h后在护士的指导、协助下,下床活动。结果患者电极脱位、囊袋血肿、伤口出血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腰背酸痛的程度较对照组患者轻(P<0.05),排尿、排便困难,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后6h下床活动是安全可行的,能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起搏器 下床活动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1 位作者 刘烈 吴书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秋菊 王冬梅 +2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韩雅玲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年第6期533-535,共3页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参数变化,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共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67例,平均年龄为(69±9)岁。植...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参数变化,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共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67例,平均年龄为(69±9)岁。植入部位:右心耳1例,室间隔93例,心尖部31例。测试手术后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的参数变化。结果参数变化:起搏阈值:手术即刻增高,术后1个月下降,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术后3、6、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感知:手术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阻抗:手术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较牢固,脱位率低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较低(1.6%),长期观察参数均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起搏参数 随访研究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1 位作者 欧阳茂 杨侃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7.6±24.3(28~9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定有关参...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7.6±24.3(28~9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共使用主动电极导线151根,其中心室电极导线88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80根,右室流入道间隔部5根,右室中间隔3根);心房电极63根(右心耳37根,低位房间隔10根,高位房间隔10根,心房侧壁6根)。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置入15min后可达到理想值。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无电极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置入时比较没有差异。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特殊部位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廷筑 李羚 +5 位作者 毛华 文美 唐艳 熊宗华 鲁玉民 周文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744-3746,共3页
目的:总结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及右心耳植入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6例有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心室电极放置在右室间隔部,部分使用直指引钢丝完成;心房电极放置在右心耳。观察电极植入后不同时间的参数,及有关手术... 目的:总结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及右心耳植入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6例有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心室电极放置在右室间隔部,部分使用直指引钢丝完成;心房电极放置在右心耳。观察电极植入后不同时间的参数,及有关手术指标。结果:心室电极植入即刻和15 min后重复测定的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分别为(0.71±0.16)V、(0.59±0.13)V;(8.57±2.24)mV、(9.00±2.78)mV;(565.0±91.0)Ω、(577.1±113.6)Ω;而心房电极分别为(0.94±0.28)V、(0.80±0.20)V;(2.53±0.51)mV、(2.70±0.75)mV;(525.9±115.9)Ω、(529.6±131.2)Ω。重复测定均阈值降低、感知改善(P<0.05)。使用直指引钢丝完成右室间隔部植入25例,占心室电极总数的44.6%。随访中除1例出现植入侧锁骨下静脉血栓外,未发现电极脱位、穿孔及起搏不良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及右心耳起搏是有效的、安全的。部分病例使用直指引钢丝也可以完成右室间隔部的电极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直指引钢丝 右室间隔部 右心耳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应军 李雪山 +1 位作者 王国军 林冰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702-703,709,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另一组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电极置入时X线曝光时间和心电图QRS波...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另一组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电极置入时X线曝光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18.76±4.35vs9.03±3.23,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3±0.03vs0.16±0.04,P<0.01)。术后随访1月两组间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主动固定电极组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安置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李学斌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4期219-221,共3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固定电极导线 安置
下载PDF
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时损伤电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勋龙 宿燕岗 +1 位作者 王帅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6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心肌后急性损伤电流(COI)的特征及持续时间,指导COI在临床上使用。方法对59例首次植入起搏器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时,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旋前;旋后1,5,10 min的COI,打印出来并记录...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心肌后急性损伤电流(COI)的特征及持续时间,指导COI在临床上使用。方法对59例首次植入起搏器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时,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旋前;旋后1,5,10 min的COI,打印出来并记录。结果一共尝试66次,59次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7次旋后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稳定且阈值良好时,55例(93.2%)在旋后1 min有COI,54例(91.5%)在旋后5 min有COI,50例(84.7%)旋后10 min仍有COI。而旋后1 min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时,旋后1min均无COI(P<0.001),ST80均≤0 mV(P<0.001)。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螺旋旋出后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时,旋后1 min可见到明显COI,并可持续10 min以上,而电极导线急性脱位或阈值较高时,旋后1 min无COI或ST80≤0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损伤电流 起搏器分析仪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患者二例的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海燕 曹爱芳 +1 位作者 王寿萍 李松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22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起搏 护理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荣炎 吴桥 +2 位作者 卜令同 陈多学 汪慧敏 《安徽医学》 2013年第12期1816-1818,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高位间隔部的定位方法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将64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组)与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固定组),记录植入时间、曝...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高位间隔部的定位方法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将64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组)与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固定组),记录植入时间、曝光时间、QRS宽度及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主动固定组较被动固定组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主动固定组QRS波宽度明显小于被动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主动固定行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并且更加符合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间隔部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的长期参数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海波 梁延春 +3 位作者 许国卿 刘荣 王祖禄 韩雅玲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11期2081-2083,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应用的可行性,观察植入后的长期参数变化。方法 60例植入起搏器患者(AAIR4例,DDDR5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6.89±12.19岁。观察60根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术中及随访1年过程中起搏参数的... 目的探讨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应用的可行性,观察植入后的长期参数变化。方法 60例植入起搏器患者(AAIR4例,DDDR5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6.89±12.19岁。观察60根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术中及随访1年过程中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 1.全部病人术中成功植入右心房螺旋电极,无手术并发症。植入右心耳电极52例,右心房间隔部3例,右心房侧壁5例。2.参数变化:术中安置主动固定电极的即刻阈值增高明显,随之阈值迅速下降,而术终时,术后48小时,3月、6月、12月阈值无明显改变,从术后48小时开始阻抗即较术中明显下降。各个时间段心房电极感知无明显变化。3.随访中1例病人(1.7%)于术后2小时心房电极脱位,再次手术成功将右心房电极复位。无电极穿孔及心包合并症发生。结论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的植入是安全有效的,12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起搏参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起搏器 阈值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损伤电流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军 金艳 +4 位作者 陈英 黄强 徐欣 曹佳宁 杨承健 《心脏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52-454,459,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及中位间隔部后损伤电流(current of injury,COI)的变化特点。方法入选88例右心室植入主动固定电极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组及中位间隔组。测定电极螺旋旋出0、5、10 min的COI及常规起搏参数,分析CO...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及中位间隔部后损伤电流(current of injury,COI)的变化特点。方法入选88例右心室植入主动固定电极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组及中位间隔组。测定电极螺旋旋出0、5、10 min的COI及常规起搏参数,分析COI变化特点及相关关系。结果 88例患者中有2例因心腔内电图(intracardiac electrogram,ICEG)振幅过大,其产生的COI无法准确测量。剩余86例患者测定的COI在主动固定电极螺旋旋出后逐步降低,5 min测定COI与0 min相比下降[(6.6±1.5)mV vs.(7.6±1.7)mV,P<0.05],10 min测定COI与5 min相比显著下降[(5.5±1.5)mV vs.(6.6±1.5)mV,P<0.05];螺旋旋出10 min后较0 min显著降低(P<0.01)。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测定的COI在心尖组及中位间隔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0 min测定COI与起搏阈值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97,P<0.01。术后2例患者电极脱位,其COI均<5.0 mV。结论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螺旋旋出后COI值逐步降低,心尖组与中位间隔组CO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min测定COI与起搏阈值之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心室起搏 损伤电流
下载PDF
早期体位干预的下床活动对主动固定电极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丁英 王静 +1 位作者 毛蒙霞 陈益飞 《全科护理》 2019年第11期1335-1338,共4页
[目的]探究早期体位干预的下床活动对主动固定电极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79例行常规护理的主动固定电极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病人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医院2012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 [目的]探究早期体位干预的下床活动对主动固定电极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79例行常规护理的主动固定电极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病人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医院2012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9例行早期体位干预的下床活动的主动固定电极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病人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舒适度、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6h、18h、24h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1周后尿潴留、腹胀便秘、关节疼痛、腰部酸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1周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力、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体位干预的下床活动应用于主动固定电极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病人可提高病人舒适度,改善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体位干预 下床活动 主动固定电极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 舒适度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阳贻红 周爱琴 +2 位作者 谢东明 钟一鸣 廖祥中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15-516,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固定的技术方法。方法:24例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植入,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固定的技术方法。方法:24例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植入,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起搏阈值(0.45±0.17)V,R波幅度(10.2±2.5)mV,电极导线阻抗(680±120)Ω。起搏心电图Ⅱ、Ⅲ、avF导联的QRS波群直立向上,Ⅰ或AVL导联呈负向波。术后随访起搏良好,胸片无电极脱位,部分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复查心脏超声示心腔缩小,心功能改善。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
下载PDF
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秋菊 王冬梅 +2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韩雅玲 《沈阳部队医药》 2009年第4期219-221,共3页
为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参数变化,和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对我院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24例(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患者,于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分别检测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参数... 为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参数变化,和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对我院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24例(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患者,于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分别检测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参数变化。结果表明,起搏阈值,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增高,为0.60±0.16V;术后1个月下降,为0.51±0.20V,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感知,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P>0.05)。阻抗,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后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124例中2例(1.6%)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1例电极位于心尖部,术中阈值为0.9V,6个月时为6.0V。另1例电极导线位于高位室间隔,术后即刻阈值为0.5V,6个月时阈值为5V。结论: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比较,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率和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均较低,尽管电极固定后阈值和阻抗有所升高,但经随访观察,这些起搏参数逐渐下降而稳定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起搏参数 长期随访
下载PDF
早期下床护理对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任月霞 陈凌 《临床研究》 2020年第1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下床护理对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起搏器植入患者784例临床资料作为此次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2例,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术后常... 目的探讨早期下床护理对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起搏器植入患者784例临床资料作为此次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2例,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卧床24h,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卧6h即开始早期下床活动,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9%,而对照组高达10.46%,组间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术后6h、12h、24h的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关于SF-36评分,两组除BP得分较干预前有所降低之外,其他维度均较前均有提高,组间对比发现观察组SF-36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BP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下床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下床 护理 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术 并发症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
20
作者 王卫明 成益 +3 位作者 杨玲 邵山 程亚敏 孙建辉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82-184,共3页
传统起搏器心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到位容易,固定简单,脱位率低,因此使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及选用被动固定电极导线一直被认为是最适合及经典的起搏部位及导线。后人们逐步认识到心尖部起搏存在着左右室电机械活动的不同步,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