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7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超凡医药圆融思想在四维辨证中的发展与应用
1
作者 柯佳宁 刘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84-386,共3页
周超凡精研中医药60多年,一直致力于医药圆融思想的发展与应用。他注重传统药性理论与临床药理学结合,提出传统药性理论是“医”与“药”的桥梁;致力于中医诊法与治则治法的关系,认为中医治则学是“辨”与“治”圆融的关键。在此基础上... 周超凡精研中医药60多年,一直致力于医药圆融思想的发展与应用。他注重传统药性理论与临床药理学结合,提出传统药性理论是“医”与“药”的桥梁;致力于中医诊法与治则治法的关系,认为中医治则学是“辨”与“治”圆融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医药圆融思想在辨证论治中的发展与应用,创造性地将辨药理论融入辨证论治,构建四维辨证体系,为实现临床精准施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圆融 四维 辨证 周超凡
下载PDF
经由理智分别的曲径返回圆融浑成之在----《庄子·齐物论》第10节解读
2
作者 郭美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0-24,共5页
在齐之为齐的生存论领悟里,理智与言说必须悬止。但是,理智与言说的悬止必须经由其充分展开,推至其极而后返回生存活动的整体,以抵达圆融浑成之在。圆融浑成之在消解了知的外在性把捉,而转化为内在明悟。圆融浑成之在,一方面是涵融他者... 在齐之为齐的生存论领悟里,理智与言说必须悬止。但是,理智与言说的悬止必须经由其充分展开,推至其极而后返回生存活动的整体,以抵达圆融浑成之在。圆融浑成之在消解了知的外在性把捉,而转化为内在明悟。圆融浑成之在,一方面是涵融他者与自身的无穷性与多样性的天府,一方面是内葆微明而拒斥绝对光明的葆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理智的曲径 圆融浑成 天府 葆光
下载PDF
着眼逻辑存在,思考“双概念”作文——以“坚守”或“圆融”话题写作为例
3
作者 施锦美 《作文(高中版)》 2024年第9期55-56,共2页
议论文写作中,考生常常遇到“双概念”作文材料。“双概念”作文材料,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来看下面这则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美政虽九死不悔,苏武羁留匈奴持节牧羊忠守无,令人动容;王维半生浮沉... 议论文写作中,考生常常遇到“双概念”作文材料。“双概念”作文材料,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来看下面这则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美政虽九死不悔,苏武羁留匈奴持节牧羊忠守无,令人动容;王维半生浮沉乃于水穷处坐看云起,苏轼屡遭贬而“身心河岳尽圆融”,亦使人叹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话题写作 作文材料 美政 九死不悔 模拟题 圆融
下载PDF
心中守大义,行止显圆融
4
作者 龙思宇 甘爱群(指导) 甘健(指导) 《作文(高中版)》 2024年第6期13-13,共1页
古语云:“富贵不能淫,贫贼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覃思古今,不少文人墨客将其奉为人生先义,不惜为其牺牲仕途乃至生命。可俗话又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刚强不屈和变通处事不可兼得。其实... 古语云:“富贵不能淫,贫贼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覃思古今,不少文人墨客将其奉为人生先义,不惜为其牺牲仕途乃至生命。可俗话又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刚强不屈和变通处事不可兼得。其实不然,若将刚强、大义内化于心,圆融、变通外化于行,二者便可和谐统一于一人身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得青山在 圆融 和谐统一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大义 富贵不能淫 刚强
下载PDF
禅宗“不二圆融”美学思想挖掘与设计转译 被引量:1
5
作者 温为才 时旺弟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1,共5页
本文旨在挖掘禅宗“不二圆融”核心范畴美学思想,结合设计实践探讨“不二圆融”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创产品审美构建的可能性。通过文献分析法及归纳演绎法,分析了“不二圆融”美学中“时空圆融”“动静圆融”“语义圆融”三个核心范畴的美... 本文旨在挖掘禅宗“不二圆融”核心范畴美学思想,结合设计实践探讨“不二圆融”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创产品审美构建的可能性。通过文献分析法及归纳演绎法,分析了“不二圆融”美学中“时空圆融”“动静圆融”“语义圆融”三个核心范畴的美学特征;运用实证法,通过生铁壶的设计实践及商业化验证了“不二圆融”美学与文创产品融合的可能性。得出结论:禅宗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不二圆融”美学对指导我国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及塑造中国当代设计审美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不二圆融 时空圆融 动静圆融 语义圆融 生铁壶
下载PDF
敦煌壁画圆融美学在茶包装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斯琦 王丽 姜楠 《福建茶叶》 2023年第12期91-93,共3页
敦煌壁画不仅描绘自然物象的外部形态之美,更注重表现艺术形象的神情气韵之味,体现出艺术家对生命精神审美理想的艺术追求。佛教美学立足于“无心”,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是由潜在的本我所展现出超我的创造与想象力。“圆融之美”是佛教艺... 敦煌壁画不仅描绘自然物象的外部形态之美,更注重表现艺术形象的神情气韵之味,体现出艺术家对生命精神审美理想的艺术追求。佛教美学立足于“无心”,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是由潜在的本我所展现出超我的创造与想象力。“圆融之美”是佛教艺术的特质之一,若是脱离佛学背景看敦煌壁画,其美学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本文通过从佛教圆融之美的四个维度赏析敦煌唐代壁画。并将其付诸于茶包装设计实践中,结合技术手段,让文化更好的服务与产品,让产品更好的传播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壁画 圆融美学 佛教
下载PDF
诗性的意蕴与圆融的表达——浅谈《瞿秋白》的人物塑造
7
作者 郑世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4,共5页
昆曲《瞿秋白》是一部诗意圆融的作品。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戏曲片,《瞿秋白》中的每一部分,无论是剧情、演员、舞美、灯光,还是唱念、音乐、服饰,都为塑造人物服务。这些戏曲语汇就像一块块拼图,通过主创的剪裁和打磨,它们完满地吻合在一... 昆曲《瞿秋白》是一部诗意圆融的作品。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戏曲片,《瞿秋白》中的每一部分,无论是剧情、演员、舞美、灯光,还是唱念、音乐、服饰,都为塑造人物服务。这些戏曲语汇就像一块块拼图,通过主创的剪裁和打磨,它们完满地吻合在一起,在充满诗性和流动感的戏剧舞台上一点点拼合出瞿秋白的人物形象。同时,《瞿秋白》的成功也打破了目前戏曲舞台上革命题材创作的固有模式,它以诗性表达对革命人物进行重新释读,它的舞台风格对接当代,同时也保留了古典的审美精神和意蕴,让我们看到了同类作品创作的另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人物塑造 诗意圆融
下载PDF
阳明后学周汝登有无圆融的无善无恶论
8
作者 陈慧麒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85-94,共10页
阳明后学周汝登倡导有无圆融的无善无恶论。在周汝登与许孚远关于无善无恶说的争论中,周汝登阐发天泉证道“四无”之旨,提出发心性处,善不与恶对待;为此无意之善,乃真为善;无善无恶乃祖述圣门宗旨。无善无恶肯定了超越经验层面善恶的至... 阳明后学周汝登倡导有无圆融的无善无恶论。在周汝登与许孚远关于无善无恶说的争论中,周汝登阐发天泉证道“四无”之旨,提出发心性处,善不与恶对待;为此无意之善,乃真为善;无善无恶乃祖述圣门宗旨。无善无恶肯定了超越经验层面善恶的至善,经验层面恶来自习心。周汝登以儒家本体之有,融摄了佛教空无的思想,表现为工夫上、境界上的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善无恶 有无圆融 阳明后学
下载PDF
牟子儒佛道三教圆融思想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毛廷贵 唐峰陵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1-95,共5页
牟子以其《理惑论》通过"格义"方法,创造性地将佛教理论融入中国儒道理论之中,如解释佛教与儒家所推崇的圣贤、神明是没有区别的,调和佛教与儒家仁孝、礼仪生活的矛盾,并解释夷与夏、中与非中是相对的,特别是在处理生死与灵... 牟子以其《理惑论》通过"格义"方法,创造性地将佛教理论融入中国儒道理论之中,如解释佛教与儒家所推崇的圣贤、神明是没有区别的,调和佛教与儒家仁孝、礼仪生活的矛盾,并解释夷与夏、中与非中是相对的,特别是在处理生死与灵魂的论述上十分巧妙地说明佛与儒道的基调一致;此外,还以道释佛,在对早期道教的批判中弘扬佛法。牟子为儒佛道的圆融奠定了基础,也确定了历史上三教关系的基本格局,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子 《理惑论》 儒佛道 三教圆融
下载PDF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被引量:14
10
作者 方立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8-75,共8页
事事无碍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其意义为佛的殊胜境界、宇宙的最高层次、观法的最后目标和真如本觉。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是该学说的理论要点。该学说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 事事无碍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其意义为佛的殊胜境界、宇宙的最高层次、观法的最后目标和真如本觉。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是该学说的理论要点。该学说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维与丰富的逻辑论证。虽然事事无碍论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但其结构、内涵与旨趣都表现出与印度佛教迥异的中国思想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事事无碍论 六相圆融 十玄无碍 相即相入
下载PDF
医理事理圆融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永炎 王燕平 于智敏 《天津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4-6,共3页
中医学现代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在"医理"层面上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对"事理"的研究尚嫌不足。医理探求与事理圆融是名医成长的阶梯,是弘扬中医的先导,它体现的是人文导向科学的进步,因而对中医学术传承至关重要。
关键词 医理 事理 圆融
下载PDF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兵 《中华文化论坛》 200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 ,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 ,圆融思想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思辨的游戏 ,而是宗教修持... “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 ,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 ,圆融思想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思辨的游戏 ,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 ,这是佛陀说法的基本精神 ,也与本土儒、道诸家哲学终归于伦理践履的传统相符契。圆融精神 ,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 ,深深影响着古今的中国佛教。其深刻的意蕴和独具的价值 ,对当今世界和全人类而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法 圆融 止观 不二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船山对朱子、阳明“格物致知”二元对立模式之批判性圆融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力祥 颜小梅 《船山学刊》 2017年第2期21-28,共8页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宋明理学的主流学派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彰显为向外和向内、体用和知行等方面的差异。船山从体用互贯角度消解了朱熹、阳明对"格物致知"向外和向内的分歧,将...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宋明理学的主流学派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彰显为向外和向内、体用和知行等方面的差异。船山从体用互贯角度消解了朱熹、阳明对"格物致知"向外和向内的分歧,将内之本体与外之方法相结合,发展出内思辨与外学问相结合的认识道路,并从知行角度纠正朱子和阳明"格物致知"偏知或偏行的偏执。船山将朱子和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分歧加以批判性圆融,丰富发展了"格物致知"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王阳明 朱熹 格物致知 朱王分歧 批判性圆融
下载PDF
论谢灵运诗情、景、理之圆融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剑云 霍贵高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2,共5页
在谢灵运诗中,"景"是"理"的感性显现,"理"是"景"的内在灵魂;"情"借"理"来抒发,"理"附"景"而默存;情景之间借"理"来沟通。情、景、理是三... 在谢灵运诗中,"景"是"理"的感性显现,"理"是"景"的内在灵魂;"情"借"理"来抒发,"理"附"景"而默存;情景之间借"理"来沟通。情、景、理是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是一种圆融的状态。其中,悟理是核心,写景是凭借,抒情是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诗 圆融
下载PDF
从超越到圆融:论华严宗对印度大乘佛学的几处误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学国 王斯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7-44,共8页
印度大乘佛教的精神是超越的,它否定一切现实存在的自为真理性,坚持色空、性相的本体论区分;反之,华夏精神是自然的,把体验当下现实中万物的圆满具足、互生互容、融通无滞的整体性当成最高智慧。华严的几个最基本的观念,如三性一际、理... 印度大乘佛教的精神是超越的,它否定一切现实存在的自为真理性,坚持色空、性相的本体论区分;反之,华夏精神是自然的,把体验当下现实中万物的圆满具足、互生互容、融通无滞的整体性当成最高智慧。华严的几个最基本的观念,如三性一际、理事圆融、事事圆融,分别来自对大乘唯识的三性说和般若的色空不二、诸法平等思想的独特解读。通过这种解读,华严以理事的融通一如弥合了大乘对色空、性相的本体论区分,以诸法现存的圆满具足消融了大乘对现实存在的否定,从而使华严思想实现了从超越到圆融的转移,也就是脱离印度大乘佛教本来的精神而向华夏自然精神传统靠拢,因而这是一种根本的误读。这种误读,由于华严思想本身是在华夏精神传统背景下展开的,因而应视为华严受后者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 三性一际 理事圆融 事事无碍
下载PDF
忧乐圆融:儒家忧乐思想的核心特质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志强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4-1279,共6页
儒家肯定感性忧乐的自然合理性,但是认为感性忧乐有待于外,陷溺于感性忧乐,容易使人流于以物役心的异化状态。儒家忧乐思想的根本形态是德性忧乐,德性忧乐的根据是本心自足之德性。儒家以德性之忧作为德行修养的内在心理动力,德性之乐... 儒家肯定感性忧乐的自然合理性,但是认为感性忧乐有待于外,陷溺于感性忧乐,容易使人流于以物役心的异化状态。儒家忧乐思想的根本形态是德性忧乐,德性忧乐的根据是本心自足之德性。儒家以德性之忧作为德行修养的内在心理动力,德性之乐是在德性彰明过程中本心情感的自然涌现,可以统摄和超越感性忧乐,实现忧乐圆融。忧乐圆融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情感特质,儒家围绕以下四个维度建构了其忧乐圆融的理论体系:"变易之道"、"乐天知命"、"孔颜乐处"和"乐以忘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乐 忧乐圆融 忧儒家
下载PDF
从机械论到圆融境界论——科学与宗教视域下的一次中西对话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世锋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41,共5页
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机械论世界图景,促成了从中世纪内涵丰富的超越观到近现代内涵贫乏的理性式超越观的转变,垂直超越变成了平行超越,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变成了自下而上的物理优先模式,这种转变产生了精神危机的问题。对机械论产生的困境... 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机械论世界图景,促成了从中世纪内涵丰富的超越观到近现代内涵贫乏的理性式超越观的转变,垂直超越变成了平行超越,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变成了自下而上的物理优先模式,这种转变产生了精神危机的问题。对机械论产生的困境,从佛学的圆融思想引申出来的境界论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回应。而对心性(Mind)、自然(Nature)、天道(God)及其关系的基本认定,正好提供了一个科学、基督教、中国文化三方对话的合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论 心身问题 超越 心性论 圆融
下载PDF
元晓“和诤”理论与义天“圆融”思想 被引量:9
18
作者 魏常海 《东疆学刊》 2005年第4期1-7,共7页
元晓和义天这两位韩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国师,一倡“和诤”,一主“圆融”,这两者其实一脉相承,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儒释道融合的思想,但不失佛教的立场。这两者稍有不同的是,元晓着力在和会诸宗内部的纷争,义天重在宏观上的融合。
关键词 元晓 “和诤” 义天 圆融 宗教立场
下载PDF
论中国山水画圆融和谐的艺术境界 被引量:3
19
作者 危磊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97-199,共3页
中国画千余年来之所以一直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仅由于其独特的观赏价值,更由于其中自有“深意”在,即通过自然山水来“悟道”、“观道”和“媚道”。而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中圆融和谐的境界,往往与“体道”、“悟道”和“媚道”的... 中国画千余年来之所以一直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仅由于其独特的观赏价值,更由于其中自有“深意”在,即通过自然山水来“悟道”、“观道”和“媚道”。而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中圆融和谐的境界,往往与“体道”、“悟道”和“媚道”的要求密切关联,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来达到对天人之道这一终极目标的探究与叩问,并在探究与叩问中,将艺术与人生引向更高的精神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宇宙自然 圆融和谐
下载PDF
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义解——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存在”问题的思考方式略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蓬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共9页
"存在"作为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西方哲学是以"在"与"在者"的分别来思考、把握"存在"问题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性、命、阴阳、五行、生生、易、仁、... "存在"作为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西方哲学是以"在"与"在者"的分别来思考、把握"存在"问题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性、命、阴阳、五行、生生、易、仁、义、理、心等诸多范畴,内含着的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等应该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把握"存在"问题的思考方式。如此诸名相与范畴表达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中的"存在"的意义,即:"道"之为"道"的"存在","生生之为易","生生不已"之为"存在",血缘亲情之"孝悌"为基础的礼制、仁德之天人合一之道——中国思想文化学术作为政治依附的"存在"。对于如此的"存在"的意义,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采取的是以消弭"分别"而取"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的把握方式,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思想、文化乃至学术。诸如儒家之中庸、道家之自然中道、佛教之智悲及胜义与世俗二谛双运等。如此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等名相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的遗传密码,解析其义,有助于明确中国思想文化作为哲学思考、把握"存在"问题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中道 中庸 不二 双运 圆融 义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